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资队伍衔接

师资队伍衔接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在我国关于职业教育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中,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第36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将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纳入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保证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这样的师资队伍是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一只拦路虎。

建立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师资队伍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在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提升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在专业水平和能力上有一个实质性提升: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系统操作技能。

在我国关于职业教育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中,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是我国建立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标志。其第36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将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纳入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保证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第37条还提出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这是我国在法律条文中正式提出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有关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指出,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学历层次的进修,以及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查。这是我国第一次强调指出要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网络。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强调,“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地方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也将“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主要还是采取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表明政府非常关注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在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加大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建设将是我国今后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点。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而非中职学校。在这个背景之下,职业教育界出现了中高职院校衔接教育、协调发展的建设策略。这一策略为中职生能够在毕业后继续接受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提供了方便。因此,在中高职的衔接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加快中高职师资队伍的培养。

要办好职业教育,实现分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高职个体素质差异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对中职教育的专业教师来说,落实技能型人才培养要建立“双教能力”的师资队伍,即中职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指导能力,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训。但当前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不尽如人意,专业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大多数教师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有企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很低,难以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对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师来说,教师除具有“双教能力”外,还应该具有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的能力,即高职教师能上理论课、能指导学生实训、还能开展“立地式”研发的“三能”教师,“立地式”研发能力是体现高教性的关键,只有这样,高职教师才能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才能起着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才有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但当前高职院校“三能”教师也不尽如人意,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中专升格的,这些学校的教师普遍缺乏基本的学术理想追求

中高职院校要根据“双教能力”和“三能”的目标要求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一要加大引进有行业企业背景的高级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并从企业聘请一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授课能力的工程师、高级技师、退休专家作为兼课教师。二要建立促进教师提高“双教能力”和“三能”的保障制度,例如《建立在职教师技能培训和下企业锻炼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自觉下企业锻炼,激励教师参加科技开发服务,研发是提高高职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学院要制定相配套的约束和奖励政策,例如晋升高一级职称教师必须要6个月以上下企业锻炼经历,下企业的教师享受满教学工作量的待遇等,只要建立中高职个体素质差异的师资队伍,才能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

一、中职与高职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师生比不合理

我国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有中等职业学校12663所。总的来说,中职学校师生比与普通高中的师生比相比显然过低。大部分的中职院校教师数量明显不足,特别是比较热门和紧缺的专业教师更是稀缺。中职教师在承担繁重授课任务的同时将无暇顾及个人的专业发展,老师们在教学上只能是完成知识传授这一教学任务,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无法潜心研究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也保证不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不能顺利完成为高职教育输送优秀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任务。

(二)中职教师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

中职教育教师的学历层次是反映中职教师师资队伍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与前几年相比,中职院校教师在学历结构上有较大的提升,高学历、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在逐渐增大,具有本科学历的年轻教师也已成为中职教育的主力军,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有了明显改善,但中职学校教师的整体学历偏低仍是不争的事实。据我国教育部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统计数据显示,在中职教育中,全国12663所中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的师资学历现状表明本科学历的教师占到81.81%,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非常小,现代社会的各行业对高层次人才求贤若渴,造成有高学历的中职教师,不能安心在中职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另外还有一些本科学历的青年教师,如果他们取得了研究生学历,也可能会因为中职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不高而跳槽,因此高学历人才的流动性很大。除此之外,我们也还看到,仍有一定比例的专科及以下学历的老师存在于中职教师队伍当中。这样的师资队伍是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一只拦路虎。

(三)中高职专任教师“双师型”比例不合理

不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是一个专业化、技术性较强的教育领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进步,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如果职业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那就不可能适应新专业、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在中职教师队伍中,专业课教师为54%,而实习指导课教师仅占3%。有很多专业课老师只能进行理论教学而无法指导学生实习,还有一部分实习指导课教师由于自身学历与理论知识积累不足,只能在实习实训室进行实习辅导而无法走上讲台,这就导致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偏低。在我们调查的中职学校,其“双师型”教师比例仅为33.7%,而高职院校里,虽有像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那样“双师型”高达80.3%的学校,但全国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比例仅为56.3%。这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的“到2015年,中职教育的‘双师型’比例要达到75%,而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比例要达到85%”,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加快中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拓宽中职教师师资引进渠道,专兼职教师协调发展

中职学校可以面向非师范类毕业生和社会技术人员公开招聘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允许招聘的教师在试用期内就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中职学校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从对口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中招聘兼职教师,来弥补专职教师数量上的不足。

(二)完善师资管理机制

我们要提高一线教师收入水平,把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师资管理举措,增强教师的认同感,加强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及各类专业培训,并给予相应补贴,以此提高中职教师的整体学历和综合专业素质,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相应的职称评、聘、考核以及收入分配机制,适当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高学历、高技能一线教师倾斜,做到感情留人,政策留人。

(三)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中高职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进入各种各样的职业领域工作,在校期间他们不仅要学习到够用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灵活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中高职院校要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排在师资队伍培养的首位,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双师型”培养环境。一方面要在本校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如请本校或对口院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为青年教师或教学、实践能力较弱的教师组织好传、帮、带的培训工作;在校内组织各类教学水平或专业技能类的竞赛,促进教师自我提高;在政策上或经济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激励教师自主学习;组织教师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考试,获得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等。另一方面要为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鼓励教师走入企业实习,把书本理论与企业锻炼学到的知识技能相融合,提高专业技能。中高职教育衔接协调发展是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如何让中职生顺利进入高职阶段学习,提高与高职相适应的理论与技能学习能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支教学实践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对教学队伍建设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校和教师要共同努力,尽快构建好具有高职特色的优秀教学团队,顺利地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四)出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师资培养制度

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因此,应该从国家层面出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师资培养制度,加大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力度,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保驾护航。

(五)完善现有的职业教师培养制度

首先,完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师培训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明确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权利与义务,更应明确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的职责分工,配套相关的奖惩措施,使其既能够促进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又能对企业具有强制性,并使制度文件更具可操作性。

其次,需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法律法规文件的用语力度。改“指导性”或“口号式”的用语为强制性用语,强化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约束力。

第三,完善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激励政策。不断加大我国在激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力度,拓宽奖励政策的适用面,同时增加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经费资助方面的优惠政策。

(六)建立职业教育教师研究生培养制度

为了适应国家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教师在不断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参加研究生培养,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然而我国的职业教育缺少自己的师资培养系统和相应的职业教育教师研究生培养制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生培养主要通过参加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或在职培养来完成,但是普通高校研究生培养与职业教育教师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有差距的。职业教育教师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突出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特征,专业的职业技术性,同时兼具师范性。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师研究生培养制度,规范职业教育师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从专业设置、学位设立、学制确立和培养内容体现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不断优化教师的能力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

(七)健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考核制度

为了更好地达到以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训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与培养制度相配套,构建培训考核体系,建立培训考核制度,创新培训考核机制。可采用“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原则,对参与各项培训的教师进行能力水平认证考核。考核可主要以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以及专业领域前沿信息了解程度为主要内容。

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制度与考核制度的有机结合将有效地为逐步形成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服务。

(八)完善中高职教师培训进修体系

要根据行业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加强调查研究,认真编制教师培训进修规划,统筹安排教师培训进修工作。依托行业、合作企业,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进修体系。加大培训经费安排力度,健全教师培训进修各项制度及相关实施细则,加强对培训进修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快培养培训面向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的教师。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累计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公共基础课教师也应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调研和学习。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训,重点提升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公开选拔业务精湛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外培训进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师。鼓励有条件的中青年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兼职,选派部分中青年教师定期到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强化专业技能。

职业教育教师水平关系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制度建设是制约着职业教育教师水平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制度的建设,对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促进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