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给女儿的信》学习体验案例

《给女儿的信》学习体验案例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给女儿的信》是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的第三课。在学生随意作答后,师用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用问引出课题,然后用本课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告诉学生我们学习它的必要性,正视本课的主问题:什么是爱情?老师开始绘声绘色的讲课文中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讲的故事,也就是复述课文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情问题是个性形成中的重大问题,人的全部道德观念集中地表现在爱的情感里,表现在爱的内容和形式里。

顾继蓉

一 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

《给女儿的信》是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的第三课。它是世界著名教育家、苏联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人教斯基给刚刚十四岁女儿的一封回信,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经历时间磨砺的忠贞不渝,是超越死亡的心灵的追忆,也是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二)学习目标

1.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感受生活和爱情的真谛。学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方法。

2.结合课文,给学生讲故事,通过讨论让学生在课文故事中受到启迪,明白什么是爱情。

(三)教学重、难点

1.纠正学生在爱情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

2.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作方法。

(四)设计思路

1.采用“课堂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课堂自始至终贯彻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法。在不预习的情况下,课前先播放歌曲《最浪漫的事》酝酿学习氛围,伴着歌声起就开始出现字幕,让学生在音乐和文字背景画面的刺激下,进入一种兴奋状态。接着引出主问题:什么是爱情?在学生随意作答后,师用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用问引出课题,然后用本课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告诉学生我们学习它的必要性,正视本课的主问题:什么是爱情?

2.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阅读环节、解读环节、拓展环节。阅读环节中,要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提炼和归纳能力;在解读环节中,老师引入“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并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解决本课提出来的问题;在拓展环节中,引导学生向生活空间拓展、向超文本与价值追求的空间拓展及向文本间拓展,学以致用,既学习了课本(语文)知识,也学到了一些人生道理,让语文真正为生活服务,使学生产生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3.用小结的形式提升课文内涵,在舒缓的伴奏乐中出示“教师的话”助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获得更深一层的情感体验。

4.作业设计为应用文写作,用回信的形式谈谈自己对爱情的认识,既训练写作能力,又了解到学生的认知状况。

二 教学过程

片段一 歌曲导入,引出话题(主问题):什么是爱情

老师抛出问题后,学生只是窃窃私语,嬉笑着,并不作答。老师再引导,用歌词说:“爱情就是彼此相濡以沫,慢慢变老。”有学生开始接话了“爱情就是喜欢!”“爱情就是永远在一起!”“爱情就是我的眼里只有你!”……

(教学反思:只要是学生敏感的问题,不愁学生不作答,但引导一定要恰当,否则学生想说却不知道怎么表达,会漫无边际,杂乱无章。)

(学生1感受:平时学校只是强调我们不允许早恋,到底为什么会早恋却不去关注,爱情是什么,对我们来说只是一种欲说还羞的喜欢,朦胧中,不知对错的走着,根本就没有一个概念。老师提出来后,同学们只是低头偷笑,一有同学接话,气氛就不一样了,都跟随着老师的解释,开始表示自己的理解,我们开始正视话题了。)

片段二 师讲故事,提问学生,引出课题,幻灯片展示课题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做评论,只是说:“爱情到底是什么?我给同学们讲个童话故事吧,也许你们会明白什么是爱情。”老师开始绘声绘色的讲课文中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讲的故事,也就是复述课文内容。讲完后提问:“有没有听过或者看过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问题的答案就是课文最终要揭示的核心内容,老师不作答,但答案在故事中,课文中。不作答是为了引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欲望,主动到文本中去寻求答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生A:没有!

生B:我在书上看过。

生C:老师,你讲的故事是课文《给女儿的信》里面的故事。

借助学生的回答引入课文,出示课题,揭示主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情问题是个性形成中的重大问题,人的全部道德观念集中地表现在爱的情感里,表现在爱的内容和形式里。他说:“爱情属于人的高级感情……”,他呼吁:“要细心观察这种感情,深深尊重这种感情,并要竭尽全力用人的这种最高尚的美德填满年轻的心田。正如从一开始就要教会他们怎样劳动一样,也需要在他们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就教他们去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在面对14岁的女儿向他提出什么是爱情时所做的回答。

(教学反思:这是一节公开课,学生就是我执教两年的学生,平时我就要求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单元结构,每一个单元开始授课之前,学生就按要求预习整个单元,主要是把课文看一遍。所以我先抛出的是课文的核心问题:什么是爱情?由此再引出课题,为的是体现公开课的真实性,避免排演的嫌疑。学生的反应和我的预想差不多,很顺利就引出了课题。)

(学生2感受:当老师抛出话题时,我们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说,但当老师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告诉我们:“正如从一开始就要教会他们怎样劳动一样,也需要在他们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就教他们去爱”,我突然明白我们是可以大胆讨论这个话题的,其实我们很渴望知道什么是爱情,真想弄明白爱情到底是什么,所以我很认真地学习着。)

片段三 阅读环节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介绍作者)学生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PPT显示)苏霍姆林斯基是______(国籍)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思维、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他的作品中,代表作有______和______等。

2.自学生字、词

(PPT显示)忐忑不安 萌发 不可思议 擅自 纽带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悉课文

过渡提问:父亲在信中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了吗?(学生异口同声答:没有!)那他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回答十四岁女儿的提问呢?(学生又一次齐答:用讲童话故事的方式。)

(教学反思:作者简介利用填空的方式,任务明确,便于学生行动,而且完成速度快。字词教学也不能忽略,用好幻灯片,事半功倍。所以教学中,任务的指向性一定要干脆明确。也便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对课文关键内容的把握,迅速提取要点,掌握全文。)

(学生3感受:基础知识简单清楚,我们完成得很快,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们基本是异口同声地作答,很简单,太容易了。)

片段四 解读环节

过渡,问:这个童话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学生:什么是爱情(板书)。老师:故事是绕着哪些人物展开的?再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PPT出示)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分别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从人类的眼神中上帝又分别看到了什么?老祖母又是怎样谈爱情的呢?父亲告诉女儿应怎样对待爱情呢?

(教学反思:老师的讲授与幻灯片内容的出现要配合得恰到好处,才能让课堂教学环节紧凑严密,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让信息技术助飞语文课堂。此环节设计是对课文内容的再次解读,只有在很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才可能理解和领悟本文的核心。)

1.学生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针对幻灯片出示的问题,学生很快就得出了答案。

2.请找出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看到的景象。找到后用读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文段的印象。

一年后(板书):全体阅读;五十年后(板书)男生朗读;三年后(板书)女生朗读。

追问1:五十多年那对男女的生活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又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追问2:为什么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说明了什么?

3.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分别从人类的眼神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一年后看到了不可思议的的美和力量(板书);五十年后看见了更加美丽和更加强大的力量,又增加了忠诚(板书)。三年后看见了不可思议美和力量、忠诚、心灵的记忆(板书)。

4.老祖母又是怎样谈爱情的呢?

学生回答: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幻灯片出示刚完,有一学生突然发问:老师,动物有没有爱情呀?

老师还没有作答,学生就开始议论起来,“有!”“没有!”然后各自说着理由,但片刻间就停了下来,都望向老师,希望老师给个答案。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有!我说了一下学生们熟悉的有关雕的故事,然后又把话题引向我们人类,夸人类的理智和谨慎,告诉学生也许动物的做法是本能,而人类却是真诚的复杂的感情。

(教学反思: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也会在以后的课节中寻找机会把自己探究到的答案恰当地展示给学生。知识永远没有止境,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不能不懂装懂,应该下来找答案,再给学生一个更科学的答案,也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

(学生4感受:我喜欢老师在幻灯片中的插图,我们都知道,玫瑰代表着爱情,可老师的每朵玫瑰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会动的变成心形,多浪漫;散发着星光,多温馨;黄色的,多惬意,配老祖母的话太恰当了,反正我喜欢。)

(教学反思:用心设计幻灯背景和插图能增彩课堂。)

5.同学们,现在你知道什么是爱情了吗?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学生回答:爱情是美和力量、是忠诚、是心灵的回忆、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世代相传的纽带。

6.在信的开始和结尾,父亲表明了对爱情的态度,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回答:父亲是告诉女儿应怎样对待爱情呢?

(教学反思:在解读环节,分析与朗读同在,学生答题时使用的均是课文中的语言,既训练了学生的提炼能力、归纳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述能力,同时也让课堂紧凑严密,做到了用书本教,而不是教书本。)

片段五 拓展环节

1.老师:童话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爱情,老祖母也给我们阐释了爱情,父亲也告诉了我们如何对待爱情,同学们,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看待爱情呢?又怎样看待中学生的“早恋”呢?(用一句话作答)

①学生讨论,在全班发言。(任选一问)

生A:我们中学生还没有能力养活自己,谈什么爱情。

生B:学会理智的生活,爱情是美好的,等到有爱的能力的时候才尽情地去爱。

生C:中学生中的恋爱就是浪费时间!不值得!

生D:先做有人性美的人,懂得爱与承担时,爱情也就到了。……

……

②老师点拨,明确: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在谈恋爱是有害的,没有经济基础没有物质基础,更没有起码的承担责任的能力。童话故事里告诉我们: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爱情应该理智、审慎,它才会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

(教学反思:学用结合,能力迁移,由书本走入生活,让语文教学为生活服务,也让生活为语文添彩。)

(学生5感受: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我对爱情也有所理解,我会认真对待我自己的感情。)

2.师:苏霍姆林斯基在信中并没有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而是借祖母给自己讲述的童话故事来回答女儿的提问。爱情是一个抽象的话题,可苏霍姆林斯基却回答得生动有趣,便于我们十四岁的孩子理解,那他在回答上有什么技巧呢?

点拨:写作技巧分析,领会用小故事来阐明抽象道理这种方式的好处。

(教学反思:写作技巧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式去表达一些抽象的道理,学会表达。)

(学生6感受:用这种讲故事的方法来讲道理,易学,能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片段六 作业

假如你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请你给父亲回一封信,谈谈对爱情的认识。

(教学反思:设计这个作业是为了温习书信的格式,也便于了解学生的爱情观,及时针对学生的反馈,做出恰当的引导。)

片段七 小结

(伴着音乐出示教师的话)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同学们了解爱情的真谛,懂得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也学会了运用小故事阐释抽象道理的方法。希望同学们正确认识爱情、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把握好今天,走向美好的明天。

当我们在情感的门前徘徊时,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情感选择,在反思中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保护自己。让我们学会用平静坦然的态度对待异性朋友,让我们在青春的旅途中珍藏这份粉红色的记忆,在学业有成的明天收获一份成熟的人生之果。(PPT显示)

(教学反思:引发思考,善待爱情。明白自己该做什么。用挥鞭的方式,让学生随着字的下降,无意识地读出整段话,伴随音乐,回味,思考爱情的真谛。)

三 学习体验

(一)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宽松闲适是最佳的氛围

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动、唤醒、鼓舞。”优美的歌词,浪漫的演唱,引出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什么是爱情?这一切都是学生喜欢的。尤其是在开课前五分钟,学生是自由放松的,此时放歌曲,他们都是随意地听,也随意地哼着,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特别惬意。学习本来就应该是快乐的,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是一种心理上的享受。学生能轻松快乐的学习,怎能不产生情感体验呢?

(学生感受:配乐,插图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都喜欢哼唱开头的那首歌,浪漫温馨,轻松闲适,给人无限美好的遐想。画面与文字恰当的结合,更有助于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二)抓住主问题,准确定位,易于产生学习体验

在教学中,要抓住文章的核心,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又不脱离课文,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时时处处紧扣课文,为中心服务,为理解课文服务,用课文来答题,学生的提炼能力、概括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文章的核心内容也会凸显出来。学习就变得轻松愉快了。

(学生感受:本文就讲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爱情。老师紧扣课文内容,让我们用书中的话语作答,这样既避免了我们漫无边际的回答,又引导着我们去定位爱情,感知爱情是什么,更巧借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回答,也给我们这群十六岁左右的孩子一个爱情的概念,避免我们盲目地去爱。)

(三)找准学生感兴趣的点,以点带面,促进认知体验

将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融为一体,学生的兴趣,是我们教学者要时时关心的话题,学生喜欢新奇的东西,喜欢轻松愉快的话题,喜欢诙谐幽默的老师,不管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在乎的永远是我们教学的“点”,抓住“点”,巧用书本知识来教,与时俱进,你的教学学生一定喜欢。

(学生感受:其实我们真心渴望老师们能给我们讲讲什么是爱情,今天这篇课文正好给我们解了一下疑惑,让我们对爱情有了一些认识,明白该怎样去爱。)

(四)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带动体验

教师清晰的教学思路,合理的教学设计,讲解的用语策略,都要有利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一定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能力决定着课堂的方向,教师严谨的教学思路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中所有活动的开展都靠教师用语言来引领,说得好不好,说得是否巧妙,对语文教学的效果有决定性的影响。如,于漪老师就是以情感化的口头教学用语来赢得学生的尊重的,钱梦龙老师就是以风趣化的口头教学用语来赢得名声的,魏书生老师就是以亲切化的口头教学用语来赢得声誉的。教师的亲和力,表达能力都能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学习体验。

作者单位:贵州省习水县习酒镇中学 564622

【点评】

该课采用了“课堂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课堂自始至终贯彻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紧扣“什么是爱情”这一主问题来展开,整个教学的推进也主要是在交流互动中来进行的。在交流体验中,既有学生智慧的火花,有独特的感悟,也有教学内容的生成;既有学生困惑不解的问题,更有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与小结。

在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即阅读环节、解读环节、拓展环节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炼能力、归纳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探究和表述能力。教学的内容立足于文本,又有适当的拓展;课堂节奏紧凑严密,教学方法灵活有效,教师真正做到了用书本教,而不是教书本。

这堂课,教师始终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并将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融为一体,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学生的认知体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点评人:蒋宗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