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她比烟花寂寞

她比烟花寂寞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这些于她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她的心还是一片荒芜,只有寂寞深深烙印其上。最终,命运给予她的,只有寂寞,只有伤痕,只有被火苗灼烧过后化作一团死灰的心。在我看来,萧红恰如烟花,在最美的时刻消陨于天际,一瞬的绚烂,永久的沉寂。只不过,萧红的寂寞远甚于烟花,许多美好,她还未来得及诉说,我们也未来得及倾听。我想,她一定也很想再回到那个后花园。

2013级22班 孙萌

七十多年前,萧红在香港写下了那本描绘东北边陲小镇风土人情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本书通过“我”—一个早慧的孩子的视野将一个漫长而零散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些记忆的碎片,有的令人动容,有的令人发笑,有的令人痛心……而就是这些拼图碎片,拼出了这一幅单调中蕴藏着生机,同时又夹杂着苍凉的风土画,和着悠长凄婉的调子,隔着时光,如雾、如藤蔓一般枝枝绕绕,纠缠人心。

我看到东二道街上的泥坑,常常淹死骡马和小孩。有的人说应该种上树,有的人说应该去拆墙,但却从没有人付诸行动,所以那个泥坑一直都在,依旧在雨天淹死着骡马和小孩。

我看到活泼开朗的小团圆媳妇从一个“看到我也还偷着笑的”女孩变成了“到后来,她连动也不动,哭也不哭,笑也不笑”的木偶娃娃。最后,她被滚烫的热水烫死了,一条生命的流逝,像水被蒸发。

我看到古怪的二伯,经历家道中落、世态炎凉,最终他的性格已然扭曲,变得冷漠麻木。可他却喜欢与雀子说话,与石头讲理。他兴许也是寂寞的。

我看到死了老婆的磨倌冯歪嘴子,仍是拉磨、做粘糕、推着独轮小木车吆喝着,“将含着泪水的眼睛笑了起来”,像石缝中的野草,带着两个儿子坚强地生活着。在生命旅途中,那些苦难,那些风言冷语,都不能使我们畏葸不前,只会令我们愈发坚强。

我看到卖豆芽菜的女疯子因独子被淹死常跑到庙台去哭,可哭过了,仍是去吃饭、睡觉、卖菜。时间的齿轮不会因为悲伤而停止转动,即便难过,日子仍会推着我们向前走。

我看到那片多彩的后花园,那里有蝴蝶,有金色的蜻蜓、绿色的蚂蚱,有小黄瓜大倭瓜,有惊艳的火烧云。早晨的露珠会落在花盆上,黄昏的太阳照着大向日葵,还有祖父讲着那听倦了的故事。身下是软塌塌的草坪,天空蓝悠悠,又高又远……

我看到这里的人们十年如一日的琐碎生活,如一杯温吞的白开水般平淡无味。

我看到……

在这片荒凉冷寂的黑土地上,属于北国的猎猎寒风似是冰封了呼兰河小城,亘古的荒凉漫漫湮没着这里的人们。人性的善良、懦弱徘徊在这里的长街短巷,而人性的愚昧和悲哀就萦绕在小城的天际。

这里的人啊,或许麻木,或许愚昧,可从未存害人之心,只是抛不开旧社会旧思想,只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旧习惯而思索而生活。可见,可恨之人其实也有其可怜之处。

人生是苦多乐少。

就这样,萧红以轻盈的笔触讲述了她的小城,她的童年,入目的却是力透纸背的荒凉。同时,她对于呼兰河城的感情也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毫不留情地鞭笞着人们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愚昧与懦弱;另一方面,她又同情他们受到封建思想的戕害,生活得麻木而冷漠。于是,萧红悲天悯人的情怀,透射着深入骨髓的寒冷,贯穿整部小说。

无疑,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呼兰河小城的生活在萧红看来也是寂寞的,刻板的,单调的。那个在她眼里如小天堂般的后花园和陪伴她度过童年时光的祖父,是她眼中唯一的暖色,也是她心中唯一的慰藉。而这些于她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她的心还是一片荒芜,只有寂寞深深烙印其上。在遥远的以后,纵使时光掷地无声,自然与光阴时序更迭,寂寞依旧如影随形,纠缠了她一生,就像她说的:“我总是一个人在走路。”

她就这样一个人一路走着,靠着一种执着,怀着一颗孤勇的心,历经一次又一次的飞蛾扑火、奋不顾身,像鸟儿寻找栖息之地,一路寻觅着自己的春天,一路承受着希望的落空。最终,命运给予她的,只有寂寞,只有伤痕,只有被火苗灼烧过后化作一团死灰的心。她一生追求梦,渴求爱,终在经历了生命中的三十个漫长严冬后,在第三十一个冬天里,因为现实太冷、烟花太短暂,不愿再醒来。她的梦,她的爱,她短暂生命中的绚烂,最终都冰封在时间的水晶棺中,与她一同寂寞地宿在了香港的浅水湾。

在我看来,萧红恰如烟花,在最美的时刻消陨于天际,一瞬的绚烂,永久的沉寂。只不过,萧红的寂寞远甚于烟花,许多美好,她还未来得及诉说,我们也未来得及倾听。

我想,她一定也很想再回到那个后花园。只是,蝴蝶飞走了,花儿萎谢了,花园早已不是旧日光景;只是,那些人和事,已无处追溯,难寻其影,包括她自己,亦是回不去了。

我想起戴望舒的那首短诗《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我也只盼萧红在另一个世界,能与蓝天碧水永处。长夜终尽天将亮。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茅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