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科举制度

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科举制度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举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选举制度。隋炀帝还在大业年间,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从此科举制度便开始逐渐地完备起来。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人。每年分期举行的称为常科,而由皇帝下诏书举行的临时考试则称为制科。王安石的改革随即便遭到了以苏轼为首的翰林学士的反对。加之后来政治斗争的影响,《三经新义》被取消。

科举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选举制度。而之所以被叫做科举,是因为这种制度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科举制实行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在隋朝平定战乱,统一全国后,为了能够尽快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迅速发展,达到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隋文帝便把对官吏的选拔权力收归于中央,继而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了分科考试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便可以做官。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大业五年(609年)正月,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四科举人。隋炀帝还在大业年间,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

隋朝灭亡以后,唐朝的帝王沿承了由隋朝传下来的选拔制度,并且又做了更进一步的改善。从此科举制度便开始逐渐地完备起来。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人。唐朝科举制的考试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为常科,而由皇帝下诏书举行的临时考试则称为制科。

科举的考试内容在宋代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取消的科目有诗赋、帖经、墨义,而重点则选取专以经义、论、策的科目进行取士。在熙宁八年,废除诗赋、贴经、墨义为科目的取士的考试内容,即此颁发由王安石所编写的《三经新义》和论、策来进行取士。之所以采用王安石的科考取士内容,是因为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更把通经致用放在首位。并且规定应考士子的必读书为大经和兼经。大经包括《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兼经则有《论语》和《孟子》。进士考试规定为四场,依次考的是大经、兼经、论、策。而殿试相对于科举考试则相对容易,考试科目仅有策,字数则必须在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随即便遭到了以苏轼为首的翰林学士的反对。加之后来政治斗争的影响,《三经新义》被取消。即后便时而考诗赋,时而考经义,时而兼收并蓄,变换不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