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题小“作”法

大题小“作”法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题小“作”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宽题、虚题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大题小“作”,有题材上的,也有立意和联想上的。立意上的化大为小,指从一个大主题中找出一个他人所轻的“小”意思来作为切入点,表现大主题。本文成功之处在于能“大题小作”。

所谓大,指的是题目可写范围比较广,时间跨度比较长,空间距离也比较大,可写的人、事、物、理,很多很多。一方面,这类题目为考生提供了张扬个性、驰骋笔墨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这类题也使考生难于把握,落笔时不易集中笔墨来突出中心,好比脱缰的野马,失去方向,无法驾驭。大题小“作”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宽题、虚题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大题小“作”,有题材上的,也有立意和联想上的。题材上的化大为小,指从写作题材纷繁复杂的结构组成中,精选出被一般人忽视、看似平凡微末的事物作为角度,通过对这些“小”的扩写,来展示整体事物的万千气象之“大”。在这里,这些“小”要能体现原整体事物的精髓。立意上的化大为小,指从一个大主题中找出一个他人所轻的“小”意思来作为切入点,表现大主题。联想上的化大为小,指从联想中取其与此联想神晤的一端,拓展联想的空间。这里的“小”大多指细节性的。无论哪种类别上的化大为小都是以“小”为角度写其“大”。大题小作的要领如下:

1.先判定哪种题目是大题。

所谓大题多为统率的内容,头绪多,不便归类,或概念抽象,题目是一个词,或不好驾驭,难以将众多而庞杂的内容统一在一篇文章之中。如《父辈》《面向大海》等。

2.限制定向,宽题窄作。

一般限制的方法是在标题前面加修饰语,也可在后面加中心词,还可前后都加。如“父辈”可写成艰难的父辈、父辈的辉煌、父辈的遗憾、父辈——执著的一代、对待父辈即对待传统……这样一限制,文章的范围就缩小了。

3.大胆取舍,见微知著。

作文不求面面俱到,但要力求用八百字的篇幅将属于这一题范围内的某一点、某一侧面、某一感人片段写得深刻一些,充实一些,生动一些。如椽大笔,不一定篇篇都是妙文华章,倒是一些日常凡人小事,能让人领略生活的况味。

品味出不同的人生

这世界什么最美?有人说是花,因为娇嫩;有人说是树,因为挺拔;有人说是藤,因为坚韧。答案当然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角度,答案亦是不同的。让我们品味出不同的人生。

一束鲜花,娇艳欲滴。悲伤的人说“感时花溅泪”;高兴的人说“花儿对我笑”;忧郁的人说“林花谢了春红”;欣喜的人说“人面桃花相映红”。有人说花有情:“落红不是无情物”;有人说花无情:“浪荡桃花逐水游”。花没有变,变的是人的心绪,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看一束花可以看懂一个人。看懂他的脾气、品位、性格,看懂他的心情与气质。

大千世界,人们总是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他们也答出了自己的心灵。苹果为什么落地?有人捧着苹果乐滋滋地啃上一口,回答——等我来吃,而牛顿却回答出了万有引力;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有人回答太阳绕着地球转,而哥白尼却回答太阳中心说;盲人可以看见什么?有人疑惑地摇了摇头,而海伦·凯勒却答出了流传于世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们无意苛求答案的完美,但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品味、探讨,使我们人类的生活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然而,面对人生的问卷,我们的回答也许艰难得多。我们挣扎于利益的驱使与良心的鞭策,困扰于对自己心灵的审判。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有人随浪花沉浮,他们必将消逝,而老人桑地亚哥却为了心中不死的信念与巨鲸搏斗,如天地间的巨人精神常留。面对车上的歹徒持枪抢劫,有人畏惧不前,或悄悄躲开,但更有人大吼一声挺身向前。面对西藏高原上微薄的空气,有人心安理得地享受都市里凉爽的空调,而孔繁森却选择将生命深植于阿里深处……从这些回答,这些用实际行动作出的无声的回答之中,我们深深地品味出了不同的人生,我们深深品味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不同的答案诠释不同的人生,更启迪着我们深深的思考。作为要选择的是守护心中那盏不灭的灯,向着光明的彼岸前行。我们有权利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正如我们有权利对众多的问题作出见仁见智的回答,但是我们要记住,这样的人生,有我们自己的品味,有道德的品味,有祖国人民的品味,有历史在久久的品味。

本文成功之处在于能“大题小作”。文章题目很大,“人生”的视角很宽。但作者用许多具体事物和现象来表现其不同人生的丰富内容。开篇对美的不同回答,点题立论,内容具体,接着写因不同的心绪,继而阐述对同一束鲜花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内容真实具体。这样写不仅内容充实,而且令人信服。

立意人生

——四川一考生

我想我永远也忘不了:黝黑的皮肤夹杂着尘粒,数不清的皱纹仿佛一条条沟壑,穿着脏乱的橘黄色的工作服,手中已然破损的扫帚成为最后的武器,最难忘怀的是那一双眼睛,微微泛黄,半眯着望向远方,仿佛什么都看透,又似乎一无所知。我想象着他们的人生,是否拥有光华?

应该是有光华的,因为每个人来到世间都带有理由。人生需要一个理由,一个立意,正如一个又一个毫无章法的点,当它们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时,就构成了完整的图形,不再混乱,而有了新的意义。

立意便有了意义,平凡不等于一无是处。有的人一生浑浑噩噩,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有的人一生忙忙碌碌,疲于奔命,毫无建树。但后者却优于前者,社会是一座大厦,有的人只能做砖、做瓦,而有的人却是流光溢彩的琉璃。平凡,只能说明努力不够,却不可忽略其价值。还记得几年前感人肺腑的《农民工子弟之歌》这样写到:我不委屈,因为是爸爸建起了高楼大厦,是妈妈将城市的街道清扫干净。这是来自孩童真挚的言语,让人肃然起敬。或许,平凡的人生只是一个简易的平面图形,但正是这样的人生构成了社会的基层。平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活到最后,却不知道自己在世间留下了什么。

有立意的人生才有更多的未来。我从不认为人过中年就应该打上句号,相反,当你的人生已到中年,已有了规则的图形,你的第二次价值才可能实现。这一点,刘墉先生无疑为我们做了表率。刘墉曾是台湾当红的主持人,他主持的节目曾一度掀起收视狂潮,但正当他的主持生涯处于巅峰时,他却悄然退出荧屏,转而到美国当美术教员。当被问道为何这样做时,他说:“一个人爬山,当他爬到山顶时应该怎么做?只有下山来,重新爬上另一座山。”此时,他已过而立之年,而他的“二次爬山”也赢来更多人的肯定。人生不只一种可能,它来自于每个人对自己的立意,不同的立意,才会凸显你不同的价值。

人生就是一个几何,立意是它最终的形状。有的人会是最完美的球体,有的人可能只是粗糙的平面,那又如何呢?只要在夜空中还能看见自己的光辉,就证明已经来过。有的人终其一生,想做一个高悬的艺术品,到头来,却成了一个毫无长度、高度、深度的点;有的人投入烟火,即便被别人嘲讽为认命,也甘之如醴,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画出了属于自己的几何,拥有了真正的立意人生。

每当展望自己的未来时,我总会想起那难忘的一幕,那不是对困厄的同情,而是对人生价值的探索,我想,我宁可做扑火的飞蛾,也不做空洞的蝉翼;宁可做不完美的图形,也不做毫无意义的点。人生,仅此一生,必要有最正确的立意!

本文特点如下:

1.视角独特,立意深刻。作者由材料联想到人生,立论为“有立意人生就有价值,不同的立意就会突显不同的价值。”

2.融注情感于笔端。这是本文的第二个突出亮点。文章开篇的难忘画面,第三段联想写《农民子弟之歌》,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无不饱醮真情!材料鲜活而有说服力,恰当运用刘墉这一素材,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