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当了明代的开国皇帝后,每天的山珍海味、美酒佳肴让他感到很腻味。有一次,他回想起当年他当和尚时,云游病倒在破庙,肚饥口干,一位讨饭婆子给他喝了一种珍珠翡翠白玉汤,鲜美无比。现在他多想再尝尝那个味道!
于是,皇后马娘娘传旨找来当年做汤的讨饭婆子,让她照当年老样用剩饭、剩菜、黑锅巴、白菜帮煮了一碗汤。朱元璋一看,竟是残羹剩饭,正要发作,但认出那人的确是当年的讨饭婆子,觉得这汤毕竟是按自己的要求做的,怎能发火,就舀了一匙倒进嘴里,咸、酸、苦、辣、焦、糊、馊、臭,样样味道都有,就是没有香和鲜。但为了顾全面子,他只得强忍着喝了下去,然后,佯装笑脸说:“真是珍珠翡翠白玉汤,好喝!好喝!”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汉族,明朝开国皇帝,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在位期间努力恢复生产、整治贪官。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朱元璋当年病倒在破庙,饥渴交加,一碗残羹剩饭对他来说也是美味,以致终生不忘。当了皇帝以后,天天吃山珍海味,味觉已经逐渐适应,竟觉不出美味。这种现象是典型的心理学上的感觉适应,即在同一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下,其适应性会发生变化。常见的感觉适应有味觉适应、嗅觉适应、视觉适应、听觉适应等。生活中,味觉的适应现象很常见。皇帝吃山珍海味不觉得香,同老病号不觉得药汤子苦,常吃糖的小孩子不觉得糖甜一样,是一种味觉适应现象。
生活中,你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去别人家中,你可能觉得他家有一种特殊的气味,于是,你问主人:“你们家怎么有一种××味?”主人可能会有些惊讶,因为他并没有注意到家里有一股××味,这是由于他在自己家里待久了,对其中的气味已经习惯了,所以就闻不出来了。这就是嗅觉的适应。古人说的“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这个道理。
人们对各种感觉的适应速度和程度是不一样的。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光适应。人们从明亮的阳光下进入已灭灯的电影院时,开始什么也看不清楚,隔了一段时间,就能分辨出物体的轮廓来了。这种现象叫暗适应。暗适应是环境刺激由强向弱过渡时,由于一系列相同的弱光刺激,导致对后续的弱光刺激感受性的不断提高。开始的5~7分钟,感受性提高得很快,经过1小时后,相对感受性可提高20万倍。
当我们从黑暗的电影院走到外面的阳光下,开始会感到耀眼发眩,什么都看不清楚,但是过了几秒钟,就能看清楚周围的事物了。这种现象叫光适应。光适应是环境刺激由弱向强过渡时,由于一系列的强光刺激,导致人们对后续的强光刺激感受性迅速降低。
与视觉的适应比较,听觉的适应就不很明显。除非用较强的连续的声音才会引起听觉适应,像工厂高音调的机器声,持续作用于人,就会引起听觉感受性降低的适应现象,甚至出现听觉感受性的明显丧失。
触压觉的适应则很明显。我们安静地坐着时,几乎感觉不到衣服的接触和压力。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老年人把眼镜移到自己的额头上却到处寻找自己的眼镜。实验证明,只要经过3秒钟左右,触压觉的感受性就下降到约为原始值的25%。
温度觉的适应也很明显。例如,当我们游泳的时候,刚下水时觉得水很冷,经过三四分钟后,就不再觉得水冷了。相反,我们在热水中洗澡的时候,开初觉得水很热,但经过三四分钟后,就觉得澡盆中的水不那么热了。但是,人们对于特别冷或特别热的刺激比较敏感,一般不会形成感觉适应。
痛觉的适应是很难发生的,即使有,也非常微弱。只要注意力一集中到痛处,你马上就会感到疼痛。正因为痛觉很难适应,它才成为伤害性刺激的信号并具有生物学的意义。
而嗅觉的适应速度,以刺激的性质为转移。一般的气味经过1~2分钟即可适应,强烈的气味则要经过10多分钟,特别强烈的气味(带有痛刺激的气味)令人厌恶,难以适应甚至完全不能适应。嗅觉的适应带有选择性,即对某种气味适应后,并不影响对其他气味的感受性。
味觉的适应一般表现为味觉感受性的降低,完全的味觉适应则表现为味觉的消失。味觉的适应速度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浓度越低适应越快。味觉有交叉适应现象,即对一种物质的适应会影响对其他类物质的适应。一般说来,味觉适应比较明显,但不同物质的适应时间和恢复速度是不同的。如人的味觉对蔗糖的适应和恢复较慢,对食盐的适应和恢复较快。
感觉适应能力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对于我们感知外界事物、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夜晚的星光下和白天的阳光下,亮度相差达百万倍,如果没有适应能力,人就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精准地感知外界事物,正确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研究适应现象对生产生活实践也有重要意义。比如,在交通运输业中,人们对夜晚驾驶室的照明与外界亮度的差异的处理,就应考虑视觉的适应问题。还有,如果教室采光条件差,学生进入教室后就要用较长的时间适应暗光,这样既有损学生的视力,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