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理论到实践

从理论到实践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再造理论以一种新生的思想重新审视企业,对传统管理学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亚当·斯密《国富论》所倡导的分工理论提出质疑,在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工商管理革命。这场巨大变革随后又波及公共部门,成为“政府再造”和执行力提升的利器之一。正是基于“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独特视角,流程再造理论引发了公共部门改革的新浪潮。政府流程再造虽然更多涉及工作流程,但必然伴随着组织结构的重塑与变革。

“流程再造”的概念,最初源起于现代企业管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顾客需求层次不断提高,需求内容也日趋多样化,企业间的竞争空前激烈。传统的部门分割、层次节制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以客户、竞争与变革为特征的时代新格局。199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与CSC Index咨询公司董事长詹姆斯·钱皮合著的《改革公司:企业革命的宣言书》,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企业再造理论以一种新生的思想重新审视企业,对传统管理学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亚当·斯密《国富论》所倡导的分工理论提出质疑,在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工商管理革命。这场巨大变革随后又波及公共部门,成为“政府再造”和执行力提升的利器之一。

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流程,也就是一套完整贯彻始终的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活动。企业再造必然要求改造流程,对组织架构、人力、效率、成本、盈余等方面进行彻底变革与再造。须知,企业之所以缺乏竞争力,症结不在于员工不卖力,而在于传统分工理论将一个连贯的业务流程分割成为多个支离破碎的部门,层级节制、僵化保守的官僚体制束缚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工作本身以及负责执行的员工,都不存在问题;唯一有问题的是流程架构,需要改造的正是流程本身。不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怎样,即使效率有所增加,也只能治标不治本。

正是基于“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独特视角,流程再造理论引发了公共部门改革的新浪潮。当然,政府流程再造已不局限于业务流程简化,而是意味着一场理念与方法的根本变革,其基本内涵就是:以公众的合理需求为导向,对政府流程进行彻底重组,以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谋求组织绩效的显著提升,使公共服务和产品更多赢得公众满意与信任。

从更深层次看,政府流程再造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以公众需求为牵引。政府流程再造的外在作用力是政府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但直接内驱力则是政府为了更好地满足公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因此,政府职能的调整与转变,必须摒弃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与方式,转而以目标公众和公共利益为中心,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都要体现公众立场。特别是流程设计要以方便公众获取公共服务为出发点,创造条件让公众参与到公共决策和公共事务中去。这是政府流程再造的本质特性所在。

二是以整体流程优化为主线。传统以职能为中心的理念,将业务流程人为地割裂开来,进而导致部门林立、多头指挥,让公务人员与公众无所适从,极大损害了政府效能与公信力。从职能型转向流程型,就是排除对流程运行不利的障碍,整合多余的部门以及重叠的流程,强调部门之间业务、信息、服务的整合与协同。政府流程再造,本质上是系统思维的具体运用,强调系统优化、全局观念,强调每一个环节的活动尽可能实现最大化增值,将众多员工、各项任务以及不同部门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从根本上消除本位主义、利益分散主义。

三是以组织结构重构为支撑。政府组织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政府流程再造虽然更多涉及工作流程,但必然伴随着组织结构的重塑与变革。由于更强调“为公众创造价值”,有必要构建一种能够及时提供便捷服务、回应公众需求、具有动态适应性的政府组织结构。从纵向结构看,传统的“金字塔—鸽笼式”的科层制结构组织,将被以流程为主导的“扁平化—适应型”结构取代。这种新型组织结构更强调扁平化、弹性化、开放性和动态适应性,能够灵活适应时代变化、满足社会需求,有效避免公共部门效率低下、执行力受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