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凝聚共识,打开突破口

凝聚共识,打开突破口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凝心聚力、达成共识,是推进改革的前提条件。其中最首要的一环,是缔结牢固的君臣变法联盟。秦孝公最初“恐天下议己”,于是召集卫鞅与保守派代表甘龙、杜挚等,在宫廷会议上公开辩论变法得失。宋神宗起用王安石推行新政,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直言“祖宗之法不可变”。神宗再三权衡,最终选择王安石的改革方案。

凝心聚力、达成共识,是推进改革的前提条件。具体而言,就是描绘愿景、感召他人,寻求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其中最首要的一环,是缔结牢固的君臣变法联盟。也就是说,国君必须有坚定的改革决心,主持改革者得到国君的极大信任,改革方案也得到国君的充分认可。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偏居一隅、势力孱弱、人才鲜至。秦孝公以罕见的气魄,面向四海颁布求贤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卫国人卫鞅(即后来的商鞅)随即入秦拜见孝公,提出帝道、王道、霸道三策,最终“霸道”获得孝公首肯,“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宋神宗同样也是如此,他痛感“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即位3个月后即迅速起用“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的王安石,着手准备变法。此前,王安石在长达万字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阐明了他关于富国强兵的构想与方案,其革故鼎新的改革家形象早已树立。

不过,改革本质上是权力的再分配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势必激起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这就需要主动沟通、耐心解释,寻求共鸣、赢得认同。秦孝公最初“恐天下议己”,于是召集卫鞅与保守派代表甘龙、杜挚等,在宫廷会议上公开辩论变法得失。甘龙等人提出治国应遵循古法,却拿不出真实的历史证据。而卫鞅则引经据典、逐条批驳,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博得孝公连连称“善”。这场辩论不仅打击了保守派的气焰,树立了卫鞅的政治威信,也改变了中间派大臣的看法,他们后来都成为新法的有力执行者。宋神宗起用王安石推行新政,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直言“祖宗之法不可变”。在延和殿大辩论中,司马光认为,变法的范围应加以控制,与民休养生息、藏富于民即可;而王安石则主张,必须自上而下推行一整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全方位的彻底变革。神宗再三权衡,最终选择王安石的改革方案。

信誉是一切领导活动的基础,是所有领导力的基石和支点。如何赢得民众的信任,是变革之初最艰巨的挑战。卫鞅在制定新法举措后,并没有立刻向全国推广,而是首先取信于民。《史记》记载:“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卫鞅通过“徙木立信”这个举措,表明政府推动变法的坚定决心和严谨态度,对徙木者的赏金兑现也显示“令出必行”,使卫鞅及新法很快在民众中树立起威信。与卫鞅的“客卿”身份不同,王安石、张居正被大胆起用之前,早已是声名远播的改革新星。比如早年的王安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然而一次次谢绝朝廷的任命,在地方官任上韬光养晦多年,精心耕作他的“改革试验田”,一时政绩斐然、民众爱戴。因此,当宋神宗下定决心锐意革新时,王安石不仅历练完备、成竹在胸,而且是众望所归、呼之欲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