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读,还要多思考

多读,还要多思考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孩子不爱阅读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两种:一是没有兴趣、缺乏引导;二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否孩子的阅读没有思考、缺乏交流?当然,上文中提到的小宣要想提高成绩,除了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纠正上课不专心的毛病,另外学习上的惰性也是不容忽视的。策略一,鼓励孩子“在书中相遇”。策略五,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最后要说的是,学习语文,要多读,还要多思考,一本好书是能够给人很多启迪的。

【雾里看花】

考试成绩下来了,拿到试卷的那一刻孩子们的表现各不相同。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小宣了,他久久地盯着自己的分数,然后把试卷从头至尾反复翻看,又抢过同桌的试卷细细核对,继而捶胸顿足……看来还是像以往一样又差了“那么一点点”!

小宣特别爱读书,常常是捧起书来就舍不得放下,在家如此,在学校亦如此。他可以对同学的吵闹置若罔闻、自顾自地沉醉书海,即便是上课,他也能抽出时间翻看自己的书刊。他的妈妈曾不无骄傲地告诉我,“这孩子上学前就读了很多书,天文地理都有涉猎,现在已经在读大部头的经典著作了!”直到上学,直到我们从写片段到布局谋篇,直到孩子开始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考试,孩子的妈妈真的急了:“怎么孩子写个作业就那么困难呢?”“怎么坐在桌前两三个小时就写不出一篇作文呢?”“怎么写起作文来就非得大人一句一句地教呢?”谁会想到这样一个爱读书的孩子,语文成绩却总是那么的不理想呢?

我们常说语文教育的根本在于阅读,似乎爱阅读的孩子语文就应该学得好,很多家长也百思不得其解,怎么读了那么多书却依然不会表达,仍旧考不好一张语文试卷呢?

【春暖花开】

归根结底,成绩的差距就是习惯的差距,而习惯的差距自然就造成了能力的差距。

关于“习惯”和“能力”的相互联系,叶圣陶先生曾如是说:走路和说话是人人具备的两种基本能力,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比如,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事物记下来的习惯,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好习惯。

那么为什么书读得不少,语文成绩却没有提高呢?问题当然出在阅读习惯和语文学习习惯上。

孩子不爱阅读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两种:一是没有兴趣、缺乏引导;二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那么孩子爱阅读却不会表达的原因是什么呢?思考这个问题时,不妨想想孩子是否只关注了兴趣点,比如插图、漫画等?是否只关注情节不注重语言,读得囫囵吞枣?是否孩子的阅读没有思考、缺乏交流?当我们认真分析这三个“是否”时,答案基本就在心中了。这也就是孩子爱读书却成绩平平的症结所在了,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语文试卷也越发侧重于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考察,如果只阅读不作思考和交流,那么读得再多也仅仅是走过场似的“浅阅读”,这对于生成能力、形成思想益处不大。当然,上文中提到的小宣要想提高成绩,除了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纠正上课不专心的毛病,另外学习上的惰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这里,我们重点来谈谈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个观念,那就是最有效的阅读总是从亲子阅读开始的,而最有效的亲子阅读总是体现在一个“共”字上,顾名思义就是亲子共读一本书的意思。如何“共读”呢?为了随时引导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要先行一步阅读,一旦开始亲子阅读后,就要限定读书所用的时间,并利用一切机会与孩子平等地对话,交流读书体会,鼓励孩子大胆谈出自己的理解,必要时一起写写读书札记,和孩子一起感受成长的轨迹。

其次,我们要注重一些阅读策略,借助那些耐人寻味的故事帮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启发他们进行深刻的思考。

策略一,鼓励孩子“在书中相遇”。邀几个兴趣相同的小伙伴,大家读不同的书,然后找出书中令自己感到高兴(或难过、担心、奇怪、害怕等)的地方,做上记号、说说理由,引导他们在交流中感受思想的碰撞。也许同样的感受会有不同的理由,也许同样的描写会有不同的体会,孩子们就是这样在互相倾诉中激发出新的认知和思考。

策略二,鼓励孩子“做阅读侦探”。侦探的主要任务大致可分为四种,分别是:选定主题,找依据;选定人物,找事件;选定事件,找人物;做出猜测,找依据。比如阅读《乌鸦喝水》的故事,我们可以思考“这是怎样的一只乌鸦”,然后通过“找找依据、说说理由”来启发个性化的理解,进行深入交流;比如阅读《三个儿子》的故事,可以把问题设定为“老人为什么只看见一个儿子呢?”

策略三,鼓励孩子“跟书中人对话”。对话的内容很广泛,比如可以选择一个书中人问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向这个书中人提一个建议,并说一句赞美的话。像《小红帽》的故事,就可以这样与书中人对话:小红帽,你怎么知道床上躺着的不是外婆?你又是怎样判断床上的那个是大灰狼呢?知道外婆不见时,你想到了什么?小红帽,下次不要自己一个人跑进森林了,这样很危险!小红帽,你真的很勇敢!

策略四,鼓励孩子“作比较阅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阅读能力的提升,我们要渐渐鼓励孩子将两种或多种材料进行对照阅读,比较出不同作家在选材、立意、情感等方面的同和异。这样的对照、分析和鉴别,既能够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领会“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要义。督促孩子边读边思考,做好读书笔记,以便对照检查、分析鉴别。重视发现不同文本间的细微差别,以达成在比较中发现、在赏析中提高的目标,在发展中训练思维的条理性。

策略五,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当我们与孩子一起阅读时,要相信孩子会沉浸在故事的情节里,能想象故事的画面,能与作者和书中的形象做各式各样的交流……

这里列出的阅读策略,都是我陪伴着孩子们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成长过程中发现并不断在实践中改变和充实的。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把这样的阅读和交流当成游戏、当成辩论,参与的过程是热烈而快乐的,虽然起初阅读与交流的程序似乎是设定的,但随着讨论的逐渐深入,呈现的结果却又是那样的鲜活而生动,仿佛雨后的春笋,你能听得见拔节的声音,感受到成长的力量。

最后要说的是,学习语文,要多读,还要多思考,一本好书是能够给人很多启迪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我把心给了孩子们》一书中写道:

童年时代的朗读,这首先是对心灵的哺育,是人的高尚品质对儿童灵魂深处的触动,那些揭示高尚思想的故事总是一点一滴地将人性倾注到儿童的心里,构成善良的心地。

阅读,该是生成思想的高地,我们要引领着孩子们占领这块“风水宝地”。

【锦上添花】

“良好的阅读虽然不能给孩子带来立竿见影的成绩,但会给他们一生带来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无比相信这一观点,固执地认为阅读一定会滋养孩子的成长,所以我们一直在坚持。当孩子们的思想在书中相遇,当他们认真地与书中人物对话,当阅读点亮眼睛、浸润心灵……他们开始关注身边的事物、自己的生活;开始学着观察、思考和体会;他们笔下的世界开始丰富起来,万事万物开始有了情绪和面貌;他们开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表达起来开始有根据、有条理、符合逻辑,同时又不乏个性和率性的体现。四年来,我们虽然没有刻意地追求成绩,但班级的语文平均分一直名列在前,孩子们在经典积累及作文竞赛中,获得各种奖励百余项。孩子们在进步,从他们稚拙的文章里,我分明看到了智慧的萌芽,感到成长的绿色正迎面而来。

还记得案例中的小宣吗?其实他是班里一部分孩子的代表,他们爱读书的特点我非常喜欢,这是值得肯定的优点,因为他们已经为学好语文做了充足的准备,只是读书的时间和空间要进行很好的规划,读书后的思考、交流以及书面表达要进行有计划的坚持和训练。小宣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我们交流后达成共识:课堂上老师多关注、勤督促;在家里父母多些耐心和交流,少些包办和指责。小宣的家长做得很到位,尤其是亲子阅读坚持得很好,母子俩每日睡前都要进行十多分钟的沟通,他们真诚地反思学习、归纳方法、总结得失、沟通思想,这样的引导和帮助让小宣学会了观察和思考,他的进步有目共睹,升入四年级时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还被同学们评选为三好学生。我想,那份努力后摘得的胜利果实一定特别甜美,它一定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让小宣明白专注的“好”、领会思考的“妙”,相信小宣会成就最好的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