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隐居山林的渴望

隐居山林的渴望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归隐”两个字,几乎可以涵盖他的所有。辞去彭泽令那一年,是东晋的义熙元年,陶渊明已届四十一岁。换言之,此时之前的陶渊明,却是一直处于时官时隐的尴尬局面之中。在时官时隐的十二年来,陶渊明是见尽了人间之困苦,尝尽了乱世之窘迫。陶渊明的政治雄心,难免要受到压抑、磨蚀。

33.隐居山林的渴望

alt

【原典】遁:亨,小利贞。

【爻辞新解】《遁卦》象征退避:亨通,小事能够成功。

【原典】《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爻辞新解】《象辞》说:《遁卦》的卦象是艮(山)下乾(天)上,为天下有山之表象,象征着隐让退避。因为山有多高,天就有多高,似乎山在逼天,而天在步步后退,但天无论怎样后退避让,却始终高踞在山之上;君子应同小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傲然不可侵犯的态度截然划清彼此的界限,这样一来,就自然而然会生出一种震慑住小人的威严来。

【原典】初六,遁尾;厉。勿用有攸往。

【爻辞新解】初六,隐退避让错过时机落在了后边,情况非常不好。面对这种情形,应该静观待变而不要有所行动,否则将会更加不利。

【原典】《象》曰:遁尾之厉,不往何灾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错过隐退避让的时机却还要隐退就会带来祸患,但是静观不动就不会造成什么危害。

【原典】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爻辞新解】六二,像用黄牛的皮捆绑起来那样,谁也难以解脱。

【原典】《象》曰:“执用黄牛”,固志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像用黄牛的皮捆绑起来那样”,意思是说,要坚定自己的志向,决不因任何情况而动摇。

【原典】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

【爻辞新解】九三,由于被牵累而难以远去,就像疾病缠身那样危险。处在这情况下,就要畜养仆人和侍妾,要使他们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转危为安。

【原典】《象》曰:“系遁之厉”,有疾惫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alt

伏羲卦图

【爻辞新解】《象辞》说:“由于被牵累而难以远去,会有危险”,因为在这种想退而又不能退的情况下,就像疾病缠身那样使人疲惫不堪。“畜养仆人和侍妾就会吉祥”,其意思是说,处在有所系累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的。

【原典】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爻辞新解】九四,可以从容隐退避让而无所系累。君子将因此而获得吉祥,小人却不会吉祥。

【原典】《象》曰:君子好遁,小人否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君子能够做到该退就退,从容自如,而小人却做不到这一点。

【原典】九五,嘉遁,贞吉。

【爻辞新解】九五,能够进退自如地隐退避让,能坚守正道,其结果是吉祥的。

【原典】《象》曰:“嘉遁,贞吉”,以正志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能够自如地隐退避让,坚守正道将会获得吉祥”,关键是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志向。

【原典】上九,肥遁无不利。

【爻辞新解】上九,既无牵累,又已远离,早已处在隐退避让中,就像是远走高飞一样,所以无论这时做什么,都不会有什么不利。

【原典】《象》曰:“肥遁无不利”,无所疑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之所以它能够“随心所欲地远走高飞而又没有什么不利”,就在于它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和自然而然的,没有什么疑虑和思索选择。

【读解】

此卦反映君子必须在该退避时及时退避。以退为进从表面上看是消极的,实质上是以退为进,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步,君子以退步遁世的态度全身避害,终能获得亨通。

小人道长,君子为避免被小人纠缠,应等待时机,不可躁动。对小人采取“不恶而严”的态度既能维护自己的人格操守,守持正道,又能避免灾祸。即使在决策的开始,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这种急流勇退的做法也不失为补救的明智之举。

君子有欲遁世之志,坚定自守,却应顾全大局,适应客观的需要,出世而为,这样做能够由遁至亨。

该隐退时,不能有所拖累,迟疑不决,欲遁而不得遁,难以做成大事。刚健的君子当遁之时,毅然克制私情,适时而遁,被称为“好遁”,这是履行正道的君子所为,终获吉祥。这一点,是志短的小人不能做到的,所以说“君子吉,小人否”。

【事典】

归隐桃花源

陶渊明的归隐之思即能说明此爻爻义。

陶渊明一生断断续续地担任过江州祭酒、参军、彭泽令几种官衔。这类小官职,很难使人有所作为,就连踏足朝廷,瞻仰“天颜”,发一发政见牢骚的资格都没有。翻开陶氏的传记、年表,看看这位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伟大人物的生平,不免要大失所望。在晋宋易朝这样的大背景之下,陶渊明有的只是平凡的一生。“归隐”两个字,几乎可以涵盖他的所有。“避世”,似乎就是他降临人间的目的。可是,这个世上并没有所谓的“天生的隐士”。

陶渊明的生平,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出仕州郡与归隐园田。并可以他辞彭泽令一事作为分界线。辞去彭泽令那一年,是东晋的义熙元年,陶渊明已届四十一岁。这一次弃官以后,就再也没有入仕了。换言之,此时之前的陶渊明,却是一直处于时官时隐的尴尬局面之中。也就是说,自太元十八年,二十九岁初任江州祭酒开始,他在宦海之中便浮浮沉沉了长达十二年之久。鲁迅认为:“陶潜之在晋末,是和孔融于汉末与嵇康于魏末略同,又是将近易代的时候。但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于是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但《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不过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不至于招人注意罢了。”

alt

《桃源仙境图》(明,仇英绘),陶渊明的文章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即是《桃花源记》

他这段评论中提到的《述酒》诗,应该就是指有“仪狄造,杜康润色之”这两句题注的那首。全诗颇长,除了题注两句外,诗中再找不到与酒相关的内容。

这首诗写于晋恭帝遇害之后,那时陶渊明五十七岁,距离最后一次弃官归里,已有一十六年——是属于他“全隐”之后的十六年。事实上,大约在这段期间,他还写过不少能表现出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的作品。这些作品包括了我们所熟知的《感士不遇赋》《咏荆轲》《拟古九首》等等,以及那篇传颂最广的《桃花源记》,亦当属此列。

即使四十一岁退隐之后,尚且如此“不甘寂寞”,时而赋诗著文排遣心底郁闷。更遑论血气方刚、踌躇满志的年轻时代。陶家发展到陶渊明的时候,已经是家道中落了,但他的祖父、父亲都当过中层地方官员,毕竟算得上是个士族家庭,少小时也自当有过例行接受儒家那一套正规教育的机会。在时官时隐的十二年来,陶渊明是见尽了人间之困苦,尝尽了乱世之窘迫。除了上述森严的门阀制度给年轻时期志气高昂的他在仕途制造过一定障碍之外,当时整个社会环境的动荡恶劣,朝廷官场内外的黑暗无道,也给他造成过绝对不容低估的打击。这些打击,到了最后,甚至直接导致了他要远离宦海,执意归田,走上那隐逸下半生的不归路。

alt

《渊明醉归图》,(明,张鹏绘)。展现了陶渊明把菊饮酒的隐士风范

【感悟】

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颜回说:“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异类也。”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争斗掀起了一场接一场血雨腥风的火并杀戮,弄得民不聊生。陶渊明的政治雄心,难免要受到压抑、磨蚀。虽然他一直也在关心国运,对国家日衰,黎民疾苦;对朝政败坏,用人不当;对社会动乱,权臣篡位凡此种种,从未曾真正忘怀,并时常将之诉诸诗赋散文中去。但在当时“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险恶政治环境下,梦想无疑是破灭了,能见浊流而勇退,或属不得已,却也殊不容易。素来就洁身自爱的陶渊明,心底对那帮“一丘之貉”的所作所为,必然极感厌恶,自然不甘沦落为其中的一分子。

乾宫 天山遁

三十六计走为上

君子必须远小人

凡事忍隐多退避

问求小利亦欣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