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德教育的理论探航

美德教育的理论探航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德教育要想深入推进,自然就离不开理论的引领。古希腊的理性主义认为,人是理性动物,美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理智健全和人格完善,使学生成为事理通达的人,符合理想社会要求的“理性的人”。古希腊与中国儒家在美德教育的目的表达上是相同的,即美德教育是教化人心,使人拥有美德的品质、使人完善的教育。美德本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获得性的品格,美德的形成需要有理、有效的教育和塑造。

美德教育要想深入推进,自然就离不开理论的引领。在广泛搜集、借鉴、学习的过程中,美德教育的研究是建立在以下理论的基础之上:

一、亚里士多德的道德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阐述了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道德生活应遵循的“中道原则”,辨析了德达善等三大方面,其中“中道”原则对个人的德性修养有重要的意义。亚里士多德指出:“人不会天生或自动地变得道德高尚或聪明能干。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完全是而且只能是其自己与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学校和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让学生了解做人的基本品质、底线伦理和这个社会所需的价值观念。”亚里士多德将德性分为两种: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前者主要指智慧、理解、明智;后者主要指节制、宽宏大量。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不同,“理智德性大多数由教导而生成、培养起来的,所以需经验和时间;伦理德性则是由风格习惯熏陶出来的”。亚里士多德强调习惯在品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把美德说成是习惯的结果,但他并没有把实践的作用推到绝对的地步。除了人类的习性、习惯对于品德形成的作用外,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美德不仅是一种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道德行为。

二、苏格拉底的“知行合一论”

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主要是人的优良品质,这种品质有一种能动的作用,它不是一种单纯的理论性的、静观性的,而是实践性的,与人的实践目的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可以理解为功能、作用。从功能性的方面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知行合一论”。“知”是一种对人的理性自我本质的道德意识,“德”是人的优秀品质在现实中发挥作用的这样一种能动性,也可以理解为人的本质,知识与德行就在这个意义上统一了起来。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德性即是使人之为人的本性,是神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的。然而,这种德性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实在地拥有,而是潜在地有,是需要通过理性认识的指导才能使之实现,成为我们现实中的善和美德。

三、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发展理论

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发展理论强调,教育应重视发展人的潜能,促进人潜能发挥的趋势。他认为人的成长过程应该是通过整合化和现实化发展达到新自我的过程。“整合化”是将已有经验和知识不断整合,达到深化;“现实化”是通过人的不断交流、互补等活动,使人的感受广度逐步扩展,感受程度逐步加深,以形成自省和自我体验的能力,达到内化自我。

四、兰德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理论

兰德、汉纳芬所研究的学习环境理论认为,如果向学习者提供自己的选择和追求自身兴趣的机会,学习者会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大的责任。如果在脱离情景脉络的条件下所获得的知识,常常是呆滞的,不具备实践作用的。这一点使我们认识到,仅仅孤立地将道德准则、规范等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无法加以灵活应用,也会影响自身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因而,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实践体验的活动情境,才能促进美德教育的实效性。

五、古希腊的理性主义

古希腊的理性主义认为,人是理性动物,美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理智健全和人格完善,使学生成为事理通达的人,符合理想社会要求的“理性的人”。柏拉图将灵魂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对应这三部分,个人可以产生不同的美德。理性的灵魂使人产生智慧,从而具有智慧的美德;激情的灵魂能磨练人的意志,从而使人具有勇敢的美德;欲望的灵魂需要人的节制,从而使人产生节制的美德。只有理性支配情欲,才能获得善性本身——善的理念。一个人如果能使自己的灵魂的三个部分在理性的指导下各尽其能并和谐有序,那么他就是一个具有美德的人。古希腊与中国儒家在美德教育的目的表达上是相同的,即美德教育是教化人心,使人拥有美德的品质、使人完善的教育。美德本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获得性的品格,美德的形成需要有理、有效的教育和塑造。

六、麦金太尔的社群主义美德观

通过对美德观念详尽的历史探究和对美德传统的深刻反思,麦金太尔最终确定了自己的美德概念:美德是一种个人品格,这种品格是在社群中通过个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形成的。依靠这种品格,人们便能在实践中获得个人的内在利益。以阿拉斯达尔·麦金太尔为代表的这一社群主义美德观,至少包含了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美德是人们实现其内在利益的唯一的方式;第二,美德是人们实践的产物,它本身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第三,美德不是指个人的单独行为,而是指个人的生活整体。为社群主义所称道的美德,包括了忠信、诚实、奉献、友谊、博爱、忍耐、宽容、审慎、明智、勇敢、公正、正直、仁慈、纯洁和爱国等传统的基督教道德。贯穿这些美德的主线则是公共的善,或者说是社群的公共利益。

七、孔孟的儒家学说思想

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即以德治国。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政令引导人们,用刑法整齐人们,人们因惧怕而免于犯罪,但不能消除反抗心理;用道德引导人们,用礼义整齐人们,人们因耻于犯罪而乐于向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主张“行仁政”和“明人伦”。《学记》总结先秦孔孟以来的儒家学说思想,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由于这种思想的影响,自汉代实行“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摆在建设国家和治理人民的首要位置,成为安邦治国的法宝与良策。从孔子提倡“克己”“修己”,到孟子讲话“良知”“养性”,曾子要求“一日三省吾身”,都说明在传统道德教育中十分重视个人修身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这对引导当今青少年在形成良好品德过程中注重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胡锦涛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在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次会议的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发表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提出的,旨在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其内容为“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同志从八个方面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又充分肯定了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传统荣辱观中的精华内容,将热爱科学、遵纪守法等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纳入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范畴,从而在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赋予了其时代的意义,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潘先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