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动员智力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运动员智力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举重运动员的体能非常重要,体能和运动成绩紧密相关,但是技术战术以及心理训练也不容忽视。体能训练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体能、技能、战术能力、智能及心理能力。技术训练是标准技术、训练方法和运动员个人特点的统一。举重运动员一般的体型特征是身材较矮、四肢发达有力、肩宽、手指长。

第八章 举重运动员体能与技术、战术、心理、智力的协调发展

举重运动员的体能非常重要,体能和运动成绩紧密相关,但是技术战术以及心理训练也不容忽视。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要与技术、战术、心理、智力协调发展。

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要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力学特征相似。体能训练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体能、技能、战术能力、智能及心理能力。运动员要在比赛中获取优异的成绩,竞技能力的任何一个构成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第一节 举重运动员的体能与技术

技术训练包括竞赛动作和辅助动作技术训练。凡是为了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概念,改进、提高和熟练抓举、挺举技术而进行的训练都通称为技术训练。技术训练的任务是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概念,提高肌肉用力的协调性和用力感觉,培养准确、熟练、巩固、稳定的技术风格,形成运动技能,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分为四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阶段,即技术泛化阶段、技术分化阶段、巩固技术阶段和自动化技术阶段。

一、技术训练内容及要求

(一)技术训练内容

根据举重专项辅助动作与竞赛动作技术性质和结构,举重技术训练所包括的技术环节、呼吸方法与环节连接如下:

1.三个预备姿势:抓举预备姿势、下蹲翻预备姿势和上挺预备姿势;

2.两个提铃:抓举提铃和下蹲翻提铃;

3.三个发力:抓举发力、下蹲翻发力和上挺发力;

4.三个下蹲支撑和一个预蹲支撑:抓举下蹲支撑、下蹲翻下蹲支撑、上挺下蹲支撑和上挺预蹲支撑;

5.三个起立:抓举起立、下蹲翻起立和上挺起立;

6.两个定铃:抓举定铃和挺举定铃;

7.两个放下杠铃:抓举放下杠铃和挺举放下杠铃;

8.两个呼吸方法:抓举呼吸方法和挺举呼吸方法;

9.八个连接:预备姿势接提铃、提铃接发力、发力接下蹲、下蹲接支撑、预蹲接上挺发力、支撑接起立、起立接定铃和定铃接放下杠铃;

10.其中提铃包括伸膝、伸髋和膝髋并伸环节及连接,抓举发力包括蹬腿、展体、耸肩、提肘和甩臂环节及连接,下蹲翻发力包括蹬腿、展体、耸肩、提肘和转肘环节及连接,上挺发力包括伸膝、伸髋、屈踝(起踵)、夹臀和伸臂环节及连接。

竞技举重虽然只有抓举和挺举两项动作,但其技术是多环节的联合运动,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爆发出最大的力量。运动员要创造优秀成绩,只练习抓举、挺举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辅助动作训练。人们根据竞赛动作的技术环节、要领、易犯错误和用力方式,针对完整的技术动作和某个动作环节从难或从易、增加重量或减少重量、延长路线或缩短路线设计各种辅助动作,以改进技术和提高专项力量。根据竞赛动作与主要专项辅助动作的主要环节运动、主要肌肉用力、作用和用力特点,举重技术辅助动作训练内容还包括:

1.抓举类:高抓、垫人抓、膝上抓、垫铃抓、悬垂抓、直立抓、窄高抓、宽提肘拉、抓支撑和颈后宽挺蹲;

2.下蹲翻类:高翻、垫人翻、膝上翻和垫铃翻;

3.上挺类:负重预蹲、预蹲发力、架上挺、半挺、借力推、颈后架上挺、上挺支撑、半蹲支撑和箭步翻。

(二)技术训练要求

1.抓主要技术环节,注重连接技术。掌握完整的抓举和挺举技术应从分解动作开始,也可以练完抓举再练挺举;可以从预备姿势按顺序练到下蹲支撑与起立,当然也可倒过来练习。比较好的方法是采用综合练习,从发力开始到提铃再过渡到支撑,最后把整个动作连接起来。

2.内容多样,合理组合。辅助动作的练习不仅能使技术和力量得到全面发展,还能提高训练兴趣和效果。专项辅助动作的作用是发展竞赛动作所需要的肌肉力量和改进竞赛动作技术,这些动作都和竞赛动作关系比较密切。其中,有些动作是改进技术的,有些是发展力量的,有些既可发展力量,又可改进技术。特别是改进和掌握技术动作阶段,采用合理组合方式收效很好。动作组合一般体现在训练计划中,也就是抓举和挺举技术分配比例。动作组合方式有同性质动作组合和不同性质动作组合。为了掌握翻铃技术,可采用:膝上发力+膝上高翻+膝上下蹲翻+膝下下蹲翻四个动作连续练习为一组;为了掌握抓举技术,可采用:膝上发力+膝上高抓+膝上下蹲抓+膝下下蹲抓四个动作连续练习为一组。

3.想练结合。从学习到掌握一个技术动作并非单纯练练而已,是人的心理、生理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想练结合充分发挥人的意识能动性,帮助建立概念与本体感觉之间的联系,促进正确技术概念和掌握正确技术动作。

4.区别对待,形成技术风格。技术训练是标准技术、训练方法和运动员个人特点的统一。由于每个运动员竞技能力不同,在技术细节、训练方法上应有所区别,以形成技术风格;

5.认真对待每一次试举,保证成功率。认真对待每一次试举是态度引起的习惯问题。认真使人注意力集中。认真对待每一次试举,才能充分保证成功率;

6.掌握适当的试举重量,重视发力技术。评定抓举、挺举技术、一般采用85%~95%的负荷强度进行。如果是以技术训练为目的,试举重量的选择主要看发力情况,即发力是否迅猛、充分、协调。如果发力正确,完成动作轻松,则可适当增加重量,否则应适当减少重量。

7.平衡发展抓举、挺举技术。技术训练的过程实际是不断改进技术和熟练技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解决问题首先应抓住问题的本质,同时要了解与掌握矛盾的形成条件。影响抓举和挺举成绩平衡发展的因素很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不断创新。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大幅度地提高运动成绩。技术创新的首要的任务是理念创新,其次是理论创新,再次是在技术实践中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和总结。技术创新包括理念创新、理论创新、动作方式创新、训练方法创新以及训练内容创新。

(三)注意事项

举重运动员一般的体型特征是身材较矮、四肢发达有力、肩宽、手指长。举重运动员成绩在不断刷新,不容许他们有过多的有限的训练时间和体力消耗在与他们专项无关的练习上,所以必须有针对性的设定训练计划。

1.认真观察,抓住不良技术的症结

对运动员,应该有一个认真观察的过程,让运动员把技术状况完全展现出来,通过3~4周的细致观察,发现技术上存在的各方面的问题,找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改进方案和具体步骤,按部就班地稳步实施。有些技术环节,看上去不是很规范,但符合这个运动员的自身特点,则应该予以支持,坚持运用。避免画蛇添足,适得其反。一个运动员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必然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练习,或多或少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动力定型。一旦发现问题要进行改进,不可能马上改掉,肯定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明确错在哪里,造成错误的原因;其次,明确正确的技术应该怎么做;最后,按照正确的技术要求去练习。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由于以前技术动力定型的缘故,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老问题。因此,教练员必须耐心细致,做到每一堂课、每一组、每一次的练习都要细心观察。发现问题,马上提出;做得正确,及时予以肯定,让运动员体会正确技术的感觉。长期进行指导,一直到形成了稳定的新的正确技术动力定型。

2.反复训练,对技术精雕细刻

举重技术来不得半点虚假。轻重量时,技术动作不对可以成功,但重量一大,技术上稍有缺陷就会失败。所以,在技术练习上一定要严格要求,不能有丝毫马虎。由于每一个运动员的悟性和肌肉协调能力以及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都有差异,所以,技术练习所反映的情况都不一致。悟性好、综合能力强的运动员可能很快就能领会教练员的意图,改进技术又快又好,但有的运动员却总是改不好。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耐心。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刺激,从中寻求最适合运动员改进技术的途径。青少年运动员大脑皮质灵活性高,可塑性大,善于模仿,学习和掌握动作快。但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够均衡,肌肉协调能力较差,掌握技术不稳定。因此,只有反复练习,不断磨炼,在艰苦的实践中提高技术的合理有效性,逐步形成稳定的技术风格。举重技术看似简单,但要做到完美无缺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很多优秀的举重运动员在技术上都会存在一些不足。所以,艺无止境,必须精雕细刻。运动员达到一定的年龄及训练年限,身体机能是有顶峰的,力量不可能无限增长,到了一定的时候,只有利用更合理有效的技术才可能在运动成绩上有新的突破。技术掌握得越合理、越科学,越能把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发挥出来,举起更大的重量。

3.因材施教,形成合理的技术结构

每一个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各有其特点和不足。因此,在技术结构上应根据运动员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如腿力小,就应该在蹲翻时融入反弹技术;腰、背力量小,在预备姿势、起铃和发力的过程中充分借助腿部力量加以弥补;上挺不行,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上挺差的原因,改进上挺技术,甚至改变上挺的结构,如半蹲挺或下蹲挺。反之,哪个部位的力量比较大,就应该想办法把这一优势运用到技术中去,发挥特长。归根结底,技术动作就是要充分发挥运动员的特点,弥补各方面的不足,最大限度地使有限的力量更实用、更有效。在这一点上,教练员应有清醒的头脑,不能墨守成规,而应大胆尝试帮助运动员形成自己的技术风格。但应该注意的是,无论运动员有何特点,技术动作都应该符合举重运动的近、快、短、准的技术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在举重技术基本原则的范围内,根据运动员的个体特点形成的技术结构才有效、才科学。因此,在技术练习的过程中,教练员必须经常灌输正确的技术概念。

4.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

目前大部分举重运动员是青少年运动员,他(她)们正处在生长发育期,机体新陈代谢旺盛,具有接受较大运动负荷的能力,但毕竟还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他(她)们疲劳出现快、消除快。因此,既要防止在增加量和强度时急躁冒进,又要有意识、循序渐进地加大量和强度,稳步提高青少年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具体来讲,技术练习是每一堂课的重点,每天的训练都应该安排技术练习,以环节技术和完整技术相结合。一般在中等强度70%~85%之间,每组能举2~3次的练习,每一项安排10~12组,力求每一次的试举都能成功。

大多数情况下不冲击最大强度,以反复的有效组数、有效次数练习为主,熟练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并逐步稳定定型。如果体力好,技术正确,运动员的情绪比较高,教练员可以尝试让运动员举新的成绩。因为在举重训练中,抓、挺成绩的提高才是最终的目的。只有成绩的提高才能不断激励青少年对举重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当然,教练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要有90%以上把握成功,才能让运动员上。尽量争取冲击一次大重量,就成功。一旦新的重量失败,就要马上降下来,不要认为运动员具备这个实力就一定要他(她)上。因为失败,肯定是技术或心理上出现问题。青少年运动员的控制能力差,一个动作变形,跟着就很容易继续失误。所以,一定要果断地降下来,把技术动作做好。因为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合理有效的技术定型。在技术练习时,要注意合理安排不同的量和强度。如果技术练习安排在训练内容的前部分,就应该在强度上不断变化,让运动员体会不同强度时的技术感觉,提高运动员对不同强度的承受能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如果技术练习安排在练习内容的后部分,就应该以熟练改进技术为主,强度基本稳定,每一组要保证3~4次的有效次数为主,提高技术的稳定性。实践证明,技术练习要有一定的强度,重量太轻了,练得再多,到了大重量,仍然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举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针对性要强,针对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要针对特定运动员的体能、技术状况与心理特征等;二是要针对举重项目的动作结构、用力性质和参与作用的肌肉。举重项目的技术、战术练习是专项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能训练能为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提供基础。掌握先进的技术是发挥训练水平的重要前提,因此体能训练要和专项技术、战术相结合。结合专项进行体能训练,能使运动员在身体形态以及机能方面对该运动项目的特殊要求产生适应,有利于专项成绩的提高。

二、技术泛化阶段

(一)特点:神经过程处于“蜻蜓点水”式的泛化阶段,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建立起来,注意力范围比较窄,知觉的准确性较低,对动作的技术环节、路线以及整体概念模糊。动作表现出紧张、牵强、不连贯、缺乏控制力。此阶段可能由于刚刚练习,兴趣较高,情绪饱满,自我投入,并利用过去经验。此阶段运动技能提高先慢后快。

(二)易犯错误动作:从预备姿势到完成动作,收腹、挺胸和直腰不能很好保持,杠铃不贴身,手臂紧张,提铃时伸膝、伸髋和膝髋并伸顺序、变化角度或高度不正确,发力点偏低,主要上肢用力,发力顺序不正确,发力方向偏后,有双脚离地跳跃动作,提肘、甩臂、转肘、夹臀和伸臂不正确,发力与下蹲支撑脱节,定铃不主动,尤其是箭步挺,前后分腿不协调、不稳定。

(三)任务:通过讲解、示范、练习使小运动员基本了解技术原则与技术动作各个部分的作用、要领、主要环节运动、主要肌肉用力,建立分解和完整动作概念,粗略地掌握各个分解运动和完整技术动作。同时,积极培养兴趣。

(四)内容:抓举和挺举的共有的性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主要环节动作,尤其是发力和提铃;各个环节技术连接的抓举和挺举半技术性动作;整个技术连接的抓举和挺举全技术性动作。利用某些趣味性的辅助动作或技术组合,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兴趣。

(五)方法:采用分解结合完整动作的徒手或木棒练习,组数、次数较多。组数10组左右,每组5~8次。练习顺序从抓举和挺举共性环节动作到异性环节动作;从单环节到双环节再到多环节动作。紧紧围绕技术原则安排丰富多彩的趣味性的辅助动作或技术组合。通过一段时间练习,建立分解和完整动作概念,粗略地掌握分解和完整技术动作。

三、技术分化阶段

(一)特点:神经过程处于同类信息、相同结构信息联系阶段,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更加准确,内抑制过程加强,注意力范围有所扩大,知觉的准确性增大,对某些环节技术要领概念比较清楚。动作表现出紧张程度有所减少,动作之间干扰减少,但动作之间的衔接常出现间断、停顿现象。有可能兴趣会降低,觉得枯燥,影响练习的动机和情绪,可利用经验减少。此阶段运动技能提高先快后慢。

(二)易犯错误动作:提铃时伸膝、伸髋和膝髋并伸节奏不稳定,发力顺序仍不正确,发力有摆动腰部动作或不能积极提肘引起杠铃不贴身,发力不够迅猛、充分,上挺预蹲发力衔接不紧,上挺过早伸臂,箭步支撑仍不稳,定铃动作仍不明显。

(三)任务:进一步建立正确技术概念,继续改进错误动作,消除多余动作,促进动作技能不断分化、巩固、逐步地达到用力协调、节奏明显、动作和杠铃路线基本正确。同时,继续培养训练兴趣。总之,改进错误动作和培养训练兴趣是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

(四)内容:除了要进行抓举挺举完整技术训练外,必须针对错误动作,较多采用技术性辅助练习来进行训练。同时注意采用改进动作的一些趣味性或组合性辅助练习,提高兴趣,消除疲劳,提高训练效果。

(五)方法:主要采用60%~70%强度,组数8~10组,每组3~5次。强度小是为了使运动员的注意力能集中到技术要领上,组数、次数多是为了通过重复练习不断进行强化。这阶段培养运动员发现错误的原因非常重要。只有及时发现错误动作,才能分析和纠正它。发现错误动作除了依靠自己体会外,还可以通过现场相互观摩,观看技术录像与正确动作的比较分析结合进行。

四、巩固技术阶段

(一)特点:神经过程的兴奋与抑制更加集中与精确,动作在大脑中建立起巩固的动力定型。动作表现出完整的系统性,此阶段运动技能逐步提高。

(二)易犯错误动作:由于重量增加而引起提铃高度不足,发力点偏低,过早发力。发力不够迅猛充分,提肘甩臂和伸臂不够积极主动,高度不足。

(三)任务:训练的主要任务是使已经比较正确、协调而有节奏的动作更加巩固与熟练,使运动员在试举不同的重量甚至较重的杠铃时,也能做出正确的技术动作;并使主要环节动作逐渐走向自动化,同时建立完整的技术概念。

(四)内容:由于主要错误动作基本得到纠正,抓举、挺举完整练习比例增大,以保证动作的完整性和各环节的协调配合。同时,应有针对性地重点选择一些技术性辅助练习,完善发力技术,并在不断增加杠铃重量时,保证发力迅猛充分。

(五)方法:可以采用70%、75%、80%、85%、90%、85%、80%的强度进行练习。70%~80%强度的组数3~5组,每组3~4次;85%~90%强度的组数2~4组,每组2~3次。状态好时可酌情安排90%~100%的强度,有效组数1~2组,每组1次。另外,可有针对性安排强度在70%~80%,有效组数6~8组,每组1次,3~4个动作组合练习强化提铃和发力技术。随着技术不断地巩固与熟练,应加强运动员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培养运动员敏锐的肌肉用力感觉,建立完整的技术概念。

五、自动化技术阶段

(一)特点:神经过程的兴奋与抑制高度集中与精确,动作在大脑中建立起巩固、完善的动力定型,在合适重量下,不用意识控制也能做出正确动作。动作表现出得心应手,各环节衔接无痕,富有节奏感,由于训练时负荷强度大,个别环节技术要领伸展不够充分,但通过有意识控制可以起调节作用。此阶段运动技能进一步提高。

(二)易犯错误动作:发力不够迅猛、充分。

(三)任务:在巩固熟练的基础上,使动作走向自动化,改进细小的技术动作,不断发展与完善自己的技术风格,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四)内容:以抓举挺举完整动作为主,分解动作以发力、提铃、定铃为主,突出自己的强项,同时适当安排自己喜爱的技术辅助动作,为了提高技能,努力创造一些新的训练手段。

(五)方法:高水平运动员主要注重负荷强度的训练,只有大强度才能不断刺激神经和肌肉,从而提高运动技能。主要有三种类型强度:一是85%~95%中大强度,有效组数8~10组,每组2~3次,这种训练最能够表现技术的完整性,发力迅猛充分,试举成功率高;二是较好状态时95%~100%的大强度,有效组数3~5组,每组1次,这种训练既可巩固技术,又可发展素质;三是状态好时可酌情安排100%~103%的超大强度,有效组数1~3组,每组1次,这种训练符合举重技术训练的最终目的,能够强刺激神经和肌肉,锻炼拼搏自信的心理状态。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心理、生理、外在重量、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的多变量复杂过程。在这个抽象过程中含有动作外形在大脑中的想象活动、经验在大脑中的表象活动、知识在大脑中的概象、理念在大脑中的意象。它们可以相互整合(如表象同初级概象结合,形成高级概象),也可以依需要而进行分离、转化(如体验活动中,意象内容部分还原为概象与表象;想象推理活动中,表象、概象和意象的互动互补与动态分解等情形)。它是以神经为中介传导、整合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和系统。最终以动作的具体形式发挥人的潜力。整个技能训练有时还表现出同质或异质的正迁移、零迁移和负迁移过程,用合理的技术发挥人体最大的力量是举重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举重运动员的体能与战术

体能训练与战术训练的结合不仅表现在技术动作的形式上,而且还有从运动生物力学、生理学等方面加以考虑,如此才能使专项战术得到巩固和提高,才能使体能训练效应借助专项技战术融合到运动成绩中去。

(一)对运动员战术能力的理解

1.运动战术的定义

运动战术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预期的竞赛结果所采取的合理、有效的计策与行动。

2.运动战术的构成

由于运动项目之间的差异性,所采用的战术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运用规律。一般来说,它是由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为构成。

从控制论的观点看,运动战术属于一种寻求目标的系统。它在各种可能的目标中,不仅要找出最有利的目标,而且还要在实施过程中加以反馈调节和完善。运动战术实施的过程可分为:一是分析竞技双方实力和比赛环境;二是确定指导思想与任务;三是具体方案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此过程在时间纬度上依次进行。

分析竞技双方实力和比赛环境,对运动战术任务的确定与贯彻具有关键作用。双方运动员(队)、教练员的技术水平、战术观念、战术意识、思维方式、战术知识结构、竞赛经验、参赛态度等内容,决定着分析结果的质量。此外,对整个比赛环境的观察与评价,有助于明确指导思想与任务。

运动战术指导思想与任务是整个战求目标活动体系的核心内容。采用战胜对手的战术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关键取决于指导思想正确均否。

在贯彻指导思想与任务的过程中,如果具体战术方案实施起来顺利,将来遇到同样情况时就会选用该计划,如果执行的不顺利,对此应加以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长期坚持这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能够提高起动战术方案贯彻落实的实际效果。

3.战术分类

比赛战术在实力相当的对手之间能显示出奇制胜的威力。

战术按限制分类,有无限制、限制和反限制战术。无限制战术即自我发挥战术,是为了发挥自己的实力而制订的战术,多数在水平较低或水平最高的运动员使用,水平较低则无实力与对手对抗而放弃,水平最高实力太强无对手与之对抗。限制战术是有意识地限制对手的发挥而制订的战术,多数在实力相当的运动员中使用。反限制战术是针对对手使用的限制战术而采用的应对战术,多数在实力相当的运动员中采用。

战术按人数分类,有集体、双人和个人战术。集体战术是为了取得全队胜利而制订不同级别的参赛运动员,其中有的运动员可能升级或降级,有时一个级别安排两名运动员参赛,有时会放弃某个级别参赛。双人战术即双保险战术,是在一个级别内安排两名运动员使用夹击逼迫对手,争取主动。个人战术是运动员利用体重、开把重量、试举重量增加等信息所使用的战术,所有的战术实施最终都归到个人战术上,由个人完成。

(二)运动战术训练的方法、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1.运动战术训练的方法

(1)降低或增加难度训练法:降低难度圳练法是指在战术训练的初期.采用降低难度或条件的情况进行练习的方法。例如,消极防守或不防守,简化条件,降低难度或强度有待运动员基本掌握战术“套路”后,再逐步提高难度或条件,使之达到顶期的训练要求。

增加难度训练法是指在复杂或困难条件下进行战术练习的方法。采用方式有:与高水平“对手”对抗;限制动作的空间和时间条件(如限制场地、缩短完成战术的时间等);提高迅速变换战术的要求;采用比竞赛条件更高的标准进行训练。

(2)战术模拟训练法:战术模拟训练能使战术的运用有针对性和“实感”;它是根据比赛场地与设备、气候条件、赛程安排、对手战术风格,以及本方战术特点等具体情况,制定出战术方案并模拟对手进行练习的方法。

战术模拟训练能够帮助运动员(队)针对特殊对手提高战术能力,但如果运动员(队)已具备相应的基础战术能力,则训练的实际效果明显。此外,在战术模拟训练中,培养运动员“从实战出发”的战术意识,从而提高训练的实效性。

(3)实战演练法:运用实战演练方法(邀请赛或热身赛)的目的就是加深运动员对战术意图的理解,同时检验运用运动战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战术训练计划的制定

战术训练计划的制定:战术训练计划是运动队(员)赛前在对本队和对手实力对比分析,在对战术结果顶测的基础上所做出的计策与行为纲领。战术计划制定的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关系到训练的效果和比赛的成绩。从这种意义上说,战术训练计划在整个训练过程的计划范围内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某些运动项目中占主导地位。因此,战术计划的制定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从竞赛的全局出发:从整个竞赛期来说,一场或几场比赛只是局部在训练和竞赛中,把每一个局部放到全局的高度去认识,才能明确把握该事项整体发展态势。

(2)着眼于战术的专项特点:在技能类对抗性集体项目中,战术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个人、小组、集体战术行为相互结合;进攻、争夺、防守相结合;赛前准备的战术计划与赛中随机应变相结合;在技能类一对一对抗性项目中,战术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进攻与防守的交替;身体、技术与心理战术的结合;不同节奏的结合等。在技能类项目中,战术的特点更多地表现在心理战术上,在体能类的项目中,战术的特点表现在体力分配问题上。

(3)对竞赛双方运动员进行客观地评价。对本队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评价,不能过高或过低,尤其要掌握每个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对对方运动员(队)的战术情报要及时收集,情报的主要内容包括成败比例、攻防优劣、战术运用特点、主力队员等情况。

(4)熟知竞赛规则:在制定战术计划时应把项目的现行竞赛规则和可变更因素考虑进去,充分、有效地利用规则,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战术水平。此外,了解场上裁判员的执法习惯,有助于正确部署和运用战术,达到获胜的目的。

(5)掌控运动竞赛的外部条件:为了使制订的战术计划更好地得到实施,还应对运动竞赛的外部条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估计,这样就能更客观地确定战术。外部条件包括场地器材、裁判、观众、季节气候等。

为了确保制定的战术计划有效,除上述5个方面外,还须考虑些特殊要求,如战术的攻击性、灵活性、时机性和可操作性。战术计划的制定主要由教练员考虑,但要与运动员共同研究,以便于运动员深入理解战术企图,提高战术水平。战术计划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战术任务、具体指标和原则;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己方所采取的战术(队员的具体任务和分工);预测比赛过程中能发生的变化和所能采取的应变措施:对方所采用的战术意图的保密办法;适应比赛环境(地点、气候、观众等)的措施;赛前战术训练的安排等。

不管何种战术最终都建立在个人实力上,以保证成功率为前提。自我战术必须心中有数,对手的战术只能通过对手的情况预测。如果双方都知道各自战术,战术就失去出奇制胜特点。战术意识是培养出来的,战术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有迹可循,可以了解并掌握。但使用战术由于比赛的情况千变万化,尤其是对手的实力与意识难以摸清,战术只能根据当时比赛的具体情况,使用一个或多个战术组合。

体重战术分为升级战术、降级战术和同级战术。举重比赛按体重分级,称量体重的精确度为0.01。如运动员成绩相等,体重轻者名次列前,这意味着体重重0.01千克者要多举1千克才能赢得比赛。体重轻者除了可很好利用体重战术外,还争得试举战术和心理战术的主动权。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男女共15个级别的比赛中,成绩相等,由体重判定名次就有8个级别(男子5个、女子3个),占总数的53.3%,其中第一名与第二名(包括第三名)相同的有6个级别,占级别总数的40%,第二名与第三名相同的有2个级别,占级别总数的13.3%。

①竞技需要原则是降体重的关键,要尽力保持降体重前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并在比赛时发挥最佳竞技状态。

②可行性原则是指对运动员降体重的范围进行科学的可行性研究。

③激励性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在降体重和维持正常训练而引起身心疲惫状况下能够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尤其降体重较多的运动员,承受较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处理不当则易引起身心疲劳,降低成功的信心。

④有效控制原则是指对降体重实施有效控制,以保证比赛目标的实现。

⑤区别对待原则是指降体重对竞技能力的影响有个体差异。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负荷、能力、个性、营养、气候等因素,考虑降体重的范围、快慢以及安排训练过程。

⑥科学的降体重原则要求既要降低体重,又不降低原有运动水平。要根据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平衡原理,采取保持营养摄入量而加大运动负荷、保持运动负荷而减少营养摄入量的方法,达到能量的消耗量大于摄入量,使体重得以减轻。

赛前训练的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把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上。在降体重情况下,赛前训练是赛前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形成、培养和保持竞技状态的主要途径。

一、开把重量战术

开把重量战术包括第一次抓举和挺举试举。开把重量战术主要在以下几种情况使用,其方法如下:

(一)无限制战术(自我发挥战术)是为发挥自己的实力而制订的战术。举起开把重量对后面的试举非常重要。在未减体重的情况下,开把重量一般为赛前一个月最高训练成绩的95%左右。

(二)限制战术是有意识地限制对手的发挥而制订的战术。开把重量应用得当,有利于限制对手的发挥。

(三)反限制战术是针对对手使用的限制战术而采用的应对战术。要使用反限制战术,首先是确定(或猜测)对手是否使用的是限制战术,如果不是,反限制战术就不成立。如果对手使用限制战术,以自我发挥为主应对是一种策略,也可以根据双方体重大小、试举的顺序以及具体情况应对。

二、试举重量增加战术

举重比赛共6次试举,运动员增加试举重量的幅度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无增加(维持原重量),按规则增加或跳跃性增加等多种。应用试举重量增加战术时,必须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一般来说,体重轻、试举顺序在后对安排战术有利。

(一)无限制(自我发挥)试举重量战术。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抓举或挺举开把重量为95%左右,第二次试举重量为97%~100%,第三次试举重量为100%或以上。但也有使用跳跃性增加重量的方法,跳跃性加重应确保成功率。

(二)限制性试举重量战术。可根据以下情况制订:

1.体重轻、试举顺序在前。第二次试举重量为97%~100%,第三次试举重量为100%~102%,逼迫对手每次试举重量比自己重1千克或以上。

2.体重轻、试举顺序在后。这是最好情形,每次试举保持与对手相同重量即可。

3.体重重、试举顺序在前。第二次试举重量为98%~100%,第三次试举重量强度100%~102%,逼迫对手每次试举重量与自己一样。

4.体重重、试举顺序在后。根据对手情况,每次试举应比对手重1千克以上。

5.体重一样、试举顺序在前。以我为主,确保成功率。前面单项成绩一样时,逼迫对手每次试举重量比自己重1千克或以上,如果总成绩一样,则第三次挺举逼迫对手试举重量比自己重1千克或以上。

6.体重一样、试举顺序在后。主要看对手试举情况,确保自己每次试举成功。

(三)反限制性试举重量战术。首先要确定对方是否实施的是限制性试举重量战术,如果确实,只使用与限制性试举战术相反的即可。在比赛中也有使用跳跃性加重的方法,尤其是大级别的试举,有的运动员甚至每次增加10~20千克。

三、其他战术

(一)信息战主要根据信息传播、接收、处理与反馈特征过程进行的。决定信息的效果有信息数量、信息质量、信息传播速度与信息处理等方面因素。使用信息最好是知己知彼,但可根据信息的不对称原理,比赛前或比赛中尽可能地了解对方的真实信息,而让对方少了解或不了解自己的真实信息,同时加深其对自己传播的虚假信息的信任,以此迷惑、麻痹对方。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方面包括升级、降级、降体重、伤病、赛前训练不佳以至宣称退出比赛等等。在重大比赛中使用信息战术的实例很多。

(二)心理战是建立在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基础上,结合信息战,运用某些心理手段来振作自己,使对手增加心理负担,以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其要点是:运动员在比赛中要胸有成竹、镇定自然、不被对手的战术左右,不被利益影响,保持适当的紧张度,专心致志完成每一次试举。

不利于比赛的心理因素有:赛前领导、教练和亲友期盼过高,对奖金、奖品的期盼过强,过分看重比赛结果,过高估计对手实力等。对运动员出现的心理负担,可以通过目标分割、信心鼓励和注意力的调节等手段改善。

第三节 举重运动员的体能与心理发展

一、心理训练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是举重运动员成功的重要因素。随着举重水平不断提高,比赛竞争更加激烈,在比赛最关键的时刻,决定胜负的因素不只是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和已有体能能力,还包括其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对一名优秀运动员来说,良好心理素质的建立必须经过长期训练和比赛磨砺;而对教练员来说,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培养运动员优秀的心理素质,则是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心理能力和心理训练的作用

1.心理能力

心理能力是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其从事举重竞技活动时起作重要作用。多血质、粘液质的人比抑制质、胆汁质的人更适合于从事举重训练,并常常在比赛中表现出较高水平。观察力敏锐的选手,善于在比赛中抓住战机;想象力丰富的选手更富于创造性;而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选手则在训练和比赛中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运动员心理过程的特点同样也对其训练及竞赛行为有重要影响。对祖国、对人民强烈的责任感,会推动运动员坚持刻苦训练和顽强拼搏,而出色的意志品质则有利于保证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充分地甚至超常地发挥。

例如,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举重比赛中,中国59公斤级运动员唐宁生在挺举170公斤成功,但裁判员未及时发出放下杠铃信号的情况下,将杠铃支撑了足有7秒钟。

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77公斤级运动员占旭刚在抓举成绩不利的情况下,顽强拼搏,成功地挺举起207.5公斤,蝉联奥运会冠军。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85公斤级运动员陆永第二次试举214公斤,裁判员判决成功,但仲裁改判失败的困难情况下,在第三次试举中成功挺举起214公斤,夺得宝贵的金牌。

2.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并使运动员学会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为更好地参加训练和完成复杂的比赛任务做好心理准备。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可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准备比赛心理训练两类。一般心理训练又叫长期心理训练,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项目特点的需要,改善运动员现有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提高心理品质,从而形成参加比赛的心理准备状态;准备比赛心理训练又叫短期心理训练,是指比赛期内和比赛过程中,以运动员现有心理水平为基础,根据参加具体比赛的任务而安排的心理训练。主要目的是促进形成最佳竞技状态,以便在比赛中争取优胜。一般心理训练是必要的基础和准备,比赛心理训练则是在特殊条件下的继续和提高。

3.作用

充分挖掘运动员的内在心理潜力,训练运动员有效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在训练和比赛的困难条件下具有稳定、积极、适宜的心理状态,并进入最佳竞技状态,从而保证训练的质量和在比赛中表现出最高的运动水平,创造优异成绩。

(二)心理训练的任务与要求

1.心理训练的任务:改善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形成个性心理特征,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创造适宜的心理状态并培养运动员具有控制自己心理稳定性的能力,从而使心理准备程度达到高度水平,为训练和比赛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2.心理训练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觉性积极性;心理训练必须与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及智力训练等有机结合;要掌握好循序渐进与重复性原则,心理品质的改善,个性心理特征的提高都是长期教育训练的结果;注意区别对待。

(三)心理训练的方法

1.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的训练。它是赛前进行的准备参加比赛的心理训练。包括以下两种:

(1)适应比赛环境的训练。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适应地点、气候、时差、温度、饮食等自然等因素的变化而进行的训练;适应场地、设备、器材、照明、音响等物的因素的改变而进行的训练;适应观众、裁判和对手等人的因素的改变而进行的训练。

(2)提高试举成功率的训练。提高试举成功率的训练应强调以下几点:赛前要特别重视抓竞赛动作的成功率;在训练时间、举的重量、加重方式、间歇时间、规则要求等方面,应尽量与比赛相适应。

2.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就是运动员以自己的语词(组成“套语”)对自己进行暗示,以便调整自己的心境情绪,进而造成所需要的良好心理状态。自我暗示的套语多种多样,按其作用和性质一般分为下面几种:

(1)意念套语:主要用于技术方面,默念内容应包括动作要领、用力顺序、方法、时间等。一边默念,一边用意识指挥肌肉随之“活动”,以达到强化技术概念,集中注意力于技术动作的目的。

(2)自我控制、自我调整套语:例如用意识来使肌肉放松,使赛前神经系统不要过于兴奋等。

(3)自我动员和自我命令套语:以增强决心和信心,克服消极情绪。

3.意志训练法

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而去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主要有:自觉性、果断性、勇敢、主动性、自制性、顽强性、坚定性等。举重运动员的意志品质训练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1)不断教育运动员明确训练和比赛的目的;

(2)严格要求遵守各种生活制度;

(3)通过举重训练中的技术、重量、运动量等多种因素来培养意志品质;

(4)在疲劳厌倦的状态下要求完成一定的任务,以培养运动员的顽强性;

(5)利用举大重量培养勇敢精神;

(6)利用不利的气候条件培养刻苦精神;

(7)在伤痛情况下注意加强意志品质的训练;

(8)运用比赛场合进行意志训练;

(9)重视运动员在意志方面的自我调整能力培养。

4.注意力集中训练法

注意是人的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能否高度集中,往往对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产生重大影响。要使运动员养成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和习惯,主要靠平时训练培养和严格要求。注意力集中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培养对举重训练和比赛的目的性;

(2)注意对举重项目浓厚兴趣的培养;

(3)加强意志努力。坚强的意志品质能够排除各种内外干扰,克制自己,从而使注意力集中在所从事的举重训练和比赛上。

此外,意念训练法、诱导训练法、阻断思维法、表象放松法、音乐调节法、激励法、升华法、转移法、体验法、暗示法等也是举重运动员心理训练常用的方法。

举重运动员心理训练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教练员的心理知识和传授能力有待提高;2.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力度不够;3.心理训练缺乏针对性;4.另外赛前的心理准备不充分,赛后又缺乏心理调整。

一、教练员在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既是组织领导者,又是教育者,而教练员本身素质对运动员影响极大。据调查,有一定数量的教练员由于个人阅历、文化修养等原因,给运动员带来精神和心理的伤害。

二、教练员只注重运动员的技术与体能训练,忽视了心理训练,致使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术发挥不稳,心理易失去平衡,造成水平不能正常发挥。

心理训练是有意识、有目的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对运动员施加影响,以形成良好心理状态的过程。在青少年运动心理训练中,着重“五抓”。

1.狠抓基础训练:少年时期的训练是运动员步入运动巅峰前的萌芽阶段。从生理角度分析,运动员还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思想还不很成熟,耐挫折较差,胆小怕事。因此,在训练中应多关注运动员心理变化,启发他们认识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培养他们兢兢业业的训练作风,和与苦、累、伤、病、失败等做斗争的决心。

2.狠抓拼搏精神教育:教练员在训练场上要用一些竞争语言来暗示运动员奋力拼搏,调动其主动性,以高昂的情绪、旺盛的精力、高质量的动作、顽强的意志品质去完成每一次训练;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态和为国争光的高尚品质,帮助其找准位置,观察其表象,以形式对其进行心理调节,充分调动他们勇往直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他们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3.狠抓激励评价法:青少年可塑性大、兴趣广泛、上进心强,喜欢展示自己,因此教练员要充分利用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当遇到困难时,也应及时加以引导和启发,防止他们由于缺乏耐挫力而失掉成功的机会。

4.狠抓模拟心理训练:教练员应对比赛对手、环境条件等方面进行详细了解和分析,然后针对实际情况来安排训练,提高运动员临场的适应性。具体可根据比赛地点的气候、场地、观众的倾向性等实景模拟来描述比赛的情境,通过录像了解对手并围绕不利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演练,使运动员在训练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狠抓教练员自身心理素质:教练员其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运动员要想取得比赛胜利,与教练员的稳定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不断拓宽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总结比赛和训练情况,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督促、自我鼓励的习惯。锻炼自己在逆境下的心理承受能力,控制自己的心态,运用运动心理学帮助运动员调整好心态。

三、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心理素质要求也不同,故各项目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要与其特殊的竞赛环境保持平衡和协调,这就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高度的适应能力。

四、不少教练员忽视各项目的特殊性,导致心理训练缺乏针对性,造成运动员竞赛场上心理素质薄弱,从而影响应有水平的发挥。部分教练员忽视赛后总结、赛后恢复、赛后运动员的心理调整,造成不少运动员产生厌训、厌赛的心理。

1.赛前精心准备:根据运动员赛前情绪不稳定等特点,应从赛前2周针对比赛任务重点安排心理训练。一般采用注意力的训练、专门化知觉的训练、克服恐惧心理的训练以及意志的训练等心理调节方法和准备参加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方法进行自我暗示和放松训练、模拟训练、生物反馈训练、表象重现训练、念动训练。针对过分安静型运动员,因其常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缺乏认真的心理准备,所以应及时调整他们的情绪状态,消除盲目自信思想(可用“激将法”),激发他们的斗志;针对过分紧张、焦虑型运动员,可通过降低比赛的意义,安慰性谈话、分析他们的长处等方法,增加运动员的比赛自信心。

2.赛中精心指导:运动员心理的高度凝聚,能使其瞬间爆发出闪光的亮点,夺得比赛的胜利。教练员心理素质好坏很大程度影响着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因此,教练员应注意场上的每一个环节,告诉运动员,不要带着想赢怕输的思想包袱上场比赛,把精力放在正确的技术动作上,使运动员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技术和战术,真正进入比赛状态。

3.赛后调整恢复:运动员赛后精神极度疲劳,失败者尤为突出,因此教练员应及时地调整其心态。让成功者知道,强劲的对手时刻潜伏在自己周围,有意识地让成功者提前体验失败的感受,而针对失败者应对其失利的原因、经历、感受去深挖细嚼,领略将来成功的喜悦和希望。在比赛中,运动员心理异常、复杂,大大超出平时的紧张程度。这种竞赛环境中的心理是平时任何模拟训练也无法体验的,所以应把国内、省内各种竞赛作为练兵的手段,在比赛中总结,把这些竞赛作为心理训练的重要过程。

第四节 举重运动员体能与智力

一、对运动员智力能力的概述

(一)运动员智能与智能训练的定义

智能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认识客观事物和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得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结合(燕国材:智力与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运动员智能是运动与训练中所需的特殊智能,这种特殊智能是智力的某些因素和能力的某些因素的有机结合。

运动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对运动行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等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运动方面的特殊智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运动员智能是指运动员运用知识和信息,分析并解决运动训练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能训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运动员智能构成的因素进行训练和培养,并使之有机结合,提高运动员智能水平的过程。

1.智力及其构成

智力也叫运动智能,是指运动员在一般智能的基础上,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训练和比赛的能力。是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智力训练是指为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运动员在提高一般智力水平的基础上,学习体育的基本理论和专项运动理论,培养智力能力的过程。

2.智力的作用

(1)现代体育运动的显著特点是越来越科学化和现代化,具有较高智力的举重选手对本专项的特点和规律有着较为深刻的把握,对于训练理论和方法也有更为准确的认识和体验。

(2)具有较高智力的选手善于理解先进的举重技术,能明显缩短学习和掌握技术的过程;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比赛试举战术的精髓和实质,并在比赛中灵活运用;他们具有较多的心理学知识,善于动员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从而在比赛中更为出色地发挥已有竞技水平,表现出更高的总体竞技能力。

3.智力训练的要求

(1)智力训练应列入多年和全年训练计划之中,并应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落实。

(2)应提高运动员对学习理论知识和发展运动智能意义的认识,启发他们参加运动智能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智力训练应根据对象实际情况(文化水平,专业基础知识水平及年龄特点等)选择内容,确定方法及分量。

(4)积极创造条件,尽量在训练工作中利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4.智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1)一般智力训练

运动智能的提高是以一般智力能力为基础的,提高影响智能的各个因素,如提高运动员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想象力等是提高运动智能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训练和日常生活中,要通过多种方法提高运动员的感觉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探索知识的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信息的能力,以及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等。同时加强思维速度训练,注意开拓思路,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2)运动智能训练

运动智能训练的主要途径是传授知识、掌握技能和开发智能。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①提高运动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首先,掌握学习文化理论知识的一般方法;其次,结合训练实践学习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有关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和专项运动理论,如专项技术分析、专项教学训练方法、竞赛规则与裁判方法等);最后,广泛学习相关学科的科学知识。

②提高运动员运用知识的水平:不断提高运用理论知识的自觉性,认真做好专题总结。

(二)智能训练的意义

1.运动行为本身的需要:智能活动在运动行为中,虽然不像技术动作那样可被明显地观察到,但在每一技术动作或战术行动中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智能因素。如在技术动作中,包含着运动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战术行动中,既包含着运动活动的操作能力、又包含着战术思维力的因素。因此,智能活动是人类运动行为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现代运动训练的需要:现代运动训练越来越多地吸收和应用其他科学领域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如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分析运动技术和战术,配合教练员适当地控制整个训练过程。这就要求运动员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具备把这共知识运用于运动训练实践的能力。

3.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的需要:运动训练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其运动训练实践的运用需要一大批具有较高智能水平的科研人员、教练员、运动员的共同努力。

(三)智能训练的任务

1.培养运动员独立完成训练和参加比赛的能力:应使运动员明确训练和比赛的任务,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熟悉比赛规则,积累比赛经验,同时发展运动感知觉、运动表象力、动作概念能力和战术思维力,以及运动活动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能人。

2.培养运动员参与制定和修改训练计划的能力:应使运动员了解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和原则,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与教练员一起确定运动训练计划。此外,运动员还应学习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专业学科知识,学会对训练效果进行评价。

3.培养运动员进行自我监督的能力:应使运动员学会并运用简单的测试方法,对自己的健康、机能和心理状态进行有目的观察和检查,以配合教练员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恢复,科学地控制训练过程。

4.培养运动员熟练掌握和操纵运动器械的能力:应使运动员掌握有关运动器械的知识技能,以及在各种不同训练和比赛条件下、对器械进行机械和技术上的调整。充分掌握运动器械的性能,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

二、运动员智力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1.智能训练的内容

智能训练的内容包括运动理论知识教育和运动智能因素培养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1)运动理论知识教育:运动理论知识教育包括一般知识和专项知识的教育。一般知识是指对运动行为起间接作用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在运动解剖学、运功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教学法和运动训练学等;专项知识是指对训练效果和运动成绩起直接作用的知识,主要有专项技术分析、战术意识、竞赛规则与裁判法、训练计划与训练方法、辅助措施、自我监督等方面的知识。

(2)运动智能因素培养:运动智能因素培养包括对运动活动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对运动行为的观察人,记忆力、思维力的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表现为学习和运用运动技术的能力;适应能力表现为身体、技术、战术等的训练适应;观察力表现为对自身运动行为的运动感知觉和对外界物体(运动器械和其他运动员)运动行为的感知力;记忆力表现为建立起动表象的速度和精确性;思维力表现为动作概念的准确性、战术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智能训练的方法

(1)在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中发展智能

①注意授以规律性的知识:基本概念和原理等规律性的知识是人类逻辑思维发展的结晶,掌握并学会运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

②注意运用直观式和启发式教法;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可以培养运动员的观察力,以及思维能力。

③注意理论与实践和结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练员应严格要求运动员做好各种练习、实验、实习等,培养运动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在专项理论知识的传授中发展智能

①注意专项技术分析和战术意识的发展:在运用生物力学知识对专项运动技术进行分析,应注重培养运动员的观察力和思维力。在利用电影、电视以及教学比赛发展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同时,应注意培养运动员的观察力、思维力和适应能力。

②注意器械使用、比赛规则与裁判法的学习:通过学习运用器械的知识、使用、校准和保养方法,培养运动员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比赛规则与裁判法的学习,培养运动员的观察力和适应能力。

③注意训练计划、辅助措施、自我监督等知识的掌握;通过参与制定训练计划,发展运动员的思维力,通过学习卫生和医疗等训练辅助措施和自我医务监督知识,发展运动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3)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发展智能

①加强运动素质、技战术的训练:通过训练可使运动员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在训练过程中,学习和研究运动素质、技术或战术问题之后,应使运动员形成正确的概念,并启发运动员积极思维,设法回答或解决实际问题。

②经常进行比赛实战练习:通过实战练习,可以培养运动员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并发展运动员的运动行为观察力和战术思维力。

③科学组织运动训练过程;教练员应按照运动训练的规律和原则组织整个运动训练过程。以此基础上,让运动员自己分析比较训练计划是否完善,训练内容是否恰当,训练方法是否合理。

④抓住一切时机进行智力训练: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智能的发展可利用一切时机进行,如在运动器械的准备、校准和维修时,在比赛前的准备和观摩比赛后,在采用辅助恢复措施和实施医务监督过程中部可以进行。另外,还可以通过运动员自学的形式进行智能训练。

三、运动员智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一,智能训练应列入多年、全年、阶段、周和课的训练计划之中,以保证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运动员的智能水平;

第二,提高运动员对智能训练的意义、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等的认识,使他们能自觉积极地配合和独立进行智能训练;

第三,智能训练要有科研人员配合。教练员可就智能训练中的具体问题请教运动医师和专业人员,邀请他们共同研究或处理问题,有时请他们给运动员做一些专题报告和实际辅导;

第四,逐步建立智能评定的制度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杨世勇、唐照华、李遵、唐照明:体能训练学[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2010年11月第5次印刷

2.刘庆山: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3.金宗强: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4.徐维祥:信息系统项目评价理论与方法[M].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5.赵涛主编:管理学常用方法[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7

6.许茂祖、张桂花: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138~140

7.王平:篮球后卫队员战术意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9

8.秦寿康等:综合评价原理与应用[M].北京市: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9.李瑛:决策统计分析[M].天津市: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10.赵涛主编:《管理学常用方法》

1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体育统计[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70

12.杨世勇、李强、唐照明等: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男子举重决赛的调研[J].贵州体育科技.2006年3月第1期:1~3

13.魏炜、燕晓妮:对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高原训练期运动负荷及机能状态的生化评定[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3月,第30卷第3期:354~355

14.欧阳孝与举重运动员课题组.呆丸体积测量与血液、唾液、尿液、睾酮与皮质醇水平的测检在举重运动员选材意义的研究

15.洪雷、郭子渊、陈文斌等:国家男子举重队赛前训练期生化参数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年11月第23卷第6期:699~700

16.冯葆欣、曹文元: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生理评定[J].体育科学,1999年l月第19卷第1期:77~79

17.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72~74

18.Vladan Mihajlovic.80 years of the Weightlifting in the World and Europe. IWF. Hungary. 1987。

19. David Webster.The Iran Game-An illustrated of Weightlifting.Great Britain. 1976

20. Gottfried Schodl.The Lost Past-A 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Weightlifting Federation .IWF .Hungary. 1992

21.浦均宗、高崇玄、冯炜权:优秀运动员机能评定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206~210

22.李之文:体能概念探讨[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91~3

23.唐兆强、洪源、刘大明:体能训练中通过对训练量的科学调控实现最佳训练效果[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1294~96

24.王兴、司虎克: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科学化探索[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3.18~10

25.王兴、司虎克: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基本原则的研究[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3.24~6

26.邢文华: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6

27.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

28.杨永亮:青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形态、素质指标的选材研究[J].浙江体育科技,1999,3

29.周越:青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专项成绩与下肢肌肉力量的相关[J].中国体育科技,2002

30.陈南生: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大脑机能能力及神经类型的分布特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6

31.覃玉烨: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身体机能特征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1999

32.陈小平:试述“专项能力”的训练——对我国体能类项目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110~13

33.王兴、张庆文、吴雪萍:竞技体育体能训练目标体系与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83~85

34.吴正耀:对现代高水平运动员体能结构的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653~54

35.延峰、栗春光:当前运动训练和比赛中体能问题突出的分析[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1227~30

36.范晓燕、孙学川、邓伟明:运动员体能训练课生理负荷量的现场分析报告[J].体育学刊:2002.1113~116

37.刘伟春、尹洪满:整体动作最大力量素质训练负荷的理论研究[J].体育学刊1997.4109~110

38.Gottfried Schodl’s Olympic Top List.World Weightlifting. IWF. 1996/2

39. Handbook-Constitution Techinical Rule And Directory. IWF, Budapest, Hungary. 1988

40. Yang shiyong. Resarch on the Age Characteristics of Olympic champions in Men Weightlifting. Proceedings of 2004 Pre-Olympic Congress. Volume 1~2. Aristotle University of Thessaloniki, Greece.

41. Yang shiyong. A Brief History of Weightlifting in Ancient China. Asia Weightlifting. The Asian Weightlifting Federation ,Singapore. 1996

42. 钱光鉴、杨世勇: 举重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43. 钱光鉴、杨世勇编著:中国举重运动史[M]. 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

44. 杨世勇:中国举重史[M].成都:成都体育学院1987年7月出版。

45. 钱光鉴、杨世勇: 亚洲举重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46. 杨世勇主编:体育科研方法概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47. 体育院系通编教材.举重[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48. 戴光裕、钱光鉴等:奥林匹克举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49. 郭廷栋:竞技举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50. 中国举重协会刊物.中国举重。1996~2003。

51. 国家体育总局文史办编辑,中国体育年鉴[M]. 1995~2006,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2006.

52. 杨世勇、董生辉、马先英、钱光鉴编著: 举重世界纪录和奥运会举重概览[M].成都: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3. 杨世勇、唐照华等: 体能训练学[M].成都: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4. 唐思宗、杨世勇:身体训练学[M].成都: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55. 杨世勇:体育科研方法论[M]. 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

56. 万德光:现代力量训练法[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8.

57. 田麦久、武福全等: 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58. 谢亚龙、王汝英等: 中国优势竞技项目制胜规律[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59. 曾维琪:举重[M]. 1953年.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3.

60. 林仲英:举重练习法[M]. 1954: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61. Gottfried Schodl. IWF ANNUALBOOK 2006. IWF 2007

62. Alain Lunzenfichter. Who is who in weightlifting 1891~2005. IWF, Budapest, Hungary. 2007.

63. 中国举重协会刊物举重信息.1987~1993年(总第1期~28期)

64. 中国举重协会刊物中国举重.1994~2003年.

65. 第1届全国举重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中国举重协会,1993.

66. 第2届全国举重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中国举重协会,1995.

67. 第3届全国举重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中国举重协会.1997.

68. 第4届全国举重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中国举重协会,1999.

69. 中国体育报(体育报),1984~2005.

70. 中国体育科技.北京.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1992~2004年

71. 中国举重队参加1984、1988、1992、1996、2000、2004年奥运会总结.

72. 原国家体委举重处1984、1988、1992、1996年奥运会总结.

73. 国家体育总局重竞技中心举重部2000、2004年奥运会总结.

74. 国家体科所1996、2000、2004年奥运会举重科研攻关总结.

75. 国际举联官方网站:www.IWF.net

76. 亚举联官方网站:www.AWF..net

77. 中国举重协会官方网站:www.cwa.org.c

78.南仲喜、王林:身体素质训练指导全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9. 体育院系通编教材.举重[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80. 唐思宗、杨世勇:身体训练学[M].成都: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81. 林仲英:举重练习法[M]. 1954: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82.张英波:现代体能训练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3.田雨普:体能及相关概念辨析[j]解放军体育学报,2000,(01).

84.姚景远:抓举中的体能训练[j]辽宁体育科技,2010(02)

85.第29届北京奥运会比赛总结.国家体育总局重竞技中心举重部内部资料

86.孙文新:现代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4

87.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生理学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

88.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解剖学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

89.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

90.黎涌明、于洪军、资薇、曹春梅、陈小平: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4)

91.王卫星、廖小军:核心力量的作用及方法 [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2)

92.王卫星、蔡有志:体能-力量训练指南 [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93.于红妍、王虎、冯春辉、贾嘉: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6)

94.陈小平:核心力量训练[J].体育科学,2007(9)

95.林华、王润生、丛培信:核心力量训练原理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2)

96.Ian Hasegawa .NSCA’S Performance Training Journal[J]2004,1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