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造一个人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

创造一个人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2017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中,扎克伯格提出创造一个人人都有使命感世界的梦想。在中国商业界,大部分人在为了功利而拼搏。过度利润导向导致突破商业道德底线的事件频发,而企业经营者自身也很难获得幸福与快乐。中国企业经营者抑郁与焦虑的现象非常普遍,归根结底是企业经营者的人生境界过低,缺乏使命感所致。一是学员个性化的问题。事实上,中国人对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陌生。苏格拉底教学法的关键是提问。

在2017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中,扎克伯格提出创造一个人人都有使命感世界的梦想。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洞见。在可以想见的未来,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的推动下,人类会彻底摆脱物质与经济的束缚,如果人没有使命感,就会无所事事,丧失生存的意义与勇气。

许多创业者总是想,要忍受现在的艰苦工作,一旦未来获得财务自由,就可以到海边晒太阳,享受生活了。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这一刻真正来临,让他们长期待在海滩上度假,他们却会陷入茫然与无聊。真相是人来到世上不仅是为了自我享受,而是获得尊重与价值。只有每个人能够寻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人类理想社会才得以建立。对这一简单但深刻的道理,大部分人却懵懵懂懂。

在中国商业界,大部分人在为了功利而拼搏。过度利润导向导致突破商业道德底线的事件频发,而企业经营者自身也很难获得幸福与快乐。中国企业经营者抑郁与焦虑的现象非常普遍,归根结底是企业经营者的人生境界过低,缺乏使命感所致。事实上,人的内心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寻是人人都具备的天性。

能否通过一门课程来唤醒与激发这一天性,帮助企业经营者突破格局,获得充满意义与价值的人生呢? 只有找寻到意义与价值,才能爆发出最大的能量,我想这是企业经营者领导力的终极来源。

这是我自2015年开始,在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EMBA开发与实施“走出洞穴——企业家的心性修炼工作坊”的设想。然而,在构思创作这门课程的时候,我却遭遇了困难与问题。一是学员个性化的问题。每个学员的人生经历都是不同的,他们都是独特的个体,如何通过一门课程来帮助每一个学员找寻到人生的意义呢?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这一目标呢? 二是课程的非宗教性质。课程不是宗教属性的,因此,不能用断言与绝对的信仰原则教育学员。然而,这门课程涉及人的心灵与信仰,如何把握尺度与平衡,将信仰主导权交还给学员自身呢? 三是有关人生信仰是基于个人经验的问题,知识教条效果有限,如何创新课程形式达成课程目标呢?

构建课程的逻辑

如何帮助企业家学员找到企业经营的意义,明晰个人的使命呢? 这就需要在企业家做事与做人之间搭建桥梁。事实上,这个桥梁不需要搭建,它就在那里。每个人只有觉醒自己为什么活着,才能激发做事业的最大精力与勇气。这正是儒家的思想。如《大学》所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从企业家的具体情境来看,应对商业环境,进行经营创新,创造客户价值,获得商业成功是最外在的目标。这就是大学中所言的治国平天下。为了获取经营的成功,企业家需要企业内部机制打造、文化建设、管理提升,这是修身齐家的层面。而所有外在的一切都是企业家内心的投射,企业家最终要面对自我,处理好与自我的关系。这就需要心性的修炼与提升,应当“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企业家只有超越了功利的境界,寻找到人生的使命,才能激发出最大的心能量,做到内圣外王,获得事业的成就与心灵的安静从容。

图3.6 企业家心性修炼工作坊的设计逻辑

根据这个逻辑,工作坊从时代环境、关系、自我三个方面层层深入,促使企业家反思企业经营 (治国平天下)、关系处理 (修身齐家) 与自我心性(正心诚意) 的关系,深刻理解要取得外部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家庭生活的幸福,必须先回到内心、修炼心性的道理,从而树立信仰,走上心性修炼之路。

苏格拉底教学法

为了解决工作坊设计实施的困难与问题,必须找寻合适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在搜寻的过程中,我想到了苏格拉底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在课程现场,他通过向学生提问,不断揭露对方回答问题中的矛盾,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事实上,中国人对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陌生。儒家圣贤孔子的教学方式就是对话与研讨式的,整部《论语》就是一部孔子与学生的问答录。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呢? 这是因为真理与规律是抽象的,是难以通过语言来描述与把握的。它是暗含于具体的人生情境之中的,只有从具体的情境出发,才能探索与掌握其背后的大道。

具体到这门课程来说,只有当学员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反思与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学员的具体情境的问题进行研讨,并通过准确的回应击中问题的核心,才能促使学员顿悟与觉醒。这门课程定位在苏格拉底教学法上,它是个性化的,是基于学员个人经验的,而不是基于普遍原则的;它是探索式的,放弃说教与宣贯,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它是基于提问的,是研讨式的,充分运用学员与教师的智慧,达到探索真知的目标。

层层深入的问题

苏格拉底教学法的关键是提问。为了达到帮助学员深入反思,获得启示的目标,提问的问题应当自成体系,并逐层深入。在心灵的修炼环节,工作坊设计了觉察自我、探索自我与提升自我三个层面。每一个层面都准备了系列化的问题,触动与引发学员的思考。

觉察自我教学环节的目的是从学员的经验出发,让学员认识到以自我为中心是痛苦与自我限制的来源。这个教学环节开始时,“先让学员用5分钟的时间考虑一次战胜困难的人生经历。回想这个经历的细节,回顾心路历程,思考是什么在限制自己,总结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触动是很大的,一位企业家学员反思时说,“我的企业就像是一头奶牛,每年的利润从来不做长远投入,都拿出来买房,房子就像是我的壳,我其实是背着沉重的壳生活的人。”进而他发现了限制自我的因素,小时候在单亲家庭长大,求学及成长过程遭遇挫折,极度缺乏安全感。事实上,他早已实现经济自由,而这样的自我限制在心灵上紧紧地禁锢了他,让他陷入痛苦与茫然之中。

在探索自我的环节中,希望每一名学员能够倾听内心的声音,探索独特的自己。学员能够描绘出自身的心灵地图,理解自我的行为、能力、信念、使命之间应当相互协调,这是幸福快乐的来源。在这一部分相应的问题是,“关于能力: 你童年最喜欢与擅长的游戏是什么? 扮演什么角色? 有什么感受? 长大以后什么活动能够让你活力四射? 关于信念: 哪些是你为人处世的基本信念? 对于你来说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 关于事业的反思: 你适合从事哪一类工作? 你现在所从事的事业与自己能力特长与兴趣吻合吗? 符合自己的信念吗? 它对你的意义在哪里?”。

事实上,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他人期望的生活之中,被父母家庭的期待、社会的舆论所左右,而违心做出决策,导致内心的割裂与痛苦。许多学员通过这一环节的自我反思,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审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状态,做出明智的决策。

在提升自我的教学环节中,希望学员能够立大志,走上修炼之路。一方面,能够明心见性,找到内心的良知,意识到利他心、爱是天地法则,力争天人合一,进入天地的境界;另一方面,找到自己特定的人生使命,知行合一,在自己的公司经营中将良知体现出来,创造价值、成就他人,活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这个环节,设计的问题是人生反思——向死而生,发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使命。“想象自己坐在电影院,看到屏幕上你的葬礼,亲朋好友来送行,你希望他们对你的评价是什么? 回顾一生,你对家人的责任尽到了吗? 你对公司同事与伙伴的价值? 你对社会的价值与贡献? 你的使命? 如果人生还有一段时间,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这个反思引发了许多学员对死亡的恐惧,进而促使他们反思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与最有价值的事情,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有学员当场立志,将自己的企业做成行业最受尊敬的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有一位学员身处行业充满虚假欺骗的陈规陋习,他认识到这样的经营不可持续,打算摆脱潜规则,从客户长远利益出发经营企业。

过程四段论

如何将个人反思与集体研讨有机结合,让每一名学员都能得到启发呢?工作坊的过程主要设计了四段模式: 正念反思、相互教练、全体研讨、总结提炼。

正念反思

前文提到,正念是抽提了佛教思想含义的修炼技术。通过做正念禅修,人能够沉静下来,觉知当下。因此,在每一个问题提出之前,先引导学员做5分钟左右的正念练习。正念练习不需要很复杂,采用观呼吸等基本方法即可。禅坐的方式也未必如传统七支做法那么严格,保持舒适放松就行。正念不是目的,只是帮助学员静心专注的手段。习练正念5分钟左右,提出上节的问题,让每一名学员进行反思,将反思的体悟自己记录下来。

相互教练

在这个环节,两名学员组成一个小组进行交流分享。由一名学员介绍个人的情境,分享自己的反思与困惑。另一名学员用心倾听,并对这名学员的问题进行反馈。之后,两名学员交换角色,完成这个阶段的任务。这其实是一个相互教练 (Peer Coach) 的过程。EMBA学员都是企业家与公司高管,自身都具有丰富的管理与人生经验。再加上旁观者清,自身不在利益格局中,往往能够给在局中的学员有价值的建议与反馈。

全体研讨

在全体研讨环节,由学员分享自身的经历与感悟,提出具体的问题,大家发表观点,展开深入的讨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应当保持敏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这个过程的有效开展。讨论过程要避免跑题,导致讨论过散。还要引导学员深度挖掘问题的根本,促使他们的觉醒与领悟。这个过程往往会有争论,如: 商业应当以利润为导向,还是以创造顾客价值为导向? 自利与利他哪个是人性的根本,它们相互矛盾吗? 这些问题往往引起激烈辩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断言的方式,而应当借力打力,让真理在辩论中呈现出来。

总结提炼

全体研讨环节之后,教师应当进行总结提炼,讲述相关的宗教、哲学、心理学的思想观点,帮助学员建立一个全景式的认知。例如,在自我探索教学环节的时候,引述了荣格的潜意识、自性等思想观点,说明人格应当保持完整与协调的道理。让学员自我觉察所从事的事业与自身能力、信念的匹配性。在提升自我的教学环节,在阐释自我修炼的方向时,引述了大乘佛教人人皆具佛性的观点。在讲述如何修炼的时候,引用了儒家修性与修命的观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在阐释修炼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的时候,引用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工作坊主要的思想体系来自儒释道,也采纳了西方心理学、哲学的思想。工作坊的思想来源看似庞杂,但却是有意为之。一是工作坊主要学员是中国企业家,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容易被唤醒与激发;二是从接引人类走向至善的视角看,儒释道为一,它们在中国思想史上长期的发展进化中已经开始相互融合与互补;三是这门课不是宗教课,不引导学员信仰哪一门宗教,而是将不同的思想观点呈现在学员面前,鼓励学员独立思考、自主抉择。

营造场域

除了提问,教学现场营造清静与真诚的场域是另一个关键。

清静

这是一门走心的课程,需要调动学员的直觉,深入反思自己。因此,清静是场域营建的第一要素。

教学地点的选择非常重要。最好是异地上课,地点选择在具有禅意的酒店或是名山寺院。“走出洞穴——企业家的心性修炼工作坊”这些年在敦煌、无锡、大连等许多地方开课,我认为最佳的地点是无锡灵山大佛下的波罗蜜多酒店。这个酒店依山傍水,古朴典雅,我们选择的会议室有大落地窗,与自然融合。这样的环境让人放松、安静,更容易进入禅定与反思的状态。

在工作坊起始,我会引用《大学》中的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让学员进入安静的状态与意识。

真诚

这个课程是打开心扉的课程,一定会涉及许多私密甚至是痛苦的人生心路历程。人都有自我防卫的本能,只要感到一点虚伪与嘲笑的氛围,刚刚打开的心扉就会迅速关闭。因此,学员之间真诚以待,相互关爱是这门课程的基础。过于冷漠与过于亲昵都是不恰当的。教师应当对现场的气氛保持敏感,通过语言与规则进行干预,确保真诚关爱的氛围能够营建起来。

现场的布置与物料等细节也很重要。整个课程不用PPT,撤掉桌椅,将禅修垫围成一圈,大家席地而坐。这样的方式更能够让大家放松下来,吐露心声。学员与老师统一穿着禅修服,抹去身份的差异,回归人性的本质。前文提到,尽管这不是一门宗教课程,但是统一的着装可以唤起谦卑心,压制倨傲、自我等人性的弱点。

我们有意识将这门课程安排到EMBA的最后一门课。在上这门课时,同学们已经相处两年就要毕业了,大多数班级凝聚力强,同学之间建立了很深的友谊。同时,在毕业前夕,断舍离的情绪让大家更加珍惜最后一门课。这是非常有利的条件。许多同学在倾吐内心的时候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人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并不是梦想,而是一个真实的可实现的目标。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建设一个人人都有使命感的公司是具有时代意义的追求。传统洗脑式的企业文化宣贯已经过时,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的平台,让员工获得成就感,是新时代企业管理模式的题中之意。企业家心性提升的修炼这门课程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只要激发每个人自身的经验,唤醒他们的利他心与责任感,将个人使命与企业使命紧密连接,就能创造一个拥有灵魂的企业组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