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你要安稳还是自由

你要安稳还是自由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缺乏热情是自然的结果。所以你得到的不少观点,都是来自于他们。你期望对方「公平」的对待,而不是从效率的角度看待它的合理性。但反过来,如果你觉得自己能力弱,那么选择一个「公平」的地方,一个「有保障」的制度,就是自然的结果。我想传播一个理念:选择你所热爱的、让你兴奋的工作,而不是一份安稳乏味的「好工作」。安稳是「不犯错」的选择。



选择工作:你要安稳还是自由?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


在大学生当中常见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


我大学的时候,有两个游戏:帝国时代和星际争霸。我喜欢打帝国,不喜欢玩星际。因为在帝国中,我经常将其他人打得满地乱跑找不到牙;而在星际中,我经常被其他人打得无处藏身。


如果你能够掌控游戏,你更可能喜欢上这个游戏。


大多数人的问题,是他们从来没有办法掌控「工作」这个游戏,无论是作为行政助理、营销专员、HR 经理。缺乏热情是自然的结果。遗憾的是,这批人是社会的主流,甚至在不少知名的公司,也是如此。所以你得到的不少观点,都是来自于他们。


在参加求职培训的时候,我好几次听到来自知名 500 强公司的志愿者给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说:「大学时代是最美好的时光,你们要好好珍惜。」


如果大学是最美好的时光,这岂不是意味着你的人生在 20 岁左右就到高峰了吗?岂不是越活越没有意思?这让他们觉得「哇,大学真是最美好的时光。工作是枯燥的。」


这些分享者都是热心人,但热心人说的不等于就是正确的。使用你的独立思考能力去判断,避免盲目地接受。他们可能是没有能够享受到工作乐趣的人,是没有掌控职业这个游戏的人。



富爸爸微笑着回答:「安稳和自由可不是一码事……事实上它们完全相反。你越是追求安稳,拥有的自由就越少。最安稳的人就是那些坐在大牢里的人了,这就是安稳的极致。」他接着说下去:「如果你想要自由,就得放弃安稳。」


——《富爸爸:辞职创业前的 10 堂课》


关于安稳的对话


在春节的饭局上,有熟人的小孩正处于毕业季,于是听到了好几个关于职业的建议:有人建议考公务员,有人建议考教师证,有人建议去做会计。


无论哪一个选项,都有同样一个关键词:安稳。


跟一位大学生聊起职业问题。他说考虑进入地方的一家国企,因为安稳,而且收入高,但又不喜欢那种沉闷、缺乏生气、按资排辈的环境。


我问他一个问题:「安稳值多少钱?」


他愣住了,说:「这个能用钱衡量吗?」


我说:「你的这份工作,用 30 年计算合理吧?30 年,我们谁知道会发生什么?」


他说:「合理。」


我问:「平均每个月 8000 块,是不是合理?」


这是在人均收入 2000-3000 的小县城,他同意。


那么 8000x12x30=288 万。


不考虑通货膨胀利息、现值等因素。我们现在要得到的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我说:「那么这样算下来,这份工作的价值是 288 万。也就是说你为了 288 万,去选择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当然这里有很多简化,但重要的是关注全局。那么,如果你有 288 万,你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还会把安稳作为首要标准吗?」


他说:「不会。」


「所以,对你而言做出这个选择,追求安稳其实只是表象,而主导的因素却是钱。可以这样理解吗?」


「可以。」


「如果钱是关键的因素,那么你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应该考虑的关键标准是什么呢?」


他开始进入思考状态。「收入,还有赚钱的能力。」


「哪一个更重要。」


「赚钱的能力。收入嘛,反正一开始多少也差别不到哪里去。」


「那么在你现在的目标国企中,你突破赚钱能力的概率有多大?」


「恐怕很小。」


那么,为什么不去找一份帮你突破赚钱能力的工作呢?


他点点头接着说道:「看看安全这个词的表面下有什么,你会发现是恐惧藏在下面。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会说好好上学。这不是出于对学习的热爱,而是出于恐惧——怕找不到好的工作,怕挣不到钱。看一看老师在学校里是如何激励学生的吧:是通过创造恐惧。他们说不好好学你就会不及格。他们是用对失败的恐惧来鞭策学生。当学生毕业找到工作后,恐惧又一次成为动力。雇主会有声或无声地告诉他们不好好工作你就得走人。员工们因为害怕而更努力地工作——对于桌上没有食物的恐惧,对于没钱还房子贷款的恐惧。人们渴望安全的原因正是恐惧。但问题是安全并不能治愈恐惧,它只是把恐惧暂时盖上,可它始终还在那儿,就像一个藏在床底下窃笑的老巫婆。」


——《富爸爸:辞职创业前的 10 堂课》


安稳和乏味常常是孪生兄弟。


一个学生跟我说:他的首选目标是公务员,然后是国企。尽管他觉得这两类工作都比较乏味,而且人际关系复杂。


我问他:「如果你能拿到 Google 的 offer,你会选什么?」


他说:「当然选 Google」。


他的首选目标,其实并不是心里真正的理想目标,而是权衡现实之后,自动打折的一个平衡产物。在「自动打折」的背后,通常有一个心理因素: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缺乏自信。


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学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抛开这个策略本身,看一个人对「效率和公平」的态度,很能反映他的心理。


强者看重效率,弱者期望公平。


说明一下,弱者眼中的公平,很多时候是「保障」、「平均」、「按劳按资历」而不是「按效果」。


在企业招聘中,大多数简历其实从来没有打开过。有人会说:「这不公平。HR 为什么不能认真对待每份简历?」这是一种典型的弱者心态。你期望对方「公平」的对待,而不是从效率的角度看待它的合理性。


国企、公务员(不是做官——做官和公务员是两码事)之类的职业,与完全自由化的企业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前者更注重公平保障(当然仅针对圈内人)、后者更注重效率。


如果你觉得自己能力很强,做出的贡献大大超出一般同事,你通常不会甘心于一个公平优先的系统。凭什么你做出了两倍的业绩,但是收入还要比「老同志」低?就因为他们是工作了十年的老同志?你很可能会选择高度竞争的市场机制,能者多得,弱者淘汰。


但反过来,如果你觉得自己能力弱,那么选择一个「公平」的地方,一个「有保障」的制度,就是自然的结果。你希望干一天活就能拿到钱,签订终生合同,每年收入上调 10%,只要不出错误,3 年就可以升职。「老同志」得到优待。5 年后会给你买房提供无息贷款,养老金丰厚。永远不会炒人,只要进去了就有了一辈子的保障。


选让你兴奋的工作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And that is as true for your work as it is for your lovers. Your work is going to fill a large part of your life, and the only way to be truly satisfied is to do what you believe is great work. 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As with all matters of the heart, you'll know when you find it. And, like any great relationship, it just gets better and better as the years roll on. So keep looking until you find it. Don't settle.


——Steve Jobs


从 2004 年开始,我参加了各种针对大学生的求职公益讲座和培训:同济、复旦、上海交大、上财、上外、华东师范大学……我想传播一个理念:选择你所热爱的、让你兴奋的工作,而不是一份安稳乏味的「好工作」。


但实际上收效甚微。虽然人们觉得「很有道理」,但依然会走原来的道路。


根源在哪里呢?大多数人都有弱者心态,自然做出了弱者的选择。强者看重「出结果」,弱者关注「不犯错」。安稳是「不犯错」的选择。我的感觉是:如果要激励人们跟随自己的内心,改变弱者心态是关键所在。


那么,什么是改变弱者心态的有效方法呢?


和一位做培训的 HR 聊天,他谈到:他们各个区域的销售经理,要求最多的就是员工心态培训。因为经理们觉得员工心态不够积极、自信。


我问 HR:「你觉得心态培训,真正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他说:「不是,但是既然大家有要求,就做呗。」


他们前一段时间,做了「积极思考」的培训。效果吗?你懂的。


你也应该有这样的经历:看到一段名言、文章、视频,或者听到一段讲座,热血沸腾,浑身充满了斗志。可三天后,一切回到解放前。


即使是乔布斯的斯坦福演讲,看到的人当中,真正从此改变人生的又有多少?可能受到影响的,是那些已经在奋斗当中的人,只差这么一口气。


成功学会告诉你:改变心态才能成功。其实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条路的失败概率极高。


更有效的道路恰恰相反:成功才能改变心态。持续的成功会帮助你树立强者心态;持续的失败会导致你强化弱者心态。即使是曼联这样的球队,在连输几场之后,也会人心浮动。教练这时候的首要策略,就是赢得一场球,稳定士气。


与其培训销售员「积极思考」,不如培训他们「如何把客户响应率从 5% 提高到 50% 」。你发两封邮件就能够得到一个客户的响应,心态自然就会自信很多。


我与其告诉你要「积极思考」,不如教你如何让简历抓住 HR 的眼球。面试机会多了有的挑,自然你就更自信。


能搞定就有自信,搞不定就缺自信。如果你缺乏信心,更需要去寻找到有效的方法,来达成突破。


但是大多数人走上了一条相反的道路。他们越缺乏能力缺乏信心,越渴望「安稳」的工作。而安稳的环境,常常更难于让人在能力上达成突破。例如垄断性企业,你很难看到自己的工作,对于最终绩效产生的影响。而能力的下降,导致他们更依赖于安稳。如此恶性循环……


关注「安稳」得到安稳难,关注「方法」获取安稳易。


想想你的职业选择的理念,例如「安稳」,到底来自于怎样的人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