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口语主体的形象意识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口语主体形象意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掌握塑造美好形象、加强综合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要求
导入案例
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的信
李开复曾任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1990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做助理教授的李开复第一次回国讲学。在清华大学、社科院、北京信息学院,他感觉每位学生在知识面前像海绵一样,但吸收的知识很陈旧,落后美国10~15年。当时情况是“教师不懂,学生自己摸索,就像盲人摸象一样”。面对一双双眼中渴求新知识的“盲人”,李开复决定帮他们出国,让他们成为将世界前沿科技传输到中国的传导器。
1998年,李开复就职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他的业务之一是到高校演讲,主讲科技。一天,某著名学府的学生直截了当地对他说:“我希望像您一样成功。”李开复问:“你理解的成功是什么?”答:“当官管人很过瘾,尤其给员工发薪水时,一定有大权在握的感觉。”李开复暗自吃惊:怎么会追求这种外在的、肤浅的感觉。后来他得知,像该学生这样的想法并不是个例。“如果这个学生带着这种想法进入任何一家公司,他不会被上司欣赏甚至很快会被解雇,因为他将追求的个人感觉置于公司之上。”他产生致信中国学生的冲动。2000年,《致中国学生的一封信》刊于《光明日报》。第二、三、四封信刊于《中国青年报》。
第一封信,李开复主讲诚信:曾有一位学生问我,为什么把诚信放在智慧之前?我说这是为了公司利益。我曾面试一位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出色的人。闲谈时,他表示,如果我录取他,他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他强调,那些工作是他下班之后做的,他老板并不知道。那一刻,我决定放弃他。第一封信,李开复收到400多封回信。他一一回信。
第二封信的主题是“从优秀到卓越”。如何成为卓越领导人?李开复坦陈自己职场经验——情商(EQ)为主,智商(IQ)为辅,外加谦虚、执著、勇气。从优秀到卓越,李开复说:“其过程是超越自我的过程,但很多中国人将此过程扭曲为打败对手的竞争,结果往往是‘零和竞争’,既不能使自己也不能使他人得到提高。我送给大家一句老祖宗的话‘胜者,不在胜人而在胜己’。”
第三封信,李开复定位“成功、自信、快乐”。他试图使读者理解,成功、自信、快乐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中得到自信、快乐,从自信中得到快乐、成功,从快乐中得到成功、自信。他举例说,微软总部有1000多名中国人,但进入管理层的可谓凤毛麟角,其比例低于印度人。微软高层的观念是中国人可以当优秀工程师,但做不了管理者。该结论来自“中国人开会不说话”,美国人视不说话等同于没思想。李开复将不善表达归结于教育的失败。应试教育、排名文化、机械记忆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激情力,还导致个人竞争,破坏团队合作。如果从清华和麻省理工各选10名学生进行编程比赛。若是个人比赛,可能难分上下;如果以小组为单位,清华肯定大败。
为了与更多的中国学生互动交流,2004年7月,公益网站“开复学生网(www.kaifulee.com)”开通。当年,李开复回信2000多封。
第四封信,李开复这样开头:2005年2月10日,我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第1000个问题。关掉电脑后,一封学生来信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开复老师:我就要毕业了,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要说收获的话,就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这封信道出不少大三、大四学生的心声。李开复写道:我的经验是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做好7项计划——自修之法、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世。只要做好这7点,临毕业时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
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时,有位中国家长抱怨:“你们到底教些什么?我孩子读完了大二计算机课程,居然连VisiCalc都不会用。”我道:“电脑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5年后仍管用,但我们能保证你的孩子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方法。”她接着问:“学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我说:“如果丢掉了学过的东西,那么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剩下来的东西就是自学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有些同学羡慕我在读书时幸遇获得图灵奖的大师传道授业。其实,他并没教我多少知识,仅是指出方向。他让我悟出学习的四个境界:熟能生巧、举一反三、无师自通、融会贯通。
2005年2月,李开复撰写第五封信。信中写道:在“开复学生网”上,我每天都看到“只有你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这样的被动思维。中国父母、老师习惯越俎代庖帮孩子设计人生规划。孩子从小亲近“从上”、“从众”,疏远“自主”。我认识不少来美国读书的中国学子,很聪明,但无思想。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人难在现代企业中立足。
问题:该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引例表明:现代社会中形象意识不断增强,良好的形象会使竞争力加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尽快立业,从优秀到卓越,不仅要有良好的外在形象,更要注重内在修养的全面提高。李开复先生致中国学生的信,真可谓肺腑之言、语重心长,可以使我们从中悟出许多人生哲理。
名声显赫的伟人常有专门的形象顾问。美国著名的政治公关专家艾尔斯,为共和党的总统竞选者做形象顾问20多年乐此不疲。因为任何一个要竞选总统的人,都需要具有公众所认可的良好形象,才可能问鼎白宫。这种情况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仅美国总统尼克松、布什等人如此,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如此,科拉松·阿基诺等人也如此。
人们常说:“推销商品要从推销自己开始。”同样的道理,口语表达主体要想口才成功,良好的自我形象塑造也至关重要。只有口语主体的形象受到口语对象的欢迎,其思想感情才易于被口语对象接受。美好形象既有外在方面的因素,更有内在方面的因素。宋代大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口才也是这样。口才离不开口语表达,而“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没有渊博的知识,怎能谈古论今?没有如泉的思绪,怎能口若悬河?没有一身的浩然正气,怎能讲得令人心悦诚服?因此,要想口才超群,首先必须加强自身多方面的综合修养。综合修养的不断提高,必然会使口才日益进步,正如古语所云:“云厚者,雨必猛;弓劲者,箭必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