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心范文引路

知心范文引路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短短的几句话,逐层深入地升格了文章的主旨。

串珠”结构例文1

1.往事依依(于漪)

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享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

“穿插”结构2

11.紫藤萝瀑布(宗璞)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痛楚,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是稀落的,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点评:①描写藤萝之盛是亮点,色泽、面积、动感、光华,作者从多角度地表现藤萝茂盛、充满生命的活力,为下文写十年前稀落的、最终被砍伐掉的藤萝形成对比,这些都是作者感慨生命之河生生不息的主旨的具体依托内容。

②穿插十年前藤萝稀落、最终被砍伐的内容,是对前文藤萝如此茂盛的一个反衬,突出藤萝能历经挫折,顽强生长,茂盛开花,从而唤醒作者珍惜生命、积极而为的奋发情绪。

③主旨升格有章法,由花及人,然后上升到生命的高度,由眼前的一个小小的装满生命酒酿的紫色花舱,想到自己,于是有了“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行动。短短的几句话,逐层深入地升格了文章的主旨。

例文简评:本文结构精巧,由眼前茂盛的藤萝吸引我停住脚步,然后极言藤萝之盛景,接着巧妙穿插十年前藤萝稀落、被砍伐的内容,水到渠成地表现并升格了文章的主旨。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点评:①开头开门见山,并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令自己难忘的几件往事;结尾照应开头,首尾连贯,结构严谨;语言优美,饱含感情。

②中间的四件事可谓四“珠”:小时候读画,仿佛进入画中;小时候读《水浒传》,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的生活光环;老师声情并茂的课堂激发了“我”对文学的兴趣。这四“珠”在优美的文字中被作者难以忘怀的情思串起来,织成了情韵悠长的佳作。

③善引用是亮点,引用《千家诗》中的优美诗句,融入自己读诗的感受,突出读书美好生活的主题。

例文简评:本文是“串珠”结构的典型范例,中间四珠在作者情感主线的贯穿之下形成清晰的结构,首尾呼应。文章选材贴近生活实际,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回忆往事的美好情怀自然流泻在字里行间中。

“串珠”结构例文2

2.笑(冰心)

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地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地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地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地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地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地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地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地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地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点评:①环境描写是亮点,雨后清新优美的环境为下文作者写看到的、联想到的“微微笑的”画面提供背景,以美衬美。

②语言整齐、匀称、优美,前后连贯、照应,堪称亮点。

③光明澄净的心境巧妙地把三个分散的“珠”融在美好的“爱”中,深化了主旨。

例文简评:三个画面,三个“珠”巧妙地穿在“爱”是主线中,结构清晰,语言优美,富有意境。

“串珠”结构例文3

3.带着好奇心前行

人有好奇心,因而人是最具智慧的生物。好奇心是人类展开探索的动力,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指南针,带着好奇心出发,我一往无前。

早就对“电”这个奇妙的物质充满了好奇。

还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便被一个奇怪的问题纠缠着:电究竟是什么东西?世界上有许多东西都离不开它,它到底是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的我决定去问妈妈。妈妈和蔼地告诉我:“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电。头顶上的电灯中有电,你看的电视机中有电,妈妈洗衣服用的洗衣机中也有电……总之,电可是无处不在的。”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啊,电就像顽皮的小精灵藏在我们的周围呢。”妈妈笑了笑:“嗯,可是这些小精灵虽然乐于助人却脾气暴躁,没事可千万不能去惹它们……”那一次,我跟妈妈谈了好久,我的好奇心的幼苗在妈妈的指点下仿佛沐浴甘霖一样青葱。④

上了小学以后,随着知识面的扩大,我又萌发了许多新的困惑:电到底是怎样工作的呢?②是在电线中杂乱无章地跑吗?为什么有的插头有两只脚,而有的插头却有三只脚?……带着这些困惑,我再次询问妈妈。可是,妈妈这一次却未能给出一份详细的答案,于是,我提出一麻袋的问号来到了书店。书店里静谧而温馨,我在一排排书架间穿行。终于,我找到了一本《儿童百科全书》,翻到“电”那一栏,我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我知道了,电线像是一个跑道,电流就是无数个选手汇集成的人流,他们总是从起点“火线”奔向终点“零线”;两脚插座一根接火线,一根接零线,而有些插座的第三只脚叫做“地线”,它与大地相接,防止金属外壳用电器漏电。此刻我的内心阳光万丈,好奇心就像一副有力的翅膀引领着我在知识海洋前行。

上了初中,学了物理“电”的一章后,我又萌发好奇心:电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于是我问外公,还查阅了资料,知道了是电磁场产生了电,但这些知识还不足以满足我的好奇心,我要亲自让电在我手中产生,于是在老师、家长的协助下我做了一个简易的发电机。这一次,我更深层次地了解了电,我的好奇心在实践的空间绽放异彩。

不仅仅是对电,我还对水,对空气……我对万物充满好奇,好奇心就像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我的磁心,一路走来,留下一路的问号和感叹号,我的人生因为它们而精彩纷呈。

点评:①开头简洁,切题,总领全文,堪称亮点。

②三个设问句,不仅领起了三个自然段,而且逐层递进,巧妙地结构全文,串成“珠”链,让文章具有美丽的结构。

③生动的描写是亮点,通过妈妈与我的对话,写出了我对电的理解,写出母亲对我提醒,语言生动,富有情趣。

④三个优美的语句,既是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小结,又前后照应,紧扣文题,体现文章结构上的美。

例文简评:文中以“我”对电的好奇心为主线,串起三个逐层递进的“珠”,第一个事例主要围绕“电是什么东西”来写的,第二个事例主要围绕“电是怎样工作的”来写的,第三个事例主要围绕“电是怎么产生的”来写的,这样三个“事例之珠”既在内容上紧密相关联,又在纵向结构上层层深入,突出地表现文章的中心。

“美人”结构例文1

4.母亲的诗(张望)

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个寒噤。我赶紧把门撞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上学去!”

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

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

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年年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夏,绿阴又迎来果实累累的秋……

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闯,结果半年过去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头望,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黯。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来到乡下。

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我独立门前,仰望长空,星星闪烁。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我低头哀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然后咚地撞上房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看星星去。”

坐在满天星斗的院落,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

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

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

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

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点评:①描写精当,环境描写渲染风雪肆虐可怕,交代了我不想上学的原因,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人物的语言描写,具体、生动,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

②工整优美颇有韵味的诗句堪称亮点,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结构美、情韵美。

③用结构相近,互相照应的语句,写妈妈做的事情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重点突出,凸显文章主旨。

例文简评:本文由“开头”“两个事例”“过渡”“结尾”五个部分组成,两个事例逻辑上有渐进性,从小时候怕自然的风雪,到长大后怕迈入社会的找不到工作的挫折。这样由浅入深,能更好地表现主旨。

“美人”结构例文2

5.小溪(杨沫)

我是一条流淌在崎岖山间的小溪。我满身洒着细碎的光亮,怀着对大自然奇妙的幻想,流啊,顺着山绕过石,不停地流。我有时被乱石阻塞,有时被泥沙搅混,但我浑浑噩噩,不知宇宙的真谛为何,不知生命价值何在。我绕过碎石,抖抖泥沙,又淙淙地向前流去,还不时仰望夜空,欢乐地听起夜莺的歌唱。

一次,猛地撞在重叠的巨石上,我似乎被击碎了。呻吟着看着自己——我已经变成一畦小水洼,瑟缩在巨石缝隙中。喘息一会,感到不自在,我想跳出去,却跳不出。怎么办?我悲伤地哭了。突然大石缝隙中闪过几缕阳光,随着阳光响起亲切的声音:“小溪,生活的真理你知道么?挣扎——奋斗——拼搏——超越。”我听着,却不知这声音含义。我无力挣扎,昏昏睡去。醒来了,不知怎么,我又成了小溪。原来是我身边的水多了,自然地从石缝中窜了出来。我又是我了!

多么美丽的春天啊,我流淌在山间小路上,路边盛开着艳丽的鲜花,峻岩上嫣红的桃花,轻盈的绿柳,笑靥迎人。我挨着她们轻轻地流过。她们对我说:“小溪,你就这样快活轻松地流下去吧,这就是你的幸福,你的归宿。”我点点头,得意地顺流而下。

一天,突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般一声巨响,我猛地不能动弹了。我看不见天,看不见地,看不见红桃绿柳。我虚飘飘不知自己是否存在。我死了,却又渐渐苏醒。我瑟缩在一层硬壳里动弹不得。溪水被阻隔,我渐渐枯竭、干涸……咱等待死亡么?我虚弱地问自己。突然岸缝间闪烁着几束阳光。“啊,太阳!”我大喊着,“我真喜欢你,你是万物之母,你是光明的源泉,如今你又出现了,我要奔向你,请你救救我吧!……”忽而阳光不见了,我听见发自宇宙、也好像发自我自身深处的声音:“挣扎、奋斗、拼搏、超越,你才能找回自我!”我沉默了,我想着那欢乐的玫瑰色的日子,但那只是短暂的昙花一现。永恒的、永恒的真理是什么?我叹息、我思索、我寻觅……阳光又出现了,而且愈来愈灿烂,我似乎有所领悟,于是我开始挣扎,开始奋斗。几经拼搏,几经寻觅,我身上的溪水渐渐多了,渐渐活而有力了。猛一挣扎,我竟从埋藏我的地下跳了出来。经此挫折,我反而比过去粗犷了,宽阔了。我跳跃在岩石树隙间,有意地寻觅起同伴——原来道道山梁间都有那么多或比我大,或比我小的溪流。它们都和我一样不停地向前奔泻。大自然使我们越靠越近,越聚越宽。终于我们汇聚成河、汇聚成大江,最后我和我的同伴们一齐涌向无边的大海。

在大海里我才发现我是一条美丽的小溪,因为我已把我的涓涓细流,无条件地奉献给了大海。

点评:①构思巧妙,巧用外物“阳光”来让“我”感受生活的真理,但“我”不知其含义,没有抗争,只是昏昏睡去。

②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小溪历经磨难后迎来的美好的生活场景,这既是小溪历经挫折的结果,又是下文小溪主动奋斗的动力,作者善于“裁剪”材料,在突出中心处能泼墨渲染。

③在遇到“山崩地裂”的挫折后,阳光又出现了。这时“我”从第一次挫折中获取了力量,开始挣扎、奋斗、拼搏,迎来了更美好的结果。两次经历,“我”的表现不同,体现了“我”的成长,内容上有递进性,这样的行文处理体现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巧妙匠心。

例文简评:本文写小溪两次碰到挫折的经历,而且小溪从前一次经历中获得的经验成为后一次战胜困难的动力,内容上有递进性。本文具体刻画了小溪的困惑、奋斗、历经困境后获得美好的具体情境,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主旨。

“五笔”结构例文1

6.散步(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点评:①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用极简洁的语言写出我们一家人在田野散步,显现了一个生活的画面。

②第二自然段回过头来对文章开头所叙写的事件进行补说、解释,第三、四自然段离开事件叙述的主线,笔触主要指向时令与景物的描写,用景物来烘托一家人散步的美好背景。这三段的叙述让读者明白事情的时间、地点、背景等基本情况,可谓“交代一笔”。)

③这里写出“散步”中出现了的“分歧”,由于“分歧”,散步中就有了“故事”,就有了“波澜”,文章就有了“故事味”。这叫做“巧折一笔”。

④中间几个自然段详写我在散步分歧中的心理活动,写了母亲的动作、语言,还运用了环境描写进行烘托,这里的重描细抹,都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旨,这叫做“重描一笔”。

⑤结尾的背人是表象,但透过“背人”这一表象,作者巧妙地写出中年人身上应该具备“承前启后”“尊老抚幼”的人生责任的。这样,文章的主题就被深化了。这一段,既抒发情感,又表达感受,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所以叫做“深化一笔”。

例文简评:本文用“五笔”技法,把一家人充满温情充满爱的散步之事写得丰富、生动,摇曳多姿,让这篇散文如诗如画,深深地留在读者心中。

“五笔”结构例文2

7.背影(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⑤

点评:①开头简洁、明了,充满深切的怀念,直接点出“背影”,这是“轻点一笔”。

②父亲的卸职,祖母的去世,家境的惨淡,可谓“交代一笔”,交代了父亲为我送行,为我去买桔子之事时的家境,为后文更好地表现父亲不顾惜自己,倾家中之力为儿子准备紫毛大衣、买桔子等事情对作铺垫,衬托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③这里写父亲本打算不去送我了,可最终还是去了;写我嫌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写父亲为我铺好紫毛大衣,嘱托茶房等,可谓“巧折一笔”。

④这里对“父亲攀爬月台去买桔子”作了泼墨细描,是“重描一笔”,写了父亲朴实的穿着,写了父亲“蹒跚地走”“慢慢探身”“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他的“两手攀着”“两脚向上缩”“身体的倾侧”“扑打衣服上的泥土”,一系列动作,描写得细腻、真实、感人,让读者不禁潸然泪下,这样的重描细抹,生动地突出了父爱的伟大、无私、崇高。

⑤结尾通过感人至深的写信、读信的情景及“我”的感受结束全文,情意厚重,让人回味,有巧妙地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圆合,浑然天成,很好地做到“深化一笔”。

例文简评:本文是散文中的经典名篇,仔细研究,可以看到作者清晰的“五笔”结构的行文思路,文章取材真实,语言准确、生动、传神,描写具体、细腻,突出表现文章父子情深的主旨。

“对比”结构例文1

8.雪(鲁迅)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点评:①生动描写是亮点,以虚写实,不仅突出江南雪景的美艳,而且表现了江南雪景充满生机与活力。

②上下文连贯,衔接巧妙是亮点,滋润、粘连的雪堆出来的雪人慢慢地消融了,真美毕竟不长久,通过“但是”一转,巧妙引出下文写作对象孤独、蓬勃、奋飞的朔方的雪。

③饱含赞颂之情的描写是亮点,作者通过“永远”、“决不”“蓬勃”、“灿灿”、“闪烁”等词语,在遣词造句中,在生动的描写中表达了对朔方雪的赞颂之情。

例文简评:本文通过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形成对比来结构全文,两方的雪各具特色,语言准确、生动、饱含情趣,描写细腻、传神,通过具体的雪景寄托了作者柔软而坚硬的情怀。

“对比”结构例文2

9.绿(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点评:①开头开门见山,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结尾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惊诧”“赞美”之情更加浓烈。

②梅雨瀑可谓美轮美奂,在这里却只是衬托,作者行文布局的匠心可谓独特。

③巧妙过渡,以美衬美,引出对梅雨潭的生动描绘。

④泼墨如云的对梅雨潭“绿”的描绘是许多读者最欣赏的亮点,绿的大、绿的深、绿的动态、绿的柔滑、绿的纯净、绿的深浅明暗,作者可谓妙手丹青的画家,用多彩的文字生动地表现了梅雨潭水奇异、醉人的美。

例文简评:本文整体呈总分总结构,中间两个自然段形成“以美衬美”的映衬的关系,梅雨瀑的美衬托了梅雨潭水的美,潭水“绿”的特点与作者对潭水感情“惊诧”可以看成是明暗线索,首尾照应,各块材料紧密衔接,语言生动、优美,描写细腻、饱含情趣。文质兼美、字字珠玑的短文真的是一块让人爱不释手的碧玉。

“穿插”结构1

10.明天不封阳台(杜卫东)

我和儿子站在阳台上,从12层的高处眺望着沐浴在晚霞中的都市。10年前,我们搬进这座高层建筑时,还依稀可辨往日的荒芜;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已经把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都市原来也如人一样在不断地发育,等我们倏然领悟到它的变迁时,往昔的一切已如渗入泥土中的老酒……

闲放在阳台上的一只书架下面,忽然传出几声“咕、咕”的叫声,十岁的儿子弯下腰,稚嫩的脸颊立即灿若朝霞:“呀,鸽子!”我蹲下身子,果然见一只鸽子蜷缩在书架底下,正瞪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它扑打了几下翅膀却未曾飞走,就在它的羽翼开合时,我们见到了它正在孵育的两只鸽蛋,看到了它翅膀上的一块血痕──那分明是有人在它飞翔时用气枪打伤的。

这不是一只名贵的鸽子:灰色、嘴大且长,名贵的鸽子该是杂色。我不知道,它是因为太普通而被主人遗弃的家鸽呢,还是因为负伤又有了“身孕”才不得不中途耽搁下来的野鸽?

“爸爸,明天还封阳台吗?”

儿子惊喜地望着鸽子,但语气中却充满了忧虑。仿佛突然走进一个新奇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会因为我的“强权”瞬息即逝,使他来不及领略其中的瑰丽。

是的,明天还封阳台吗?封了阳台,虽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但是,这鸽子便没有了安身立命的场所。我知道,无论孵化能否成功,鸽子迟早要飞走;但不知为什么,在内心深处却特别希望它能在我家的阳台上多逗留一些时日。

鸽子见我们没有伤害它的意思,重新安静下来,它伏在蛋上,眼睛紧紧盯着我们,目光是那样令人怜爱,使我不由想起了冯至深情的诗句:“驯美的白鸽儿/来自神的身旁,它们引示我翘望着/迷离的故乡。”──这故乡,该不是地域的概念,而是一种情感的归属吧?

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们仿佛走进了一个怪圈,一个悖论:一方面,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同时,因为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又日渐与自然界相分离,于是,人们在精神上便有了一种失落感。那一年,我去内蒙古草原参加一个笔会,当汽车进入茫茫草原的深处时,但见草原无际与长天相连,天地相接处,依稀传来牧羊人的歌声,一群群绵羊在蓝天下移动,分不清哪是白云,哪是羊群。远离了车流、高楼和霓虹灯的我们,竟情不自禁地趴在地上,大声喊着:“我回来了!”仿佛我们不是第一次来到这个陌生的所在,而是游子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那份情感真是说不清,道不明。随后便把耳朵贴近地面,仿佛在倾听着大地母亲的心音。

诚然,我们不可能重新回到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中去,但是,我们能不能用心去贴近自然呢?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不再有被高声叫卖的青蛙;鸽子飞过秋日的天空,我们不再射出铅弹;蜻蜓掠过夏天的裙边,我们不再张开捕网。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为在剥夺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

不知什么时候,儿子拿来了一把布条,要帮鸽子做窝,又找来了水和玉米粒,用作鸽子的晚餐。儿子十岁了,在这座楼房中长大,原来楼前有一块草坪,蹒跚学步的儿子在这块草坪上练习过走路;也在夏季的草坪上捉过小虫和蚂蚱。在一片洋灰水泥的高大建筑群中,这块草坪仿佛是一个极乐的伊甸园,曾给儿子留下了多少温馨的记忆。可是忽然有一天,来了一个施工队,机器隆隆响了两天后,草坪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滑梯、跳跳床和电子游艺室。再也捉不到小虫的儿子,对眼前的这位“不速之客”似乎寄予了更多的关注与爱怜……

我忽然觉得,这只鸽子绝非偶尔落脚,它分明是大自然派来的一位使者,那“咕咕”的叫声,那带血的翅膀不正在向我们倾吐着什么吗?多少年了,我们太习惯去探寻大自然的意义,而往往忽略了大自然本身的叙说。其实,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毁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龟裂的农田,分明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一次次呐喊,一声声哭诉!

我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了,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这思绪如同一片白云,飘浮在我心灵的天空上,使之变得宁静而高远……

点评:①用语感情真切,表现力强,“鳞次栉比的高楼、变幻莫测的霓虹灯”与“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叠词“萋萋”“幽幽”与副词“永远”使用,让读者感受到作者为都市的发展使草木、土路淡出城市的感伤之情,文字可谓情韵悠长。

②穿插了冯至的诗句,突出我对白鸽的怜爱,引出下文故乡归宿感的内容。

③穿插了到内蒙古草原参加笔会时陶醉于草原的内容,表现人的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天性,从而表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主旨。

④排比、拟人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人类摧残自然的严峻现实,警醒世人,表现力强。

例文简评:本文以“我”是否封阳台为线索组织材料,思路特别清晰,但文中多处穿插了一些内容,如冯至的诗、陶醉于蒙古草原等内容,这样的穿插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使文章结构摇曳多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饱含感情。

“点面”结构例文1

12.一夜的工作(何其芳)

周总理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了报告。《人民文学》杂志要发表这个报告,由我作了整理,把稿子送给他审阅。一天,总理办公室通知我到中南海政务院去。我走进他的办公室。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厚厚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我就到值班室去睡了。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他对我:“总理叫你去。”

我立刻起来,揉揉矇眬的睡眼,走进总理的办公室。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稿子,这是备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时间他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总理站了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回去睡觉吧。”

我也站了起来,站起来的时候把小转椅的上面部分带歪了。他过来把我的转椅扶正,然后就走进后面去了。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着,并且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我的声音全世界都能听见似的:“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点评:①人物描写是亮点,具体、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总理审阅稿子的情形,表现总理夜以继日却一丝不苟工作的崇高品质。

②细节描写感人,小转椅上面部分被带歪了的这样的小细节,总理还在意了,又亲自把它扶正,总理是多么细心啊!小小的细节具有感人的魅力。

③“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仅仅是一句话,有点到面,丰富了作品表现的内容空间,又升格了文章的主旨,还饱含着对总理的赞颂。

例文简评:本文主体部分写的是我陪总理审阅稿子的事情,事情叙述清楚,内容具体、生动,结尾通过我回家路上的心理活动,由点到面,拓宽了作品表现的内容,升格了主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