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八月份的一天,苏轼就因此被捕入狱。经过整整四个多月的煎熬,他终于重见天日了。经历牢狱之灾,又遭到贬谪流放。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作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作者生活苦闷“念无与为乐者”于是找张怀民,发现“怀民亦未寝”,于是两人“相步于中庭”。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2],解衣欲睡,月色入户[3],欣然起行[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怀民亦未寝[6],相与步于中庭[7]。庭下如积水空明[8],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9]。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0]

作者简况

苏轼(公元1037~公元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宋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也善书,能自出新意,融汇晋、唐、五代各家之长,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苏轼擅长画墨竹,论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对后世绘画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后人辑有《苏轼诗集》《苏轼文集》《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苏轼反对新法,同时又有小人构陷,说他用诗句来讥讽朝廷,这就引发了苏轼牢狱生涯的“乌台诗案”。八月份的一天,苏轼就因此被捕入狱。经过整整四个多月的煎熬,他终于重见天日了。出狱之后,他就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所谓的团练副使,其实没有“签书公事”,有职无权,纯粹是一个闲官。

经历牢狱之灾,又遭到贬谪流放。苏轼郁郁寡欢,难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于是在闲散之余的一个夜里,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著名的短文

疑难注释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省黄冈市以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3]月色入户:月光照进门来。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苏轼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

[6]寝:睡觉。

[7]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8]如积水空明:月色如水般清澈明亮。积水,不是指地上的积水,而是用积水来代指庭中的月光。空明,形容水澄澈明亮,这里形容月光。

[9]藻荇(zǎo xìnɡ):泛称水草。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作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交横,交叉错杂。盖,表原因,可理解为“原来是”。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闲人,清闲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诗文大意

元丰六年的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明亮洁白,不由得心中一喜,高兴地起身穿衣,走出门外。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宛如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诗文名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诗文欣赏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多用即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这篇文章选自《东坡志林》,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作品,真实地记录作者被贬黄州后的一个生活片段,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文章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叙事。首句点明时间和事件的起因。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作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事件的起因是作者准备睡觉时,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他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孤独寂寞,特意来相伴。“欣然”是作者的反应。作者虽然是被贬之人,远在他乡,但遇到美好的事物仍然喜悦、兴奋,可见作者具有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不会因为一点小的挫折就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作者生活苦闷“念无与为乐者”于是找张怀民,发现“怀民亦未寝”,于是两人“相步于中庭”。这一层叙事,质朴有序,流畅自然。

第二层写景。作者仅用短短三句,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明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积水空明”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积水”,给人一种幽静肃穆之感。“水中藻荇交横”是对上句以水喻月的又一层推进,想象更加奇特,比喻更加新奇。既然月光照在庭院中,让人产生错觉,以为是“空明”的“积水”,那么把月下竹柏的倒影错当成“水中藻荇”,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藻荇交横”,借松柏倒影来烘托月色,让人感受到一种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构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盖竹柏影也”相当于谜底,是对上句“水中藻荇交横”这个谜语的揭破,使人恍然大悟,明白事情的真相原来是这样——竹柏的倒影投在月色如水的地上,让作者误以为是“水中藻荇”。这一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描写月色,没有使用一个月字,却让人感到皎洁的月光无处不在,有了如此高超的传神之笔,难怪此文被后人誉为写景的“神品”了!

第三层议论。“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所以担任的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他早就怀抱的“经世济民”的理想相差甚远。仕途失意,生活苦闷,朋友缺乏,夜色凄凉,月光冷清,这种种的不幸,不免让他发出“闲人”之叹。

全文记事真实,抒情真挚,文字纯朴精练,技巧出神入化,不仅意境空灵,语气连贯,而且包含哲理,发人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