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养成每日复习的习惯

如何养成每日复习的习惯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高中生在学习中事半功倍,更可以让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受益终生。每一环节的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这个“新”主要指的是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程度。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高中生在学习中事半功倍,更可以让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受益终生。

一、高中教学的特点

和初中相比,高中每门学科知识量都有较大增加,知识面的宽度和深度也比初中有较大幅度的拓展。因此,高中学习难度更大,要求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更强。具体表现为:

(一)学科知识综合性强

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中,学生要理解或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需要综合多学科的知识,用一科知识、一种方法、一种思维来学习高中课程是不会得到好的学习效果的。一是由于高中各学科制定的教学内容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使高中学习的综合性明显加强,二是中国近些年进行的高考形式和内容的改革,对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强

由于高中教学内容系统性比初中明显增强,大多是以学科基础理论为总体框架,结合生活实际,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编制出来的,知识体系系统而鲜明。每一环节的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

(三)学科知识的难度加大

主要表现在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增强、概括性提高,部分知识枯燥、较难理解。

(四)学科知识的学习备考性明显

高中阶段,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方式的改进上,学校通常会以高考为基本点、出发点,随高考的发展而发展,为适应高考的每一次改变而调整。

二、高中学生学习的特点

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学习学科知识而言,高中的学习比起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高中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诸如判断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要求越来越高,如学生不注意自我锻炼和提高,就会使学习过程变得非常困难。

要求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主性。高中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也不同于初中教师,更加提炼,更加放手,更加宏观,强调学生独立去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此时,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自我监控能力的发挥,反思习惯的形成程度以及是否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迅速搜集并处理信息,都会成为影响学生学习进程快慢的重要因素。

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明确学习动机,调动学习兴趣,合理调适自己的情绪情感、意志水平和性格特点,培养自信心及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并运用到学习过程中去。

高中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不像初中的课程,可以凭借小聪明在考试前突击一下就能把成绩提上去,对于难度更大、覆盖面更广的高中内容来说,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笔记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但这样,还有一些习惯性的做法需要培养。

三、高中生必须养成的好习惯

(一)认真预习的习惯

很多同学只重视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而忽视课前预习,有的同学根本没有预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因为没有认识到提前预习的重要性。

那么,预习有那些好处呢?课前预习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可以提前知道课堂的重难点,使听课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在预习时,要做到: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与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的旧知识,并补习此时的知识;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作为听课的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做好记号或记入预习笔记。

(二)专心听课的习惯

如果课前没有一个“必须当堂掌握”的决心,会直接影响到听讲的效果的,如果在每节课前,学生都能自觉要求自己“必须当堂掌握”,那么,上课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上课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这大概正是一部分学生学习负担重的重要原因。

集中注意力听课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注意的指向性,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在每一瞬间都能有选择的反映事物;注意的集中性,可使事物在人脑中获得清晰和深刻的反映。正因为注意拥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重要的特征,所以,注意具有选择、保持以及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的功能。上课听讲一定要理清思路,思路就是思考问题的线索。要把老师在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理解清楚。目的是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以便使自己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知识的领会进入更高级的境界。分心是注意的反面,分心不是没有注意,只是没有把注意指向和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上,心不在焉,必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三)及时复习的习惯

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知识迅速遗忘。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复习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

复习还可以“温故而知新”。这个“新”主要指的是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程度。知识的系统化意味着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从整体、全局或联系中去掌握具体的概念和原理,使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识系统中的应有位置上去。其次,知识的系统化,能把多而杂的知识变得少而精,从而完成书本知识由“厚”到“薄”的转化过程。最后,系统化的知识有利于记忆。道理很简单,孤立的事物容易忘记,而联系着的事物就不容易忘记。

那么,怎样才能使知识系统化呢?一要靠平时把概念和原理学好,为建造“知识大厦”备好料;二要肯于坚持艰苦的思考,思想懒汉,逃避艰苦思考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好知识的;三要学会科学地思维。

(四)独立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真正懂没懂、记住没记住、会不会应用,要在做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第一,做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清楚,公式的变换更灵活。可以说做作业促进了对知识的“消化”,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应用的高级阶段。第二,做作业可以提高思维能力。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引起积极的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新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而且得到了“思维的锻炼”,使思维能力在解答作业问题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第三,做作业可以为复习积累资料。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就是做过的习题也不应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作为复习时的参考资料。因此,我强烈建议每个学生、每一个学科都必须有一个错题收集本,平时收集,考前复习。

(五)练后反思的习惯

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过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5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的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六)积极应考的习惯

从学校的角度讲,考试能够检查老师们的教学效果;从老师的角度讲,考试能够检查教和学的近期效果,以便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从学生的角度讲,考试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学校、老师和家长对自己的评价,也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不管是领导、老师还是学生,都要把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为什么有的同学在考试时考不出应有的水平呢?这涉及临考准备、临考发挥、考后分析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决定性的因素一般有三个:一个是学习因素,即知识能力的水平;一个是心理因素,即情绪、意志等状况;一个是方法因素,即会不会应考的问题。

应该如何应考呢?首先,对参加考试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临考前,不要去想考试成败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尤其不夸大考试成败的影响,对自己的期望要实事求是;其次,要正确对待外来的压力。再次,考试前要休息好。临考前要减轻学习负担,要保证充分的睡眠,要适当进行文体活动,要保证身体健康。最后,在考试过程中,要注意答卷顺序,按先易后难的答卷法,审题要认真,想不起来,先放一放,做好后要仔细检查,更正错误。

(七)阅读自学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提前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高中生必须养成阅读自学的习惯。

(八)细心观察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九)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蜂蜜。

(十)总结归纳的习惯

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学生必须养成以上“十大好习惯”,作为班主任来说则必须充分认识高中生的特点,合理地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2013届,我所带的班上有一名学生叫×××,在高一刚进校时成绩在班上排名比较靠前,学习态度也非常认真,别人学时她在学,别人玩时她还在学,但成绩却是月月下降,到期中考试时她的排名已经到了班级中下游水平。我仔细观察,发现她表面上学习态度好,但是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所以,学得比别人吃力;没有积极思考的习惯,遇到难题不认真思考就去向老师或者同学求助,所以,考试总是得不到高分。为此,期中考试结束后,我找她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入的谈话,并要求她每周做好计划和总结,提前预习,每次遇到难题没有思考5分钟以上不向别人求助,争取自己解决。最终,这个学生在期末考试时又回到了班级前10名,在2013年6月的高考中也一举考上了中山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