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思邈活着的时候有多少子孙

孙思邈活着的时候有多少子孙

时间:2023-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少年的孙思邈也体弱多病,饱尝了病痛的痛苦。15岁时,孙思邈开始拜张七伯为师学医,同张七伯一起上山采药,学习单方,初步懂得了一些药性。孙思邈得到了《黄帝内经》,真是如获至宝,对七伯千恩万谢。孙思邈用食物疗法,为很多雀目病和粗脖子病人治好了病。唐太宗贞观三年,孙思邈被聘进京。孙思邈却不顾这些,千方百计地找到了他们,诚恳地向他们求教。

古之学者必有师。

——韩愈《韩昌黎集·师说》

孙思邈(581—682)是我国隋唐时期杰出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出生于华原县(今陕西省跃县)一个木工家庭,父亲是个雀目病人(夜盲),母亲患粗脖子病,都是当时无法医治的地方病。少年的孙思邈也体弱多病,饱尝了病痛的痛苦。疾病给自己,给自己苦难的家庭造成的痛苦,孙思邈牢牢地记在心底,从小就立志学医,将来行医治病,为人解除痛苦。

12岁时,孙思邈跟父亲到药农张七伯家做药柜,从此孙思邈开始对中药手生了浓厚的兴趣,处处留心,虚心向张七伯请教每一味中药的功能、作用、生长地、药力大小等情况,深受张七伯的喜爱。

15岁时,孙思邈开始拜张七伯为师学医,同张七伯一起上山采药,学习单方,初步懂得了一些药性。后来张七伯看他虚心好学,又天资聪敏,自己的一点医学知识不能满足孙思邈求知的要求,便把自己一直珍藏的《黄帝内经》送给了孙思邈,让他好好研读,并告诉他将来到铜官县找自己的舅舅继续学习深造。

孙思邈得到了《黄帝内经》,真是如获至宝,对七伯千恩万谢。回到家里便如饥似渴地学习,常常手不释卷地苦心钻研,有时会通宵达旦。

但他愈是学习,愈是感到自己的浅薄。后来,他决定去铜官县找张七伯的舅舅求学问。经过许多周折,他终于找到了那位医生,便拜他为师,潜心学医。一年时间里,他不但学到很多医学知识,而且把师父的一部《伤寒论》全部抄了下来。

学有所成后,他又回到村里,一边在邻居亲戚中行医,一边刻苦读书,继续深造。20岁左右,不仅医道大有进步,而且对诸子百家的学说、南北朝的历史以及从天竺传来的佛教经典,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为他以后在医学领域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做了深厚的文化准备。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就连二百里以外的京城长安,也有人知道华原县的孙思邈。

一天,孙思邈为远道慕名而来的病人治愈了痼疾,病人感激地赞许他如复生的扁鹊,再世的华佗。孙思邈听了这样的称许,不但没有感到高兴,反而惆怅起来,深感惭愧地说:“我连称职的医生都不够格啊!乡里人的雀目病,粗脖子病,自己至今无法医治,怎敢与那两位名医相比呢?唉!惭愧呀……”

那位病人看到孙思邈因不能医治雀目病和粗脖子病而痛心的样子,深为他的这种全心为解除病人的痛苦的医德所感动。便对孙思邈说太白山有一位先生能治粗脖子病,而且给他的表妹治好了。

孙思邈听到这些,便如寻到珍宝一般,惊喜地抓住那个人的双手,急不可待地打听那位太白山先生的姓名地址。了解明白后,第二天一早他便一无反顾地告别家人乡亲,只身前往远隔四百里的太白山寻师去了。

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在郿县以南。经过多日的艰苦跋涉,孙思邈才来到太白山,找到了那位病人所说的人——陈元。可遗憾的是,陈元并不是医生,他是根据父亲用昆布和海藻治粗脖子病的方法,每次上山时带一些回来,用完就没有了。

知道了这些情况后,孙思邈感到有些失望。但他并没有灰心,心想:“既然陈元的父亲会治粗脖子病,他就可能知道这种病的情况。”

于是,孙思邈便在这里住了下来,一边给山区人治病,一边同陈元上山采药互相学习交流。一天,陈元偶然地说出了他父亲说过的一句话:“不知啥原因,雀目病待人不公平——专欺侮穷人,富人根本不害这种病。”

听到这话,孙思邈心里一动:“看来,穷人是由于身上缺少某种东西才害雀目病的。如果让穷人吃富人的食品,说不定能治好雀目病。”

在陈元父亲所说的话的启发下,孙思邈整日整夜地研究如何治疗雀目病的问题。一天夜里,孙思邈正在一边苦思冥想,一边查看医书。忽然间,他好似在黑暗中看到闪电一般,眼睛亮起来。因为他在医书上找到“肝开窍于目”这样一句话。他想:“眼睛的病多半与肝有关,那么吃动物的肝儿是不是可以补益眼睛呢?”后来经过实践,孙思邈找到了医治雀目病的方法——用食物疗法,吃动物的肝儿来治雀目病,收到很好的效果。

为搞清如何治粗脖子病的问题,孙思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找到吃牛靥治粗脖子病的方法,吃羊靥也有效。

孙思邈用食物疗法,为很多雀目病和粗脖子病人治好了病。这些人对孙思邈总是千恩万谢,称赞他的医术高明。但孙思邈却总是念念不忘地说:“这都是陈元父亲的启发才使自己搞明白治病方法的。”足可见他对“一言师”都是十分难忘的。

唐太宗贞观三年,孙思邈被聘进京。到长安后,他依然坚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他听说长安有甄枚和甄立言两位高医,就想登门求教。但这两位医生年事已高,正忙于著书,不肯接见人。孙思邈却不顾这些,千方百计地找到了他们,诚恳地向他们求教。两位名医深为孙思邈的好学精神所动,不但同他一起探讨了许多医学上的问题,而且把自己的著作《针方》、《明堂人形图》、《古今验方录》等送给孙思邈,供他学习参考。

贞观十四年,60岁的孙思邈重返家乡,把自己一生搜集的医方,医药标本整理撰写了《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这两本书是他一生对药物研究,走遍家乡和汉中、四川一带,遍访名师、求教群众、研究古代经典而获得的硕果,集当时和前代医学之大成,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