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鞅变法的故事

商鞅变法的故事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鞅变法,促成秦国的富强,但他“刻薄少恩”的个性,使他最后死于自己定的法令,落得恶名。商鞅本姓公孙,而祖先姓姬,由于被秦孝公封在商邑,所以号称商君。卫鞅认为,非常人要有非常人的作为,不必和世俗一般见识。不告发奸佞者,腰斩;告发奸佞者,比照战获敌首,受同等的赏赐;藏匿奸佞者,比照投降敌人,受同等的处罚。卫鞅决定处罚太子。百姓对商君的命令的反应速度,远高于对国君所下的命令。

商鞅变法,促成秦国的富强,但他“刻薄少恩”的个性,使他最后死于自己定的法令,落得恶名。商鞅会不得善终,都是自己造成的,也是一个“性格决定命运”的案例。

商鞅变法,促成秦国的富强,不料最后却死于自己所设定的法令。这是商鞅罪有应得?还是秦国亏待他?

商鞅本姓公孙,而祖先姓姬,由于被秦孝公封在商邑,所以号称商君。他是卫国庶出的公子,在还没显贵之前,也叫做卫鞅。

公孙鞅年少时,喜欢法家的学说,在魏国丞相公叔座底下担任名为“中庶子”的高级家臣。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但还来不及将他推荐给国君,自己就身患重病。

魏惠王前来探病,问公叔座:“公叔相,你的病情万一有什么变故,这个国家该怎么办呢?”

公叔座郑重地说:“我的家臣公孙鞅虽然年纪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将国事托付给他。”魏惠王听了,默不作声。

魏惠王临走前,公叔座退下左右的人,对魏惠王说:“大王要是不听我的建议重用公孙鞅,那么一定得把他杀掉,不能让他离开魏国。”

魏惠王答应公叔座的请求后便离去了。

接着,公叔座把公孙鞅找来,对他说:“我刚才向惠王推荐你接替相位,大王露出不以为然的神情。我理当先忠于国君,而后才顾及自己的臣子,所以我对大王说,若不重用你,就把你杀了。你快走吧!免得被抓!”

公孙鞅说:“大王既然不采纳您的建议起用我,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杀我?”公孙鞅坚信自己不会有生命危险,所以没离开魏国。

公孙鞅分析得没错。事实上,魏惠王对公孙鞅根本无动于衷。那天,魏惠王回宫后,对左右的人说:“公叔座病得可真不轻呀!唉,居然要寡人把国家大事交给他的家臣公孙鞅来管理,这也未免太糊涂了!”

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求取贤才,打算重振秦穆公的霸业,光复东边被夺走的土地,于是他决定西进秦国。他成为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景姓太监)的门客,透过景监的关系,以卫鞅名义求见秦孝公。

秦孝公接见卫鞅,听他谈论国事听到打瞌睡。

事后,秦孝公生气地对景监说:“你的门客是个好说大话的狂妄之人,这种人怎么能用呢?”

景监转而责备卫鞅:“你对国君都说了些什么呀?”

卫鞅说:“我向国君说了‘帝道’,但他没有领悟。”

过了五天,卫鞅再次求见秦孝公,两人谈了更多,但秦孝公还是不满意。

秦孝公又责备景监,景监便又质问卫鞅。

卫鞅说:“我跟国君谈‘王道’,他仍然没听进去。再让我见一次吧!”

第三次交谈,秦孝公感觉好多了,但依旧没有起用卫鞅。

孝公对景监说:“你这个门客还不错,我还想再跟他好好聊聊。”

景监找卫鞅了解状况。

卫鞅说:“我这次跟国君谈的是‘霸道’,揣想他是要接纳我了。我早料到他还会再见我。”

再度会面,两人聊得很投机。谈着谈着,秦孝公身体不知不觉地往前靠,与卫鞅越靠越近谈了好几天都不感到疲倦。

会后,景监对卫鞅说:“你是怎么抓住国君的心思的?国君高兴极了!”

卫鞅说:“我拿帝王之道来游说国君,想让秦国功比夏商周三代。国君说:‘太久了,我等不及。再说,有贤能的君主都是当世扬名天下,哪能等几百年再成就帝王大业?’所以我就跟他讨论让国家强大的方法,国君很欢喜。只不过,这还是无法和商周的功绩相比。”

秦孝公重用卫鞅,想要变法图强,却又怕天下人议论自己。

群臣也为变法的问题在朝中辩论。

卫鞅认为,非常人要有非常人的作为,不必和世俗一般见识。他说:“只要能让国家强盛,就不必效法陈规;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必遵循礼制。”

秦孝公称许他的观点。

甘龙却不同意这种说法,说:“依照旧有的办法施政,官员才能习惯,人民也才会安定。”

卫鞅反驳:“甘龙所言,就是世俗的一般见识。聪明的人创造新的法度,愚笨的人受制于旧的法度;有才干的人能变更礼制,没才干的人只会拘泥于礼制。”

杜挚加入讨论的战局:“没看到百倍的好处,就不要变更法度;没发现十倍的功用,就不要换掉旧有的器物。效法陈规,不会出错;遵循礼制,才不会偏差。”

卫鞅照样反驳道:“治国的方法不能只限定一种,只要能对国家产生利益,就不必依循过去的做法。商汤和周武没有遵循古法而能统治天下,夏桀和商纣守着旧礼制却让国家灭亡。反对古法的,别去非议;遵循旧有礼制的,根本不值得夸赞。”

“卫鞅说得好!”秦孝公听了群臣的辩论,肯定了卫鞅的主张,同时也因卫鞅的话而坚定了自己的心志。

秦国的官职共分二十级,左庶长是第十级的官职。孝公任命卫鞅为左庶长,负责制定变法的法令。

新法的内容是:

一、每十户编为一个“什”,每五户编为一个“伍”,让人民互相监督和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坐。不告发奸佞者,腰斩;告发奸佞者,比照战获敌首,受同等的赏赐;藏匿奸佞者,比照投降敌人,受同等的处罚。

二、一户有两名以上男丁,而不分开生活,每个男丁加倍赋税。这是为了鼓励秦国的人民分家,以刺激秦地的开发。

三、立下军功的人,依照功劳可以获得上爵的封赏;私自斗殴的人,视情节轻重处以大小罪刑。

四、以农业为本,努力耕织,米粟和布帛产量增多的人,免除他的徭役。只在商业上追求小利,或因懒惰而导致贫穷的人,不只本人,连同他的妻子和儿女都要被贬为官婢、官奴。

五、贵族没有军功的,不得在宗室的谱牒上列名。

六、明确规定尊卑和爵禄的等级,各按等级领有田地和住宅。家中奴仆的衣着,也依随主人的等级而定。有功的,享有荣耀;无功的,就算有钱,也不会拥有地位。

新法拟妥,尚未公布,卫鞅怕百姓心里有所怀疑,就在首都市场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公开宣布:“谁能将这根木头移到北门去,就赏他十镒黄金。”

“这是说真的?还是说假的?”

百姓只觉得怀疑,没人敢动那根木头。

卫鞅于是又抬高赏金,下令:“把这根木头移到北门去的人,赏五十镒黄金。”

有个人决定试试,移动了木头。卫鞅果真给了他五十镒黄金,以此表示政府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不会欺骗百姓。

经过这一段前奏,新法正式公布。

新法实施一年,有上千人涌进国都抱怨新法不便。

太子恰巧在这时犯了法。

卫鞅铁着脸说:“法令之所以无法执行,就是因为在上位的人以身试法。”

卫鞅决定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家的继承人,不能动刑,卫鞅便让太子太傅公子虔代他受罚,并在太子太师公孙贾的脸上黥字。

隔天,秦国人民都遵守法令规定,不敢再有异议。

新法实施十年后,秦国百姓都非常欢喜。因为这时候的秦国,物品若是遗落在路上,不会被别人据为己有;山里没有盗贼,家家户户都能自给自足;百姓勇于为国作战,却不敢私斗。当初指责新法不当的人,又回过头来说新法的好处。

卫鞅说:“这些人在扰乱施政。”便把他们迁到边境去。

从此,秦国再也没有人敢议论新法。

秦孝公升卫鞅为大良造,也叫做大上造,是秦国第十六级的官职。

卫鞅率兵攻打魏国安邑,大败魏军。

三年后(公元前公元前350年),秦国在咸阳盖起宫殿,把国都从雍迁到咸阳。

卫鞅对全国下令,禁止父子兄弟住在一起。凡是男子,就得独立生活,从事生产活动。

卫鞅推行县制,将全国乡里、邑地聚集成四十一个县(《史记》误为三十一县),并设置县令和县丞。

接着卫鞅下令清除田间的疆界,以增加耕地的面积,然后平衡赋税,统一度量衡

第二次新法实施的第四年,公子虔又犯了法,被割去了鼻子。

过了五年,秦国变得很富强。周天子派人将祭祀过的肉赐给秦孝公,诸侯纷纷前来祝贺。

隔年,齐国在马陵打败魏国,俘虏了魏太子申,并且杀死了魏国将军庞涓。

又过一年,卫鞅对秦孝公说:“秦国和魏国的关系,就像人有心腹之疾,不是魏吞并了秦,就是秦吞并了魏。为什么呢?因为魏国依靠山险,定都在安邑,以黄河和秦国为界。魏国控制崤山的函谷关,有利时就会西侵秦国,否则就向东攻城掠地。去年魏国被齐国打败后,诸侯们纷纷背叛魏国。今主上贤能,让秦国得以富强,我们可以乘这个机会发动攻击。魏国挡不住秦国,必定往东边退。只要魏国一退,秦国就可以占领黄河和崤山的险固之地,向东控制诸侯。这才是帝王大业啊!”

秦孝公认为卫鞅说得对,于是命他率兵再度攻打魏国。

魏国派公子卬带兵迎敌,形成两军对峙。

卫鞅派人送信给公子卬,信里写道:“我过去在魏国时和公子友好,如今各为两国的将领,实在不忍心互相残杀。希望能与公子见一面,订立盟约,欢饮而罢兵,让秦国和魏国都得到安宁。”

公子卬前往会盟,却中了卫鞅的埋伏,遭到俘虏,魏军也因此被打败。

魏国屡次被齐国和秦国击败,国内空虚,国力日益削减,魏惠王为此十分担忧。于是他把黄河以西的土地割让给秦国,以求和平,接着又把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公元前341年)。魏惠王从此也被称作梁惠王。

梁惠王曾感叹地说:“寡人真后悔当初没听公叔座的话!”

卫鞅凯旋归国后,秦孝公封赏他商、于等十五个都邑。卫鞅从此被尊称为“商君”。

商君在秦国执政二十一年(《史记》误为十年),得罪了不少权贵,许多宗室贵族都对他心怀怨恨。

某一天,大臣赵良来见商君。

商君问:“你看我治理秦国,和以前的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比较能干?”

赵良说:“实话实说,可以不受惩罚吗?”

“你愿意说实话,那就是我治病的良药,我怎么会处罚你呢?”

赵良于是将百里奚的故事简单地描述了一遍。

百里奚原是楚国的乡下人,听说秦穆公不分尊卑贵贱广纳贤才,便想去求见。但到了秦国,盘缠用尽,只好把自己卖给秦国商人当奴隶。一年后,秦穆公得知这件事,就把他从低贱的奴隶一路提拔到一国之相。

五羖大夫百里奚辅佐秦致使六七年,东伐郑国,三次拥立晋国的国君(惠公、怀公和文公),并遏阻了楚国北侵的势头。

他在国内施行教化,致使巴人前来进贡;又对诸侯施以恩惠,令戎国都表示臣服。

百里奚担任秦相时,疲累不乘车,酷日不打伞,在都城巡视时没有车队随行,也不需要武力护卫。

他死的时候,举国上下悲痛欲绝,小孩不唱歌谣,劳动者不哼小曲。

“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啊!”赵良反问,“那么商君您呢?”

赵良接着把商君在秦国的所作所为,也回顾了一下。

商君当年能见到秦孝公,是靠受宠的景监牵线,一点儿也不光彩。

商君辅佐秦国,不以百姓为重,却大建门阙,谈不上什么功绩。

商君处罚太子的老师,又用严刑峻法伤害人民,累积民怨,凝聚祸患。

商君权倾一时,功高震主,有时候还会自作主张,变更国君的命令。百姓对商君的命令的反应速度,远高于对国君所下的命令。

商君自比国君,自称“寡人”,每天都用法令约束秦国的贵公子。受过刑罚的公子虔,八年来足不出户。

商君出门,随行的车队数以十计,卫队手执矛戟夹道奔走,车上满载武士,随从各个孔武有力。若是这些外出准备没做好,商君就不愿意出门。

赵良坦率地说:“《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商君的处境其实就像朝露般危险,您还能希望活得长久吗?您何不把十五邑封地归还朝廷,然后到偏远的地方隐居,再劝秦王一改政治作风。否则秦王一旦弃世,那些想抓你的秦国人绝对不会放过你的?死亡的危险已经迫在眉睫了!”

赵良据实以告,但商君始终没有采信他的建议。

五个月后,秦孝公驾崩。太子继位,是为秦惠王。

公子虔等人上告商君计划谋反,朝廷便派人去逮捕他。商君逃到函谷关下,打算寄宿旅店。

旅店主人不知道他是商君,便对他说:“根据商君的法令,留宿没有身份证明的客人,店主会受到处罚。”

商君感叹地说:“哎呀!制法的流弊,居然到了这种程度!”然后转而投奔邻近的魏国。

魏国人怨恨商君欺骗公子卬,并且打败魏军,也不愿意收留他。

商君想逃往其他国家。

魏国人却说:“商君是秦国的逃犯。秦国如此强盛,要逮捕的罪犯进入魏国,不快点将他遣返怎么行?”因此就把商君送回秦国。

商君进入秦国,回到商邑,发动部属攻打郑县。秦惠王派兵回击,在黾池结束了他的生命。

秦惠王将商君五马分尸,公开示众,并且警告大家:“别像商鞅这样造反!”接着诛灭了商君的整个家族。

在中国历史上,商鞅变法是一件大事。历来学者对这次变法的看法大致有两点:

一、这是一次成功的变法。

二、变法让战国时期的秦国由弱变强。

但这两项观点,近年来却遭到质疑。

关于第一点,学者刘国祥指出:商鞅变法只重视农业,论其实质,只是单一领域内的结构性调整。奖励生产,只是为了支持战争,对于整个社会的提升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而变法者最后遭到旧有势力的残害,也不是成功的变法该有的现象。

关于第二点,著名史学家何炳隶主张:在商鞅变法之前二十年的秦献公时期,秦国就已经开始变强,而获得墨家思想者的帮助是关键因素,他们为秦献公提供了城池攻防的军事技术,以及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尚同”(一切统一于上级)思想。秦国的强大,不能只归因于商鞅的变法。

上述这两种说法都很值得参考。

在《史记》中,司马迁关注商鞅的性格问题。他评断正是商鞅的“刻暴少恩”的性格致使他在秦国最后落得恶名。商鞅会不得善终,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太史公言下之意,这仿佛又是一个“性格决定命运”的案例。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1),欲舍(2)客舍(3)。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4)无验(5)者坐(6)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史记·商君列传》

过了五个月,秦孝公驾崩。太子继位。公子虔一班人告发商君想要谋反,并派出官吏去逮捕商君。商君逃到函谷关下,想找旅店住宿。旅店主人不知道他是商君,说:“根据商君的法令,留宿没有身份证明的客人,店主会被连坐,遭到罪罚。”商君感叹地说:“唉!制法的流弊,居然到了这种地步!”

(1)关下:函谷关下。

(2)舍:住。

(3)客舍:旅店。

(4)舍人:旅人。

(5)验:身份证明。

(6)坐:连坐获罪。

一、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做事犹豫不决,不会成功。

例句 古语有云:“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我们做任何事情,既然已经立定志向,就要坚持到底。

二、徙木立信:指通过某种手段树立典型,而使公众信服的行为。相似的词语有:“徙木之信”“移木之信”。

例句 政府要是能够徙木立信,就不怕政令不行。

三、作法自毙:比喻自作自受。相似的词语有:“为法自弊”“作茧自缚”“咎由自取”。

例句 他成天搬弄是非,结果身陷是非,真是作法自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