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俗语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讲的就是小人总喜欢用自己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尧到华山视察,华山的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首先,我们要客观地认清别人与自己的差异,不断完善自己,不能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定律阐释投射效应,指当人们不知道别人的情况(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时,往往主观地认为别人有同自己相同的特性。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喜欢假设别人与自己有某些相同的倾向,喜欢认为自己具有的某些特点别人也具有。

为何会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结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对这个故事,也许你会一笑而过,但其中苏小妹的话确实是有道理的。

从心理学角度讲,上面一则故事中的苏小妹正好指出了人喜欢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的投射效应。俗语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讲的就是小人总喜欢用自己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

与之类似,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笑话: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抛锚了。

年轻人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怎么办?这条路很长时间都不会有车子经过。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决定去那个人家借千斤顶。可是他又有许多担心,在路上,他不停地想:

“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

“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

“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顶,却不肯借给我,该怎么办?”

……

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气。当走到那座房子前,敲开门,主人一出来,他冲着人家劈头就是一句:“你那千斤顶有什么稀罕的!”

主人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来的是个精神病人,就“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年轻人错就错在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了主人的身上。

在人际交往中,认识和评价别人的时候,我们常常免不了要受自身特点的影响,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觉得既然我这么想,别人肯定也这么想。例如,贪婪的人总是认为别人也都嗜钱如命;自己经常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

1974年,心理学家希芬鲍尔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邀请一些大学生作为被试者,将他们分为两组,给其中一组学生放映喜剧电影,让他们心情愉快;而给另外一组学生放映恐怖电影,让他们产生害怕的情绪。然后,他又给这两组学生看相同的一组照片,让他们判断照片上人的面部表情。

结果,看了喜剧电影而心情愉快的那组大学生判断照片上的人的表情是开心的,而看了恐怖电影而心情紧张的那组大学生则判断照片上的人的表情是紧张害怕的。

这个实验说明,被试的学生将照片上人物的面部表情视为自己的情绪体验,即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

其实,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除了将自己的情况投射到别人身上外,还有另一种表现——感情投射,即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越看越喜欢,越看优点越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物越看越讨厌,越看缺点越多。所以,知道了投射效应会使我们对其他人的知觉失真,我们就要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保持理性,避免受这种效应的不良影响。

巧妙利用投射效应

尽管投射效应有时会令我们的感觉失真,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对其进行巧妙的利用。

投射效应会使我们以自己的感受去揣度别人,缺少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造成主观臆断并可能陷入偏见的深渊,这是需要我们克服的。

《庄子·天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尧到华山视察,华山的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华山封人说:“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发现,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富、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随意“投射”给所有的何人。

由于产生投射效应是主观意识在作祟,所以我们应时刻保持理性,克服潜意识和惯性思维,让事物的发展规律还原它本来的面目,从而消除这种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

首先,我们要客观地认清别人与自己的差异,不断完善自己,不能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其次,我们要承认和尊重差异,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认识别人。最后,为了避免投射效应,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别人。在与人交往时,我们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着想,理解对方的需要和情感,才能与他人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也更容易达成共识。

不可否认的是,因为人性有相通之处,有些时候不同的人也会产生相同的感受。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正如钱钟书所说“自传其实是他传,他传往往却是自传”,要了解某人,看他的自传,不如看他为别人做的传。

例如,你在帮公司招聘人员的时候,想了解求职者真实的应聘目的,那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1.你来应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工作轻松

B.有住房

C.公司理念符合个人性格

D.有发展前途

E.收入高

2.你认为跟你一起到公司应聘的其他人应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工作轻松

B.有住房

C.公司理念符合个人性格

D.有发展前途

E.收入高

显然,第一个题目并没有多大意义,大部分求职者都会选择C或D;第二个题目,则可以考察求职者的心理投射,求职者一般会根据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来推测别人,其答案很可能也就是求职者内心的想法。

那么,在谈话或招聘等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投射效应来了解交际对象的内心态度和动机,这为我们带来积极的意义。

所以,对待交际中的投射效应,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其影响,以理智避开它不利的一面,以智慧运用它有利的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