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执著于外物

不执著于外物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对而言,孔子的看法则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欲求外物的趋势和悲剧。罪恶产生于对欲望的不加约束的纵容。其次是因为能否得到外物,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当我们痴迷于外物而不能得时,我们将陷入深深的痛苦。从这种意义上,幸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理想。不执著于外物并不是不要外物,只是不要把外物当成生活的目的。也就是说,人不是为了外物而活着,在满足基本生存条件基础上,功名、利禄只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副产品。

三、不执著于外物

(一)

读普希金的《渔夫与金鱼》的故事已经很久了。小时候,每当想起这个故事,我就会痴痴地想:如果那个老太婆不贪得无厌的话,他们后来一定会生活得很美满;如果渔夫不懦弱无能的话,可能他的命运也就会就此改变。但想归想,我们知道假设始终都是不成立的,老太婆只能一贫如洗,渔夫只能继续去撒网打鱼,这是他们的命运,这是上天注定了的。长大以后,有时还要想什么是老太婆的宿命。

当从各种媒体中看到一个个贪官倒下去,一个个权欲熏心的官僚间的倾轧争斗丑态百出,甚至谋杀同僚走上犯罪,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就会想起《渔夫与金鱼》的老太婆。

(二)

历史上,老子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四十六章)(译文: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老子学派把知足看得非常重要,以为知足可以决定人们的荣辱、生存、祸福。强调“知足者富”“富莫大于知足”。因此,知“足”则常足,常足当然可以看做是富裕。反之,客观财富虽多,但由于主观上不知足,贪得无厌,就可能酿成极大的祸害。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财富决定于主观的知足与不知足,寡欲与知足是不可分割的,在老子看来,未有能寡欲而不知足者,亦未有不寡欲而能知足者,知足与否取决于“欲不欲”。“欲”什么——主要是“欲”外物,“欲”外物则不知足。

相对而言,孔子的看法则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欲求外物的趋势和悲剧。孔子则说:“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十七)(译文:卑鄙陋劣的人,难道可以和他一起侍奉君主吗,当他没有得到的时候,惟恐得不到。得到了,又惟恐丢失掉,假如害怕丢失掉,他就会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从孔子的认识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由贪欲引发犯罪的解释:一旦我们对某种外物有了欲望,首先想的是得到它,得到以后就想怎样保有它,而保有的方式是攫取更多这样的东西,比如,通过攫取更大的官职保有现在的职位和利益;捞取更多的财富巩固现有的财富,这样,必然会“无所不至矣”。

事实上,适度的满足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而对这种快乐的回忆却会使我们不知节制,正如古罗马政治家伯修斯所说:“在所有不幸中,最不幸的事是曾经幸福过。”法国作家安德烈说:“没有什么比回忆幸福更令人痛苦的了。”私欲的不节制、不超脱,就会成为幸福的枷锁,不仅容易空生诸多烦恼,而且很容易使人步入歧途,甚至把追求幸福之路变成通往牢狱之途。

罪恶产生于对欲望的不加约束的纵容。所以,奥古斯丁认为,“傻瓜就是那些心智在其灵魂中不具主宰能力的人。而智者就是那些通过将一切纵欲置于心智控制之下达成灵魂安宁的人。”“何谓幸福生活?当那种生成于善意的欢乐沉稳地、平静地、持久地滋养着灵魂时,这就叫幸福生活。”(唐凯麟主编:《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5、108页)

(三)

不执著于外物,就我看来,首先是外物的追求容易陷入无止境的地步,所谓“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其次是因为能否得到外物,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当我们痴迷于外物而不能得时,我们将陷入深深的痛苦。

比如说,我们计划多少年要当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教授,当我们痴迷于此并做好规划、为之付出了艰辛努力,看来就要实现理想时,突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比如来了更突出的同事,没有指标,领导调整……这时我们怎么办?我们会有什么心情?我曾经和许多朋友们交流,我说我的意见是:只宜选择人生策略,比如我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我要继续学习,我要注意观察自己的内心,我要追求快乐的生活……我们很难定下自己的明确的、非得实现的生活目标。因为这世界变化越来越快,我们能控制的东西越来越少。许多朋友都不同意我的意见,但我自己觉得,这也就是我自己更快乐的原因。2003年末,读初一的女儿说期末英语争取考100分,我告诉她,在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一个”,但却未必能选择“这个”或“那个”;你只能选择努力学习,认真答卷,却未必能选择100分,因为我们不能控制试题的难度、不能预料考场上出现的意外和疏忽。

我很同意这种看法:放弃在获得幸福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比努力所起的作用并不逊色。聪明的人不愿意在可以防止的不幸面前坐视不管,但也不必在不可避免的灾难上徒费时间和精力,尽管这些灾难本身是可以战胜的。实际上,如果这种追求会引起时间和精力的过分消耗,妨碍了更为重大目标的追求,那么这种放弃是有意义的。

因此,我想一个人即使在追求真正重要的目标时,也不应该陷得太深,陷得太深容易使可能出现失败的想法长久地困扰着自己,威胁心灵的平静安宁。

幸福是相对的,是现实和理想接近的程度,现实与理想越接近就容易产生幸福感。一般说来,现实是相对稳定的值,变化幅度较小,对“接近”程度的影响也较小,而理想是人为的,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的理想,它总是一个变化的幅度很大的因素。从这种意义上,幸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理想。如果理想定得很高,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就很远,“接近”程度也就越低,也就越不幸福了。相反的,如果理想是从现实出发,只略微高一点,则“接近”程度就很高,因而也就越幸福。所谓的知足常乐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知足?就是理想与现实很接近,因而也就很容易“足”(接近),便可以常“乐”(幸福)了。

不执著于外物并不是不要外物,只是不要把外物当成生活的目的。在外物面前,我们要有一种“游戏精神”,所谓“游戏精神”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与外物“游戏”不是为了占有外物,而是为了在与外物“游戏”中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也就是说,人不是为了外物而活着,在满足基本生存条件(如阳光、空气、水、食物、自由等)基础上,功名、利禄只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副产品。美国作家霍桑说:“幸福是一只蝴蝶,你要追逐它的时候,总是追不到;但是如果你悄悄地坐下来,它也许会飞落到你身上。”幸福是这样,其实外物也是这样,我们中国也有这么一句话:“舍得,舍得,一舍就得,就怕你不舍,那你就不得。”在这里,舍的是有形的荣誉、财力、权力,得的却是心灵的快乐、充实、幸福。

我们知道要改变环境,却不知道也要改变心境。在美化环境时,我们不知道要美化心境。其实环境太多了,很多时候我们改变不了?所以,最好是美化心境,心境善、事事皆善,心境美、物物皆美。心境只有一个,美化心境才能一劳永逸,一本万利,外面天天下雨都没关系,我里面就需要保持晴天就够了。

(四)

我个人认为,罗素是一位有资格谈论“幸福”话题的哲学家,他的资格不仅来源于对幸福的深刻见解,更重要的是,在外人看来,罗素属于生活幸福的哲学家。

所以,我在这里要把罗素自己对幸福的经历和体会多介绍一些:

“也许对我所要提倡的哲学的介绍,最好的方式便是从我的简要自传开始。我生来并不幸福。那时候,我最喜欢听的圣歌是‘厌倦尘世,我肩头重负罪孽’。五岁时,我曾想到,如果我能活到70岁,那我到现在才挨过我全部生命的十四分之一,我觉得面前漫长的无聊生涯简直难以忍受。青春时代,我厌恶生活,一度徘徊于自杀的边缘;而我之所以终于抑制了自尽的念头,只是因为想多学些数学。现在,相反地,我热爱生活;几乎可以这么说,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生活更加热爱了。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已经发现了我最想得到的东西,而且慢慢地得到了其中的一大部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成功地放弃了某些向往的目标——例如关于事物的不容置疑的知识的获得——因为实际上不可能得到它们。但是,幸福的获得,在极大的程度上却是由于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分关注。像别的受过清教徒教育的人一样,我曾有反省自己的罪过、愚行和缺点的习惯。我常将自己看作——无疑还自以为公正——一个可怜的怪人。渐渐地,我学会了对我自身缺点的漠不关心;懂得了将我的注意力日益集中到外部事物上:世界的状态,知识的各个分支,我所喜爱的个人等等。的确,对外界事物的关心也有可能带来各自的痛苦:这世界可能会陷入战争,某些方面的知识有可能很难获得,朋友们可能会离我而去。然而这种痛苦不会摧毁生活的本质因素。而那些由于对自我的厌恶产生的痛苦,则往往会给生活的本质方面以灭顶之灾。每一种外在的兴趣都会激起某种活动,只要这种兴趣仍旧存在,这种活动便能完全防止人的厌倦及无聊意识的产生。相反地,对自我的兴趣,不可能导致进取性的活动。这反倒有可能促使一个人去记日记,从事心理分析,或者成为一个僧侣。然而,只有在修道院的生活常规使得僧侣忘却了自己的灵魂之后,他才会变得幸福。他由宗教获得的幸福,本来哪怕是一个清道夫也可以得到,只要他坚守岗位,一如既往。对于那些自我专注过于严重,用其他的方法治疗均无效果的不幸的人来说,通向幸福的唯一的道路就是外在修养。”(选自《幸福之路》资料来源:http://www.easysea.com/zongjiao/luosu-xfzl/001.htm)

罗素在这里提到了对“外界事物的关心”,但我们要注意,这里对“外界事物的关心”实际上就是对内心欲望的排遣,对外界事物是关心,而不是占有。对于目前还过于执著于外物的人,我倒觉得可以学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白兔

在众多的兔姐妹中,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她爱大自然的美,尤爱皎洁的月色。每天夜晚,她来到林中草地,一边无忧无虑地嬉戏,一边心旷神怡地赏月。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于是,诸神之王召见这只白兔,向她宣布了一个慷慨的决定:

“万物均有所归属。从今以后,月亮归属于你,因为你的赏月之才举世无双。”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唯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灭,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我个人认为,白兔的“无忧无虑”“心旷神怡”得益于只是欣赏和赞美,而白兔的“紧张不安”“心痛如割”就在于她有了“占有”的心态,这种心态使她失去了宁静,失去内心的和谐、恬淡、知足、平和的宁静,从而也就失去了幸福。

(五)

对外界事物的关心不是为了占有,而是为了欣赏和赞美,对于世界给予我们的,环境给予我们的,我们还应该存在感恩之心。

有这样一件事:

2003年5月,当代科学大师霍金刚在北京科学会堂做完学术报告,观众们沉浸在闪烁思想火花的精彩绝伦的报告当中,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急切地走到这位科学大师面前,提出了一个十分不解的困惑:“霍金先生,颅伽雷病已将您永远地固定在轮椅上了,您难道没有为自己已失去太多而悲伤过吗?”

霍金脸上挂着微笑,缓缓地抬起手臂,用不大灵便的手指,艰难地敲击着胸前的键盘,在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而醒目地显示出了下列几行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够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最重要的是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骤然间,肃穆的会场上再次响起如潮的掌声,人们纷纷拥上台前,向这位坦然面对磨难、挑战艰难并不断铸就辉煌的人生斗士,表示深深的敬意。

年轻的女记者的心灵被震撼了,望着霍金先生那并不十分高大的身躯,她恍然读懂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做人,要常怀感恩之心。

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之心,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无论你是何等的尊贵,或是怎样身处卑微;无论你生活在何地何处,或是你有着怎样特别的生活经历,只要你胸中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随之而来的,就必然会不断地涌动着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自然而然地,你的生活中便有了一处处动人的风景。

(六)

生活需要什么,是否像《渔夫与金鱼》中老太婆所需要的那么多?有一位网友这样说:

“咬着笔头想了半天,实在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什么都想要。

假如给我绝世的容貌,我会羡慕卓绝的智慧、洞悉真理与虚假的能力。

假如给我卓越的智慧,我会渴求心灵的自由,不受一切束缚的摆布。

假如给我心灵的自由,我会期望一座人类的伊甸园,回到那个我们被上帝驱逐出来的乐园。

假如给我一座人类的伊甸园,我会祈求不受讥笑的爱情,‘跌倒有人扶持’。

假如给我不受讥笑的爱情,我会想要世上最美的歌喉,来唱赞美的歌。

假如给我世上最美的歌喉,我会梦想去流浪,一路游走,把看到的一切唱成歌。

假如给我流浪的机会,我会渴望安定平淡的生活,有人点亮灯在家中等我。

于是,一切又回到原点,也可以说,我会这么永无止境地‘假如’下去。因为当满足成为习惯,新的‘想要’更会探出头来。反正我就会像《渔夫与金鱼》里贪得无厌的老太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直至最后被厌倦,而一无所获。

那么,我最好还是许一个小小的愿望吧———假如给我一个面包,今天的晚餐便有了着落。”

生活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我们需要想一想疲于奔命的目的是什么。比如我们老想着挣钱买一套大房子。如果因为家里人多,大房子是生活的必需品,这可以理解;但很多时候,“房间太小”是在与朋友、邻居比较得出的,这样,我们又怎么会不累?

对于做教师,成都师范银都小学的文莉老师在给我的邮件中说:

“有很多人不明白,我干吗非得做一个小小的、无足轻重的小学教师,而且乐此不疲。其实,我只想做一个简单的人,过简单的生活,与人的关系越简单越好,享受简单的幸福。

与孩子在一起学习,我常常感到幸福。为孩子发自内心的一句话,为孩子的一个灿烂的笑容,为孩子的一点进步……感谢我的小朋友们,他们让我时时感受到简单的幸福,我沉醉于自己的简单快乐!

一个1.7米高的男孩问我:‘文老师,陶陶走了,你都要哭一天。那我们全班毕业了,你怎么办?’我说:‘那我一定哭上26天。’当然不会,但我和孩子之间的眷恋会给我的一生留下永远的美丽。

我快乐而忙碌着,我忙碌而幸福着……”

我想,生活的需要就是这么简单!

(七)

我曾预先把这本书的前言“欲罢不能”给一些中小学教师看,有一位朋友给我回了这么一份邮件:

“我个人认为,幸福是一种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感受都不同,说坦白一点,每个人都有一个较一致的幸福观,自由、轻松惬意的生活,喜欢的事业,美好的爱情。追求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人只有在偶尔触摸幸福边缘的时候,才会感到幸福的存在,若是身陷幸福之中,恐怕幸福就成了鼻腔里的空气,吸进呼出都没什么感觉了。

幸福只是一种感觉,而且绝对是心灵的感觉,你从各种途径感受的越多,你的幸福感越强,面对人生秋风冷雨的能量也就越大。而且,如果你感觉到了幸福,那么任何人都无法将它夺走。这就是你精神上的财富。要把一件事做到出众,喜爱是最大的动力,因为喜爱所以投入,因为投入所以乐在其中,幸福在其中,这是每一个成功者都体会过的境界。

就本质来说,幸福绝对是高级享受,也绝对只能是心灵感觉,就像美人鱼,好好地生活在海里就是好日子,做海的公主,但是她偏要变成人样,她为了跟随王子,不得不忍受每走一步就像走在刀锋上一样的痛苦,因为她脚上痛得越厉害她精神上感觉越幸福。如果没有把教师职业作为幸福去追求,又如何体会幸福呢?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只能是无法改变事实的一种心态的调整罢了。

我现在能想象到的最幸福的事就是:花园里有个小茶几,阳光静静的,桌子上有一摞厚厚的报纸,能添一杯绿茶最好,慢慢腾腾地翻上几个小时……

我会坚持认为:幸福是简单的,如果繁杂起来,就不是幸福而是负累了。”

说得真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