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精讲】
像原一平那样事先把客户的情况摸清摸透还不够,这仅仅是问题的第一个层面,还应该把它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即对它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否则,你所做的准备工作只是一堆数据资料罢了。那是死的,只有想法把这些数据资料变成活的东西,准备工作才算真正做到了家。
一天,原一平的朋友打电话告诉他,有一家很大的公司,总经理要买一笔35万日元的保险,问他是否有兴趣争取一下。
原一平自然不想放过这个做大单的好机会,所以,就详细地向朋友了解了情况。
原来,这位老板想向银行借贷35万日元,银行基本已经同意,但要求这位老板投35万日元的保险,把银行作为保险的受益人。银行这样做也是为了降低风险。
而当时已经有几家保险公司在竞争这笔业务,每家公司都已经呈送上详细的投保计划。很显然,原一平在行动上已经落后了。
既然要加入战斗,就要做好准备功夫。原一平通过朋友约好了见面时间。在见面的前一天晚上,原一平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为第二天的见面做准备。
他首先把那位老板的资料认真看透看熟,在这基础上,他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力图从中找出问题的关键。
他清楚地知道,那么多保险公司已经先他一步把计划书给老板了,自己要争到这笔生意,一定要找到一个特别的突破点。
他想了30分钟,头脑还是一片乱糟糟的,就对自己说:算了吧。但转念一想,不行,现在就要把它想好。要不明天出发时,自己还没有想好方案,一定会缺乏信心的。然后,他又坐到办公桌前,继续沉思了两个小时。突然,他头脑里闪出了一个问题:这个事情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当然是贷款。而老板一拖再拖,是在给自己制造借不到钱的风险。
想到了问题症结就好办了,他在纸上写出了14个自认为很重要的问题。最后,他预想到,那么多的人已经写好了投保计划书,从常理推断,这些投保计划书无非是标榜自己的计划怎么周详,保费怎么低廉而已。而这位老板之所以收了十多份计划书还在犹豫不决,肯定是还在进行比较。
从这一点,原一平很快就看出了问题的关键:老板要借钱,这才是当务之急。而尽早让老板做出投保决定,才是问题的关键,保费的高低倒还在其次。
第二天一到约定地点,那位老板就不客气地拿出一堆计划书告诉原一平不要再浪费时间。但原一平并没有被吓住,而是按预定的计划,通过一个个的问题,让老板顺着他的思路走。他的思路是这样的:根本没有什么最便宜的保费,各家公司的保费都差不多;而老板目前最紧迫的事情是赶紧投保,以获得那35万日元的贷款,解公司的财务之急。
这一下真正打到了老板的痛处。老板没再做过多的考虑就直接签字了。那一天,老板请原一平共进午餐,席间对他说:“其他的业务员为争这笔生意打得你死我活,他们争的无非是说自己的建议最好最便宜,您不攻击他们,只是再三向我强调,这样拖下去是在给自己制造借不到钱的麻烦。我一听到这样说,真的吓了一跳,当时我就想,如果不在午饭前把合同签了,我便是世界上头号笨蛋了。”
原一平在总结这笔生意的成功经验时说:推销员不需要在一笔生意里谈太多的重点,因为过多的重点往往就掩盖了问题的实质。所以,出发前要将客户资料看熟看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才是真正的准备。
【推销实训】
原一平说过:“推销极富创造性,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它是综合了市场学、心理学、口才学、表演学等知识的一种艺术工作。所以,使用双手的是劳工;使用双手与头脑的是舵手;使用双手、头脑与心灵的是艺术家;只有使用双手、头脑、心灵再加上双腿的才是推销员。”
原一平还认为,推销员在与客户见面之前,必须对客户进行详尽的调查分析,调查分析的结果起码要能达到——与准客户见面的时候,一定要熟悉对方的底细,就好像与他有了10年的老交情一样。只有将客户资料看熟看透,推销工作才容易开展,甚至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一些推销高手,厉害到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能总结出陌生客户身上的二三十条细节,再通过这些细节归纳出他的个性、兴趣、收入、生活方式、家庭状况等。这种观察、分析本领,真令人叹服。当然,这种本事是需要经过不断训练,积累经验才能拥有的。
在推销工作中,优秀的推销员会把每一位客户看成未来开花结果的种子,要想种子结果,就要对其多加照看。所以他们就不仅要善于收集客户的资料,而且要善于分析客户的资料。从中找出“治疗”客户“病情”的“药方”,以便做到对症下药。当进入推销阶段之后,专业推销员就能点出客户的问题所在,说出他的渴望、他的要求、他的担忧,然后向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当他们做了认真的准备后,客户就很容易接受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不需要对客户做很多工作,客户会毫不迟疑地买他们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