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讲述校园美德故事

讲述校园美德故事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勤奋的孩子总会有回报,希成为了班级里物理数一数二的女生。在学校运动会中,她连续两次荣获女子800米比赛冠军。我试着用王老师一样的心态去看待周遭的老师和自己的学生,真的,每位同事与学生都有独特的美的言行。王老师就这样在我身边魔力般地感染着我,让我在当孩子灵魂的工程师之前先进行着自我心灵地改造。王老师就守护着这样一方沃土,那里盛开着美德之花。

故事1:夜空中最明亮的星

我最喜欢明亮的夜空。夏夜的星空是那样的美丽:满天的繁星一闪一闪的,既像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又像一盏盏亮晶晶的银灯。晚上的星星比钻石还耀眼,比流星灯还要美丽。白茫茫的银河静静地躺在湛蓝的天空中。天地之间,能听到的只有自己的心声。

满天繁星就像我教的一个个学生,有的温柔可爱,静静地散发着柔柔的光芒;有的活力四射,一闪一闪耀眼的星光让人移不开眼睛;有时碰到流星雨,那热闹非凡的样子像学生嬉笑打闹的样子!

在这些我深爱的、可爱的星星里有一颗最特别的星星,她的名字叫作希。她外表看起来很普通,可她那份自律让她显得气质出众、与众不同。

初中的孩子一般都还稚气未脱,显得活泼可爱,毅力不足。到了八年级学习难度上升以后,很多孩子都会有不适应的情况出现。这就是江湖上流传的“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希也遇到了两极分化时的不适应,尤其是物理,整本书都看得滚瓜烂熟,还是会做错很多题。她很着急地问我怎么做才能改变现状。我跟她分享了一个学习方法——跟物理老师讨论做题思路。从第二天开始,我总能在办公室、走廊、教室里看到她认真讨论问题的身影。勤奋的孩子总会有回报,希成为了班级里物理数一数二的女生。

时间过得飞快,两年多的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老师们也开始计划着给孩子们加强体育锻炼计划,为中考体育考试做准备。希在运动场上也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在学校运动会中,她连续两次荣获女子800米比赛冠军。本该按部就班进行体育锻炼的她却遭遇了平生最大的打击——她被诊断为“滑膜炎”。这是一种很少见的病,医学上称之为无菌性炎症,主要病因是膝关节扭伤和多种关节内损。滑膜的功能异常会导致关节液无法正常生成和吸收,膝关节就会产生积液;主要病症是关节肿痛,不能剧烈运动,甚至不能蹲下或用力弯腿。这样,她不仅无法参加体育锻炼,连体考都不能参加。每当季节变化或者天气阴冷的时候,各个关节都会肿痛。这对于一个花季少女来说不啻为一个晴天霹雳!

我得知她生病的消息后,很担心她无法承受生活中的不便和高强度的学习,可她却用行动给了我极大的震惊。有一天,天气异常阴冷,在早自习时,我看到她的手指关节全都肿起来了。我低声问她要不要回家休息。她说不用,用止痛带把每个关节缠起来就可以了。那一天,她的所有作业都按时高质量完成,没有任何科任老师发现任何异常。

八年级时,我们班代表学校参加全区优秀团队评比。因为班上学生较多,距离比赛场地有两千米,大家决定步行前往。去的时候,我们一路都在不断复习表演的内容。她作为主要成员之一,也一直很紧张地背台词。返程时,我走在最后维持纪律,发现她渐渐跟不上同学们,脚步越来越重,脸上汗水也越来越多。正巧那天为了安全没有走大路,我们选了一条公园里面的步行道,此时此地完全找不到车!她看到我很担心,反而安慰我说她没事,只是会慢一点,让我先回学校,她保证不违反纪律会尽快赶回来。我竟然第一次对自己的学生语塞,只好默默地陪着她慢慢返回学校。返校路上我看见她夕阳中的背影,觉得她就像是沙漠里最美的那朵玫瑰,无比娇弱却又如此坚强!

九年级上期,在家长细心照料下,她坚持做了烦琐而痛苦的针灸治疗后,身体比以前好多了。治疗的医生对她的评价是:“真了不起!”一个小女孩,能坚持做完针灸疗程没有任何怨言和哭闹,治疗中完全没有影响学习,甚至把作业都带到医院,等候的时候就自己看书学习。

今年班级迎新晚会,按照惯例,我们第三次拍摄了“全家福”。照片上孩子们笑得无比灿烂,就像夏夜最美的星空!而希站在中间,笑意盈盈,就像夜空中最亮的那颗……(代惠平)

故事2:让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片垃圾

王老师调入我们学校那年,我俩就成了搭档。我当班主任,她当副班主任。

和她在一起总是轻松快乐的,因为她老夸我。有时我上课,一走进教室就看到已坐在教室后边的她笑眯眯地朝我点点头。这个意思就是“咱俩跨学科教研吧”!课上总是会触碰到她含笑的眼神,于是课也越上越激昂。我俩学科不同,关于教学内容甚少交流,更多的是她对我的夸奖。每次我总是故作谦虚地回应“我哪有你说的那么好”,其实心里早就乐开了花,被人欣赏后的自己感觉内心的小宇宙充满了力量。

空闲里,我俩在一起唠嗑的时候多,我们当老师的谈论话题不外乎老师与学生。我渐渐发现王老师的眼里看到的全是别人的优点:这个老师精力充沛,那个老师会做思想工作。一些老挨批评的学生在她的评价里也是亮点纷呈:有黑板擦得干净的,有干活不怕脏,不喊累的,有当值日生口号喊得亮的,有做操手臂伸得直的。实在地讲,我也曾经怀疑过王老师对我的赞美是一种虚假的客套,但在日后的相处中听到她对每一个老师和众多的学生都是肯定之词,夸了别人之后总是自言自语地说“我要向他学习”之类的话。我真切地感受到她的真诚与欣赏。我试着用王老师一样的心态去看待周遭的老师和自己的学生,真的,每位同事与学生都有独特的美的言行。特别是面对犯了错的孩子,我总会在批评他以后软下语气去肯定他的优点,起初是把这个方式当作一种教育的手段,后来竟成了自觉的言行。孩子是单纯的,他们的善良与美好会在你真挚的注视中不经意地绽放。

王老师就这样在我身边魔力般地感染着我,让我在当孩子灵魂的工程师之前先进行着自我心灵地改造。内心只有真诚地、主动地去吸纳外在的美才能被浸润成营养充足的土壤。王老师就守护着这样一方沃土,那里盛开着美德之花。

2010年,我和王老师又同在一个年级,我俩各带一个班。

我们有时候严肃地交流班级管理经验,有时候也调侃着炫耀自己的班。她总是自豪地说:“你们哪个班都没我的班地板干净。”这半开玩笑式的话还真得当真,我偷偷观察过好多次,教室地板亮晃晃的,心想她班上学生的确得了她的真传。记得当初她刚调来时,每天都把办公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当我们感叹着“有王老师真好”时,她就咧嘴爽朗地笑着说:“哎呀!你们忙,我课少。”那时我真是心安理得地这样认为。后来发现她课多的时候也一样天天打扫办公室卫生。我们许多人都爱干净,可没多少人像她那样对公共卫生的维护那么上心。

有一次在聊天时我说:“你在教室里见垃圾就捡,难怪你们班那么干净!”她说:“嘿,见到垃圾就要捡啊,不光是我们班教室,只要我走过的地方就没有一点垃圾。”她敢这么夸海口地说,是因为她确实是这么在做。和她一起散步,你会发现她和你说着话时眼睛一样能捕捉到地面的垃圾。有时她和你谈论着,突然快步走开。别惊讶,那是捡垃圾去了。一天,一位年长的老师拉着我激动地说:“王老师真的是太有公德心了!”原来前两天中午,她们几个老师吃完饭后在操场散步,王老师看到前方有垃圾,默不作声地快走几步捡起,然后拿着绕了大半圈操场见到垃圾桶才扔进去。那位年长的老师感慨万分,说当时我们几个人没一个像她做得如此主动与自然。其实,这事于我是司空见惯了。我曾多次在她这样捡垃圾后“愤青”式地对她说:“为什么要为那些乱丢垃圾的人收拾摊子?他们丢了知道有人捡就会毫无顾忌地继续,这根本就治标不治本。”王老师也不与我辩论,只是说:“捡了总是好的。”她也总是在丢垃圾的时候把垃圾桶周围的垃圾一并清扫干净。我每次愤愤说着的同时内心总是觉得缺乏底气。这样的口头讨伐是不是我为自己公益行为的缺失找的借口呢?

王老师是教政治的,她经常利用自己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她看到教育后依然有孩子会不讲公共卫生,她也知道垃圾是她以一己之力捡不完的,可她从没因此而放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2013届学生带完后,我和王老师分在两个校区。这两年她和我又成了搭档,她教我班的政治。好几次,她随口提起我们教室日常保洁做得好是怎么教育学生的。我告诉她我走进教室看见地面有垃圾就捡,并顺带教导一下孩子们。这样的事儿多了,孩子们看在眼里,揣进心里,行为上也自觉起来。她每次听完总是抿紧嘴点点头又疑惑地看着我,想再探究点什么。其实我很想告诉王老师,是她深深地影响了我,我的自觉又在影响着学生。最好的教育就像是用毛笔作画,你或轻或重地一点,让它慢慢晕染开去,自然天成

有一句话说得好:“伟大的人永远是单纯的。”在我眼里,王老师就像“伟人”一样,常常保持着一颗单纯善良的心,悦纳别人,接受环境。她会先接受不完美的现实,然后负起责任去尽力改善。有这样的同事在你身边,你会不受到感染吗?有这样的老师行走于孩子之间,她们的心灵会不得到净化吗?许多孩子在毕业以后写来卡片真诚地赞美到“王老师是我遇到最好的老师”,这是最响亮的回答。(邝雪飞)

故事3:理解他人,宽以待人

高一下期开学时,需要重新调换座位,我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第二天,班长拿着名单来找我说,除了一个同学的座位不好安排,其他都安排好了。我拿过名单一看,是我们班的一个男同学。我问班长是什么原因,班长告诉我,这个同学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太好,周围的同学都不愿意挨着他坐。

我问班长:“那你愿意挨着他坐吗?”班长回答我:“我可以挨着他坐。但是前后排的同学怎么安排呢?”当时我心里还是比较高兴的,至少班长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但同时,我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同学的个人卫生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如果周围都没有人愿意挨着他坐,势必会造成同学们对他的孤立,会影响到他的学习生活。但如果我强行要求别的同学坐在他旁边,好像对其他同学也不是很公平。想来想去,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他自身着手,改变他的生活习惯。

我先找来他同寝室的同学了解情况。室长说:“唐老师,我们一直在帮助他改变不当的生活习惯。比如,我们洗床单、被套的时候会提醒他一起洗;我们怎么洗衣服、刷鞋子,会叫他看着学。可是,他不听啊!”室长很苦恼,觉得自己尽力了但是没有效果。和他关系较好的李同学也说,平时他们都在经常提醒他,但是收效甚微,还是经常看到他的鞋子乱放,袜子不洗,铺盖叠得很随意等。鉴于这种情况,我和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了解到这个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外地读书住校,平时都是他的家长照顾生活起居,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加之年龄较小,学习压力大,生活自理做得不好。

我又找来第一学期挨着他坐的同学了解情况。因为我们班是文科班,女生较多,坐在他周围的都是女同学。女生比较爱干净,东西都收拾得整整齐齐的。他本身不太爱收拾,又处于敏感的青春期,女生一说他,他自己感觉受了嘲讽,更加不整理。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针对他的情况,我先和他进行沟通,告诉他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生活常识,并且将同学对他的意见用温和的方式转告了他,要求他先自我反省有没有需要改的地方,打算怎么去做。

然后我召开班委会,以“宽容理解”为主题,要求班委们谈自己的看法。班长说:“人无完人,人犯错误在所难免。只要知错就改就行了。”团支书说:“理解并帮助才是正确的。一味的抱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副班长是个可爱的小姑娘,她大概知道了我召开这次班委会的目的,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唐老师,我们知道你是想要解决张同学的问题。我们也不是不愿意帮助他,可是你看他每天用了的餐巾纸,喝了牛奶的盒子、吃了零食的袋子都不好好扔进垃圾袋,就想等着值日的同学打扫;作业本也乱放;和他一组几乎每次做卫生都要罚扫。”其他的班委都默不作声。我想了一下问他们:“你们现在说的都是他的不足之处,那能不能给我说点你们看到的他身上的可取之处呢?”结果劳动委员说:“他地理成绩很好,在教室和在寝室我都经常问他题。”我又问:“那他给你讲了没有?讲得如何?”劳动委员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说:“基本上都讲了,还很认真。”另一个女生也说:“虽然他不太注重个人卫生,但是他还是很愿意帮同学做事。班上饮水机的水桶女生提不动,只要他看到都会主动做。”我笑着说:“你们看,张同学身上是有不足,但是你们也看到了他也有自己的优点啊。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两面性,但是我们总是应该多看正面,多理解他人,而且,如果能够帮助他改正,你们不是也很有成就感吗?”

谈话之后,我很高兴的是当时所有的班委都表示不排斥挨着张同学坐,班长更是说要提醒他、监督他。之后的座位安排就比较简单了。班长主动提出和他同桌,团支书也提出坐在他的前排,他同寝室的同学也说要帮助他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在这一学期里,我也不断地观察,我看到的是女生会善意地提醒他收拾课桌、打扫垃圾;小组长会提醒他整理作业本和试卷,分类放置;同寝室的同学会提醒和帮助他怎么整理内务、怎么洗衣服甚至晾衣服。班上的同学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抱怨、排斥,大家对他多了一份宽容和理解,多了一份等待。张同学也在有意识地改正自己,自觉丢垃圾,及时洗头洗澡,清洗衣物。本来我以为这件事就算圆满解决了,结果宿管老师的一通电话又给我无情一击。

有一天早自习刚结束,宿管老师给我打电话:“唐老师,你能不能马上到寝室来一趟,看看你们班张某某的床铺。”我心里咯噔一下,立刻往寝室赶。到了寝室一看,很明显,张同学的床铺是最乱的,被子胡乱叠在一起,床下的鞋子也乱放。宿管老师给我说:“这大半期,张同学的表现已经好多了,不知道今天是怎么回事。你们班这个寝室今天肯定是要扣分的。”我连忙给宿管老师说:“你别着急,我相信他不会是故意如此,这大半学期他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我先了解一下情况。”回到教室,我把张同学叫到办公室向他询问。他先是低着头一直不说话,后来声音很小地对我说:“唐老,我今天不是故意的。今天是我值日,我想着要早点到教室来,就确实没有来得及整理好寝室卫生。”我一听,顿时就放心了,觉得自己相信学生是对的。我对他说:“你因为想着要做好班级值日所以早到教室,这是你有责任心的体现,这非常好。但是整理好自己的寝室也是自己的责任之一。”他小声地问我:“那今天我们寝室的内务分是要被扣了么?对不起唐老师。”我笑了笑说:“整理内务不扣分既是为班级争光,也是为个人。今天虽然扣分了,但我觉得你情有可原,而且我相信你不会再有下次了,是吗?”他抬起头,看着我很坚定地说:“你相信我吧!”

现在已经进入了高三,张同学在个人卫生习惯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他的家长在假期也给我打电话,说孩子回去之后自理能力提高了很多,而且知道心疼父母,帮家长干活了。而班上很多同学更能宽容、理解同学了。

在成长的过程中,高中生总会碰到不少的问题和麻烦。在这个过程中,我告诉他们要“将心比心”,要理解他人,宽以待人。这是人生成长之路上的一种收获!(唐萍)

故事4:收获幸福

今年感恩节,接到上届学生陈晓发来的短信:“王老,谢谢您,高中三年,您给了我很多帮助,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看着手中的寥寥几语,一个生动的形象浮现在我脑海里,我想起了过去关于他的点点滴滴。

2007年,我担任高2010级5班的班主任。开学第一天,领教材、领校服、安座位、发作业本……忙得我手忙脚乱。新来的学生都很拘谨,看着我在讲台上忙得团团转,也没一个站上来帮忙,我随便叫了几个前排的男生帮我发教材,其中有一个男生自告奋勇上来,抢着搬最重的教材,他动作很麻利,二十几份教材,理得清清楚楚,一一发下去以后,其他学生都回到座位上,但是他却收拾起讲台上包教材的牛皮纸和编织带,看起来做得很顺手、很自然。我不禁暗暗赞赏:这孩子在家里是做过事的!他把讲台收拾得干干净净,来问我:“老师,还有什么要做的吗?”这时候,我才好好端详了一下这个男生:高高的身板,俊朗的脸庞,眼神里散发着一种聪敏劲儿。我顿时对这个男生产生了好感,心想一定要把他作为班干部好好培养。这个男生就是陈晓。

果然,我找他来谈话,想指定他当我们班的纪律委员,让他把班上的纪律管好,他很高兴,拍着胸脯向我保证:“没问题!”于是,我放心地把班上的纪律交给了他。

开始的时候他确实管得不错,只是有同学反映,陈晓和班上几个纪律最差的学生走得近,关系好,甚至有时候有包庇他们。我也观察了一阵,虽然他确实和班上纪律差的学生下课就混到一起,但每天上课记名字、自习课管纪律都还不错,加上高一的学生都很畏惧班干部,所以一直没出什么问题。我叫他自习课坐到讲台上,他很无所谓地说:“不要吧?坐在下面一样能管。”我想,用人不疑,还是要相信他的能力,就没有坚持,只是隐隐觉得这孩子有点自己的个性,也许不是想象的那样顺服。

很快,高一开始了军训。刚到军营,男生们得知要把头发统一剪成板寸头!这对于处在青春期,爱美、重视外表的男生来说无异于要他们的命!男生们很快骚动起来,老实点的男生没啥反应,逆来顺受,议论一阵就坦然接受了。而平时就调皮的那些男生可受不了,他们一副义愤填膺,士可杀不可辱的样子,三三两两大声喧闹。教官一阵呵斥,才好不容易把这劲头压下去。

开始剪头发了,男生们都推三阻四,不愿意先来,但在教官和男老师的虎视眈眈下,还是不得已地剪了,只是脸上的表情痛苦万状,仿佛剪的不是他们的头发而是肉。最后剩下十几个男生的时候,我们发现都是年级上最桀骜不驯的男生,他们聚成一堆,向这边投来敌视的眼光,谁也不愿意先来,而陈晓居然也在这里头!他双手抱胸,摆出一副拒不合作的姿态,我想他是我的班干部,应该可以说服他先来,给其他男生做一个榜样。于是我去拉他,结果他把手一甩,愤怒地冲我吼:“凭什么剪我的头发,我妈都没资格剪我的头发,你们这是侵犯人权!”没想到他竟然会有这么激烈的反应。我愣住了,而其他男生看见他敢于对抗老师,还振振有词,一下子像找到精神领袖,全都附和起来,眼看局面陷入僵局。

还好教官过来及时解围,他拿出军人的威严呵斥男生们,以军人的力量硬拉着陈晓坐在了椅子上,终于给他剪了头发,剪的时候陈晓不住地骂骂咧咧,威胁理发师等着瞧。我在一边回过神来,心里七上八下,没想到这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万一他还要节外生枝怎么办?待会该要怎么教育他,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万一他还是拒不合作怎么办?

晚操过后我找到他,他看起来很不自然,可能是知道自己今天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顶撞我确实不对,我没有怪他,反而说:“咦?确实没有上午帅呢……”他本来以为我要板起脸孔骂他,低着头不言语,一听这话,马上就来劲了:“就是!像什么嘛!简直不能出门见人!”我接着说:“头发嘛,一个月就长起来了,有必要这么反应激烈吗?再说,大家都剪了,你要真觉得自己好看,剪了头也不怕,除非你对自己没自信!”他受不了我这么激将,立即表示:“哪啊!就是剪了头发也一样!”看到我的激将法起了作用,我开始慢慢教育他,他也越来越不好意思,不住地说:“对不起,王老师,白天的时候太冲动了,您还不计较,我真对不起!”

后来在军训中,他果然很积极认真,最后阅兵的时候还当了护旗手,受到了教官的赞扬。回来以后我推荐他进了学校国旗班,他高兴极了,一时间表现非常好,自己的学习表现也很突出。我想,这家伙还是孺子可教的。

可是好景不长,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在化学课上和老师顶撞起来,在课堂上摔桌子打板凳,气得化学老师告状到我这里,要求严惩。我找到他的时候,他还一副受了委屈不服气的样子,扬言就算开除也不怕!我听了气坏了,说:“是吗?那就叫你家长来办退学手续!”他眼泪出来了,但还是歪着脖子说:“我妈工作忙,来不了。”我没管他,径直把电话打到他妈妈那里。下午,他妈妈来了,是个很普通的劳动妇女,操着一口泸州口音,一脸忧愁地诉说,这孩子就是性格急,我们在家打也打过、骂也骂过,可他就是学了他爸爸的性格,怎么也改不过来……我询问起他在家的生活,他妈妈告诉我,因为家里大人忙着打工,陈晓很独立,从初中开始就六点过起床,自己做早饭,上学从来没迟到过;对父母还是比较孝顺的;他的学习家长也没怎么过问,他都说自己知道学……我注意到,他妈妈讲的时候,他就在一边掉眼泪,但是忍着绝不哼出一声来。我想起我打电话叫他妈妈来的时候,他曾经哀求我,他妈妈工作忙,不好请假,就凭这一点,我意识到,他是一个懂得体贴大人的孩子,于是我准备从这里入手。

第二天下班后我去了他家,他妈妈还没回家,他居然在做饭,而我知道班上很多同龄的孩子每天回家是饭来张口的。他看到我来也很吃惊,我夸奖他能干,他不好意思地说热热饭菜而已。等到他妈妈回来已经八点过了,我没有多说他在课堂上的表现,更没有提教育他的问题,而是和她妈妈拉起了家常。和家长沟通过后,我开始慢慢了解陈晓的情况:一个外地来蓉的家庭,父亲常年在外跑生意,母亲给人做钟点工。他从小很独立,但是脾气急躁,初中老师多反映他不守规矩等。我在思考,这样一个家庭,不可能要求家长有多高的教育水平,更谈不上对孩子情商的培养。他确实需要老师的帮助,他本来是一个很聪明能干的孩子,决不能让坏脾气毁了他!

可能是家访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后来处理他的这次顶撞老师事件,他都非常配合,写检讨、道歉,但是他在国旗班的资格被取消了,这让他不由得有点沮丧。我告诉他,男子汉敢作敢当,自己冲动犯下的错误要有承担一切后果的准备,即使是再大的处分也得受着!谁叫你当初那么冲动,国际争端都能谈判解决,师生间一点小小的矛盾有必要闹翻脸么?难道就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他表示赞同并悔不当初,一再向我保证今后会克制自己的情绪。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陈晓果然安静多了。他物理成绩好,高一期末考试考到全年级第一,我狠狠地在班上表扬了他,能把抽象高深的物理学得那么好,果然是个聪明的孩子。

转眼6月到来,25号的深夜是高考成绩公布的时间。我接到陈晓打来的电话,他平静的声音里有掩饰不住的激动:“王老,我上了本科线,谢谢您!”我除了祝贺他,再也说不出话来……

如今,看着手中的短信,想着电话那端的陈晓如今已经在大学校园里学习着他喜爱的物理,今后踏上社会,应该是一个在他的领域能大有作为的人才吧!走在校园中,我像其他千千万万平凡的老师一样,为学生的进步成长从心底里感到幸福!(王琴)

故事5:举手之劳

都说现在的孩子活得比较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看不到别人,但是小廖的出现却让我改变了这个想法。

小廖是个爱笑的男孩子,一看他的眼神就觉得温暖可亲,还带着几分少年的腼腆。一学期以来,我也没有和他有过太多接触,不过感觉班上的同学都很喜欢他,愿意和他交朋友。推选班委的时候,他以最高票当选,我心里暗暗想:这个小廖,一定有什么“魔力”。

第二学期开学后,各种开学的忙碌让我晕头转向,一天,小廖来到我办公桌前,递给我一沓纸片,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给全班同学打印了这学期的课表,裁成了小张,这样大家可以贴在桌上,方便学习。”我接过纸片,细细翻看,整齐的表格、工整的印刷,还留了一些空白供大家自行安排,真是体贴又细心。

从那以后,每学期他都会给全班每个同学打印一份课表,一直到初三毕业。我相信他到了高中依然会坚持做这件事,因为对于小廖来说,帮助别人已经成了习惯。

有一年的教师节,小廖到我们办公室,拿着一根尺子对着墙壁又比画又量,我问他要做什么,他说要给我们写一幅书法贴在墙上装饰。小廖从小练习书法,隶书写得很是漂亮。过了两天,他送来一幅字:“诲人不倦”,端正地贴在了墙上。在他的带动下,另一个练习书法的小魏也写了一幅相应的“亦师亦友”给我们装饰起来,整个办公室一下子显得有了文化气息。

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都是一些细节,也许并不算感人,但却给人带来温暖,传递着善意。也许我们教育孩子并不需要让他们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却可以让他们学会从身边举手之劳的小事做起,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他们从这些小事上去收获人与人之间温馨的情感。(王琴)

故事6:我们的班级没有“奇葩”

高2014级1班是一个由47名同学组成的希望班。同学们来自全省各地,包括少数民族地区。这个班级班风纯正,同学们思想纯良,是一个非常温馨而和谐的班集体。

班上有个叫小光的孩子,有优点和缺点,但他非常具有个人特点。

他的优点是勤奋、爱学习、爱问。我常常看到他出现在办公室、走廊的身影,追着老师问问题,每个细节都想弄清楚搞明白,不弄明白誓不罢休。在这一点上,小光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学生,老师和同学们都常常为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所折服。

他的缺点是偏执,不讲个人卫生,思想比较僵化,为他人考虑得较少。比如他不爱洗头、洗澡,常常把应该用于个人卫生的时间用来争分夺秒地学习。他常常因身上经常散发出不好闻的味道而受到同学的不满,而同学和老师提醒他注意个人卫生时他却不以为意。

他向老师问问题的时候,经常不顾老师是在吃早餐、休息,还是急着去赶末班车,不给老师喘息的机会。

打扫寝室卫生的时候,他总是很马虎,常常达不到标准;个人物品随处乱丢,经常造成寝室卫生扣分。

夏天有一段时间,他经常跑出教室,自己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做题、复习,不顾班级的规则,不顾老师和同学们担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里寻找他。

在小光的思维里,除了学习和成绩是重要的,其他都可以置之不理,因此,他在班级中显得很特殊。

这样一个孩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颇为自私,在一个大集体中往往是不招人待见的。从很多班主任的经验看来,这样的孩子通常会没有朋友,在集体中显得孤独,甚至被大家孤立,更有甚者,会和大家起冲突和矛盾。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长们的宠爱。没有多少人能够长期容忍这样一个自私而且没有大局观的同学,所以在初中时,他在班上被称为“奇葩”。

那么,小光在我们班上人际关系情况如何呢?

从我接到这个班开始就察觉到了小光的特殊。然而,让很多老师惊异的是,我们班的孩子们并没有因此而孤立和冷落小光,相反,他们以极大地耐心和容忍和小光相处得非常和谐,经常帮助他、开导他、为他善后、逗他开心。小光在这个集体中虽然很特殊,但没有显得格格不入或郁郁寡欢,而是以一种独立个性的存在而被大家包容。我想,这才是一个集体应有的温暖吧。能够接纳不同、不完美的人和事,这些孩子比我们某些成年人更加善良和豁达。在寝室里,小光把自己的衣物、袜子乱放,他的室友们从来都是善意提醒他收拾好。有时面临卫生检查,还会帮他收拾。和他同桌的女生虽然多次到我这里投诉他的卫生习惯差,身上味道难闻,但是却从没有要求我把他的座位调开,而只是请求我从老师的角度提醒他该洗头“洗澡”刷牙。

在班级中,当小光从教室里消失,不知所踪的那几次,班长和热心的同学们挨个教室去寻找,还到实验楼的实验室、操场、各个宿舍去搜寻,然后第一时间向我报告搜寻的情况。当他们找到小光时,主动给小光分析情况,指出他这样做的不妥之处,帮助他调整心态,坦然面对高三的学习生活。闲暇时候,他们还和小光谈理想、谈人生,让小光把目光放长远一些,更多地考虑周围人的感受,并且尊重校纪校规。

课堂上,当小光钻进了牛角尖,不认同老师的解题方法或者问出比较固执的问题时,同学们都热心地从不同角度给他支招,点亮他思维的火花。有时候他和老师抬杠,男同学们还会严格又亲切地制止他。大家对他的昵称是“光光”。

在这个其乐融融的班级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学校和班级开展美德教育对同学们长期浸润起到的作用:一是在平时做好引导。老师的态度对班级同学而言是一个导向,老师如果对这样“特殊”的同学给予“特殊”的对待,或者带有歧视或不耐烦的话,敏感的青少年会非常容易从老师的言语态度中捕捉到信息,也对这样的同学“另眼相看”。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我班的科任老师和年级其他老师都对小光同学表现出了非常多的耐心和爱心,一方面指出他的问题,另外一方面用豁达宽容的态度进行正面引导。二是利用好班会课。我们开展了“集体的力量”“自律”“青春有你有我”为主题的班会,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在班会课上开展很多活动和游戏,让小组成员、班级成员加强互动和默契。这也是小光所在的小组对他尤其包容的原因。三是加强寝室感情纽带。让同学们以寝室为单位搞活动,让他们感觉到寝室是一个小家庭。一个寝室就是一个整体,寝室成员就是家庭成员。在寝室活动中,同学们互相赠送小礼物,写下对其他寝室成员想说的心里话,互相写出对方的优点并大声赞美对方。在这样的活动中,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欢声笑语,也增加了相互之间的感情。四是做好个别沟通,单独找小光谈话,从他身上找出原因,帮助他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足,学会提高自我修养、完善自身建设,让他看到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包容,从而学会感恩他人、照顾他人的感受和情绪,为我们班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多次谈话和平时的交流中,小光已经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做出了可喜的改变,越来越向良性的方面发展。

在我们这个集体中,不需要有惊天动地的助人为乐,或者醍醐灌顶的道理灌输。同学们会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多一点爱心,多一些宽容,我们的集体是一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李解)

故事7:唤醒深藏的美德

教育是互相影响的过程,我们在工作中影响着学生,学生在学习中影响着我们。

我们从小成长在有着“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等千古美谈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上,美德似乎已经被人们默认为一种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殊不知,美德也是一种佳酿,不仅会随时间发酵,也会因酿造过程而芳香,我们每个人都是佳酿的酿造者,同时也是沉淀后的美酒。

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早地产生了独立意识,和他们的父母辈成长的过程不同,因此,当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成长经历来看待自己孩子成长的过程时,会惊讶地发现本来应该是有的发展轨迹、似乎没有。所以,很多父母都会产生一种茫然感,然后去寻找适应这种变化的方向。

小冬入学的第一天我并没有注意到她,因为她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言不发。

分班以后,我又得重新审视和观察新来的学生,以确定分班后第一学期的管理方向和管理方法。班上的学生都很有特点和个性。很快,我便了解了每个学生的情况。当然,这是我自己以为的。然而有一天我忽然注意到54个学生我似乎还漏了一个没有了解,她就是小冬。

小冬是一个看起来很安静的女孩子。

注意到小冬是因为科代表在例行作业检查的时候交给我一个没有交作业的名单,小冬的名字孤零零地躺在上面。我看到名字后愣了很久,才想起她的面孔。没有交作业,这是个不好的现象,我皱起了眉头,决定找她好好谈一谈。谈话的结果让我感到意外,小冬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继续文静地听完我的问题后回答,她直接板起了面孔,一言不发地盯着地面,似乎受委屈的是她。我只能在心里迅速调整计划,并分析为什么会这样。谈话的结果似乎是无效的,因为小冬一直一言不发,我只能终止谈话,让小冬回教室上课,我则联系小冬的父母,想要了解一下小冬的情况。

首先联系的是小冬的母亲。小冬的母亲似乎没什么耐心,在我自我介绍以后,小冬的母亲就非常客气而果断地说她现在有事情,需要了解什么去问小冬的父亲,我只能悻悻地挂断电话,拨通了第二个号码。小冬的父亲是个非常客气的人,电话接通后就一直很紧张地问我小冬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什么事情。因为打电话的目的是沟通,而不是告状,所以我并没有将这件小事告诉小冬的父亲,而是以电话家访的名义向小冬的父亲了解这个我之前“遗漏”掉的小孩。小冬的父亲在听到我说不是因为学校的事情“告状”以后就放下了心,变得很健谈,在电话里说了许多有关孩子的事情。和我想的有点不同,小冬的父母离异了,二人现在分居两地,小冬现在和父亲生活在一起,而父亲又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长时间不在家,所以选择了让小冬寄宿,而且因为孩子的叛逆期心理,所以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并不是很好。

事情似乎一下变明朗了。这是一个因父母离异而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的孩子不写作业的故事。家庭、学校以及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三者互相作用,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目前层出不穷的教育问题,归根结底很多都是因为家庭环节出现了问题。而父母离异是其中最大的问题。高中阶段的孩子,身心都处于接近成人的水准,而这一阶段,外界给予的影响在孩子身心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因此,家庭的破碎对于孩子而言,除了灾难,也是一种惩罚。即惩罚孩子自己,也是孩子对大人的惩罚。许多孩子因此故意做出一些违反规则的举动,既希望引起大人的关注,也希望完成自己期望的“报复”。小冬现在显然也是这样一种情况。

接下来几天,我没有再找小冬谈话,而是关注她的进一步举动。也许是上一次谈话起了作用,也许是小冬在学校的这几天没有再生父母的气,这几天未交作业的名单上没有她的名字。但是事情并没有解决,也没有结束,所以我把小冬列为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希望能够找机会跟她再好好谈一谈,解开她和父母的心结。

机会很快就来了,她再一次被我叫到了办公室,原因是她在休息时,和同学聚众打牌。站在我的面前,她依旧那么倔强,一言不发地盯着地面。这次我不准备绕弯子,准备直接和她好好谈谈。

“在家里爸爸妈妈和你谈话你也是这样子的吗?”

她依旧一言不发,不过眼神却有所变化,并且捏紧了拳头。我知道这句话肯定引起了她内心的反应,所以准备以此为突破口继续说下去。

“你以后想要做什么样的工作?”

话题突然的转换让她有点措手不及,不过她依然没有回答我。和学生的谈话重要的一点就是将自己放在与之平等的位置上,换位思考。同理,讲道理的时候也不能脱离实际,一定要和讲道理对象周边的环境结合起来。因此,我就以自身为例,从小时候一直讲到现在。小时候父母的呵护、长大后父母的唠叨、现在父母沉默的关心以及这次谈话的重点——自己的所作所为对父母可能带来的伤害。

讲着讲着,她攥着的拳头松了开来。随后眼泪流了出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再倔强的孩子亦是如此。

等小冬的情绪稳定之后,我没有让她立马认错,而是让她擦干眼泪回到了教室,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的劝说是否真的有了效果,所以给自己留下了一份期待。这份期待也是值得的,下午下课后,小冬非常害羞地来到我的办公室,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时我才放下心来,因为她的心结解开了。

我决定趁热打铁,借此机会开展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和孩子们一起重新再次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班会结束时,我也给所有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回去为父母做一件事情,如陪爸爸聊天,陪妈妈做饭。我相信,大部分孩子都能完成这个任务,包括小冬。后来我陆续接到家长的微信,说孩子回家主动帮忙做家务,或者主动陪父母散步。父母们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不仅仅只是传承知识,还包括唤醒我们每个人深藏在内心的美德。(王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