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单口大王刘宝瑞

单口大王刘宝瑞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我思量着,刘宝瑞先生的艺术,怎么都绕不过这三个字。所以我个人认为,刘宝瑞先生作品的思想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仍是相声界第一。单口大王不光说得好,更编得好。就拿经典的《山东斗法》来说,常连安、马季、徐德奎的版本同样很精彩,甚至有些方面比刘宝瑞的还好。但是要问我谁塑造的孙德龙最鲜明,还得说刘宝瑞!仅从技术上说,刘宝瑞也是开创性的。其实内行都知道,刘先生对口的功力不次于单口,捧逗俱佳。

单口大王刘宝瑞

刘宝瑞先生的单口相声好在什么地方?


问题描述:喜欢听刘宝瑞先生的单口,包袱设置不刻意,巧妙,甚至一点所谓的「三俗」都没有,但就是觉得好,觉得耐听,请行家解疑。


张佳玮 


谢邀。


刘先生和马三立先生,都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了。


马先生,你乍听,会觉得他就是个话说不利索,用短句子,想一句是一句的糟老头;但听久了,不腻,包袱出得自然,起承转合,不带表演气。


刘宝瑞先生,我只举两个例子,都是《斗法》里的。


一是这段:


这皇榜贴上,没有一个时辰,就惊动了北京城四门三街五牌楼,八臂哪吒城,全城的人民,全嚷嚷动了。也不管什么是五行八作,士农工商,僧门两道,回汉两教,诸子百家,街市上走的人,也有什么做官的、为宦的,背弓的、挎剑的,卖煤卖炭的,卖米卖面的,推锅卖蒜,卖烧饼油条的,卖茶叶鸡蛋的,豁这么大会儿就都围过来了,就看这皇榜,到底看看国家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您仔细听,一上来,他说这段,像普通说话,到「八臂哪吒城」,已经加速;到「五行八作,士农工商」,还像是说事呢,「僧门梁道回汉两教诸子百家」,这事连贯的贯口,这时你才意识到:哟,贯口!——然后他再减速,又像说话了;到下面,「卖煤卖炭的」,又开始贯口,然后再收。


这段其实是个贯口,但刘先生说得,非常流畅、温柔,就像一辆车,起速,刹车,中间不带震荡,非常流畅,说起就起说停就停。


这叫什么?举重若轻,似有若无。如果觉得容易,自己跟着说一遍,就知道没有起伏痕迹多难了。


二是这段:


他要不说「着家伙」就非打着不可,他一说老道睁眼看什么事,一看黑乎乎直戳戳奔面门来了,往旁边一闪,闪过去了。杆 是闪过去了,后面这钩不饶人哪!


这个包袱,翻得神了。


他节奏是这样的:


他要不说「着家伙」(扬)


就非打着不可(抑)


他一说(停顿,勾悬念)


老道睁眼看什么事(顿)


一看黑乎乎直戳戳奔面门来了(急,勾悬念)


往旁边一闪(顿)


闪过去了(顿)


这里停了一下。观众的情绪也有点,起伏啊,回落啊,哎,可惜了,没扔着。


继续:


杆啊(略顿)是闪过去了(很低,但这里观众已经明白了,开始有笑声,刘老师猛然起高腔


后面这钩不饶人哪!(下面掌声如雷,爽!)


这个包袱翻抖得,非常优美,非常潇洒,百听不腻,过瘾痛快。


这就是刘老师非常神异的地方。


他们这个境界的人,已经不用玩太花哨的东西了。单就是对节奏把握好,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想慢就慢,想快就快,就足以把任何故事讲得吸住你,让你走不开。所以为什么刘老师的段子能反复听不腻?就因为节奏好,舒服,不寡淡,不浓烈。


侯大师说相声最好是圆润,刘老师就是,节奏圆润了。


其实大师到最后,都得走这一步。张寿臣、侯宝林、刘宝瑞、马三立,包括现在的于谦老师,最后方向都是这个:从一板一眼到圆熟自然到节奏全然随心所欲,最后就是圆润。


2014-04-03 



如何评价刘宝瑞?


信浮沉 


这个问题太大了,能耐不够总结的,说说个人感受吧。


1. 思想性


这不是官样文章,怎么会写上思想性三个字?但是我思量着,刘宝瑞先生的艺术,怎么都绕不过这三个字。刘先生的思想性,是真正的思想性,不是正能量,不是宣传工具,而是朴素的,隽永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思想性。相声大师张寿臣的作品思想性强,讽刺官僚,抨击军阀,但是太过「愤青」,胸怀不足;马三立先生的作品思想性也不错,关注小人物,有小中见大的感觉,但是格局过小,地域性也太强;文哏清门作品清新隽永,格调较高,但是文人气太足,未免恃才傲物,小众了点。而刘宝瑞先生的思想性,既不来源于政治压力,也不是有意为之,根本是出于自己朴素善良的价本性,用今天的话就是「三观太正」。他的作品,对穷人怜悯,但对富人也不挤兑;对官僚讽刺,对庸民也不歌颂;对热情褒奖,对冷漠也不尖刻。把智慧的刘墉、勇敢的孙德龙、善良的黄半仙塑造好了都不难,难的是贪官和珅、外来侵略者法官、监守自盗的太监、假行家、私塾老师、皇上、不孝子等等反面角色,他既讽刺了,教育了,弘扬正能量了,又不会让您讨厌他们,恨不得剥皮实草,没有。说小了这是刘先生善良的自觉性,说大了这不是境界么?所以我个人认为,刘宝瑞先生作品的思想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仍是相声界第一。当然,也有人认为刘先生胆量过小,作品有点好好先生,中庸处世,这也是实情,见仁见智吧。


2. 通俗性


通俗不仅仅是接地气,那是俗,俚俗。刘先生不光俗,还通。这了不起。其他知友也说到了,刘先生的京津口语少,普通话标准,说得特别好。可能是刘先生久占南方的关系吧,他的作品确实是「标准中国话」,甚至是「标准世界话」,不仅中国各省人能听懂,他的作品还是最早被翻译成外文的相声作品,就因为他的价值观、语言、包袱点都通俗而普适,哪的人都懂,都能找到笑点。


刘先生很多作品人物很多,如果是别的演员演恐怕会用口音来区分,比如《知县见巡抚》的巡抚,《斗法》的法官,《黄半仙》的老黄,都是很容易用方言或假外国话来增强表现力的,但是他没有。连巡抚的官腔打的都非常客气。除了孙德龙和韩复榘这样有定式的方言人物外,几乎不倒口。这也是他注意通俗性的重要表现。他不是不会,而是不为了技巧而技巧,他有自己的艺术标准。


3. 艺术性


这要说起来就多了去了,我也没那能耐,说多了也无味,咱就说点独特的。


刘先生结构故事的能力一流!单口大王不光说得好,更编得好。几乎没有谐音哏、洋相哏、伦理哏、闲话哏,所有的哏都是结构哏,都是因情境、人物、前因后果而引发的,这在当时演员的文化水平下是极其了不起的。包袱不光翻得好,而且埋得深,支得巧,铺得没痕迹。有些包袱头十分钟就埋下了,很靠后才抖出来。比如孙德龙的翻天印、黄半仙的名字、假行家的一连串设计。我很怀疑刘先生在编创作品时是倒着进行工作的,想出包袱之后再着意安排结构,进行增删。而不是捋着故事线索安排包袱。所以他的单口,结构性特别好。


另外,人物刻画能力强。他刻画人物在小处,星星点点,但是既准确又不过分。就拿经典的《山东斗法》来说,常连安、马季、徐德奎的版本同样很精彩,甚至有些方面比刘宝瑞的还好。但是要问我谁塑造的孙德龙最鲜明,还得说刘宝瑞!揭皇榜的蠢萌,酒醒的怕事,为国尽忠的勇气,面对困难时小人物的机智狡黠,都刀裁斧剁般清晰。他的人物是可爱的。「进哪个宫啊」,「拿我当风筝把我放了」,「你怎么也得死啊」这些看似水词的话都不是废话。常连安的孙德龙不够细腻,马季的孙德龙失于鲁莽。甚至刘版连看榜的解大人(常叫王大人)、法官、扔孙德龙的王侍卫都人人不同,那都是一个个有性格的,活着的人。


包袱脆。这一点我认为主要得意于前两点。结构精巧、人物连贯,所以很多包袱就积蓄了力量,箭在弦上,不得不笑。仅从技术上说,刘宝瑞也是开创性的。大家都知道,刘先生在包袱口上老有点小结巴,这就是个很巧的办法,对于包袱节奏的调整立竿见影。再比如刘先生最爱说的口头语「这不倒霉催的么?」,这句也很巧的。其实有些包袱并不合理,解释又费很多话影响节奏。刘先生创造性的发挥了「倒霉催的」这句话的价值,使得包袱又短又脆还合理。有兴趣的请对比常和刘《斗法》的「从天而降」这个桥段就明白这句话的值钱了。类似的话还有「您琢磨这意思啊」,「那能怎么怎么样么?」这种小话儿都是隐形的捧哏,有他不多,没他少一大块。不是白说的。


4. 局限性


净说好的了,说点不好的。其实也不是不好,只是世事辩证,好在有时候会成了坏。其实内行都知道,刘先生对口的功力不次于单口,捧逗俱佳。可为什么对口经典作品很少,认可度也一般呢?不得不说怹的艺术是有局限的。他的嗓音独特,使单口又醒人又逗乐,可一对口就难以协调,跟谁都不在一频道上,听着并不舒服。再者,他平和的风格以及固化的一些单口技巧让他在捧哏上显得温,包袱翻的不够劲儿,有的时候为了整体的合理性会故意的调整语言的顺序和节奏,难免不够脆生。这也是双刃剑,没办法。


说了这么多,难表刘宝瑞之万一。可惜他没有视频留存,大好的艺术只能欣赏一半,实在太可惜了。


2015-10-14


拓展阅读:


刘宝瑞先生的单口相声好在什么地方?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233369  


刘宝瑞先生的《官场斗》有完整版么?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192101  


如何评价侯耀文先生? - 王逍瑕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947390/answer/57576235 


如何评价奇志大兵的相声? - 宋宁世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257237/answer/40483710 


如何评价相声演员于谦?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66196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