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资源与时间的浪费

教学资源与时间的浪费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很多人认为,在目前的教育条件下,中学的实践教育就只能舍去。若大部分人真正意识到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应试教育的围墙也就会随之坍塌。它不仅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还对学生们无比在意的高考鲜有帮助,不仅没有引起学生们的重视,反而造成了时间和教学资源的浪费。在文理分科后,文科生扔掉了理化生,理科生扔掉了政史地。这就对应了本节的标题——教学资源与时间的浪费。

上一节中我留了个问题:中学的教育会怎样教授学生使用书本上的知识呢?实践教育做得怎么样,学生们能否做到学以致用呢?

这问题的答案就算我不说,相信大家心里也都有基本确定的答案。对于全国大部分初、高中学而言,知识的实践作用要么是书面上空喊的口号,要么干脆是没人关心的边角废料。

看到这里,很多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怒火中烧了,他们或许会把这本书啪的一声合上,斥责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当然,他们有相当多的理由:学习任务那么重,光刷题还刷不过来,光考试还考不到头,哪还有那么多时间和经费让学生们去做实验?

所以很多人认为,在目前的教育条件下,中学的实践教育就只能舍去。竞争压力大,没有时间和经费嘛。我承认这些个理由都是大困难、大实话,但这并不是学生们只能窝在教室准备考试的理由。若大部分人真正意识到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应试教育的围墙也就会随之坍塌。教育条件的丰富不会一蹴而就,高考对于每位学子的意义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动摇,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对教学方法的改良来让中学教育的效果更好、效率更高,让知识的作用发挥得更透彻。

在探讨这些改良方法之前,我有必要先简要概括一下当前中学的学科设置。除去语数外三科为常设科目,初中又设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考的范围囊括了除去地理、生物之外剩余的七门。在高中的文理分科前,上述九门学科照开不误。文理分科后,政史地三科将彻底与理科生告别,高考不再涉及,理化生三科也彻底与文科生告别,高考也不再涉及。

在此需要额外提上一笔的是我们可爱的会考制度,在文理分科后所有高中生大概在高二的时候还会迎来一次以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这九门学科为测试内容的会考,但会考时的高中生已经完全把精力放在了文、理分科的学习上而无暇兼顾其余的科目,学校也认为将过多的时间用来准备会考的话将影响学生们对文、理科专门的学习。

用“敷衍了事”来形容高中的会考是不冤枉的。学校大多会在会考前一段时间象征性地分别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开设理化生和政史地的课程,其听课质量和教学质量根本没有保证。在会考考场上考生们自带手机接收答案甚至成了被老师们默许的事情,有的老师会在考试结束前半小时就拔掉信号屏蔽器,也就是在暗示考生们可以偷偷拿出手机来传答案了。会考虽以促进学生全面学习知识为目的,但却收效甚微。它不仅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还对学生们无比在意的高考鲜有帮助,不仅没有引起学生们的重视,反而造成了时间和教学资源的浪费。

我在前面借校方的口吻将实践教育表述为做实验,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在一开始对实践教育的理解。其实这是狭窄、片面的。教育带不带有实践性,关键是在于它对提升学生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有没有益处。实践教育优于应试教育的地方,首先在于教学理念的先进,其次才是教学活动的丰富。只要有益处,那么这教育就带有实践性。可惜就算如此,大多中学老师的教学仍不能算是实践教育。他们的教学目标以考试内容为导向,遵循“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考了才教、不考不教”的原则,并纯粹以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评判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某些擅长猜题的老师更是被奉为名师大家,颇受家长和学生的拥戴,这与投机取巧何异?这样的无用之师、不正之风与知识真正的作用有何关系?

在文理分科后,文科生扔掉了理化生,理科生扔掉了政史地。为什么要用“扔掉”这个词呢?因为事实并不像人们所想当然地认为和期待的“这些早期的学习能成为日后良好的知识储备。”这些知识第一次被讲授的时候就以考试为导向了,老师和学生们在潜意识中坚定地认为:既然考试不考了,那么这些知识又有何用?所以它们就只有被遗忘的份,谈何储备呢。

你可以去大学校园里找一个文科生来问:“彩虹是怎么形成的?”你也可以找一个理科生来问:“鸦片战争发生在哪一年?”通过他们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你定会明白他们把花了好几年时间学习的知识忘得是多么彻底。

你还可以去问一个文科生:“你最欣赏的历史人物是谁?为什么?”他大概不会给你讲某位伟人的优秀品质或者为人处事的艺术与魄力,更不会去试着探究伟人们的内心活动,毕竟考试从不会考得如此主观。文科生们大多会给出:“我最喜欢邓小平爷爷,因为他实行改革开放带领中国走向富强”这类“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答案,历史上的前车之鉴、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却往往被学生们抛在脑后。考试的内容虽然多,但不会考得如此深刻。理科生们能画出复杂的电路图,却可能换不好一个日常用的灯泡,这也是实践教育缺失的恶果。

中学六年,是影响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阶段,也是处于拓展阶段的学生们急需扩大知识储备量的时候,可结果呢?这个阶段充斥着盲目、遗忘、纸上谈兵和无用功。这就对应了本节的标题——教学资源与时间的浪费。

下面该提出我对这方面建议了。

首先要改革教材。教材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所使用的最主要的工具,是知识传递的重要工具。科学合理的教材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大学的教材和中学的教材做一个对比。

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不同专业的教材彼此之间差别很大,所谓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嘛,而中学教材就显得非常全面了。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科科皆有,这是为了让学生们广泛、综合地进行学习,获得充足的知识积累,甚至可以培养出一些能文能理的全才,但是之前已经说过,文科生对理化生、理科生对政史地往往不重视——高考不考嘛。

培养全才、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目标固然没错,但若不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今天开设这个学科,明天停掉那个学科,那么再多的知识也只能被遗忘。现在高中的教育改革还有文理科合并的趋势,如果只是盲目地给学生增加或变更所学科目而不进行实质上的改良,那仍不利于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也不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量。

全才不仅要拥有广泛的知识储备,还要有广阔的眼界,要懂得知识真正的作用。把孩子们学了好几年的政史地或理化生一下子在分科后全面剔除也不好,只将文理分科取消而不改变教学模式也不是治本之策。我们应当在学生们感受到知识真正作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但也不盲目求多。

基于这样的初衷,我建议将高中的教材分为学术夯基型与日常实践型两类,前者注重学术理论的研究,以求为大学更高层次的学习打好基础,后者则注重生活实践,意在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性并对其加以运用。

对于理科生来说,理化生是学术夯基型的学科,政史地则是日常实践型的学科。文科生的学科安排与此同理。这两类科目可以在高中同时开设,它们在总体上一难一易、一繁一简,彼此相辅相成。虽然以前日常实践类的学科是在文理分科后就停止开设的,但这些能够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的加入并不会加重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它们是大众的、常用的,这比目前费力不讨好的会考制度要好很多。对于日常实践类教材的编写,最重要的原则和宗旨是“选出与日常生活结合最贴切的部分而不盲目追求全面”,凡事都要讲求一个度,盲目追求全面不仅不会发挥实践教育的作用,还会增加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得不偿失。更为重要的是,实践类的学科可以帮助学生们认识到知识在实践中的无穷力量,可以帮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这对于孩子的各方各面都有综合的好处。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要给文科生们编写一本物理学科的实践性教材,我们可以将如下内容编入:①为什么往保温瓶中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灌满时,瓶口有一层空气,这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②为什么煮熟后滚烫的鸡蛋放入冷水中浸一会更容易剥壳?因为滚烫的鸡蛋壳和蛋白遇冷会收缩,但它们收缩的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物理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再比如“冻肉解冻用什么办法最好?”“自行车尾的红色小灯有何作用?”等等问题,都对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在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高中的文科生们完全有能力很好地掌握这些相对简单的知识。这些教材可以大大减少学生们忘掉初中所学知识的现象。

化学、生物这两科实践性教材的编写与上述物理学科的思路基本一致,唯一的不同只是它们涉及的领域不同罢了。

如果要给理科生编写一本实践性的政治教材,就应当立足于在当今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局面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建设情况、区域民族自治制度等关系到全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制度都应该有基础、实用的介绍。另外,对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和责任的介绍也十分必要,让高中生明白生活中的哪类问题归哪个部门负责,这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甚至可以帮助政府部门本身明确职责,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让同学们从实际的角度了解过这些知识之后,他们就会更深刻地明白虽然我们的国家还有很多需要进步的地方,但中华儿女一直在努力着,中国大有希望,前途光明。

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有着光辉的历史与广袤的国土。将历史、地理与我们的民族意识结合起来,能够大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学习历史、地理并不是要大而散地去背那些时间和地点,而是要让同学们理解古人的智慧、革命的艰辛,要让同学们明白地理书中的内容就是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当一个国家的人民敬仰着自己的民族英雄,当他们亲身感觉到了大好河山与风土人情,人民怎么会不团结、不爱国呢?

总而言之,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实践型教材的编写,都要以能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用到为第一要义。绝对不可盲目求多,求难。编不够一本书可以编一本小册子,重点是要普及实践教育的观念,增加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往往会将政史地理化生在不同年级先后开设,这一点可保持不变,它能为高中生们更好地理解日常实践型教材的内容打下基础。日常实践型的教材可以加进高中的授课计划中,这能让会考发挥名副其实的作用,也能让高中生不至于将初中所学的相当一大块知识丢掉。

在高中的教学内容发生变化之后,高考的考核内容也就必然要随之改变了。否则实践型教材编得再好,高考若不加涉及,那仍将有很多功利的教育者和学生不会重视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知识。

考核内容的改良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将政史地、理化生分别加入理科生和文科生的高考中去,这些相对简单的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可以占很少的一部分分值,每科20分也可以,但一定要算在高考成绩中,与报考大学等事项直接挂钩。其二是将会考成绩与高考成绩按照合适的比重计算得出最终报考大学的分数。

这第一种方法要简单快捷一些,第二种方法则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为了考量学生们对实践型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一部分考试内容既然来自于简单的、内容较少的实践型教材,那么它们的考题就绝不能出一些偏题难题,简单实用即可。或许有人会质疑:“那每个人都考满分,还怎么选拔人才?”我想回答的是:“生活实践中要用到的知识并不需要很大的难度,我们的教育以育人为目的,而不是以选拔为目的,每个人都考出不错的成绩说明他们掌握得都不错,何乐而不为呢?”

并且,实践类学科的考试只占高考分数的很小一部分,理科生或许只需要考几十分的文科知识,文科生也只需要掌握几十分的理科常识,这部分主要是作为会考的改良部分而出现的,本身就不以实现人才的选拔为第一目的,它意在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增强其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使人们意识到知识真正的作用。理科生仍然需要在高考中面对几百分的语数外和理综,文科生也同样需要面对几百分的语数外和文综,这些考试科目起到的才是人才分流的作用。

学生们只有培养出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知识的习惯与能力才能摆脱教育中不合理因素的限制,才能真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加学习的乐趣,从而在拓展阶段真正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若我们的高中生全都如此,那真正的人才就不稀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