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普遍的思维误区

普遍的思维误区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让孩子们的思维变得十分浅薄。第二种是单纯求快的思维。从小学开始,最快回答出问题、最快完成作业的学生一直都是老师表扬的对象。在很多时候,“快”被认为是执行力与效率的标志。对于学习和思考来说,快慢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这个时候要求孩子们尽可能快地回答问题也无可厚非。要想做到这些,需要的不是快速的行动,而是深入思考、全面分析的能力。

应试教育带给我们很多想当然的、错误的观点。比如很多人都以为成绩第一的孩子一定能当班长,越听话的孩子越有前途,吃的苦越多学习成绩就越好等等。我在之前的章节都已对其错误荒谬之处进行了论证。除了这些不合理的思维定式,我们还应该摒除三种错误思维。这三种思维不仅在学校里非常常见,也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第一种是单纯求多的思维。学生们已经习惯了“高分为王,低分为寇”的思维——高分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可以赢得大家的崇拜,可以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家长的奖励。不仅如此,老师会让他们做“多多益善”的练习题,家长们希望他们日后挣越多越好的工资。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只会看表面数字的多少,而不去看数字内包含的实质。这让孩子们的思维变得十分浅薄。

打个比方来说,在某一次考试中,原本只能考550分的小明因为人品大爆发,多蒙对了几道选择题,结果一下子考了580分,名次一下子提升了一个档次。这个时候小明会沾沾自喜,庆祝这一次考试的胜利,仿佛真的有了30分的进步一样。他不会去想自己是靠着运气好多蒙对了几道题才取得进步的,自身的水平并没有变化。如果不取得真正的进步,下次考试的成绩必然下降。很多孩子一进步就高兴,退步就丧气,从不仔细想想这其中的原因,这是因为他们太在意分数这个数字本身了。

更有盲目追求数量的学生,他们一下子买来了好几本练习册就开始埋头苦做,只想着比别人多做题就能考得比别人高。殊不知他做题时是囫囵吞枣,不加仔细思考,有了错题也不认真总结整理。那些懂得学习方法的同学只做一本习题,却真正掌握了这本习题的所有题型。考试结束后,粗略做了三本题的人当然没有细致做完一本题的人考得好,这时他们往往会捶胸顿足,认为自己太笨了,比别人多付出还得不到回报。

学习本身若是盲目求多就会学而不精、学而不能用,看到什么都想学,最后什么也学不好。挣钱这事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一个只想平平淡淡过完一生的人来说,一百万和一个亿其实是一样的。对于一位歌星来说,他因帅气的外表吸引来的5000万微博粉丝的意义远远比不上靠自己音乐的魅力而获得的100万粉丝。适合自己的数量才是最好的数量,有意义的数量才是真正的数量。

第二种是单纯求快的思维。从小学开始,最快回答出问题、最快完成作业的学生一直都是老师表扬的对象。在学校里,老师们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常常说:“我看看这次谁能第一个完成任务哦。”在单位中,领导也喜欢办事利索的下属。在很多时候,“快”被认为是执行力与效率的标志。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用最短的时间去完成任务当然是好事,但是,深入地学习与思考绝对不是硬性任务,它们没有可靠的指标来计量。成功的人生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思考,它们哪有止境呢?对于学习和思考来说,快慢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小学甚至中学的知识都还比较基础,老师问的问题也一般都有明确的答案。这个时候要求孩子们尽可能快地回答问题也无可厚非。但上了大学之后,各专业学习逐渐深入,主观性不断增强。很多问题不仅仅只有对与错的答案,更有很多不全面的、半对不对的答案。正确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错误的答案也常常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怎样从多方位全面地考虑问题?怎样得出最合适的答案?很多学生为了追求单纯的速度,很少静下心来思考与分析。

要想做到这些,需要的不是快速的行动,而是深入思考、全面分析的能力。在写论文、做研究的时候,要想真正做出自己的成果,就不能毛毛躁躁、一味求快,而要去耐心地进行沉淀与积累。好饭不怕晚嘛。

不仅是大学,中小学的老师在让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其思考的时间,杜绝有些孩子还没想清楚就把答案说出来的情况。这样的孩子看似积极,其实非常浮躁、缺乏自制力。会思考的学生才是真正会学习的学生。

第三种是死板老套、事事都要考虑固定程序的思维。写作本身就是件主观性非常强的事情,作者应该用自己的构思和感情去完成自己的文章。但是,在中学的作文课上,老师竟会教给学生们写作的固定格式。一篇议论文要写几段、第几段阐明中心、第几段引用事例都有明确的规定。学生们写作文只要将那些励志的话、名人的事例填充进去就好了。因为老师说有文采的段落可以加分,学生就找一段写景的优美文字背下来,每次写作文都放在第一段用来引题。主观性最强的作文课尚且如此,其他科目的条条框框就更多了。在这种思维定式下,人一接到任务就会像计算机一样,先去找固定的处理步骤和运算程序,从而逐渐丧失透过问题看实质的能力,难以灵活地解决问题。

上了大学要学习专业知识,步入社会要运用专业知识。理论的知识与现实的实践必定有不一致的情况。这个时候,一些学生发现自己之前考试做题所用的固定程序很多都不适用于单位的工作了。他们一下子慌了神,不知道企业的老板要自己去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要怎么做了。这便是没把知识学透,光懂得用固定的步骤去做题的书呆子

很多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多进行深入地思考与全面地分析都会让人变得更加优秀、睿智。

思维相当奇妙。若把这篇文章反过来写,我也能说出追求数量、追求速度与严谨程序的合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谁是百分百正确,哪些又是绝对错误的,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合理的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话实在一点不错。

孩子们,不要把本篇作为自己懒惰的借口。家长们也不应看了这段话就又给孩子买来好几本练习册。质量永远大于数量,题不在多而在于完成的效果。

不仅是做题,诸事皆是这个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