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对估测长度的掌握情况

学生对估测长度的掌握情况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千米”具体有多长,学生的头脑中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长度观念,且也无法向学生进行实际演示,更不用说估测它的长度了。(巡视发现,全班大多数同学都是直接先量,估的结果就是测量的“标准答案”。由此发现,在孩子们的眼里,估测是毫无价值的,这种为了“估”而“估”的现实,已经偏离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可见,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教师们不愿花太多的时间在估测教学上,而且估测不在考试范围内,更不会被老师青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变化。在“图形与几何”内容教学时,教师们注重对图形的认识、测量、变化和运动知识上的教学,注重对空间观念,观察、想象、推理等能力的挖掘和开发,至于“估测”,教师们普遍反映“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现状一】教师“流于形式”——只有照本宣科,缺少体验感悟

【镜头重现一】三(上)《千米的认识》

师:课前我们都试着走了100米的长度,那么你感觉1千米有多长呢?

生:很长,有1000米这么长。

师:我们昨天走过的长度是100米,那么几个100米就是1000米了?

生:10个100米是1000米。

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才是1000米?

生:1000次。

师:1000米用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那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1千米相当于多远的距离呢?

生:我们学校的跑道是200米,相当于5圈。

生:体育场的跑道是400米,1千米相当于2圈半。

……

【反思】“千米”相对于前面的长度单位而言,虽然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听到或感受到,但是1千米的具体长度不可能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感受。“1千米”具体有多长,学生的头脑中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长度观念,且也无法向学生进行实际演示,更不用说估测它的长度了。因此,这样“空对空”的教学在测量教学中并不少见,不少教师只能很粗略地让学生感知一下,学生肯定也是似懂非懂了。

【现状二】学生“害怕错误”——只“量”不“估”,游离教学内容

【镜头重现二】二(上)《长度单位》练习一第6题

1.先估计,再用尺量。

量长方形和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先估计,再用尺量。(巡视发现,全班大多数同学都是直接先量,估的结果就是测量的“标准答案”。)

师:仔细读题,这道题目的要求是什么?

生:先估计再量。

(再次巡视,还是有不少学生不放心,仍把估计的答案写成测量的答案)

【反思】课后,我询问了学生,学生的回答让我颇有感触。学生说:量一下不是很方便吗?为什么要估,我会量。揣测出几种原因:一、不愿估是觉得直接写出标准答案还能说自己估得对,就不会暴露自己不会估的情况;二、不会估的学生用标准答案来充数,自然也不会被老师说;三、不知对错,难以动笔。由此发现,在孩子们的眼里,估测是毫无价值的,这种为了“估”而“估”的现实,已经偏离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可见,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教师们不愿花太多的时间在估测教学上,而且估测不在考试范围内,更不会被老师青睐。同时课堂教学对估测很难落实,教学效果也不明显,部分教师可能看到了它的价值,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把握教学这个度,也只好听之任之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估测”教学真的就成为可有可无、可教可不教的“无用品”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细细回味《课标》、教材、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估测”其实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