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各主体的权责划分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各主体的权责划分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过程是一个多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政府、学校和企业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三重主体,需要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行使各自的权力,履行各自的职责。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政府将在其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为三地企业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三地企业必须强化自身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到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进程中。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过程是一个多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政府、学校和企业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三重主体,需要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行使各自的权力,履行各自的职责。

1.政府统筹监管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政府将在其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三地从省市到区县政府,都要坚持同责共赢的基本原则,牢固树立主体意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全面把关统筹、监督两项重任。统筹是三地省市级政府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合作统筹功能定位,联手形成高层协调机制,共同研制教育协同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向上承接作为顶层设计的宏观大政方针,向下统领作为实施细则的配套法规政策;区县级政府根据教育协同发展规划落实各个具体环节,详细制定合作指南,促进人才跨区流动和教育理念交流。监督是指三地政府共同以保障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进程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尊重市场规律、灵活运用市场机制的同时,引导学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约束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的其他参与群体,使其按照法律、法规、政策规范行事,评估政策措施实施成效,并依据监测报告动态调整统筹协调。

三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与兄弟省市协调好协同发展工作细则,而且要对所辖范围内不同地理位置的教育发展情况、优势领域和薄弱环节等了如指掌,指导、统筹、协调所辖范围内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注重在三地合作中为不同的教育组织之间的合作牵线搭桥,提供各种平台。

2.学校创新落实

学校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过程的重要实践者,在切实落实教育协同发展战略规划和创新发展教育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还是基础教育,三地教育机构均需要在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和现代学校建设等方面有所变革和创新。

基础教育层面,三地学校应充分探索校际帮扶、师资帮扶的创新路径,在学校发展、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学生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的校际合作,明确两市支持一省的帮扶权责,多渠道提升河北省落后地区的师资水平和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职业教育层面,三地学校应通过成立职业教育联盟和职业教育集团,协同开展跨省市校际合作,联合推进三地统一标准、学分互认、异地升学;根据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发展优势学科,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充分利用行业协会,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高等教育层面,三地学校应大力推进校际合作,充分利用京津大量优质高校聚集的优势,推进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平台;通过联合成立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落实现代高等教育在高科技上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价值定位。

3.企业积极参与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适应产业调整新需求的综合性任务,因此行业企业参与对调整产业结构,有序疏解首都人口有着深刻而重要的影响。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为三地企业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三地企业必须强化自身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到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进程中。

第一,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筹措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社会资金。第二,在合法规范的前提下开展民办教育企业试点,以达到疏解北京市教育过度集中的目的。第三,要顺应科技发展和产业调整的新形势,积极加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参与建设和发展行业协会,支持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推进区域—行业—学校联动。第四,要参与高等教育产学研生态系统,积极吸收并转化高校优秀的科研成果,与科技研发能力强的优质高校共同成立产业孵化基地,通过高校人才引领企业技术革新,不断推出新产品,并积极向全社会扩散。第五,企业家要积极参与产学研管理委员会,设置专业部门对接高校技术转化,促进企业文化融合,实现高校与企业共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