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知道将来应该做些什么事,必须先问一问自己的兴趣是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如果对某一件事感兴趣,那么那件事和他的性情一定是很相近的,也必是他想要的。
——冯友兰(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很多青少年对于未来感到十分茫然,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俗话说,知人难,知己更难。人的眼睛能够看到远处的东西,看不到近处的睫毛。正确地认识自己很不容易,因为自己看自己往往都会带有主观的成分和感情的色彩。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这个道理。知道自己“做什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而要知道自己最好“做什么”,最好的指导员就是——兴趣。
冯友兰先生说:“要想知道将来应该做些什么事,必须先问一问自己的兴趣是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如果对某一件事感兴趣,那么那件事和他的性情一定是很相近的,也必是他想要的。”显然,于冯老而言,他的成功便是源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便选择了与性情相近的哲学作为其一生的方向。
其实,很多人都能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合理地应用它,激发出自身无穷的热情。当我们怀着满满的热情,做着我们最感兴趣的事情,那么距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历史学家顾颉刚在北大期间,有两项与书相关的特别爱好。一是最喜欢跑图书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学校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京师图书馆藏有清内阁大库图书,内有鲜为人知的宋元善本和名家点校本,这是他经常流连忘返的地方;学校图书馆也拥有丰富藏书,尤其是新学著作,使他受益匪浅。由于经常接触,他便发现了其中的弊端,比如新书配置不及时,缺乏开架规则,为此他曾直接上书蔡元培校长,直言不讳地提出了图书馆改革方案。那封《上北京大学图书馆书》就连载于《北京大学日刊》,且所说多为采纳。
顾颉刚的另一个爱好就是看戏,京剧和其他传统戏曲都爱。为了能在天桥等地看上一场满意的名角戏,有时将饭钱省了,饿着肚子买了戏票,还经常戏后深夜归来,校门已关,只得翻越墙头,有次因不慎还差点跌断了小腿。因为爱看戏,他养成了在地摊上买唱本、宝卷的爱好,这全是出自民间底层的作品,没有正规机器印刷,都是石印、油印和手抄本,而这些又都是正宗图书馆不曾有的收藏品。顾颉刚日积月累,广有收藏,曾表示“当时真想编一册《戏考》目录提要呢”。
顾颉刚先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且用极大的热情去做他所热爱的编目事业,人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所在,人们往往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甚至废寝忘食,无形中缩短自己和天才之间的差距,拉近自己和成功之间的距离。青少年也应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将热情和潜能发挥出来。
一个人的兴趣需要慢慢发掘,青少年要有意识地去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尽量尝试以此为基础确定自己的梦想,做自己擅长的事。不妨时时问一下自己的内心热爱什么、想要什么,并将二者融合起来。这样,顺着自己的兴趣一步步努力,你可能会发现成功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遥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