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这幅画有意思

这幅画有意思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我”;它有什么意思呢?“这幅画”、“有意思”,第一难点是从哪儿找这幅画,即写什么,选材问题。可以说,一幅画无处不有。这次作文,要把这幅画有什么意义写出来,就是突出的主题。这次写《这幅画有意思》,正是培养他们创造能力的好机会。其中,有一幅小小的漫画《葡萄叶》太有意思了,令人神往……50名学生,初选150幅画。《葡萄叶》这幅漫画,原作立意就十分好。

【审题】

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这幅画”,画,包含面太广了,题上没有限制,这幅画,即眼前这一幅;第二层是“有意思”,这是就画的内容而言。欣赏一幅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这幅画谁认为它有意思呢?是“我”;它有什么意思呢?且听“我”在文中道来。综合起来看,这次作文要向大家介绍一幅画,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要求】

1.通过这次练习,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美学素质和欣赏水平。

2.一幅画面,材料多多。结合这次练习,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选材能力,看谁能从浩如大海的材料中选取恰当的内容写。

3.毕业在即。为与中学语文教学接轨,简单讲讲“主题与中心思想是一回事”。在突出主题过程中,锤炼学生的创造力。

【导学】

根据教学要求,本次作文的写前指导课,要引导学生议论有关三方面问题:

1.大海捞针,怎样进行选材?

2.主题与中心思想是一回事。

3.要全力以赴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一、选材问题

1.本次命题对选材的要求。“这幅画”、“有意思”,第一难点是从哪儿找这幅画,即写什么,选材问题。至于它有什么意思,如何表达它的含义,那是下一个议题的事。

如果是三年级时,课上教师展开一幅画,让学生独立观察,写成一篇短文,那简单多了。现在不同了,考查的正是即将毕业的学生独立选材能力。一幅画,选材面太宽,如同大海捞针。不过,题难见真才,作文一般的学生人人有的写,作文好的学生是大有用武之地了。

2.选材原则与方法。几年来,为培养学生独立选材能力,我是尽了全力的。这选材关,可以说他们已经过了,“开选材碰头会”等方法已没有必要。复习中,最为长期使用的是:

选材三原则——真、新、独。

终生可用的方法——“三选一”。

3.议论选材面。“说这次作文选材面很宽,指哪些呢?”

大家发言踊跃。国画、油画、素描、摄影……大幅画面、报章剪辑、邮票上、手帕上……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可以说,一幅画无处不有。一作文一般的学生说:“这是个写不完的题目,有意思的画多极了!”就说书包里吧,铅笔盒上有,书中插图多。校园中,街头上,家中摆设,选定一幅,极容易,也不难。

4.给一天时间。这指导课是在头一天进行的。学生有一天反复思考时间,运用“三选一”法,最后选定。

二、讲“主题和中心思想是一回事”

1.复习“内容与中心”。五年级时,本班学生对“内容”与“中心”概念的认识已基本清楚。如提出几年前学过的课文《狐狸和乌鸦》,学生能分别说出它的内容大意与中心思想。

内容大意——从前有一只乌鸦,叼到一块肉,落在树枝上。树下住着狐狸……

中心思想——通过“狐狸骗取乌鸦口中肉”的故事,使我们懂得了遇事要多动脑筋,爱听那些奉承的话是要吃亏的。

能这样分清内容与中心两概念,说明他们的作文知识与技能有了良好的基础。

2.主题与中心。每篇文章都应该有个明确的中心。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们阅读课上讨论文章中心时,说法不同。

低年级,教《小猫钓鱼》,问:“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理?”

三至五年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问:“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年级,教《穷人》,问:“这篇小说的主题何在?”

道理、中心和主题,含义相同。主题,是中学以上的教学说法,属文学范畴。小学阶段,只要学生明确了中心的概念,顺水推舟,文章的主题便出现在面前。

3.主题的习惯讲法。怎样给学生讲“主题”概念,说法不一,习惯的讲法是“主题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篇文章呢?与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一回事。

4.六年级课文主题几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做人,要像鲁迅那样,为自己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

《落花生》——人的素质如何,不在于怎样在人前显耀自己,而在于默默地为别人作贡献。

《小站》——通过对边远山区一小火车站的素描,热情歌颂了铁路工作大干四化的创业精神。

《奇异的琥珀》——科学奥秘,乐趣无穷。我们应从小学会观察周边事物的本领,学会提出问题,锻炼自己认识世界、了解科学的兴趣。

5.落实到本次作文上。这次作文,要把这幅画有什么意义写出来,就是突出的主题。怎样突出呢?不要在结尾段空喊一句口号,那样效果不好。阅读课内,名家名篇学了那么多,要鼓励学生把学到的写法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三、提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问题,前一讲已提了出来。这是当今教育界共同关心的大事。本书后面这三讲,将结合相应的命题,适当讨论这一点。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应具有哪些基本素质呢?

1.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应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应该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2.应该学会创造思维,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使思维具有一种“超前性”。

3.应该具有创造力。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创造新知识的方法论。

4.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必须具备献身四化、献身人类的内在动力和坚强意志,具有敢闯、敢冒风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

以上四点构成人才的创造素质。对小学生来说,正面讲授这些知识他们还不易接受。启蒙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自己理解这些理念的前提下,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朝这个方向去想、去做。这次写《这幅画有意思》,正是培养他们创造能力的好机会。

【例文】

这幅画有意思——漫画《葡萄叶》

奶奶自从退休后竟焕发艺术青春,爱好起绘画来。她每天上午坚持作画,作品日渐增多。爸爸说她“精神可嘉”。我对奶奶的水墨丹青不懂,不过,她那几大本“书画精粹”我是经常翻的。其中,有一幅小小的漫画《葡萄叶》太有意思了,令人神往……

漫画,一般都是讽刺性的,讽刺中见幽默,这一幅不是的。画面上景物不多,院中一架葡萄,中秋时节果实累累。那一串串丰收待摘的葡萄像玛瑙,像翡翠,望着似乎能闻到它的甘甜。画面左边,作者以突出位置画出了三枚落叶:一枚已经落在地上,一枚飘在空中,另一枚刚刚离开枝架。它们似乎有些干枯了,叶边也破裂了,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

“你知道吗?”奶奶问,“这幅画为什么不叫《硕果累累》,而叫《葡萄叶》呢?”

我凝神望着奶奶,不知该怎样回答。

“葡萄丰收了,果实酸甜可口,这是人人皆知的。”奶奶放下手中的画笔,认真给我讲课,“不过,它们是怎么长得颗粒饱满的呢?叶子的功劳。一株葡萄,从春天发芽到夏再到秋,叶子每天不知疲倦地工作,把养分供给果实。中秋时节,架下葡萄硕果累累,叶子完成了任务。它们发黄了,干枯了,破裂了,一声不响,直到飘落下来……”

“啊,我明白了,”我抢过奶奶的话头说,“这幅漫画是在歌颂,歌颂葡萄叶那默默无闻、奉献终生的精神!”

“你前些天读背过的一篇课文,看到这幅画,使我想到它……”

“奶奶,您说的是《落花生》。”

奶奶笑了,拿起画笔继续画她的山水。我呢,仍然双手捧着剪报画册,目不转睛地望着这几片落叶,爱不释手……

【评析】

这一篇例文字数不多,格外可爱。

一、材料真是选得好

面对这次的命题,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情况。有的人自幼喜欢画画,在这方面擅长;有的人画画的能力弱一些,但有兴趣欣赏。美术领域宽如浩海,有意思的画面处处皆是。因此,这次作文选材过程没有人叫难。

在批阅过程中我感到,学生的选材面展得很开。“三选一”,每人考虑的三份内容各有特色。50名学生,初选150幅画。从最后圈定的材料看,除正规的国画、油画、水彩画、写生画外,形式多样,五花八门。一枚邮票、一张风景、一块手绢、一页插图、一本书皮、一只贺卡、一座雕塑、一幅广告……这次选材,可以说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在全班学生都有的写作基础上,该生再跨一步,选写了漫画《葡萄叶》,为夺优打下基础。近些年,我曾在几个班亮出这个命题,像这份有独到之处的选材,实在不多。在她已有的作文能力上,选定这份材料写,稳操胜券。

二、中心抓得准,主题表得深

《葡萄叶》这幅漫画,原作立意就十分好。本篇的成功,可以说一半是原作者的功劳。其他一些得“优”的作文也是这样,有的写大会堂里的油画《开国大典》,有的写《红岩》的封面画《巨石青松》,有的写摄影无双手运动员打乒乓球《拼搏》,有的写陕西出土文物《兵马俑》……这些画面,主题自在其中。

她选的这幅画《葡萄叶》也正是这样。为了使主题表达得更鲜明,她在写法上下了三点工夫。

1.较详尽地描述了这幅漫画。从“院中一架葡萄,中秋时节果实累累”写起,到“三枚落叶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事实往这里一摆,中心便显而易见了。

2.奶奶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中间部分第二层写的是“奶奶讲这幅画”。首先,奶奶提出个思考题:“这幅画为什么不叫《硕果累累》,而叫《葡萄叶》呢?”这问题抓得真准,看得出奶奶是一位优秀的老教师。题名《硕果累累》,重点在果实部分,说明今年葡萄又获得丰收。主题若放在这里,那三枚葡萄叶则没有画的必要了。题名《葡萄叶》,主题放在“终生默默奉献”上,那丰收待摘的果实正是最好的证明。奶奶讲道:“它们是怎样长得颗粒饱满的呢?叶子的功劳。”话不多,讲在点子上,直扣主题。

3.“我”此刻明白了,抢过话头,道出这幅画的主题,简明扼要,一语中的。

三、结构完整,篇幅简短

这一篇例文写的只是一幅画,谋篇上用的是“中间部分分层写”法。全文除头尾外,中间分“描述画面”、“奶奶讲画”和“我明白了”三个小层次,结构完整,且篇幅简短可爱。

这里出现了个新问题——作文的字数问题。

小学生初学作文,篇幅展不开,许多人写得不够具体,这是实情。因而,在作文字数方面,我们提出了“三年级,三四百字;四年级,四五百字;五年级,五六百字;六年级,七八百字左右”这样的要求,符合小学实际情况,得到多数人认可。

然而,成年人写文章是应该力求“短些,再短些”。那些内容不实、文字冗长的“大块”令人生畏。这正是中学教师提倡“文字要简练”的主要原因。看本篇,不足八百字,分量却沉甸甸的,好文章。这一优点对六年级学生应该讲一讲的。同样的内容,用八百字能写清楚,为什么非要拉成一千多字呢?这在社会上是个大的文风问题。学生毕业前在这方面对他们点拨几句,完全有必要。

四、插叙得当

插叙作为一种写法,难度不小。在高年级作文导学中,结合阅读课文我只是偶尔提一下,不作正式要求和讲授的。该生读写能力强,能在作文中灵活自如地运用插叙写法,不易的。

看全篇,自然是围绕着《葡萄叶》这幅画在进行讨论。她写到后面,突然笔锋一转,写了两笔《落花生》,妙。这就叫落笔生花。散文《落花生》与漫画《葡萄叶》,主题是一致的。两者内容不同,主题的表达却异曲同工。她这里插叙两笔,轻重得当,十分好。

五、创造力得以尽情发挥

在语文学科的诸多形式作业中,作文是最适合学生创造力的“场所”。默写一首古诗,不大看得出学生彼此才气的差异。同样题目写一篇文章,创造力的强弱便一目了然。

在这篇短小的作文中,她的创造才华有几点是相当出众的。

1.选材勇敢、准确。让学生写一幅画,这命题我在三个班下达过。教研讨论中也见过不少本题下的优等文。但是,能深深地引起我阅读兴趣的,只有这作文。在选材过程中她进入漫画世界,抓准这一幅不撒手,勇气与灵气使我这当老师的自叹不如。我们常说“教学相长”,不错,在看学生作文过程中,当遇到“这里的功力比我强”时,那种幸福感是难以表述的。

2.一请奶奶,二请《落花生》。一幅画,怎么写呢?有些学生思维平稳,直接观察、记叙。这样做必然显得呆板。她在介绍这幅画时动了脑筋。其一,把奶奶请出来,祖孙对话,生动活泼;其二,把学过的课文《落花生》请出来,由彼及此,很好地突出了《葡萄叶》的主题。写法上动这一番脑筋,创造力发挥得不错。

3.知道“文章简练些好”。小学阶段,从口头到实际行动,能真正明白“文章应力求简练”道理的,人数不多。因为几年来教师的导学多侧重于“尽量写得详细些”。有的学生理解偏了,误认为“你写八百字,我写一千二,我比你能力强”。这篇作文,以她的笔力,写一千多字毫不费力的。反之,力求简练,写得短些,这正是她提高了认识、下了大工夫的表现。从这一创造力的水平看,她是合格的初中新生

4.卷面整洁,字体秀丽。批改时,我面对她的作文,深有感触。在一节半课时内不打底稿,照提纲一次成文,写得这样干净、整洁,一笔秀丽的字体给人留下美好印象。扪心自问,这水平成年人就能那么轻易过达到吗?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进入课堂。不少人把作文打出来,如同印的一般,怪招人喜欢的。不过,篇篇都用电脑打,失去了书法原汁原味的美。一篇质量高的作文,加上一手好字,相得益彰。

六、书面语言水平高

这一篇例文,语言写得相当出色。这也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下面简要地说几点。

1.一些单音词语很有分量。例如:

她每天上午坚持作.画……

……我是经常翻.的。

……讽刺中见幽默。

那一串串丰收待.摘的葡萄……

我凝神望了望奶奶……

……这是人人皆知的。

2.一些成语用得恰到好处。例如:

水墨丹青 令人神往 默默无闻 奉献终生 目不转睛 爱不释手

3.并列语句写得灵活。例如:

一枚已经落在地上,一枚飘在空中,另一枚刚刚离开枝架。

它们发黄了,干枯了,破裂了……

4.反问句有力量。例如:

“这幅画为什么不叫《硕果累累》,而叫《葡萄叶》呢?”

5.自答句一语中的。例如:

“它们是怎样长得颗粒饱满的呢?叶子的功劳。”

6.标点用得准确。例如:

她每天坚持作画,作品日渐增多。爸爸说她“精神可嘉”。

这里,引号的使用别有一番味道。

爱不释手……

全文有五个段落,最后使用了省略号。这也是她惜墨如金的招数之一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