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听说活动课的教学实践

听说活动课的教学实践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对“听说”的教学,不仅要从时间上给予保证,在简单交往上进行培养,而且更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和能力训练。配套的教学材料为听说活动提供了语音学习的资料。在听说活动“和动物做朋友”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让“听”发挥不同的作用,引导学生会听、善听。在一次“新闻播报”的听说活动课上,每一位学生精心准备一条新闻来介绍。老师们在讨论中达成一致的意见:要让其他的学生成为主动的听者。

我们对“听说”的教学,不仅要从时间上给予保证,在简单交往上进行培养,而且更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和能力训练。

1.在比较归纳中让学生学习表达

配套的教学材料为听说活动提供了语音学习的资料。教学中,老师都很自然地使用它,让学生先听后讲学习表达。我们常会在听完录音后问学生“听到了什么”,学生往往会将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重复出来。这只是机械的记忆过程,它有自己的价值所在,帮助学生记录语言,但仅此而已的机械记忆是浅层的学习。即使学生记录语言素材,他们也应该明白为何用这些词汇,只有明白其中的运用之道,才能有举一反三的功效。因此,我们觉得不能只是机械地“听”,而是要让学生带上思维去听。

在教学《观猴》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设计,是我们在努力引导学生知道如何带上思维去听的。

教学进入“我来说你来猜”这一个师生互动学习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仔细听教师来介绍,猜一猜教师最喜欢的是哪一只猴子。“一只小猴子坐在山顶上,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手捧桃子津津有味地吃着。”学生一边听一边看图,很快就找到了教师介绍的那只可爱的猴子。于是,教师继续问:“你怎么知道是这只猴子呢?”学生纷纷举手来交流:

“因为你说他在山顶上,而且是坐着。”

“山顶上的猴子,坐着晒太阳又吃桃子的,就只有它。”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记下了“在山顶上”“坐着”和“吃桃子”这几个词,让学生再想想自己是怎么猜对的。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是根据教师介绍的小猴子“在哪里、在干什么”来找到的。同时,他们也明白了自己也要这样抓住关键信息去讲。从听到复述,到想明白这些语言是如何对你说话的,学生通过听后的思考明白该如何表达。在后面的“我说你猜”“我说大家猜”的环节中,便能用听到的方法去说了。

在教学听说活动“动物应聘”时,我们同样让学生带上思维来听听说说学表达。这一课的学习对学生是有挑战的,因为在细听语音资料后,我们发现每一个小动物的应聘宣言都有一定篇幅,而且语言内容也很丰富,这样一串听下来,学生一定会不知所云。大家一起琢磨之后,觉得听的关键不在于听多少个角色来介绍,而是要让他们听清说了些什么,更要让他们听懂怎么说的,要让他们带着思考去学习。于是,教学中,我们将语音资料切割成几块,装入学生的小组ipad里。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角色组成“粉丝团”,来进行分组学习。这样,化整为零,让每一组粉丝团多听几遍,听清楚自己的“偶像”说了什么来应聘。接着就是小组汇报,学生将自己听到的、记住的内容分组进行反馈,此时,教师依然将学生讲到的关键信息进行罗列。罗列是为了让学生观察引导思考:偶像们在应聘时说的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呢?罗列的信息给了学生深入思维和整理思维的依托,观察后学生得出:应聘时要自报家门,更可以给自己一个响当当的名号,让别人知道你的特点并牢牢地记住你;要介绍自己的特长,来说明自己具有本事可以胜任这个岗位;甚至可以将自己的光荣事迹或证书展示出来以证明自己的实力。有学生最后感悟到他们说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但是都要说清这几点。学生在听取语言后,比较找寻出内在规律,通过这样的思维活动从具体的内容中剥离出了抽象的方法,知道应聘该说些什么。

教师再一次让学生听,要求学生听完以后,来为自己刚才交流的内容用数字排一个说的先后顺序。学生一边看着黑板上的材料,一边仔细地听,然后讨论出“序”来。这是在告诉学生不但要听懂“说什么”,更要听明白是“怎么说的”,明白表达不仅要有材料,包括内容和语言,表达还要有思路,要对语言进行有序地组织,建立表达的框架。从开始练习表达时起,就要教给学生构建表达结构的意识。

2.于转变角色中让学生体悟表达

带上思维听他人介绍,想想你听到的这些语言是在讲什么,捉摸捉摸他人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借助“听”为自己准备好语料,也借助“听”为自己构建出一个表达的结构。听,在学习表达的过程中是多么的重要。在听说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最后的显现成果——说,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渠道的疏通——会听、善听。

在听说活动“和动物做朋友”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让“听”发挥不同的作用,引导学生会听、善听。整个教学过程里有两次听的安排:整体感知阶段第一次听,让学生了解爷爷和哪些小动物做朋友。第二次听,开始分内容学习。听第一幅图的介绍,让学生寻找该如何来介绍。学生听完后整理信息,明白要介绍清楚爷爷怎么跟小动物做朋友的,要讲清“什么时候,爷爷怎么做”,还要说说“小动物怎么样了”。他们又有了一大新的发现——用上阅读学习中掌握的基本句式是可以来帮助自己表达的。这一堂课学习的真正难点是说好爷爷是“怎么做的”,观察加想象,方法听上去很简单,但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用上几个连续的动词说清楚具体“怎么做”,是不容易的。学生练习后互动交流,尽管他们都很努力,但还是有学习增长的空间的。于是,我们设计了第三次的听。让学生听自己选的那一幅图的语音资料,反复听,比一比自己说的和语音资料里有什么不同。通过听来比较自己的学习,学生发现语音资料里介绍得比自己还具体些。再一次交流时,我们发现学生有选择地补充了语音资料里“听”来的语料。会听,善听,“听”成为学生表达学习有力的补充。

我们努力培养学生会听、善听的能力,不断在学生“听”的过程中植入一种意识:在听他人的发言中,为自己找到改变的目标。在一次“新闻播报”的听说活动课上,每一位学生精心准备一条新闻来介绍。那么,当他人在播报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老师们在讨论中达成一致的意见:要让其他的学生成为主动的听者。于是,我们设计了“新闻播报评价表”,让每一个人对他人的播报做出及时的评价。这样的尝试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收获。在学习进程中,学生不仅仅因为有任务意识而变得专注,而且伴随着即兴的点评,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在调整自己的表达标准。每五个人一组播报结束以后,老师组织进行简短的点评,从刚开始时对声音大小、仪态举止的大方、口齿清晰度的纠结,到语句的连贯、重点内容的突出以及学生选取内容的新鲜度,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或者说是“播报”的等待者,而是成了听的“评论者”;更令我们惊喜的是,在五个一组、五个一组的交流后,学生把对他人的评价尺度转变成了对自己的一种表达标准,越说越好,越讲越精彩。改变单一的评价者,转变“听者”角色,开发“听者”的功能,让他们会听、善听,在“听”他人的表达中寻得自己的标杆,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在适时引入中去激发学生表达

在听说活动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在有些话题的交流中,学生会受到知识储备的限制而影响表达。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运用阅读学习来支撑表达练习的时机。教师可以抛出相关阅读的材料,让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自由的选择性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阅读学习中获得的信息提取能力,来为自己的表达获取足够的资料准备。

“保护地球 从小事做起”听说活动中,我们就采用了这样适时补充阅读来支撑表达的方法组织学习。这堂课里讲了保护地球的三件小事:送废电池回家,不用一次性筷子,不捕杀“农田卫士”小青蛙。这三件保护地球的小事,学生都知道,但是要他们来说一说,尤其学着废电池、一次性筷子和小青蛙劝告大家的话,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来帮助,一定是说不清的。因此,在听听讲讲学完“送废电池回家”的小故事知道该怎样来表达后,教师出示了相关的阅读资料,来帮助学生进行表达的准备:

你知道吗? 我们是用树木做成的。一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只能制成3000双筷子。如果大家都用一次性筷子,那么一年就需要砍伐大约2500万棵大树。这会使森林面积大量减少,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

我们青蛙可是农田里的卫士啊!我们一天可以吃掉50到70只害虫,一年就可以消灭害虫1万多只,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可要保护我们噢!

学生一边读,一边互相交流,阅读学习中培养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许是一个例子,也许是一串数字,作为自己表达的素材。在之后的交流中,学生不再为缺乏必要的科普知识所困扰,能积极投入到互动学习的环节中。

4.在生活应用中去增进交流表达

对听说活动教学的探索,在教师们的智慧下无声地发生着变化,不论是让学生带上思维去听,让他们会听、善听,还是在听说中不断思考,适时融入阅读,贯通读与说之间的联系,以更好地获得语言的发展,都凝聚着老师点滴的心血。总是在你一言我一语的随意漫谈中,我们慢慢地想明白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诸如“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听说的教学”。

在互相启发下,我们认识到上的是听话说话课,为的是能让学生经过专项听说的训练发展听说的基本能力,更深一层是为了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学生能具有应景的能力,听懂别人所讲,能与人自如地交际。由此,再备“听说活动动物应聘”时,我们找到了新的尝试点。课堂上,我们学习小动物如何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来选择应聘适合自己的岗位,那么,生活中孩子们需要经历的与此有何联系呢?联系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我们继续往下思考,这一内容的学习对学生的帮助是很多的,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来竞选干部,或竞选服务岗位,甚而长大以后他们更需走入社会参与多种应聘。这一课,其实与学生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生活情景”在课堂中的模拟学习。再审视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乃至反观我们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我们的教学又怎能只是停留在听而学习简单复述的层面呢?

再一次备课时,我们首先就对教学定位做出了调整,重新设定我们的教学目标:①仔细听,听清小动物们如何应聘。②边听边想,我们应该怎样应聘,并尝试选择一个角色参加“森林应聘”。③尝试为自己在班级岗位竞聘中做准备。

调整的教学目标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在听中思考。边听边想,弄明白成功应聘的秘诀:首先是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第二是介绍自己的特长或能力,举例证明。我们更注重学生学习运用的指导。因而在落实基本学习目标后,引导学生尝试学习迁移:情景不变,角色变化,进行练习;再进一步,变化情景,引入生活真实情景“班级岗位竞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努力将自己课堂的学习转换成实际的运用加以实践,形成能力的迁移。

5.在借助教材中贯通阅读与表达

用“听”来学习,这不仅在听说活动课上、在主题表达课中,同样也在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中。如果说在听说的专题学习中,对于学生“如何听”是学习的重点之一,那么,在阅读学习里,我们尝试延续“听”的能力的培养,并用它来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如二年级课文《两只小狮子》的学习。

课文讲了两只小狮子一只刻苦练习本领,一只整天懒洋洋地晒太阳,小树问第二只小狮子长大怎么办,它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森林之王,自己不需要这样辛苦。狮子妈妈听了,语重心长地告诉它,爸爸妈妈总有一天会老,它需要自己刻苦练习才能成为将来的森林之王。教学中,教师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两只小狮子对生活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做法,再指导小树与懒狮子的对话,让学生了解懒狮子心里的想法,接着让学生来说说自己有什么话想对这只懒狮子说的。学生们各抒己见:

“懒狮子,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们要靠自己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小狮子,小狮子,爸爸妈妈再有本事,也会死的,他们不可能照顾你一辈子呀!”

“懒狮子,爸爸妈妈现在照顾我们,可他们也会老的,等他们老了,就要我们去照顾他们了,到了那时你怎么办呢?”

“小狮子,你不应该偷懒,要自己练本领,就像那只勤奋刻苦的小狮子那样。”

学生们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角度。在他们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要求他们听录音,听听狮子妈妈听了懒狮子的话是怎么想的。第一次听,是让学生用“听”来检验是否读懂了故事想传达的真意。学生开心地发现自己很懂事,自己和狮子妈妈想的是一样的。于是,教师要求再听录音,听听妈妈是怎么说的。这是通过“听”让学生学习语言的组织。学生听清妈妈说了两句话,听懂妈妈先说懒狮子的想法错在哪里,然后又告诉懒狮子应该怎么做。学着妈妈的语言组织方式,学生将刚才大家零碎的思维进行了组合,学着说几句话,来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最后一次听,是让学生理解“语重心长”,感受妈妈的担忧,感受妈妈的期待,将抽象的词变得形象化来让学生体会。

借助教材,这样实现“听——说——读”之间的互换,推进对词语句子、文本内涵的理解的学习契机,在学习中还有很多。如《骆驼和羊》一课,究竟是高好,还是矮好,骆驼和羊争论不休,老牛的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教师也可以在学生说说辩辩的基础上再来听听讲讲,让学生们检验自己是否理解了故事的含义。再如一年级课文《小花猫照镜子》,同样文中也有这样的语言可以供学生以听促读,以听促理解,通过听来学习表达。那究竟是先听后讲学规范表达,还是先说后听来检验理解,则应该根据需要来设计。

6.在录音单使用中提升学生表达

听说活动和主题表达课后,学生会自觉地把自己课堂学习的成果在一周里以语音的形式发送到班级公众平台——微信,与大家分享自己学习的成长。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这已经成了一种期待,学生、家长和老师都很喜欢这样的一种交流,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进展,伙伴之间互相欣赏,感受来自他人的肯定,并从与他人的交流中吸取精华,不断得到学习的补充。

当然,如果没有用心的准备,那么即使设计再多的展示机会,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因此,我设计了“录音单”,课堂学习活动结束时,会留出十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及时动笔写下自己所学,回家后进行学习巩固,并对自己的语言进行检查和修正,再读上几遍,用连贯清晰的语音录制自己的表达。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凭借着书面语言的练习对口头表达进行了梳理和调整,再一次获得了学习的提升。

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是两个不同领域的语言,各有自己的特点。书面语产生于口头语,但它比较保守,发展缓慢;而口语是即时的,它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迅速,而且富有创新性。这决定了他们各有各的交际功能和表达的特点。许多语言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口头语言在结构上更显复杂,嵌入性的结构比较多,词语密度低;书面语结构简单,但词语密度大,词组的构成复杂。“录音单”的操作,让这两种不同领域里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形成了互动,彼此影响,互为补充,这也正是通过“录音单”的完成,学生获得表达能力飞跃的原因所在。

而从学生语言发展的需要来看,“录音单”的练习,恰好填补了教材中学生表达从读到写、由低段向高段过渡的一个空白。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进程不同,在练习时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困难,而“录音单”里的练习则依托集体的智慧,在无形中帮助了这些需要扶持的学生,让他们能愉快地完成这个必须要经历的学习衔接。这也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但是,正如我们刚才所提到的,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它受到个体因素影响,诸如生活环境、性格特征、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等,而呈现出个体语言发展的不同,或快或慢,或强或弱。面对相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他们各自发展的轨迹、发展的速度与所需时间、所需帮助自然就不尽相同。“录音单”在设计时,还关注到了学生不同语言表达发展水平的需要。如在《观猴》一课的学习活动带动中,我就这样来设计录音单:

“录音单”中都有主题图,除此之外还配备不同的引导提示,也许是表达的方法,如仔细观察,找到关键动作,并展开合理的想象;也许是具体的一些词语,如连接前后的词语;或者是一些动词,让学生在表达需要时能拿过来用;也许是一个填空,学生只需填入一些碎片式的短语、词汇,就能说清一段话。设计适应不同的需要,就是为了能使有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都能借助书面的语言练习来帮助自己的口头表达,或是更清晰,或是更丰富,又或是更为有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