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兰州市西北中学办学理念

兰州市西北中学办学理念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西北中学获得了新生,教育专家马汝邻任校长。1976年,市教育局统一排序命名学校为“兰州第二十八中学”,被确定为市重点中学。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恢复兰州西北中学校名,2004年跻身省级示范性高中行列。在8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兰州西北中学恪守“勤俭敬信”的校训,敦行砺节,孜孜以求,八方学子,慕名而趋,为甘肃的社会经济发展、为祖国建设事业培养了一

办学理念:在开放的教育中培养现代人,在民主的教育中培养自主人,在科学的教育中培养创新人,在和谐的教育中培养健康人。

【释义】

西北中学办学理念的确立,缘于三个理由:

第一,从八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看,西北中学之所以能够培养出一代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够在甘肃省基础教育界产生较大的影响,不仅因为有一批又一批师德高尚、学识渊博、富有远见的教育者的辛勤努力,更主要的是有一个开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继承历史优秀遗产,发扬学校优良传统,是办好学校的必要条件。

第二,从教育本质或教育终极目标看,教育是最关乎人自身的事业,教育的核心是人,它要关怀的是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它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又为了人;通过教育使人成为创造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使人“愈成其为人”,是教育的本质功能。学校教育应该复归教育的本质功能,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第三,从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看,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摒弃将教育工具化的做法,复归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功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学校只有形成开放、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承担起培养具有现代意识、自主精神、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的重任。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追求的永恒目标。

不断努力营造开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实现培养现代的人、自主的人、健康的人的前提;培养现代的人、自主的人、健康的人,是不断努力营造开放、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的目的。

开放的教育,主要指教育者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意识,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阔胸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在开放中接受社会的监督,在开放中调整办学思路,改进教育方式,在开放中汲取先进的办学思想。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不断发展。民主的教育,核心内容是教育者要把学生看做朋友,视学生为教育活动的主体,用乐观、平等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天性,善意地评估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天性,对学生充满信心。和谐的教育,是指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学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要处于一种协调、平衡、有序的状态,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培养具有现代意识、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国家对教育的期望。

办学目标:彰显示范、突出特色、服务一方。

办学思想:落实高中办学多元目标,成功实现高考中的突围。

校训:勤、俭、敬、信。

【释义】

1928年建校初,由马福祥先生题写校训。自建校以来,兰州西北中学秉承了勤、俭、敬、信的校训。

勤:尽力做,认真。《尚书》云:“惟日孜孜,不敢逸豫。”“业精于勤”,勤为成功之基,于师为勤业,唯勤业可博学求知,探索真理,教书育人;于生为勤学,唯勤学可涵育道德,丰富学识,培养能力。

俭:约束,不放纵,节省俭约,心底质朴。语出《易·否》,“君子以俭德辟难”。《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唯养成俭朴之德性,方可防止奢靡腐化,防患于未然。

敬:戒慎,敬肃。不怠慢,不苟且,尊重客观。语出《诗·周颂》“夙夜敬止”。为师须敬道敬业,为生须敬师敬学。唯敬,方能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探求客观规律;唯敬,方能孜孜不倦求学,认认真真做人。

信:诚实,言语真实,不昧不欺,恪守信用。诚实守信为交际之道,立身之本。失信则难以立足于社会天地之间。

校训涵盖了为学之道及育人的道德标准。其在今天的含义为:德育为首,德才并举。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倡勤俭的工作、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养成诚实守信的个人品格,勤业敬业,进而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去追求真理,追求知识,以实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的教育目标。

校风:勤奋、俭朴、敬业、诚信

学风:勤奋、乐学。

教风:敬业、善激。

在教育领域中,“文化”一词已成为近年来最热的词语之一,文化建设已成为许多学校管理与发展的积极诉求。学校文化决定着学校战略及相应的制度策略的制定和策划,决定着教育质量提高和学校发展的速度,检验着这种提高与发展的品质,决定着校内各种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协调着学校与外部生态的互动,塑造着学校的社会形象,因而学校文化建设理应成为学校战略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学校文化建设必须针对学校发展的现实问题,在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全校师生的文化认同

2009年学校新班子成立,首先面临的是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复验工作。大部分人过去一段时间对学校的基本感觉和判断是不够和谐,人文生态环境不够好,针对学校特殊发展时期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学校教职工的整体愿景和精神面貌,西北中学将学校的文化建设定位为“绿色生态文化”。“绿色”象征着希望和愿景,象征着蓬勃发展的未来,象征着和谐生长的生态。学校在那样一个特殊时期,提出这种文化理念,旨在通过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点点滴滴地营造和谐的人文生态。

为了使绿色生态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就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三风”建设等问题,学校印发了500多份问卷调查表,分别召开学生、教师、家长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最终修订形成了《兰州西北中学绿色生态文化手册》。改造校园生态景观,修建教学楼门庭文化墙;悬挂走廊名人字画、师生格言;装修开放式网吧、开架式书吧,为师生创设上网、读书休闲、谈心、交流的园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教师团队的“拓展训练”,学生社团活动和各种校内外的比赛活动;编辑出版校园报刊,《绿意》报及时报道学校新人新事,《西风》杂志成为师生施展文学和学术才华的文化舞台。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建设举措,广大师生对“绿色生态文化”有了广泛的认同,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办学呈现新的气象。

二、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根植学校优秀历史文化的土壤,在丰厚的精神遗产中,汲取营养并结合时代精神提炼学校文化

1928年,白崇禧、马福祥、孙绳武等一批热心国民教育的开明人士在北京牛街建立了北平清真中学,孙绳武任第一任校长,这便是西北中学的前身。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难当头,学校流亡至兰州、成都等地,兰州西北中学建校于小西湖,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教育工作者们筚路蓝缕,默默耕耘,践行着救亡图存、教书育人的使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西北中学获得了新生,教育专家马汝邻任校长。1976年,市教育局统一排序命名学校为“兰州第二十八中学”,被确定为市重点中学。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末的发展历程中,名师应时而出,驰骋杏坛,许多著述印行省内外,供不应求。高考成绩斐然,曾名列全省第四,英语单科成绩居全省第一,创造了建校史上的辉煌。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恢复兰州西北中学校名,2004年跻身省级示范性高中行列。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在8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兰州西北中学恪守“勤俭敬信”的校训,敦行砺节,孜孜以求,八方学子,慕名而趋,为甘肃的社会经济发展、为祖国建设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著名冰川学家秦大河,著名医学家秦大山、杜修海、王恒大,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诗人汪玉良,作家张锐以及原甘肃省副省长陈琦玲和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杜颖等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德育先进学校”、“兰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甘肃省五一劳动奖”。

这就是学校文化的深厚根基,解放前的“救亡图存”精神,解放后的“积极进取”士气,正是我们学校“绿色生态文化”建设的肥沃土壤,也是学校鼓舞士气,振作精神的文化底气。

三、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打造鲜明的文化标识系统,并在文化精神物化呈现的过程中,彰显自己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个性

学校在针对学校现实和传承学校历史的基础上,对学校文化构建进行了文化标识系统的设计和打造。

为了使学校绿色生态文化标识系统更加明晰和深入人心,学校特意编辑了《兰州西北中学绿色生态文化建设手册》。由“历史文化及现状”“绿色生态文化理念”“绿色生态文化理念标识系统”“绿色生态文化行为标识系统”“绿色生态文化视觉标识系统”等部分组成,比较系统地阐释和较鲜明地呈现了学校绿色生态文化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个性。

同时,围绕“绿色生态文化”对学校的环境进行了精心的布置: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悬挂在教学主楼的正面;制作了文化建设的巨幅主题宣传画;扩大了学校宣传栏;将学校正面比较陈旧的浮雕墙装饰成巨幅宣传画,每学期围绕国家的核心宣传内容进行设计,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和国家意识的教育;建设学校网站,及时展现师生活动,建立学校留言板,随时征求师生意见,改进学校工作,及时化解矛盾,使沟通交流更加快捷,为建设绿色生态和谐校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以一系列的工作机制为支撑,在机制健康有序的运行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卓越的文化品牌

(一)通过“四项工程”和“三个行动”支撑学校文化建设。先后实施“校园民生工程”“师资提升工程”“教学绩效工程”和“文化建设工程”;启动了“教师专业发展阅读行动”“集体备课行动”“学生自我发展行动”。

1.构建施展平台,以队伍建设为主题,实施师资提升工程。制定了《兰州西北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根据计划组织了三百余人次教师参加了各类培训。先后聆听了魏书生、崔其升、任小艾等教育名家的讲座。特别是进入高中新课改以来,学校先后选派两个年级组的教师分别前往华东师大和华南师大参加新课程新教法培训。拿出经费几十万元,先后选派了200多人次的教师到北京、上海、山东、广东等地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交流和学习考察;选派年轻教师到大学进行单科进修;资助5位青年教师参加教育硕士的研读。开展教科研活动,组织教师从集体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制订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入手,将教科研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去。通过互助性教科研提高全体教师理解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学校已形成教师“发展有空间、干事有舞台”的良好氛围。

2.深化教学改革,以提高质量为主题,实施教学绩效工程。每年认真组织学习“全市高中教学绩效经验交流会”和“全市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学校成立“兰州西北中学高考教学绩效领导小组”。采用包干班级、“认养”学生的办法,将高三12个教学班分配给领导小组成员。他们深入教学第一线,分析学情,帮助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抓高考“双线临界”的学生,确定每位同学的高考目标,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使每位同学找到自己的高考分数增长点。2008年以来每年升学率均有可喜的提高。

3.鼓励终身学习,以校本培训为主题,启动教师专业发展阅读行动。建设学校文化首先应该从教师的阅读行动开始。制订了学校阅读行动方案。印发阅读分享材料,材料由教职工自己推荐,定期开展集体阅读活动,同时,要求教职工撰写心得。学校图书馆购置教育类和课改类图书600余册,校长亲自推荐相关书目。教师专业发展阅读行动,使教职工形成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氛围,为提高教职工理论业务水平和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专业扎实、素质优良的学习型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

4.提高德育实效,以突显德育亮点为主题,启动学生“自我发展行动”。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在学生中启动了以“自我设计规划、自我诊断反思、自我完善践行”为核心的“自我发展行动”。学校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通过“自我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于学生自我成长的活动,其中学校与共青团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检察院、兰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建立的“兰州市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教育内容主要由学生搜集由学生讲解,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基地。

(二)通过打造“绿色生态高效课堂”,支撑学校文化建设。创建“绿色生态高效课堂”,使学校文化建设落实到课程文化层面上。以高中新课改理念为依据,落实学校绿色生态文化建设;以回归教育本原,追求教育绿色生态为目标;在中英、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推广的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归纳总结和践行参与式教学;在学习我国新课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山东杜郎口“高效课堂”、广东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浙江的“东庐模式”等实验成果;全面实施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

之所以将创建目标定位为“绿色生态高效课堂”,是因为在应试教育的生态下,课堂教学与学习绩效往往是以加班加点、拼时间拼体力、消解学生个性为代价的。学校积极追求的“绿色生态高效课堂”,强调的是“高效率、低能耗”,符合课堂教学和学生个性成长规律的“绿色生态高效课堂”。

在学校开展“绿色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学校将这种文化理念引入课堂教学中,这里的“绿色生态”是指生命鲜活灵动的人的课堂,学校将其衍化为一种课程文化,一种生态化的课程文化,一种遵循人的自然成长发展规律的课程文化,一种充满生命活力和个性张扬的课程文化,一种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文化。

学校制订了《绿色生态高效课堂实验方案》,在组织外出学习观摩的基础上,确定实验的教师。为使实验能够稳步有效推进,学校建立了跟踪指导评价改进机制,定期召开实验交流会。利用网络资源编写《导学案》,多次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观摩和评价指导。帮助任课教师协调班主任建立学习小组,建立小组积分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性评价。所有教室安装三面黑板,提供学生讨论和展示的平台。在每个教室的醒目位置上张贴“每课时讲课力求不超过30分钟,留出10分钟让学生思考、讨论、拓展、巩固”等八条内容的课堂教学行为“温馨提示”。

目前,此项工作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形式进行培训和推广,为此专门编辑了《绿色生态高效课堂建设手册》。随着《兰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和我校《“十二五”学校发展规划(2011—2015)》的制定,我们将以“八大行动计划”(校园硬件建设行动计划、团队精神打造行动计划,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教育教学改进行动计划、高考升学绩效行动计划、学生自我发展行动计划、教育科研强校行动计划、绿色生态文化行动计划)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长效支撑机制,进一步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努力形成自己卓越的文化品牌。

通讯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建工西街68号

邮编:730050

联系电话:0931-26685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