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实训怎么写进简历中

校园实训怎么写进简历中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基础,因而我在语文教学中,始终贯穿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的意识。因而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加深对语段的理解,并给予一定时间,让学生当堂背诵好词佳句,积累语言和表达样式。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发展力的民族。允许学生插话,对教师的某一观点有不同意见而进行反问,这正是学生创造思维意识与能力得以培植的沃土。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基础,因而我在语文教学中,始终贯穿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的意识。

一、关注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而且使人终身受益。因此,从学生入学伊始,我就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低年级着重培养认真倾听,大胆发言,仔细阅读,认真书写,勤查字典,自主识字,敢于提问,认真摘抄,大胆想象等习惯;在中高年级着重培养认真预习,查找资料,静心默读,边读边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做课堂笔记,及时复习,勤于练笔,课外阅读等习惯。习惯的培养犹如逆水行舟,“一篙松劲退千寻”,培养习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有些习惯随年段的不同,逐步提高要求。如预习,三年级要求读通课文,自学字词;四年级要求理解词句,粗知课文大意,提出问题;五年级则要求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借助注释、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始终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引领学生快乐地走进语文的殿堂,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插上飞翔的翅膀。

二、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语文课程要有利于学生语言潜能的开发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阅读是习得语言的过程,表达是运用语言的过程,阅读为表达提供了基础。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要吸收优秀的典范的书面语言,还要了解到文章的作者是怎样选取材料,怎样谋篇布局,怎样说理抒情,怎样运用语言文字的,从中感悟和学习表达的方法。阅读为表达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不同的表达样式的储备。因而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加深对语段的理解,并给予一定时间,让学生当堂背诵好词佳句,积累语言和表达样式。

阅读教学与运用表达训练紧密联系。我重视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表达”,读中学“表达”。即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基于内容的了解,去关注作者的表达,去有意识地吸收、借鉴文本的表达方式;同时,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借助文本内容或模仿表达方式,通过“表达”(口头或书面)来传递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表达的实践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优秀的典范的书面语言,并逐步地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含羞草》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含羞草一年四季中与月季花、荷花、菊花、红梅树的对比,使它从得意到含羞,正确认识了自我,得意草也因此更名为含羞草。理解“得意草为什么会变成含羞草?”既是这堂课的重点,又是这堂课的难点。引导学生读懂6~9小节是关键。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是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_____(季节),得意草与 _____ (什么样的花儿)一比,觉得_____。

通过填空,使学生了解了6~9小节的内容。然后创设情境,师生共同走进童话,当一回得意草,与月季、荷花、菊花、红梅比一比。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展开想象,用上平时的积累和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说一说自己与其他花草相比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给学生一个话题,促使学生的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在练习说话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练习设计有坡度,考虑到南方的孩子对红梅不畏严寒的特点缺乏感性认识,老师先出示图片,示范说含羞草与红梅相比的情景:“冬天,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主人把我放到了红梅树旁,我冻得瑟瑟发抖,我看看四周百花凋零,只有娇艳的红梅花绽放在枝头,在白雪的映衬下,分外耀眼。心想:与不畏严寒的红梅相比,我实在是太羞愧了。”再出示填空:_____ ,主人将我放到_____ ,我看到_____ 的菊花五颜六色、形态各异:有_____ 的、有_____ 的,还有_____ 的……有的像_____ ;有的像_____ ;还有的像_____ ……心想:_____ 。让学生看着画面,同桌商量,共同完成含羞草与菊花相比的情景;然后,让学生从月季花和荷花中选一种,用上积累的词句和课文中的语句说一说自己和它相比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不仅能灵活运用本课描写花草的词语,而且能迁移学过的描写荷花的语句,有的同学还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词句。

在练习说话的同时,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在交流“得意草,现在,你还自鸣得意吗?”这个话题时,学生谈道:“原先,我以为自己是最漂亮的,在同其他花草相比之后,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比我更美的花。我真不该自鸣得意啊!”“每种花各有所长,我不应该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自我陶醉呀!”可见,蕴含在文中的道理,学生已经懂了。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发展力的民族。因此,教育必须努力把“创新”两个字注入到青少年的精神内核中。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是创造能力的发展基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1.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调动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创造因素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勇于探索。允许学生插话,对教师的某一观点有不同意见而进行反问,这正是学生创造思维意识与能力得以培植的沃土。允许学生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要善于引导学生展露思维过程。提倡学生“标新立异”,提出问题,要留足时间让不同观点的学生发表意见,在争辩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碰撞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或鼓励持同一观点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述,这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2.发掘教材蕴藏的创新因素,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和挖掘语文教材中所蕴藏的丰富的创新性教育资源。如教材中独特的描述、新颖的观点、新异的抒发等必将在学生灵魂深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蕴涵创造性思维因素的练习,鼓动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增长学生的纵横联想能力,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如:《空气中的流浪汉》一课,课后练习:近年来,沙尘暴困扰着我们的生活,该如何管好它呢?请说说你的办法。这道题目,不是一定要10岁小学生说出多少治理沙尘暴的方法,也不一定要他们的办法有多少科学依据,而是鼓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想别人所未想,使每个学生鲜明的个性和锋芒毕露的智慧表现出来。可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以课文内容为依据,进行符合故事发展逻辑的推想;让学生改变自己的身份,按规定的角色说话;让学生在感悟课文语言情境的基础上进行富有创意的想象;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复述等。可以巧设问题,围绕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侧面、反面去思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教给读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问题即思维的疑难和矛盾,它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起点是质疑,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习精神,是训练思维深刻性的有效途径。①初读激疑。预习课文时,指导学生从题目、作者、背景、词句、标点等方面入手,边阅读边勾画不懂的内容。②细读生疑。在进一步细读课文时,学生会解除部分疑问并产生新的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质疑。③通读存疑。一堂课不可能解决存在于每个学生心中的一切疑问和难点。因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后求解,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丰富多样的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的。编写课本剧、办手抄小报、制作探究型课题研究报告、举办辩论赛等都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最好形式。

注重积累 加强运用

大量阅读为我们语言文字的积累提供了广泛的空间,而积累又为我们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提供了条件。所以说,积累是为了运用一点也不错。那么,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积累的意识、知识、方法,以及大量素材,如何才能转化为有价值的语言文字呢?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地注意到这一点,把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有机地、巧妙地融合于实际教学之中,调动学生的潜能,利用教学中的有利环节,充分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创造性地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同时达到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目的。

一、意识渗透

在大量阅读中,学生接触到含有许多认识、伦理、道德、理念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在学生的脑海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理性思维,并形成了他们看待、分析问题的依据,同时,在他们意识形成的过程中,正确与错误的界线并不十分清晰。因此,在我们实施教学中,有必要适时地激发他们的潜意识,让他们将积累中形成的并不十分清晰的意识在语言表述和文字描述中得到印证、强化和矫正,并渐渐清晰起来。

在上《杏儿熟了》一课时,对于“有酒大家喝才香;有果子大家吃才甜。”这句话的认识,如果只提出:“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恐怕很难使学生进入迁移性思维的状态。我有意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请说几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

(2)请举出平时阅读中了解到的事例来说明。

(3)请自己说一段话,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样一来,学生开始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平时的积累,从各种角度谈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成语:“有难同当,有福共享”“患难与共”“心心相印”“公而忘私”“同甘共苦”……有的说事例:《孔融分梨》《鹬蚌相争》《雷锋故事》……有的说自己的理解。很自然,有的学生举例并不十分恰当,有的在认识上还有问题,但在共同的交流中,这些都有效得到了矫正,认识也得到了提高。当再要求把自己的看法写下来时,学生便显得格外轻松,洋洋洒洒,令人欣慰。

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在课的末尾,我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补充课题:只有一个( )的地球,有的说只有一个可爱美丽的地球,有的说只有一个资源有限的地球,有的说只有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地球,还有的说只有一个容易破碎的地球,可见孩子们已经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我趁热打铁,告诉学生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举行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以唤起人们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再播放系列环保短片,让学生说说为保护地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环保短片的情节是人们生活中随意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缩影,学生纷纷调用平时积累的环保知识在剖析不良行为中强化环保意识。

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方法,看待问题的角度,是在积累中不断形成,在运用中不断提高的。

二、知识衍用

在学生平时的阅读中,知识性的文章很多:历史的、地理的;物理的、化学的;文学的、艺术的,五彩纷呈。这些知识如果只让它们停留在头脑中而不去运用,那么只能是死知识,不久便会忘却。同时这些知识是否是有价值或有益的,也只能在运用中,经过实践检验方可证实。学生头脑中积累的这些未被开发的“知识”,只有在现实环境里,在实际问题中,在具体描述时才能显出它的“能量”。在教学时,教师应抓住具体教材与某些知识相关的环节,引发学生内在的知识含量,运用讨论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机会,衍用他们的内存,达到在学习中扩展,在研究中深化,在运用中升华。

《盐的世界》一课既有文学性,又有知识性。在理解“为什么把柴达木盆地称为‘盐的世界’?”这个问题之前,我和同学们一起搜集了许多相关资料,有图片、录像、文字等。大到地图、风光;小到盐的结晶、成分。在讨论这个问题时,由于积累充分,围绕这个问题,同学们又自设了许多知识点:海水为什么是咸的?人体为什么离不开盐?老年人为什么不宜多吃盐?盐的分类;盐的用途等。在这里,“盐的世界”成了孩子们的热门话题,知识与情趣融为一体。在结合课文,自选话题练写片断时,孩子们意趣盎然,平时积累的知识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三、方法借鉴

在大量阅读中积累的不仅仅是知识。我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积累中,要多留意写作方法。因为,写作时不仅需要发掘平时积累的内容方面的信息,还需要结合平时观察到的写作方法,在具体表达与描述时加以运用。好的文章,除了文辞优美,寓意深刻外,谋篇构段、起承转合独具匠心;修辞炼句、明设暗伏别具风采;因体而易、因势而变得心应手。这些都是在实际表达和描述中可以借鉴的。在自己说和写的时候,如果加以留意,巧妙运用,定会起到妙语连珠、妙笔生花的效果。

《我画什么》一课主要记叙了一群孩子一起阅读了《神笔马良》后,幻想能拥有这样一支“画什么,什么就变真”的神笔,课文主要以对话写成。在表达课中,我要求学生借用课文中丰富的对话形式,学习课文的描写方法,把同学们假如拥有神笔的心愿写一个片断。在范例的借鉴中,学生的练笔显得通达、流畅。

《黄山怪石》是一篇状物写景的课文,在学习了课文描写怪石的方法即抓住动作、神态并加上自己的联想进行描写之后,我安排学生“学写一种怪石,可以从课文略写的‘仙人指路’‘松鼠跳天都’‘鳌鱼驮金龟’等中选,也可以选自己搜集的怪石图片来写。”学生参考课文中详写段落,运用平时在阅读中状物的积累,小练笔写得有声有色。

这里,借鉴不是单纯的抄袭,也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从学习到融合,从融合到创新的过程;是别人的方法变为自己的方法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将大量阅读的积累加以有机地运用显得十分有必要。

四、内容转化

学生在平时大量的阅读中接触到的许多事实,我们称之为“内容”。这些内容的情节在学生的头脑里构成了大量的内存“画面”,而这些“画面”一旦在运用中被提取,“它”既可以产生联想,进行类比,也可以依此创作,即使“依样画瓢”“依类拼装”也不失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训练方式。在教学和训练时教师当适时“调出”学生头脑中与训练内容相关的情景,并启发学生将这些“内存”转化为运用的素材或参考。

学习《盐的世界》,在“说说课文是怎样写出原盐的高而美丽的?”环节中,学生了解到了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展开想象,运用恰当的词语写出了原盐的特点。接着,我请同学们也像作者一样,仔细观察从盐湖中开采出的奇妙而美丽的盐的画面,自选图景,结合平时积累的状物内容,展开想象,试着写一个片断。在练笔中,同学们头脑中大量的相关情景与现实景物关联起来,比喻、反衬、联想,丰富而多彩。

《天然动物园漫游》一课中,对于斑马的描写采用了由远及近的写法,先描写了远处的斑马成群,再具体描写了近处斑马的千姿百态;对于长颈鹿和基马猴的描写则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我在教学中先通过勾画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认识这两种写法,再通过品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然后,让学生基于课文的内容,讨论改写: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斑马,用由远及近的方法描写长颈鹿与基马猴。待学生基本掌握方法后,再让学生选择一种写法描写天然动物园里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虽然两种写法难于掌握,但是由于有现成的内容进行转化,学生依样画瓢,激发了兴趣,降低了难度,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了能力。

凡此等等,还有许多通过大量阅读积累的诸如:好词、佳句;推敲、揣摩;文体、格式……只要选取恰当,都可以在实际语言文字的运用中起到举一反三,推波助澜,激活文思的作用。

当然,在具体实践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而往往在运用中,各类积累是同时或交叉出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多留心,精设计,细处理。同时教师为更好地了解学生,把握时机,激活思维,驾驭过程,平时也应大量阅读,充实积累,以适应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大量的阅读,充实的积累,巧妙地运用,必然促进学生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稳步提高。

精心设计 让板书“说话”

背景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三年级上半学期,语文课上,我经常会随着学习的进程,让学生在书上零零星星地做些批注,三言两语,或是词语中的关键字义,或是新学的语文知识,或是值得借鉴的写作技巧,因为我坚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后来,我发现动笔写写,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令我欣喜的是这学期开学初,语文课上,有五、六个同学的书桌上除了语文书和铅笔盒,又多了一个本子。那不是学校发的,是孩子自备的,大小不一,却用途相同。原来这几个学生用自备的本子做课堂笔记。他们会主动记下我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我马上在班上表扬了这些同学,夸他们会学习,并且肯定记课堂笔记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随后,又有几个孩子准备了笔记本。

我原本计划四年级开始教他们记笔记,为初中的学习做个铺垫。没想到受前期批注的影响,少数孩子已经有了这个习惯。我想学生毕竟才三年级,硬性规定记笔记,学习效果未必好,还是积极引导,当记笔记变成了孩子自觉的学习行为时,就不会成为作业,不会成为负担。于是,我提议,没有笔记本的同学可以在书上的空白处做笔记,但从未规定必须这么做。

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班里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都能主动记录。我发现板书是学生记笔记的主要内容。这引起了我的关注,想到一年来,从市到区语文教研的专题之一就是“关注表达,提高课堂效率”。关注表达的策略很多,值得研究的途径也很多,我何不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板书,进行一番尝试呢?于是,每一课我都精心设计板书,使它成为学生练习表达的载体。

板书是一堂课的灵魂,通过板书,可以把教材脉络结构方面复杂、抽象、潜隐的问题,直观形象、条理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板书说话”,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活动,有利于他们识记,引导他们想象,促进他们思维,具有多方面的心育功能。

一、用直观形象的板书“说话”

备课时,可设计图画式的板书,加上词语作点缀,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隐含为显露,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他们的想象和思维。

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是科普童话,通过红头在牛肚子旅行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涉及“反刍”的知识。揭示课题后,我告诉学生,科普童话往往要告诉人们一些科学知识,请大家仔细默读课文,把你了解到的知识画出来。学生交流时,我随即板画,使学生形象地了解牛胃的构造及作用。

备注:板书参照此图

如果只是停留在借助板画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就失去了语文课的味道。读懂课文后,我让学生做个讲解员,借助板画,运用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介绍牛的胃是什么样子的?牛是怎样吃东西的?把科普知识与学语言、用语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

二、让简明清晰的板书“说话”

有些课文适合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需要教师抓住教材的着眼点、挖掘教材的重、难点,设计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板书。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作者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细致生动地描写出杨梅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这是一篇文字优美、语句流畅、描写细腻的好文章,是学生习作的好典范,学完课文,我让学生背诵全篇课文。学生咂嘴:“这么长,全背呀?”我说:“借助板书,试着背背一二小节。”学生按着我的话去做,由于有了条理清晰的文字板书“说话”,背起来速度很快,接着往下背书的兴趣越发高涨,大多数同学很快能成篇背诵。

接着,我抓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利用板书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枝叶果,形色味。再让学生根据这个方法模仿描写自己熟悉的一种树或吃过的一种水果。学生由于有法可循,于是热情洋溢地向大家介绍,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在条理清晰的文字板书“提示”下,娓娓道来,完全没有一般习作时候困难的感觉,既学到了课文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与技巧,又催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更让学生收获了学习中成功的喜悦,增加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又如:《神秘的小岛》一课,主要写了格雷海姆岛神秘地忽现忽隐的过程并说明了这一神秘现象的原因。通篇布局犹如一个有趣的谜语,写法新颖,条理清楚,引人入胜,也是学生习作的好典范。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神秘的小岛

学习课文2~4小节,我让学生画出写小岛忽现忽隐的句子,圈出表示时间的词,通过师生引读,让学生体悟作者按照时间的推移,写清了小岛的变化,突出了小岛的神秘。学习第5小节,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运用“终于、原来、一旦……就……、如果……就……”等词语写清了小岛忽现忽隐的奥秘。读懂课文后,我请学生根据板书有条理地说说小岛神秘的地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选择小岛的忽现忽隐,可以是忽现忽隐的原因,也可以是小岛出现前的奇异景观,甚至有能力的同学可以选择讲述整个故事。借助板书学表达,用语言,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实效。

三、让学生参与设计的板书“说话”

精美的板书设计,来自教师对课文的透彻领悟,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师完全可以把这种创造性劳动适当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让他们自己设计的板书“说话”,自己受益。

如:《蝙蝠和雷达》一课,课文的6、7小节揭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学生读懂了第6小节后,我提问: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画了蝙蝠探路示意图:

学习第7小节,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是什么?请学生也试着画画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示意图。一时间,学生兴趣盎然,一边读课文,一边在书上画着。我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板书他的示意图:

并且请这位学生对照自己设计的板书说一说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然后让学生借助板书,介绍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介绍的语言可以是课文中的,也可以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最后拓展课外知识,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有的同学说:“人类从鱼类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舰船。”有的说:“人类从苍蝇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宇宙飞船。”还有的说:“人类从水母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风暴预测仪”……读读,画画,说说,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又如:《独果》一课,整个故事围绕“独果”展开,叙述了“我”家后园的一棵橙子树上结了一只百年难遇的独果,祖孙三代互相礼让,最后妈妈用网袋将独果挂起来,让香味溢满整个屋子,赞颂了尊老爱幼的好品德。上课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与介绍独果相关的语句;再圈出关键词语,同桌讨论并设计反映独果特点的板书;然后在实物投仪上展出,让学生借助板书介绍一下独果。以下是两组同桌设计的板书:

虽然板书呈现出的形式不同,但语言要素大致相同,都与独果的特点有关。我提问:课文提到了几个人,围绕独果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借助板书很轻松地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训练了学生提炼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

长期让学生参与设计板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课堂主人翁感,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实践证明,精心设计板书,关注学生表达,让板书“说话”,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言语能力,优化课堂教学。

(此文获上海市实验小学第25届“五·四”教学比武“静悄悄的改变”征文比赛一等奖)

用教材教 培养能力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高频用语。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二者究竟有何不同呢?

首先,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前者是“书本”思想的体现,后者是“人本”思想的反映。教教材,信奉的是“教材中心论”和“知识本位论”,用教材教,却是对“人的本位”的回归,教的内容不囿于教材,而是基于人的发展的需要。其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材观。前者把教材当成“孤本”,是唯一的,后者把教材看作“范本”,是可选择的;不仅如此,前者还把教材当成“死本”,是封闭的、权威的、固化了的东西,后者则把教材看作“活本”,是开放的、和鲜活生活的相联系的、可以再开发的一种课程资源。再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行为。前者典型的行为特征是:把教材当成“东西”,把学生当成“容器”,教师则是“搬运工”,“灌输”是教学的主打方式。后者则不然,是把教材当成教学的资源,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参与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因而,“自主建构”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新教材带给教师许多全新的理念,也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更给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课程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动物应聘”是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的一次听说活动。本册“听说活动”注重情境化、活动化、游戏化、以学生的口语练习活动为主,要求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边听边想、边听边记的习惯,能根据语境说几句连贯的话,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在设计《动物应聘》这一课的教案时,我本着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从班级的实际出发,依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学生能真正地学以致用。

一、依据学情,调整目标

根据教材安排的听说训练内容,《教学参考》中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①能听清录音中有哪些动物参加应聘,分别应聘什么岗位。②以某种动物的口吻,说几句应聘的话,把应聘的岗位和自己的特点联系起来说清楚。③了解一些动物的特点,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感情。教材中听说活动的安排,目的是使学生从听仿说,学会表达,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而恰巧本学期开展的雏鹰争章活动中要争一枚小岗位章。因此,我从班级的实际出发,对本课中所学的如何应聘进行巩固拓展,使学生在应用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我将第一个教学目标细化为:能听清录音中有哪些动物参加应聘,分别应聘什么岗位,知道动物们是怎样介绍自己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将第二个教学目标改为:结合班级设立的小岗位,说几句应聘的话,能把应聘的岗位和自己的特点联系起来说清楚应聘的原因。教学重点是听清动物们是怎样介绍自己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教学难点是能把应聘的岗位和自己的特点联系起来说清楚应聘的原因。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从听仿说,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从班级设立的八个小岗位中选择一个岗位,说几句应聘的话,并能把应聘的岗位和自己的特点联系起来说清楚应聘的原因,教学过程达到了实效性。

二、听说结合、训练有序

在听说活动课上,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就要找准听说训练的结合点,把听和说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安排训练内容,既要注意训练面向全体,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发言。

在《动物应聘》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听说训练环节,使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得。在“听一听,学一学”这个教学环节中,第一次安排学生听录音,要求认真听,听清有哪些动物去应聘,它们分别应聘什么岗位?在反馈交流时,训练学生用简单的句子说:_____ 、_____ 和_____ 去应聘。_____ 应聘_____ 。_____和_____ 应聘 。第二次安排听录音,要求边听边记:动物们是怎样介绍自己能够做好这项工作的。在反馈交流时,训练学生用因果倒装句练习说话,说清动物们应聘的原因:_____ 应聘_____ ,是因为它_____ 。在学生知道动物们是怎样介绍自己能够胜任这项工作之后,教师及时地做小结:刚才通过听录音,我们知道动物们在应聘时,都是先介绍自己的姓名,再说明应聘的岗位,然后结合自己的本领说清应聘的原因。使学生对如何应聘有个感性认识。在“联系实际,练习说话”这个环节中,我把争小岗位章和练说几句应聘的话结合起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示班级将设立的一些特殊的小岗位:小企鹅行规示范员、猫头鹰图书管理员、小猴游戏组织员、黑猫警长协管员、小鹦鹉推普员、萤火虫节能员、小兔子送报员、小鸭子保洁员。让学生交流一下这些岗位是负责哪些工作的。请学生从中选择自己认为能做好的岗位,准备一下应聘的发言并提示应聘时要先介绍自己的姓名,再说明应聘的岗位,然后结合自己的本领说清应聘的原因。训练时,我先请学生按要求练说,再指名3~4人上台应聘,请学生重点评议应聘的同学是否结合自己的本领说清了应聘的原因。然后请同桌互说,并向全班推荐说得好的同学交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训练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应聘岗位时,学生的发言水到渠成,本堂课达到了教学目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评议,以评导说

在听说活动中,安排学生适时的评议是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这里所说的评议是指在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请学生针对说话要求,对同学的发言及时进行评议。这一环节既是对学生听力的培养,又能以学生发现的问题来指导学生完善表达,真所谓“一举两得”。

在《动物应聘》一课中,我在“联系实际,练习说话”这个环节中,请同学“上台应聘”,每个学生发言结束后,组织学生围绕“是否结合自己的本领说清应聘的原因”进行评议。教学中,有两个学生的评议恰到好处,真是点睛之语。顾之聪在听了曹奂东应聘小猴组织管理员的发言后,这样评议道:“他把应聘这个岗位的原因基本说清楚了,但是他前面说他会玩很多游戏,后面只介绍了他会下的棋类,他应该把除了棋类之外,还会玩的游戏也介绍给大家。”张天一在听了方毅超应聘小鹦鹉的发言后,这样评议道:“他讲清了应聘的原因,但没讲如果听到有同学在学校讲上海话怎么办?”经他俩一点评,曹奂东和方毅超的再一次表达不仅讲清了应聘的原因,理由还很充分。这也给后续发言的同学做了个示范。可见,组织学生评议也是听说训练的有效途径。

通过《动物应聘》这一课的教学,使我深刻地体验到教材只是一个范例,在教学听说活动这一类课型时,教师应联系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巧用教材,使学生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此案例于2005年8月在黄浦区语文教师二年级教材培训时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