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写好一篇议论文

如何写好一篇议论文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议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而结构、条理、论证和论据等是议论文评分的重要细则,因此,写作议论文要尽量符合这些标准。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同样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为文章的,它还必须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典型的论据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与名言。

【技法点拨】

一、拟好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传递显要信息的重要部分。由于它位居文章结构之首,所以文章题目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阅卷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议论文拟题的基本要求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醒目舒畅。具体而言,可鲜明,可形象,可简洁,可别致,可整齐,不一而足。总之,以能激发阅卷者阅读兴趣或使之有耳目一新之感为最佳。一是题目有论点型和论题型两类;二是文章的内容必须紧扣题目,直接以文章的论点为题目,不但能让读者一开始就明白文章的论点是什么,而且还可以时时提醒你,论证时不忘紧扣论点,不要偏离中心。还可用文章议论的话题拟定题目,所谓话题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件、问题或现象等。习作者可根据自己的观察提炼出自己的论点,并加以论证,亦可巧用修辞法、设置悬念法、观点入题法、借用典故法等等。

议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观点鲜明的文章最受阅卷者的欢迎,因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够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便于阅卷者准确而快速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二、开好头

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短,即要简洁流畅。简洁是议论文开好头的保证,尤其是复述材料时更是只能对材料进行简要概括,切不可详细叙述。开头短,可避免冗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间上突出其内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因为评分标准中有“中心明确”的细则。开篇确定中心,有利于阅卷者按等级计分,也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不致出现主旨不清、中途转换论题等作文大忌。靓,即要精彩。这也是传统文论中所说的“凤头”。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阅卷者,给阅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使用一定的表现手法,使开篇富有文采,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三、中间段写好首句和末句

议论文的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典型,关键在中间段的写作是否写好。而结构、条理、论证和论据等是议论文评分的重要细则,因此,写作议论文要尽量符合这些标准。

常见的论述模式是:首句为小论点或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中间围绕小论点,运用恰当的事实、理论论据,或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分析说理;最后结合论述内容写一两句小结的话语。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写作最重要,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脉络,显示全文的论述思路。

四、典型而鲜活的论据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一个人要丰满多彩,光有灵魂和骨架,没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为文章的,它还必须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

典型的论据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与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实,切合题旨。其次,选用的论据要弃旧用新,要厚今薄古。另外,有些同学习惯用古代事例阐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联系实际,无时代的活水,也不能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

五、结好尾

结尾是全文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结尾应当响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奋进。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结尾只有两个字:“活该!”短短两字,可谓简洁之至,力透纸背。议论文结尾的写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论点;要体现全文结构的紧凑、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画蛇添足;语言要干脆有力、清音留响,富有启发性和鼓舞性。

【经典引路】

文章的修改

叶圣陶

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认真的人,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那么,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所写的文字,看看有无不妥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但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语言妥当,文字就妥当,因此需要检查的,其实是语言。

怎样的语言才妥当呢?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叫思想),表达得充分确切了,就是妥当,否则就是不妥当,需要改。这样寻根究底地一想,就可见需要检查的,认为不妥当需要修改的,其实是意思。可是有些人不领会。常听人说:“这篇东西基本上不错,文字上还得好好修改。”好像文字和意思是两回事,竟可以修改文字而不变更意思似的。实际上哪有这样的事?凡是修改,都是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变更了原来的意思。

譬如原稿上几层意思是这样排列的,检查后,发觉这样排列不妥当,须得调动一下,做那样的排列,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有这层意思,没有那层意思,检查过后,发觉这层意思用不着,该删去,那层意思非有不可,必须补上,这不是增减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的这个词,这样的句式,这样的衔接,检查过后,发觉这个词不贴切,应该用那个词,这样的句式和这样的接榫不顺当,应该改成那样的句式和那样的接榫,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词句了吗?词句需要变更,只为意思需要变更。你觉得“发动”这个词不好,要改“推动”,你觉得某处要加个“的”字,某处要去个“了”字,那是根据意思决定的。

说到这儿,似乎可以认为: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不过变更有大小不同,大的关涉全局,小的仅限于枝节,也就是一词一句。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顾及全局和枝节,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的理解很重要。有了这样的理解,对修改就不肯草率从事。

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还要“念”,就是把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后一段跟前一段连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分多点儿或少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样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就是修改的办法。念下去顺当,就因为语言流畅妥帖,意思也就流畅妥帖。

【简评】:

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修改文章一定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思想”展开论述;运用举例论证或假设论证,列出文章修改中可能出现的三类现象和词语变更的实例,论证了“凡是修改,都由于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变更了原来的意思”的论点,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严谨而富有说服力。

【佳作展示】

承接文化,延续血脉

甘肃成县第一中学 强雨萱

2017年的高考考纲修订内容发布了,语文的变化顺应着近几年来一贯的动向:增加阅读量,增加古代文化内容,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在我们周围,有些同学对于古代诗词歌赋,可谓“谈”之色变,惧于其意义的生涩难懂,也恼于其复杂多变的句式,有人认为:时代在进步,又何必了解已经被时光侵蚀千年的文化,可我认为,了解学习古代文化,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承接,更是中华血脉的延续。

从商周开始,中华文明由一支汩汩细流逐渐凝聚成汹涌的江河,一路奔流,跨过时间的桎梏,流淌于今。你一定好奇于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或者倾心于雄浑瑰丽的编钟;你一定曾沉浸于三国战火纷飞的豪情壮志中,或是憧憬于千军万马旌旗蔽空的震撼场面;你一定在心中暗叹唐宋之人低吟出如此曼妙的诗句……我曾在西安的夜幕中,在脑海中搜寻所能想到的诗篇,我想知道,千百年前,盛世长安的街道是否就是这般流光溢彩,当年的低舍勾栏,市人之语,与繁华兴荣在时间的雕刻下可有什么相似的痕迹,我也一直想去春雨如酒柳如烟的三月苏杭,我想知道,千百年来描绘的那些苏柳河畔的水,是否依旧潋滟晴方好?

那些根深蒂固在人们心底的礼仪教养,人生领悟,又何尝不是来源于古书卷上的墨痕?孔儒思想早在两千年前就扎下了根,在神州大地上蔓延开来,在滚滚向前的岁月中,吸收了各种文化的养分,我们所遵守的孝悌之道,早在耳熟能详的篇目中为人津津乐道;我们所参悟的社会至理,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历史陈迹中都有踪影。这些古代文化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铅印出来的没有温度的文字,它们是社会前进中的一个铆钉,是国家发展中的一块基石,是对于未来的期盼的远星。

习主席在一次报告中就指出,要让古诗文多出现于如今学生的课本中,那些游走于中华文化上下千年的智慧,可不是几个方块的模样而已。

这次语文考纲的变化,也更加反映出国家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视,或许文言文生涩难懂,或许古诗文让人望而却步,但静下心来,那些文字背后未尝不是一个美妙的世界,他们与人类共栖于同一片土地,却阻隔千年时空。承载古文化,也便是延续亘古流淌的血脉,让其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庇护华夏,永世昌盛

【简评】: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采性很强,避免了说理论说文那种空泛的只重“说理”而缺乏文采、生动性不足的弊病,文章题目即为中心论点,开头入题较快,主体部分整句运用富有气势,表现力极强,很有散文笔法,文章引经据典、论据充分,很好地支撑了论点,读来富有感染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