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祖陵为何酣睡水底年

明祖陵为何酣睡水底年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江苏洪泽湖一代,矗立着一座规模宏伟、气势不凡的王陵,它就是被称为“明代第一陵”的明祖陵。只可叹民生多艰,平遭水患侵凌,而明代第一陵祖陵也因这个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事件而不幸沉没水底了。直到1963年,洪泽湖遇到了特大干旱,水位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考古专家才终于顺藤摸瓜找到了明祖陵,此时,距明祖陵酣睡水底,成为水下皇陵已将300年了。

在江苏洪泽湖一代,矗立着一座规模宏伟、气势不凡的王陵,它就是被称为“明代第一陵”的明祖陵。说起明代,“乞丐皇帝”朱元璋自然就出现在人们的脑海里,朱元璋也确实是十足的孝子贤孙,不仅把自己的高祖朱百六尊为玄皇帝,曾祖朱四九尊为恒皇帝,祖父朱初一尊为裕皇帝,还把为他们而建的王陵修成了明代的第一陵,其孝心真是可鉴。

明祖陵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开始修建,一直到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才完成,前后历时30年,祖陵神道全长250多米,两侧立望柱二对,石像19对,并有祭田149顷,陵园总平面呈长方形,筑有城墙三重:外为土城,周长3公里;中为砖城,周长1.1公里;内为皇城,建有正殿、县服殿、神厨、斋房、库房、宰牲亭、玉带桥等。其工程量之大,营建时间之长、体制之宏伟、建造之精,不愧是明代第一陵了。

但是,奇怪的是,这座明代第一陵后来竟被洪泽湖淹没,直到数百年才得以重见天日,这是何故?这是天灾,还是人祸?

话得从治理黄河、淮河说起。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由于治水无方,黄淮河河道开始紊乱,洪水肆虐,位于淮河中下游的祖陵不断有水患的危险。到了万历年间,工部尚书潘季驯提出了他的“蓄淮刷黄”的方法,主张“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其理论依据是“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见其高。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见其卑。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此合之所以愈以分也”。可以说,这个方略有一定的合理性,得到了明神宗的认可,就让他着手开始了。

但是,世事难料,淮河治水毕竟难以抵挡水势汹涌的黄河之水,不仅淮水无力刷黄,还使得黄河水倒灌淮河,导致淮河入海口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再加上为了束水攻沙而筑高的河堤,淮水更加泛滥,水患凭仍,潘季驯却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欺上瞒下,撒了弥天大谎。只可叹民生多艰,平遭水患侵凌,而明代第一陵祖陵也因这个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事件而不幸沉没水底了。

直到1963年,洪泽湖遇到了特大干旱,水位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考古专家才终于顺藤摸瓜找到了明祖陵,此时,距明祖陵酣睡水底,成为水下皇陵已将300年了。

潘季驯(1521—1595年),明代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他主张综合治理黄河下游,认为黄河下游善徙的主要原因,在于水漫沙壅。因此治理上应筑堤束水,借水刷沙。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有“急则沙随水流,缓则水漫沙停”的特点,因此要使水流湍急,必须束水归漕。他主持修筑的堤防,包括“束水归漕”的缕堤,缕堤外的遥堤,以及二堤之间的格堤(横堤),三堤构成拦阻洪水的三道防线。他治理黄河有一定的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