首页 理论教育 教室不是监狱

教室不是监狱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只把“天地君亲师”视为“尊”,视为“重”。下午4时许,由于舞台光柱灯烤燃幕布,引发了火灾。由于已错过撤离时机,致使323人死亡,132人烧伤。再次是对老师的尊重。由感恩之心升华出对老师的尊重,这是美德,也无可厚非。至于对父母的尊重,无论是美国人、中国人还是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从情感上讲都是一致的。尊重,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同样,西方人对老师的尊重也不是单向的。

第二章 尊重思维——他们永远是天使

“尊重”二字,在中国百姓的生活中历来就是一种奢侈品。何谓“尊”?何谓“重”?我国自古以来只把“天地君亲师”视为“尊”,视为“重”。

特别是那些帝王们,他们能“替天行道”,至高无上,威慑天下,万民臣服——这就是我们百姓从古至今对“尊重”二字最深切最无奈的感受和理解。后来,这种“尊重”又延伸到了帝王利益集团的所有成员身上——包括对上上下下权贵官僚们的敬畏和臣服。直到进入了21世纪,我们的生活中还盛行着它的陈规和习俗——

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教育局为了欢迎上级派来的义务教育验收团的25名官员,在友谊馆剧场举办了“专场文艺演出”。演出组织了全市796名能歌善舞的中小学生参加。下午4时许,由于舞台光柱灯烤燃幕布,引发了火灾。在这生命攸关、千钧一发之际,克拉玛依市教育局的官员向慌忙逃命的学生喊道:“大家都坐下来,不要动!让领导先走!”学生们很听话,立刻又乖乖地返回原位,等那几十名官员从第一排逃到最后一排的出口处以后,才开始撤离。由于已错过撤离时机,致使323人死亡,132人烧伤(其中学生288名,救护学生而殉职的教师等人40余名)。这就是陈规的“尊重”给我们带来的血泪的深思。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我们的孩子能感受到“尊重”的氛围吗?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我们的下一代能学到“尊重”的内涵吗?

2008年9月10号,新华网报道了一则惊人的新闻:深圳某大学40名教授宁可放弃自己的学术专业,也要去竞争一个处长的官位。消息传来,不禁让国人震撼和惶惑——当今民族的精英们都怎么了?人们对官位的“尊重”已超越了对事业和自身人格的尊重!

其次是对父母的尊重。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以孝治天下。《三字经》说:“入则孝,出则悌”,就是说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尊重长者。这是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有口皆碑、无可厚非。但需说明,这仅仅是单向的——只是幼小者对长者的尊重。

再次是对老师的尊重。老师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我们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由感恩之心升华出对老师的尊重,这是美德,也无可厚非。但仍需说明,这也仅仅是单向的——只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

而生活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所以对“尊重”二字的观念就不同,有些甚至差异还很大。

对于帝王,对于总统,他们谈不上热爱,更谈不上“尊重”。在2002年美国的一次对职业向往的民意测试中,公民最敬重的职业,排在前十位的是:生物学家、精算家、财务总监、电脑系统分析员、会计师、软体工程师、气象学家、律师、数学家、太空人,而总统仅排在了第175位。人们更尊重给自己生活带来福祉的科学家和经济学家,而并非是纵横捭阖、游说讲演的政客。

至于对父母的尊重,无论是美国人、中国人还是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从情感上讲都是一致的。美国人的思想基础是基督文化,基督教《圣经》中十诫中的第五诫,就是尊重父母,否则就是罪孽。莎士比亚的名著《李尔王》、巴尔扎克的名著《高老头》等都是对不孝行为的批判、对敬老的颂歌。但是,美国人没有专门的“孝”文化,而是将它纳入人文思想的范畴。尊重,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子女要尊重父母,父母也要尊重子女。尊重——是双向的。

对于老师的尊重,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民族也都是提倡和赞美的。居里夫人在进行获得诺贝尔奖后的讲演时,发现在听众中有一位坐着轮椅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她认定是自己小学时的教师。于是即刻停止了演说,下台来走到这个老人身旁,向她致礼后并将她推向主席台,向全场听众介绍,还为她敬献了鲜花。同样,西方人对老师的尊重也不是单向的。一位身残年迈的老师能够亲历学生的获奖现场,这本身就是对学生最难能可贵的尊重!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和民俗中,“尊重”除了在普通百姓间还有点实际意义外,更多地被赋予了等级的含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不下小人,刑不上大夫”。平民和小孩永远只有尊重别人,而无受人尊重之礼。我们也曾听皇帝和权贵们说,他们“爱”百姓,我们也听父母说,他们“爱”子女,我们还听老师说,他们“爱”学生。我们知道他们都付出了爱,特别是父母。然而谁听说过他们愿意付出“尊重”?愿意把平民,或者说愿意把孩子作为一个与他们一样平等的个人来尊重?没有,或许从来就没有!

美国在建国的那天,它的《独立宣言》就向世界宣告:“人人生而平等”——无论是总统还是平民,无论父母还是子女,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他们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所以他们可以自豪地宣称并被世人所公认:“美国是儿童的天堂”。

所以,美国老师的“尊重”思维便根基于此。

尊重和爱不是完全一码事。尊重涵盖了爱,但爱并非拥有尊重。

当今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关于教育曾提出过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过,这也统统是爱。一个老师可以为一切学生的全部生活献出自己的一切,他的大爱、无私、宽容、敬业、智慧都有了。如果他搞应试教育、按考分排名、限制兴趣知识、反对多元思维——这种丧失“尊重”的爱能称得上好老师的行为吗?

笔者赞同中国教育家廖文胜先生关于中国教育曾提出的可贵理念:“与学生的脉搏一起律动”。一切教育需建立在孩子自然的兴趣、自信、快乐、创意的基础上,这样的教育才是“尊重”学生的教育。

优秀教师克拉克第一次来到那个糟糕的贫民区学校,见到一个被老师赶出教室的学生正气呼呼欲离校而去的时候,抱住了他,对他说,“小兄弟,别走,那将是学校的遗憾。你今后一定是成功的孩子!”

当他第一次站在这个曾6次气走教师的捣蛋班的时候,他在黑板上写下了8个字:“我们是一家人,尊重”。他是在向同学们宣告:我是来做你们的亲人,不是来惩罚和教训你们的!

当学生莎美卡的捣乱行为影响了班级队列、影响了同学就餐,导致群情激愤,使莎美卡不得不向老师认错时,在一旁已容忍多时的克拉克不仅没有处罚、批评她,而是微笑着对莎美卡说了句:“谢谢你,莎美卡,我为你骄傲。”——这就是尊重。

克林顿总统接见、表彰过的弗吉尼亚州的优秀教师琳达·库图弗斯倡导的教育理念是“向学生学习”。她对孩子们惯常的语言是:“托比已经规规矩矩把手放好了,这样做很好!”“玛吉莎,谢谢你那么快就把书桌整理好了!”“莎伦,你帮助达拉把她的试卷收起来,真是个好孩子!”“达伦,快过来,要不然你就听不到讲故事了。这个故事很精彩,我知道你一定喜欢。”——这就是尊重。

好了,下面我具体来介绍几个案例。

美国老师案例

库伯的小太阳

圣诞节后第一天上课,老师让每个孩子讲述自己的节日生活。坐在库伯前的丹尼斯讲的是和父母在游乐场的抽奖趣闻,他激动地拿出得奖的那张10美元钞票向同学们展示。那张绿色钞票,在一帮七八岁的孩子眼里的确很炫目。下午的游戏时间,班里的同学开始陆续离开教室。库伯也收拾好自己的东西,他起身时,眼角的余光无意扫向前边的位置。就在那一瞬间,他居然看见,那张10美元的钞票,静静地躺在丹尼斯的课桌下。想必是丹尼斯不小心弄丢了,库伯立即朝已经到教室门口的丹尼斯叫了一声。不过,只顾着跟同学打闹的丹尼斯没听见。库伯接着又叫了一声,依然没有回应。刚要叫第三声时,库伯张了张嘴,有个念头忽然从脑子里一晃而过,然后挥之不去。10美元啊!家境贫寒的库伯想起商店橱窗里价格不菲的漂亮玩具和文具,那些都是父母不可能满足他的。现在眼前就有10美元,对一个家境贫寒、刚懂得金钱价值的孩子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一切很快过去了,没有人注意到教室角落里发生的事情,可库伯一走出教室,立刻后悔了。他竭力说服自己,那只是从地上捡到的10美元。可是,另一个声音总是不断提醒他——那不是捡,是偷!整整一个下午,库伯都在内心里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原来做了愧对良心的事,滋味的确不好受。左思右想,库伯最后决定第二天找个机会,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钞票还回去。谁知,事情却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丹尼斯发现自己丢了钱,并报告了老师。全班的孩子都被留下了。由于没有人承认,丹尼斯伤心不已,老师鲍威尔只好请他的家长来学校协商。这一下,库伯慌了,可他又不敢承认。因为事已至此,他一旦站出来,同学们保准会把他当成一个小偷。

不久,丹尼斯的爸爸来到学校,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是个身材魁梧、身穿制服的警察。班上的孩子们开始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有的孩子还认为老师请的警察爸爸是来抓小偷的。

鲍威尔老师同丹尼斯的爸爸在外交流了一会儿后,便带着他走进教室。孩子们的目光全部好奇地集中在了警察爸爸身上。只有库伯吓得心怦怦乱跳,手掌也汗渍渍的,生怕丹尼斯的爸爸一个箭步冲过来,像老鹰抓小鸡似的把他这个“小偷”给揪出来。鲍威尔老师讲话的时候,丹尼斯的爸爸用眼睛扫视了一下所有的孩子。有一瞬间,他的目光甚至跟库伯对了个正着,那种凝视并不威严,然后又看向别处。

轮到丹尼斯的爸爸讲话了,他站到孩子们中间。孩子们惊讶地看见,他的手上握着厚厚两摞浅蓝色信封,每个信封上都端正地印着丹尼斯的名字。他微笑着示意身边的两个孩子打开信封,一个孩子宣布说:“每个信封里都有一个小太阳,一模一样的小太阳。”说完,他还拿出一个小太阳示意,那是个用红水彩涂画在一张正方形白纸上的小太阳,泛着金色的光芒。

这时,丹尼斯的爸爸开口说:“我儿子丹尼斯今天在教室里丢了一张10美元的钞票,是小偷偷走了么?我做了很多年警察,知道小偷是什么样子,所以我敢肯定在这个班里绝对没有小偷。有的只是一个犯了错的孩子,而且这个孩子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勇气来承认错误。怎么办呢?我同鲍威尔老师想了一个办法,每人从我这里拿一个装着小太阳的信封回家,如果是没犯错误的孩子,请明天把里面的东西封在信封里交给丹尼斯;如果是那个犯了错的孩子,请把10美元放在信封里封好交给丹尼斯,留下那个小太阳,等到你承认错误那天亲自还给我。”说着,他开始分发那些浅蓝色的装着小太阳的信封。

第二天,丹尼斯收齐了全班孩子的信封并带回家。晚上,父子俩一封一封地拆开,果然有一个信封里多了一张崭新的10美元钞票,少了火红的太阳,丹尼斯的爸爸满意地笑了起来。

这件事就此了结,而且孩子们也渐渐地将它遗忘了。即便长大后的丹尼斯偶尔提起,警察父亲也只报之淡然一笑——说起来,10美元真是件小事,重要的是那个犯错的孩子用特别的方式承认了。

很多年以后,库伯也当了警察。他不仅勇敢、正直,而且还在岗位上抵制住了许许多多的诱惑。大约在他工作的第三年,库伯因破获诸多重大案件而获得嘉奖,而总部派来颁奖的上司竟然是多年不见的丹尼斯的爸爸。开始,丹尼斯的爸爸并没有认出这个年轻的同行,当他们相互致意后,库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白纸慢慢展开。白纸上画着一个闪着金光的火红的小太阳,空白处是一行孩子的笔迹:我知道今天犯了大错,是我拿了丹尼斯的10美元。后面落款是库伯的名字和多年前的那个日期。

丹尼斯的爸爸怔了一下,他眯起眼睛打量着库伯,笑道:“噢,我想起来了,你就是那个被吓坏了的孩子。”库伯不解地问:“什么?当时您知道是我吗?可您没说啊。”丹尼斯的爸爸颔首说:“凭我的经验,第一眼就知道是你,但我从你的眼睛里看见了焦灼和懊悔,那不是真正的小偷的眼神,我们必须给一个犯错的孩子改正的机会。”

“真谢谢您!”

“别忘了,还得谢谢你的鲍威尔老师,那可是他出的主意啊!”

库伯的眼睛湿润了。

接着,丹尼斯的爸爸接过那张画着小太阳的纸,把一枚奖章端端正正地别到库伯的警服襟前,随后两位警察立正,严肃地相互敬了个礼。

童年的库伯对于那10美元的诱惑而产生的行为及其不安和恐惧,在一般人童年的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事——毕竟是小孩,家境贫穷,而那钱又是别人丢失的。鲍威尔老师及丹尼斯的爸爸深谙“尊重”孩子之理,用了一个漂亮的方式,既保护了孩子的尊严,又教育了孩子,还成功地了结了此事。他们让一个懵懂迷茫的孩子幡然悔悟,刻骨铭心,从而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这,就是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时下的音乐爱好者大都熟悉美国的斯蒂维·旺德尔先生。他集歌手、作曲家和演奏家于一身,曾摘取过22项格莱美大奖,有7张专辑打入美国流行乐金榜,获得美国音乐世纪成就奖,入选《摇滚名人殿堂》……他的与众不同带给我们无尽的享受。然而大家可曾知道,旺德尔先生曾经是一个残疾自卑,被人嘲笑冷落的对象。是什么力量给他点燃了成功的火花呢?是他的小学老师——本尼迪斯太太。下面,便给读者介绍这个由王悦先生写的故事。

纸篓里的老鼠

斯蒂维·旺德尔的原名叫史蒂夫·莫里斯。他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萨吉诺城,幼年时随父母搬到底特律居住。他和班上的同学相比,显得很“特殊”,因为他双目失明。对于一个9岁的孩子来说,“特殊”意味着被嘲笑,被冷落。小史蒂夫一度生活在重重自卑中,直到他遇见了本尼迪斯太太。

在史蒂夫记忆中,小学老师本尼迪斯太太是颗永不消逝的启明星。她让史蒂夫发现了自己的天赋,教他勇于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故事发生在一间狭小的教室里。本尼迪斯太太正准备上课:“安静,大家坐好,打开你们的历史书……”小学生们不安分地在凳子上扭动着,多数心不在焉。只有小史蒂夫默默无语。上堂课是体育课,孩子们刚从操场上回来,多数人还惦记着玩过的游戏,当然还有史蒂夫的洋相。

“今天天气真棒,我知道你们宁愿在外面玩游戏,”女教师脸上露出微笑,“可是如果不学习,你们就只能一辈子做游戏。”

“安妮,”老师提问,“亚伯拉罕·林肯是什么人?”

安妮局促地低下头:“……他……他有大胡子。”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

“史蒂夫,你来回答这个问题。”本尼迪斯太太说。

“林肯先生是美国第16任总统。”史蒂夫的回答清晰准确,毫不犹豫。他一向是个优等生,但学习好无法减弱史蒂夫的自卑感。除非意识到自己具有得天独厚的才能,否则史蒂夫将永远生活在自怨自艾中。

“回答正确,”本尼迪斯太太满意地说,“亚伯拉罕·林肯是我国第16任总统,南北战争就发生在那个时候……”话讲了一半,她突然停下来,做出倾听的样子,好像听见什么异常的动静,“是谁在发怪声?”

小学生们莫名其妙地东张西望,只有史蒂夫没动。

“我听见一个微弱的声音,是抓挠的声音,”本尼迪斯太太神秘地低语,“听起来像……像是只老鼠!”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女同学尖叫起来,胆小的孩子爬上课桌。

“镇静,大家镇静,”老师大声说,“谁能帮我找到它?可怜的小老鼠一定吓坏了。”孩子们乱嚷一气:“讲台下面”“窗帘后面”“安妮的书桌里”……

“史蒂夫,你能帮我吗?”老师向静静坐在座位上的史蒂夫求助。

“O K。”小家伙回答,他挺了挺腰板,脸上闪着自信的光芒。“请大家保持安静!史蒂夫在工作。”本尼迪斯太太示意大家肃静,小教室里很快鸦雀无声。史蒂夫歪着头,屏息凝神,手慢慢指向墙角的废纸篓:“它在那儿,我能听到。”

一点儿没错,本尼迪斯太太果然在纸篓里找到了那只小老鼠,它正躲在废纸底下,瑟瑟发抖,结果被听觉异常敏锐的史蒂夫发现了。历史课重新开始,一切恢复原状。但史蒂夫变了,一颗自豪的种子开始在这个黑人盲童的心里生根发芽,渐渐地驱散了他的自卑感。每当心情低落时,他便想起那只纸篓里的小老鼠。直到多年以后,他才知道小老鼠不是意外掉进纸篓里的,而是本尼迪斯太太特地请来的“助手”。

一个黑皮肤的男童在天生自负的白人孩子群中已经是自惭形秽了,加上他又是盲人,斯蒂维何以不自卑?由于自卑而衍生的悲观绝望等心理自然就找上了他。如果我们对这样的盲童仅仅施以一般意义上的关爱,比如帮他做事呀,赠送他物资呀,等等,表面上看来是帮助了他,为他解决了问题。而在心理上,他仍然没有弥合与正常人的差距,甚至适得其反。本尼迪斯太太却采取了展现盲童特殊“听力”的智慧方式,从而增强了他的自信,成就他的事业——这就是一个老师教育制胜的尊重思维。

汉斯的床单

汉斯出生的那个时代,由于经济萧条和无人照料,他的体质一直很差,难得上帝眷顾才得以幸存了下来。

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父母及几乎所有的亲人。一位好心的士兵弗兰克收留了他,弗兰克便成了汉斯的继父。弗兰克很快有了家庭,便接二连三地有了5个孩子。随着国家经济的复苏,各地都开办起孤儿院,汉斯便被送到了当地一家教会幼稚园。幼稚园有二十多个孩子,史黛拉便是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

汉斯的身体有个秘密:他患有遗尿症。他常常在梦中遗尿,醒来时,裤子、床单已被尿浸湿。白天他凭借运动的热能将内裤烤干;而晚上呢,他只得将身子缩进被子,轻轻脱去睡衣,然后用身体的热量,把昨夜尿湿的床单暖干。早晨起床后,再用摊得平平整整的被子盖住又尿湿的床单,周而复始。他不敢让同伴们知道,他怕别人嘲笑;他不敢向老师说,他怕老师处罚。

当寒冬来临的时候,他就遭罪了。当他将暖烘烘的身子压到湿漉漉的床单上的时候,那冰凉的刺激仿佛刀割一样,时不时地让他泛起一阵阵寒噤。他觉得以前流浪时是饥饿在折磨他,而眼下的困境似乎又让他感到是另一种难言的折磨,还不知何时是尽头。

某天晚上,当汉斯像往常一样带着接受苦难的心情钻进被窝时,却发现床单异常干燥,并散发出一股特别好闻的味道。他不禁一阵惊喜。这一夜,汉斯睡得很甜很香,他梦见妈妈回来了,还给他带来了皮靴和礼物。

第二天,当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史黛拉老师推门而入,对孩子说道:“宝贝们,今天的太阳好极了!我们都把被子和床单晒到门外去!给它们洒上点太阳的味道!好吗?”

“好!”孩子们欢笑着。

汉斯终于明白那股好闻的味道源于何处了,而且从此,他再也不必担心同伴们会发现自己的秘密了——因为从这天起,只要不下雨,房门外的草坪上就会晒满所有孩子的被子和床单。

随后,汉斯主动向老师史黛拉坦白:

“老师,对不起,最初我不叠被子是因为……”他欲言又止。

“汉斯,是因为你没发现,在我们心里还藏着第二颗太阳。”老师微笑着说。

多年后,在法国巴黎市中心出现了一家名叫“第二颗太阳味道”的著名诊所。它是专为那些需要心理治疗的儿童们带去信心和微笑的机构,并致力于为经济拮据的孩子提供免费咨询和服务,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而这个中心的缔造者就是汉斯。

史黛拉老师用同学们集体晒被子的方式,掩盖了汉斯的隐私,保护了汉斯的自尊,使这个因尿床而备受煎熬的孩子走出了生活的阴影。这归功于老师对他人格的尊重,也从而使他最终走上了传递这种“尊重”的社会公益之路。

美国老师生活在一个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的国度里,在“众生平等”的传统思想中,他们习惯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因而在学生尊重自己的同时,也反馈了对学生的尊重。所以人们公认:美国学校的儿童是快活的、轻松的、自我的、张扬的。

2011年3月,《教育故事》编辑部对重庆市主城区5所中学的376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涉及10项老师对学生的行为态度:和蔼、亲近、严格、严肃、幽默、大度、小气、市侩、关心、尊重。调查结果排在前两位,学生们感受最多、最深的是:严格、严肃;排在最后两位,学生们感受得最少、最浅的是:尊重、幽默。

一言以蔽之:我们的老师对学生们还缺乏尊重和幽默感。

三毛是大家非常熟悉、非常喜欢的女作家,她与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她与大胡子荷西的爱情,是那么令人感动。而她的自杀,也令许多人为之惋惜,为之伤心。可以说三毛的死是一场人生悲剧,是在瞬间发生的,但其自杀的想法却早在少年时期就已初见端倪。

三毛早在13岁时就曾自杀过。她自幼性情孤僻,感情脆弱,读初中二年级时,数学成绩很差,数学老师因此平时对三毛十分冷淡。有一天,三毛做不出习题,老师便把她叫到面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讲:“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最喜欢鸭蛋,今天我请她吃了两个。”说着就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圈,然后让三毛转过身去给全班同学看。少年三毛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便顺从地转过身,全体同学顿时哄堂大笑。老师等大家笑够后,让三毛到教室角落一直站到下课。下课后,老师又罚她从有众多学生的走廊和操场绕一周再回到教室。许多学生看了三毛这副模样都尖叫起来。三毛在学校里受到了莫大的精神刺激和侮辱,回家后并未告诉父母,自己也没有掉泪。直到3天后才显现出这件事的后遗症:三毛早上去学校,在走廊看到自己的教室时立刻昏倒了。后来,她一想到去学校,便会立刻昏倒失去知觉。从此,三毛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自闭症。她再也不肯去学校,越来越怕接触外面的世界,害怕所有的人,她把自己封闭起来达7年之久。——她曾经的那位摧残了她的自尊的数学老师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呢?

作家毕淑敏在她的一生中,也曾遇见过这样的老师。有一次,学校要组织一次合唱比赛,音乐老师亲自指挥,毕淑敏也参加了。那天排练的时候,老师突然丢下指挥棒,直冲进演唱队伍中,侧着耳朵细细地倾听。毕淑敏认为老师是在倾听她们动人的歌声,于是唱得更加起劲。可是只见老师眉头紧皱,走了一圈后,停在毕淑敏面前,然后大手一挥,所有人停止了歌唱,整个屋子安静了下来。

“原来是你跑调,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你被除名了。”老师声色俱厉地对毕淑敏说。

毕淑敏顿时脸上火辣辣的,头脑一片空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被这样训斥还是头一次,她恨不得能有个地缝钻进去。本以为老师站在她面前是要欣赏她的歌声,没想到却是这样的结果……毕淑敏愣了一会儿后,低着头,眼泪在眼眶里转悠,灰溜溜地走出演唱教室。这一次,让她感到很自卑。没想到,3天后,音乐老师派人叫她去一趟,毕淑敏突然间心里一热,很希望老师能给她一次机会,把歌练好。但走进办公室后,音乐老师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再次击碎了毕淑敏柔弱的心灵。她听见老师抱怨她的个子太高,以至于将她开除后很难再找到一个同样身高的女生参加演唱。老师的话尖锐刻薄,没给小小年纪的毕淑敏留下任何一点希望。老师迫于找不到合适的人,就勉强让毕淑敏参加合唱团,但是让她不要发出一点声音。毕淑敏愣愣地站在那儿,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她明确自己要当个木头人,心里真不是滋味。可是,她没有勇气把心里的委屈说出来。就这样,她参加了合唱团,是唯一一个只许张嘴,不许出声的“歌手”。在排练过程中,只要有不和谐的声调出现,老师就会死死地盯着毕淑敏。

那次的比赛,他们取得了好成绩,同时,毕淑敏的歌唱生涯也被断送了。不管是在毕业考试上,还是后来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附中口试时,她都会含着眼泪对老师说:“我不会唱歌。”这是何等令人心酸的事!

在以后的几十年,一遇到用嗓子的时候,她的心中就会出现那个音乐老师的手指,它就像一道符咒一样,封锁住了她的喉咙。一个不懂得尊重学生甚至伤害学生的老师,与其说是在传道,毋宁说是在造业!

反思我们的故事

与前面《库伯的小太阳》一文的情节有些相似的是下面这个故事。这是山东省昌邑市外国语学校王文格老师写的一篇回忆文章,题目叫《悔恨》。库伯是捡别人的钱想占为己有,而《悔恨》中的孩子是偷别人的东西想占为己有。然而由于他们面对的教师的观念不同,他们的结局也截然不同!下面便是王老师心灵的记忆。

悔 恨

20年前,初为人师的我捉了一个偷儿,想不到竟是我的学生。也许由于当时的处理方式不当,直到今天,这件事还是我心中抹不去的痛。并且,让我时时感到塑造人这种职业的艰难。

记得那是一个深冬的周日晚上,天上飘着零零星星的雪花。返校后不久,才发现学校里只有我一个人回来。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所位于胶莱河畔三县交界处的乡村初中,总共才有11名教师。除我和小曹老师属公办教师外,包括校长在内的其余9人都是周边村推荐来的民办教师。他们一边教学,一边还要照顾好自家的土地。这种亦师亦农的现象在那个年代称得上是中国农村学校的特色。一到放学时间,所有民办教师与学生都回到各自的村落。

那天晚上我是因为闹肚子,才发生了这件叫人心沉的捉贼事件。

大约晚上10点,雪下大了,校园里白茫茫一片。当我捂着肚子哈着热气又一次走出宿舍时,忽然看见不远处一间教室里忽闪起光亮来,仿佛灰烬里残余的火星。我顿时警觉异常,深更半夜的,教室内怎会有亮光?

面对眼前时隐时现的诡秘亮光,我心里着实有点害怕。回到宿舍,犹豫了好久,我决定管它是人是鬼,先去看个究竟再说。很快,我抄起一根木棍,悄悄地向那间教室走去。

教室后面有一扇窗子开着。我猫着腰挪到它的下面,借着室内闪烁游移的光点,看见一个黑影在课桌之间窜来窜去,那一闪一闪的好像是微型手电筒射出的光束,不像什么磷火、鬼光。我屏住气,不时听到一阵文具盒里发出的稀里哗啦的撞击声。等到黑影窜到门口旁边的课桌时,室外的雪光居然反射出一张瘦削的男孩面孔。我初步断定:根据他在课桌里翻弄文具盒的动作,这是一个小偷。

约莫五六分钟,他终于收起手电筒,向那扇敞开的窗户走来。我早已急不可耐,说时迟那时快,他一条腿刚跨过窗沿,就被我猛地连身子一起给拽到雪地里,紧接着我的棍子噼里啪啦地落在这小子的屁股和腿上。

那家伙肯定被打蒙了,一边双手抱头一边求饶。我听着声音很熟,便放下木棍,厉声问道:

“你是谁?”

“老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饶了我吧!”他趴在雪地上嘤嘤地哭起来。

原来是个学生,而且就在我任教的毕业班里!我把他揪到宿舍里“审讯”时,只见他穿得很单薄,脸和手都冻得青紫。他的态度还算老实,不光交代了刚刚偷来的钢笔和圆珠笔的数量,还坦白了以前在其他班级的行窃情况。

我狠狠地训了他一顿,勒令他立誓保证:自今日起金盆洗手,再也不干偷鸡摸狗的营生,否则报告派出所把他抓起来。他一听报案,吓得“扑通”一声跪下,一面说着保证,一面苦苦哀求我不要报案,求告我千万别和班主任李老师说。我问他和李老师的关系时,他光嘤嘤哭却不说话,看那可怜的样子我没再逼他。后来我了解到,李老师不仅与他同村同辈,他们还是那个村李姓宗族的远房兄弟。这孩子命苦,10岁那年娘嫌家穷跟人跑了,剩下他和好吃懒做的父亲度日。幸亏同族亲戚帮着种地糊口,并资助他上学的所有费用。

那夜12点,在我的监督下,他把偷来的东西一一放回原处,几件记不清座位的放到教室前讲桌上面。待到让他回家时,我才发现他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并不时用手摸着屁股。我有些后悔自己下手太狠,把人打得这么重。

第二天上课时,他的座位空着。班长告诉我,他滑雪摔伤请假了。我心里充满愧疚,暗暗承诺:一定不把那晚的事张扬出去。

两天后,他终于来了。我留意到他失魂落魄的神态,始终没有抬头看过人。本想课后安慰他一下,让他知道我的承诺,后又怕他多心就罢了。

以后在距毕业近半年的日子里,他的表现还可以。一拿到初中毕业证,他和当地多数农村孩子一样回家了。而那年暑假后,我也调离了那个地方。

一晃20年过去了,这件事应该早淡忘了。对于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来说,这毕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过错。谁知我调走后第二年的秋天,李老师专程来找我,告诉我他那兄弟死了,原因是入室盗窃杀人被枪毙了。我惊愕未定,满脸悲怆的李老师说了一句让我心脏骤停的话:“他的死与你有关!”

原来,在公安人员搜家时,发现他睡觉屋子的墙壁上反复写着一句不完整的话:“再×不得好死!”且每句话后都缀有我的名字。李老师说,村里人都猜到那个×是个偷字,因为这孩子打小就好偷,他爹从不管。可是搞不明白的是,教过他的老师那么多,为什么偏偏就写我的名字。

我本想把那天晚上的事全部抖给李老师,让他打消对我的猜忌,可是我没说话。李老师正值饮酒之后,临走时很生气,扔下一句没头没脑的话:“你不说出来,公安局会来找你的!”

那几天,我日夜寝食不安,心里好不难受。我不是担心公安局来找我,而是揣测那孩子写我名字的意图。

是恨我,恨我那晚打重了他?

是怕我,怕我说出那晚的丑事?

是耻记,耻记那晚偷窃失手被我捉到?

他的死与我有关!李老师这句话像块沉甸甸的石头一样压在我心上。我当时为什么不……一切都晚了!

整整20年了,这件事煎熬了我20年!李老师也于上个月因病过世,我想是该把这件事说出来的时候了。说出来,我的心里也轻快一些。

如果当时的王文格老师能像库伯的老师和丹尼斯的爸爸那样——用维护学生尊严的方式去处理这件事,这个青春的生命也许不会早逝?这个曾经失足的孩子带着遗憾、带着遗恨走了,也带着心中那些想说的话默默地走了,只留给我们反思和警醒。

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我们的“尊重”思维明显不力,孩子们有好多想说的话,我们听过吗?下面我就附录两封学生的信给大家看看吧。

教室不是监狱

万明明

一次,上数学课的时候,老师见我们不回答问题,就发怒地说:“你看你们,真是没用,真是笨,连这题都不会做,教起你们,我真是倒霉。”听了这话,我们的心真难过,难过我们没用,被老师看不起,我们都没有说话。

还有一次,中午最后一节课,要放学了,于老师正在批改我们的作业。我们吵吵闹闹,有的拿碗筷,有的问今天的作业是什么。于老师见我们吵闹就生气地说:“要我收拾你们是吧,今天中午别回家吃午饭了。”这时我们听了都不再出声,教室里一片寂静。过了一会儿,于老师又说:“把所有书上的公式抄50遍。”听了这话,我们心里更加着急。又过了一会儿,下课了,其他班级都放学回家吃饭,而我们班的同学却坐在教室里目瞪口呆,老师严肃地说:“这是你们自己惹的,别怪我。就是呀,教了无数遍了,这些题还是做不来,牛教三遍都知道转头,你们连牛都不如。”

“唉!”说完,老师居然自己回家吃饭了,把我们留在教室里。我们真是不服,连班长也留在这里挨饿。我们在教室里议论纷纷,有的还在责备老师的做法,有的还说这么多公式,怎么抄得完呢?

上课了,于老师上讲台,还是让我们写。还说这不是家庭作业,放学后拿来我改完,再回家去。我们听了,满头大汗。我心想:若写不完,那就要挨板子了。于是我感到头上出了很多汗,但还是认认真真地写着。

“唉!”这种提心吊胆的课堂真像是一座监狱。我讨厌上数学课,而且我也不想上数学课,因为这数学课很没趣。

课堂原本是孩子们新鲜、快活、好奇的地方,上面这样的课堂却变成了孩子们的“监狱”。孩子们担惊受怕,被羞辱、被谩骂、被处罚,一点儿人的尊严都没有了。如果设身处地,我们也是其中的一个孩子,我们能忍受吗?能开心吗?

老师,我是人

段美娟

老师,我是人。那次你教二元一次方程,有道应用题你给我讲了两次我都不懂,你很生气,我也很紧张,当你讲第三次时我根本就听不进去了。你发火了,对我说:“就是猪也该懂了,瞧你这脑子!”我承认我的基础差,可我总比动物强吧!

老师,我有人格。开学的时候,你叫我们每人要填一张个人信息表。上面有爸爸妈妈的名字、职业和联系电话等栏目,我只填了妈妈的情况。你在班上把我叫起来问:“怎么不填你爸爸?”我沉默不答。你笑起来,接着又问全班同学有没有爸爸。你们都笑了,可我心里却在流泪。爸爸早就抛弃了妈妈和我,我不愿揭这伤疤。

老师,我不是做作业的机器。你说我的作文有15个错别字,错一个字要把它抄写一篇。那天,我做完数学题,抄了英语又做了语文作业。现在都晚上11点了,我还有5篇字没有抄。我好想睡觉哟!

老师,我也有自尊心。我也希望您能看重我。我尊重您,希望您也这样对我。

“老师,我是人!”当我们看见这个题目的时候,禁不住愣了半天!——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生活在没有人格、压抑尊严的环境中,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喊!这个呼唤已经发自于一个中国女孩的口中了,难道对生活在这种教育环境中的学生我们能无动于衷吗?

钱学森在20世纪50年代离开美国回归祖国之际,世界级的媒体纷纷对他做了采访。提得最多的问题是:“你为什么要回归中国?”

钱学森答:“为了让中国人民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让人民过有“尊严”的生活——这就是一个归国华侨多少年来魂牵梦萦的憧憬和夙愿!

当法制尚未健全,人治主宰着社会的时候,我们国家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运动,一次又一次的斗争,甚至是史无前例的运动。当一个人由于观念不同(或者说路线不同),就会遭到审查拷问,挨斗挨批,抄家入狱;如果言语过激,甚至押赴刑场,惨遭处决……那是一个用政治色彩鉴定人的时代,非红即黑。红是人,其余不是人(称“牛鬼蛇神”)。既然不是人,理所当然不会有人的尊严,更谈不上得到“尊重”。所以“尊重”二字,长期以来在中国百姓的生活中是一种奢侈品。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国家第一次提出了“以人为本”这一口号。2010年春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一次作为国家领导人在团拜会上,说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亲民贺词。随之而来的关爱人、尊重人的“人文精神”也被写入了中国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然而国家的重视,领导的关切并不能代替实施者的行动。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3亿多名中小学生而今过上了受到尊重的学习生活吗?

教材他们是不能选择的,科目他们也是不能选择的。特别是小学教材,虽然过去那些等同政治课的文章已经渐渐隐去,但它的人文性和趣味性仍与孩子的喜好相距甚远。一本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小学教材《开明国语课本》倒是受到家长们热捧。初、高中的课程设置,是受制于高考的科目,而高考的科目又是几十年前的“黄历”。老“黄历”、老标准、老模式,一切都老气横秋,要强迫早已与时俱进、千姿百态的莘莘学子过这种老掉牙的学习生涯,这人文吗?

学习让他们精力透支,作业让他们不堪重负。当今的中国学生是社会上最累的人群,也可堪称是世上最累的学生。这些现象和情景我们都有目共睹,无须赘言了。为什么上上下下都反感的事,唯独学校和老师却乐此不疲?却做得那么尽力,干得那么执着?照理说,老师也很累呀,多讲多费时,多布置作业也花心血。核心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

什么是好学校?好校长?好学生?

从高考录取以分定案,反推到老师的绩效,都是用“考分”来衡量的,名利都在里面。老师、校长对此也是无奈的选择(当然这其间也不乏众多淡泊名利者仍在英勇坚守)。而学生便成了这场游戏中的筹码和牺牲品。

最让学生反感的是每次考试后排名次。2012年5月,我曾经在市中区某重点中学的两个班作了民意调查。90%以上的同学赞成不要排名,包括部分考试成绩优秀的同学。“除非我考第一,否则父母都说我努力不够,一旦落下名次就会埋怨唠叨。”一位同学说。这所中学初中各年级均有1 500余人,每学年按考试成绩的综合排名,实行末10名淘汰制。由此,每到期终便是成绩差的学生的鬼门关。作弊、偷考卷、贿赂老师、查卷争分等现象无奇不有;一旦淘汰结束,哭的、闹的、嚷的,甚至出走的都时有发生。一个排名,伤害的是大多数孩子的自尊,然而这个幽灵却在我们遍及城乡的大多数中学里徘徊着,却没有谢幕的迹象。

我们的学生是无辜的,他们应该享有接受“尊重”的权利,像那些美国孩子一样。我们有义务让他们过上有尊严的学生生活。因为有尊严方才有人格,有人格的公民才能顶天立地,才能成为民族的脊梁!

我们的老师或许是无奈的,但无奈并非等同于无为。虽然我们不能扭转世俗,但我们可以更新观念,传播人文,在我们主宰的教学天地中给孩子们带去更多的尊严、快乐和自信。

教育金点

一个美国初中老师的课案——“学会尊重”

请准备好一张单独的空白纸,将你的名字写在纸的右下角,然后写下命题:尊重。

每个人都需要尊重和被尊重,然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尊重我们自己,那么我们也将不知道如何尊重其他人。当你的言行粗鲁时,当你瞧不起别人时,当你消极时,或者当你侮辱别人时,你不仅不尊重别人,同时你也不尊重自己。

每个人都需要自信、乐观,这样才能和别人相处融洽。当你对你自己都感到不满意时,你的言行就会或多或少地伤害到别人,也就是在这种心境下,你会让你身边的人都意志消沉。

每个人都有运气不好的时候,但没人会故意将事情搞坏。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埋怨别人,而应时刻牢记尊重别人,即使在我们伤心失落的时候,或者让别人感觉到不怎么被尊重的时候。当你自然而然地去尊重别人时,你无形中也让别人自信、乐观。

我怎么才能自觉地做到尊重他人呢?

1.当他们说了或者做了什么伤害到我感情的时候,忽略他们。

2.当某人很明显的状态不好时,不要与他吵架或者打架。

3.当有人试图嘲笑我以使我变得疯狂时,宽恕他吧。

4.在我处于生气状态时不要说话,或者直到我气消之前,不要说话。

5.不要说消极泄气的话,我有拥有自己观点的权利,但是我不总有表达它的权利。

6.请总是认为:每个人都在尽他们所能尽到的最大努力将他们所能看到的事情做到最好。

7.把自己放在别人的角度,然后尝试去想他们的观点和感受是什么。

8.以自己喜欢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