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的故事

×××的故事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单从字面来看,它仅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的”,为文中主要人物;另一层是“故事”,即摆出这个人物的行为表现。正标题是“×××的故事”,这是写一个人的常见题,没什么难度;副标题是“从本册语文教材中选人物”,这就令人哗然了!我刚写完“×××的故事”,下面一片得意的笑声。

(从教材中选人物)

【审题】

这个题目很有讲究。单从字面来看,它仅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的”,为文中主要人物;另一层是“故事”,即摆出这个人物的行为表现。文中主角,不要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而要从教材中选。这就有难有易了。

【要求】

1.通过这次练习,要进一步提示学生向课文中的先进人物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锤炼自己的道德品质。

2.这是一次考试命题。在考场上,要求学生全力发挥自己的水平,在独立选材和语言运用上力争夺取优异成绩。

3.一切照作文正规要求进行。从时间掌握到考场规则,从一次完稿到成绩评定,都应照六年级标准执行。

【导学】

这次作文没有写前指导这一步,考试题目,教师不该再讲什么了。这里,就当年这次作文的背景情况简单说明一下,以供老师们参考。

一、那年我新接了个毕业班

那年暑假前,我刚送走一个毕业班,校长对我说:“老王,辛苦啦,下学年您还得教毕业班。”

9月1日开学,我担任五(四)班语文教师。这是个五年制实验班,一年内要求学生达到毕业班水平。一、二、三班老师都是从四年级跟上来的。只有我是新接班,格外吃力。那时,毕业升初中要统一考试,因而教师、学生和家长几方都很紧张。我边了解情况边教学,第一学期要把本书前几年的教学招数贯彻下去,一头扎进班里,别无他顾。

二、“听说放寒假前要模底考试啦!”

三个月教下来,很吃力。12月初,区主管局长问我:“王老师,您看这批五年制学生下学期能达到毕业水平吗?”我说:“不一定。算术,可以;语文和作文,难说。”局长又问:“那是不是本学期末再摸一下底(即小统考),看有什么问题,下学期好补救?”我笑着说:“大主意局座拿。”

其实,“期末要考作文”的风下面早已收到。组内那三位同事提示我:

“王老师,知道吗,期末考作文!”

“告诉您吧,‘大书呆子’,这次统考命题准是‘写一个人’方面的。”

我不解地问:“各位神了,连考题范畴都摸到了?何以见得呢?”

“我们都是跟班上来的呀。四年级末,作文统一命题是“难忘的一件事”。您想,这回再考,还不该是‘写一个人’吗?”我心悦诚服。

那几周,那三个班的师生很忙。写人的题目,“我的妈妈”、“敬爱的×老师”、“长辈走在前”,连“别看他(她)比我小”,都练过了。我呢,还是两周一次作文,照计划行事。猜题、押题我没有兴趣,管它是什么命题,我们靠的是独立选材能力。

三、背成文,不可取

其他三个班,为准备这次期末考试师生都太忙。不少题目学生一次次地写,老师加班加点地改,改后还得让学生背下来。背下来干什么呢?应付统考!

行外人可能会不解地问:“上面的统考命题怎么可能正好是学生背下的那篇呢?”不妨事,有办法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成文的同时,还要授以应试口诀——改头换面,穿靴戴帽。

怎么讲呢?举个例子吧。如若统考命题为“一个平凡的劳动者”,学生背诵的成文是《我的妈妈》,那可怎么办呢?好办,给原文戴个“小帽”即可:

平凡的劳动者,我了解一二十位。不过,我最为熟悉的、日常中对我帮助最大的,那还是我的妈妈!

就这样,小帽之下,将原文《我的妈妈》抄上,齐了。这一招,我估计当年全国不少教师都会用的。

当然,这样教作文,可以拿到高分,但对提高学生基本作文能力则是无益的。学生长大后,提笔行文感到困难,会恍然大悟,“噢,当年老师教我们背成文耍了花枪!”

四、区命题组计高一档

各学校准备应试的信息很快传到区教研室命题组。“是该出个写人方面的题目,可是,常见命题大家都练过呀,怎么办?”难怪人家都是搞教研的,见识广,思路深,能想出个令人折服的命题。

命题分正副两标题。正标题是“×××的故事”,这是写一个人的常见题,没什么难度;副标题是“从本册语文教材中选人物”,这就令人哗然了!

客观地说,这题目容易呀,半独立作文。学生手边这册语文书期末已全部学完,选定其中一篇,边复述主角的故事,边加些自己的感受,完卷啦。这比独立作文写“我了解他”容易得多。

但是学校里的师生谁也没往这方面准备,没想到有这一手。这就由易变难了。有了这个命题,即破解了许多老师让学生背成文的弯路,又可以准确地考查出学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五、调校监场

考作文那天,老师调校监场。我来到街西小学,这个班人数不多,三十二三人。考前三分钟,我和另一位老师拆开试卷,只是一大张稿纸,一个题条。

照要求,我将题目写在黑板上。学生将它抄在稿纸第一行。我刚写完“×××的故事”,下面一片得意的笑声。学生们一定在想,好,把“我的妈妈”或“我的老师”往上一端,作文就夺优了。

“先别着急高兴,还有一行。”接着我把“——从本册语文教材中选人物”写出。这下子不妙了,有的学生眉头紧锁,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嘟嚷:“还有这一说?”霎时间,教室里异常安静。我行间巡视,十分钟内,竟没有一个人动笔!

六、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生的思维过程都差不多。十二三分钟后,大家纷纷低头写起来。笑意又出现在他们脸上。咦,怎么回事?我赶紧戴上花镜,顺行间巡查。开头段中,必定要点明写哪篇课文、哪位人物。

不看不知道,作文真奇妙。原来,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它……《我的战友邱少云》。还发什么愁哇,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这篇课文,千余字,去掉第一人称“我”,把邱少云的事迹往上一复述,正合适。我逐一查看,在这个小班中竟有二十七八人写邱少云。

这是区教研室老师们没有料到的。当时全区七千学生,有四五千人写邱少云。怎么办?后经研究决定:写邱少云,有事实有议论者,照样评优;只是由头至尾复述课文者,只能评二等,良。很多作文好的学生,这次写邱少云,复述得很详尽,却跌了跟头。

七、“你写了哪一课?”

那天,监场事毕,我急忙骑车回校。学生都在班里等我,进入教室,我问:“你写了哪一课?哪个人物?”

当时五年级为实验班,用十一册教材。根据学生的发言,我的粗略统计是:

《钓鱼》——阿成的故事,两篇;

《少年闰土》——闰土的故事,四篇;

《金色的鱼钩》——老班长的故事,六篇;

《我的战友邱少云》——邱少云的故事,五篇;

《大仓老师》——大仓老师的故事,三篇;

《小桂花》——周总理的故事,三篇;

《一分诚验田》——彭老总的故事,两篇;

《忆铁人》——王进喜的故事,三篇;

《“兄弟便是朱德”》——朱军长的故事,三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卖火柴小女孩的故事,四篇;

《鲁班学艺》——鲁班的故事,两篇;

将相和》——蔺相如的故事,四篇;

…………

望着这份统计表我笑了。这个班我才接手一个学期,多数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独立选材。大家并没有齐扑在“邱少云”身上,这一点做得很好。

八、这一篇评为“优上”虽说是统考,但毕竟属于平日摸底性质的,阅卷形式从简。全区分8个点。我们这边,9所学校,30个教学班,约1400学生。由于写邱少云的太多了,总的成绩不算好,优下、优的卷面不多。优上,点评出一篇,那就是本班的《廉颇的故事》。本讲引用的例文正是这篇。

【例文】

×××的故事——《将相和》中廉颇的故事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攻打别的小国。这使赵国的老将军廉颇日夜不得安宁。

有一回,秦王找碴儿,说什么要用15座城换那块宝玉。幸好越王派蔺相如去秦国,把这件事办妥了。“完璧归赵”后,赵王封蔺相如做了官。廉颇表示:“嗯,像这样能干的年轻人应该破格提拔!”

过了几年,秦王又找碴儿,说什么要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去吧,怕秦王动武,有危险;不去吧,那是惧怕人家,外交上受损失。最后,老将军廉颇和蔺相如全力合作,文的保赵王去渑池,武的带部队到边界。结果呢?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已有充分的准备,没敢动手。赵王回国后,重赏两位有功之臣——对老将军廉颇口头表扬加奖金(重赏白银300两),只是没再升级,因为他已经升到最高统帅地位了;对蔺相如,封为宰相,职位高过廉颇。

这下子可糟了!老廉颇思想没搞通,闹了情绪。他对身边的人说:“太可气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多少大功啊!他小蔺有什么能耐,不就靠那三寸不烂之舌吗?这回反而爬到我的上面去了。这不行。碰见他时,非给他点好瞧的不可!”这话传到宰相府,蔺相如请病假不上朝了。

一天,蔺相如坐车在大街上路过,远远见老将军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急忙闪进小胡同里。廉颇见了,得意地摸着胡子说:“哈哈,他像老鼠见了猫一样怕我呀!”

就这样,老廉颇更骄横了。他认为满朝文武百官都怕他,认为只有他才能保得住赵国。一天,一位大官到将军府做客,启发他说:“老将军哪,您厉害还是秦王厉害?”廉颇沉思了一下,说:“当然是秦王厉害。”大官说:“是啊,蔺丞相连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您呢?他呀,怕的是将相不和,国家遭难!”廉颇一听恍然大悟,十分痛恨自己的表现。

当天晚上,老将军脱下战袍,背上打罪犯用的棍子,步行来到宰相府,诚心诚意地向蔺相如赔礼道歉。蔺相如是肚子里能跑大船的人,见老将军“负荆请罪”,连忙迎到客厅。就这样,两个人促膝谈心,讨论怎样抵抗秦王的侵略,一直谈到深夜。

【评析】

这一篇例文议论与叙述相结合,该同学写得古色古香。

一、题意吃得准

考场作文,吃准题意十分重要。据他说,当时五分钟内,几乎全班同学都动笔了,他又审了一遍题。认为:

这是“写一个人”的题目;

这个人物不是平日生活中自己所熟悉的,而是课文中的,要老老实实照课文写;

不能只复述课文内容,要写出自己看法;

课文篇幅长,内容多,要适当剪裁。

题目吃透了,顺利起航。

二、选材能力闪出了火花

前面说过,这次考作文,全区三分之二的学生都写了邱少云。这是选材关没过好的表现。我们班46个学生,从本册教材中选写了15个人的故事,没有出现过于集中的情况。

十几名作文好的学生驾驭课文的能力比较强,分别写了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的课文。像《老班长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的故事》、《周总理的故事》等,都取得了好成绩。《将相和》一课,也属此档之列。

这篇课文,说是“将”与“相”的故事,其重点在“相”这一方。老将廉颇多年来职位没有变化;蔺相如由一介布衣升为大夫,又升为宰相,这才出现了“将”与“相”的不和。统观全文,正是这样写的,“完璧归赵”与“渑池会”占去了绝大篇幅。待老廉颇出场,戏已到尾声。因此,班里五个作文好的学生写这篇,四个都写蔺相如,只有他一人写廉颇。

我问他,“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呢?”

他说:“我估计,会有几个同学写《将相和》。不过,他们准会瞄准蔺相如写,因为他的戏多。老廉颇呢,内容不多,他们可能不写。他们不写,我写,这就成了我‘独有的’材料了!”

我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可以毕业啦!我也就这两下子,你全学到手了!”

三、剪裁合理,详略得当

《将相和》一课有两位主角。用现在的说法,蔺相如为男一号,廉颇为男二号。本篇要写廉颇的故事,那就得从以下两方面思考:

1.使劲压缩蔺相如的戏。

课文中,蔺相如首次出使秦国,那是一大段文字。这里,他给压缩成一句半话:

幸好赵王派蔺相如去秦国,把这件事办妥了。“完璧归赵”后……

渑池会上,面对凶悍无礼的秦王,蔺相如是何等的大智大勇。他在文中也只是一句话:

结果呢,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已有充分的准备,没敢动手。

这里,剪裁功夫显而易见。这与完完全全复述邱少云的故事根本不一样,其水平不在一个档次上。

2.尽力详写老廉颇的戏。

开头段,强秦威胁周边小国,本该赵王发愁。他呢,先点出主角:

这使赵国的老将军廉颇日夜不得安宁。

接下去,写廉颇闹情绪,挡路,听取意见等故事,都写得相当具体。

到结尾段更有新的。写老将军负荆请罪,竟是这样的情景:

……背上打罪犯用的棍子,步行来到宰相府……

背的是那种棍子吗?是步行前往吗?评分时,也有人提出反问。但多数老师认为,他写得合情合理,富有想象,确实是精彩之笔。

四、没学过历史,却写出好文

《我爱看电视》的例文,那个学生写看系列片《话说长江》,从文中看得出,她语文学得好,地理也学得好。本篇则不同了,当时五年级实验班还没开设历史课。从文中看得出,该学生对战国时代的历史知识知道得很少。因此,他能写出这样的优等文,着实不易。也正因为他对历史的无知,用当今语言复述历史故事,读起来格外有意思。例如:

有一回,秦王找碴儿……

把当时强国找借口侵略弱小,说成“找碴儿”,理解得很准。

廉颇表示:“嗯,像这样能干的年轻人应该破格提拔!”

这是“国防部长廉颇同志”。不过,“应该破格提拔”,道出老廉颇对蔺相如当个小官是同意的。蔺相如还不是“相”,还没有将、相和不和的问题。

不去吧,那是惧怕人家,外交上受损失。

难得他说得如此贴切。

老廉颇思想没搞通,闹了情绪。

“他小蔺有什么能耐……”

而该生的强项就是会用当代语言讲历史故事!

五、就没有漏洞了吗?

评论成绩时,这篇作文评为“优上”,满分。大家争着传看,都啧啧称赞。那么,它就没有漏洞了吗?

记得当天阅卷时,我们三位老师一组。虽说是密封卷,但当这一本传到我们组时,我一看这一篇作文就知道是谁写的。当我读到“对老将军廉颇口头表扬加奖金”时,那两位老师直摇头。

“这也太现代化了!‘口头表扬’,还行;‘加奖金’,两千多年前就有这事?不好理解。”

“是啊,王老师,您给解释一下吧?”

我也没法解释,心中暗自埋怨他,“这也太出格啦!”说也巧,一抬头,该生正在窗外水笼头处接水,也不是什么正式考试,我就把他叫了进来。

“我们三位老师正在阅读你的这篇大作。有一点不明白,要向你请教啦:赵王向廉颇发奖金,这是怎么回事?”

当时我的意思,无非是教育他日后提笔行文尽量考虑周密,不要走板。没想到,他竟然反驳,还振振有词。

“王老师,您看过京剧吧?当时赵王怎么说的?‘重赏白银三百两’,这就是发奖金哪!”

算他有理了。后来整理这篇例文时,我把他的话加注在括号中。

结尾段,也加了一处改动。原句是这样的:

蔺相如是肚子里能跑大船的人,见老将军“负荆请罪”,连忙迎到客厅,坐在沙发上。

我把“坐在沙发上”给他勾掉。“知道为什么吗?”他不解地摇了摇头。我告诉他,“沙发”一词,跟“麦克风”、“吉普”是一类,外来语的直译音。两千多年前的蔺府怎么会有“沙发”呢?看来,历史知识他还是有欠缺的。

六、语言表达能力强

本篇作文的书面语言是很有特色的。

1.保留了原文中的重要成语。例如: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恍然大悟 诚心诚意

2.以活泼的语言写历史情节。这一点,实例很多,前面已分析过。

3.修辞方法的运用比较活。例如:

“他像老鼠见了猫一样怕我呀!”(比喻的写法)

大官说:“是啊,蔺丞相连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您呢?”(反问的写法)

蔺相如是肚子里能跑大船的人……(引用的写法)

4.标点符号的使用有水平。例如:

去吧……;不去吧……

这个分号用得很准。

重赏两位有功之臣——

这个破折号也用得恰到好处。

有些学生连句号、逗号都不会用,相比之下,差距太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