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屯垦戍边是党治国安邦的重大决策

屯垦戍边是党治国安邦的重大决策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担负的屯垦戍边任务是中国共产党人借鉴历代治理边疆的经验教训,为促进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及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巩固边防而采取的重大决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组建、恢复和发展兵团是中央治国安邦战略决策的重要体现。1949年9月25日和26日,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和大军压境的形势下,新疆军界、政界分别由陶峙岳和包尔汉领衔宣布和平起义。

屯垦戍边是党治国安邦的重大决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文简称兵团)所担负的屯垦戍边任务是中国共产党人借鉴历代治理边疆的经验教训,为促进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及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巩固边防而采取的重大决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组建、恢复和发展兵团是中央治国安邦战略决策的重要体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庆祝兵团成立5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兵团“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不断增进民族团结;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不动摇,担负起‘稳疆固边’的重任,与新疆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促进新疆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历史性贡献。”[51]

一、兵团的组建、恢复与发展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央地带,远离内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连接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境内地形主要是高山或戈壁荒漠,自然生存条件相对恶劣,整体人口密度低,而且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是多宗教、多文化并存的地区,并有跨国界民族分布。新疆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具有极其复杂的民族宗教、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交流、边防巩固、与周边国家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在治理新疆的过程中单方面提高某一方面的能力,都不足以有效确保新疆的安全和稳定,必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有一个综合的统筹考虑。为有效管理新疆和维护西北安全,历代中央政府在管辖新疆时都在新疆组织屯垦。从公元前105年开始,历经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清、中华民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屯垦在新疆显现出独特的生命力,是历代政府治理新疆的重要国策,是中央政府在新疆历史上实行时间最长久的一个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在新疆采取了屯垦戍边的特殊政策,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履行屯垦戍边的使命。

(一)兵团的组建

1949年9月25日和26日,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和大军压境的形势下,新疆军界、政界分别由陶峙岳和包尔汉领衔宣布和平起义。10月12日,王震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二、六军进疆。和平解放后的新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但尽快解决以吃穿为主的财政经济问题迫在眉睫。12月28日彭德怀在向党中央、毛泽东汇报新疆情况时说,现新疆部队及地方行政人员有24万多人,本身财政只能解决30%左右,70%以上须靠中央帮助,同时内外贸易不通,经济异常萧条,市场日用品特别缺乏,粮食供应紧张。因此,如何解决驻疆军队和行政人员的吃穿问题首先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为解决军粮问题,同时也为了发展新疆经济,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根据1949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的《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精神,1950年1月新疆军区发布大生产命令:“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不得有任何军人站在劳动生产战线之外。全新疆部队十九万三千人,除担任祖国边防警卫和城市卫戍勤务者、辎重汽车兵团、挽马、骆驼、运输等部队、军工部工厂职工外,必须发动十一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去。”[52] 驻新疆军队于1950年春开始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当年开荒6.4万公顷,播种5.568万公顷,生产粮食3.2万吨,由此拉开了新中国在新疆屯垦戍边的序幕。正是在军队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党中央后来把驻新疆部队逐步分为国防军和生产军,再由生产军转业为农垦部队。

部队的大规模生产运动,不仅解决了20多万人吃穿的燃眉之急,也对稳定新疆经济、减轻各族人民的负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怎样让这支部队扎根边疆,长期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和巩固边疆服务,就成为当时的党中央和新疆军区所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1951年2月,王震在六军党代会上作报告时说:“彭德怀同志要求我们‘建国立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远戍边疆的国防军就必须肩负武器,手持(生产)工具,为保卫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永远驻扎下来。因此,就不能不转为劳动军状态。”[53] 会上王震明确提出:军队要有计划地建设新式农业生产,购制农业机械,向现代化的农场发展。1951年12月,王震在给毛泽东的报告中提出:“军队除担负警备任务外,集中屯垦,经营大农场。”“根据驻新疆军队执行屯垦任务与李富春关于培养生产技术干部的指示”,新疆部队将建立农学院和工业学校,以培训生产技术干部。[54] 随后,毛泽东在给王震的批复中充分肯定了新疆军区的做法。这反映出当时党中央在要求驻疆军队要准备长期在新疆执行屯垦戍边任务的基础上,对具体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来履行屯垦戍边的使命已有一个初步的设想。

1952年2月,毛泽东以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发布了关于部队改编的命令,并在命令中明确指出:“我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师的改编计划,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你们过去曾是久经锻炼的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战斗队,我相信你们将在生产建设的战线上,成为有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你们将以英雄为榜样,为全国人民的,也就是为你们自己的未来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战线上奋斗,并取得辉煌的胜利。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55]

1952年12月30日,新疆军区政治部颁布《关于部队整编转业的政治工作指示》,明确指出:“中央发布了整顿新疆财经工作指示和部队进行整编转业的命令,整顿与统一财经领导,划分国防部队与生产部队的界线,除保留部分国防部队执行国防任务外,其他绝大部分部队有计划地实行集体转业、就地转业,在省人民政府和军区领导下分别参加农牧业、工矿业、金融贸易业、工程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生产建设工作,这是切合国家形势发展需要的,是切合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的,是有利于新疆各族人民的,是十分正确和十分必要的。”[56] 1953年5月,新疆军区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将驻新疆部队分别整编为国防军和生产军。生产部队共编为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1个建筑工程处、1个运输处,总人口约15万人,担负屯垦戍边任务。

随着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军队也即将实行义务兵役制,为了加强对生产部队的领导和更有利于新疆屯垦戍边事业的发展,也为了更好地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1954年上半年,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书记兼新疆军区代政委王恩茂和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王震,在综合考虑新疆的实际需要和生产部队存留问题的基础上,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建议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以专门领导新疆生产部队的屯垦戍边事业。7月15日,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向中共中央西北局和军委总参谋部正式提出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及领导机构、名称的请示。8月6日,经毛泽东批准,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复电同意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0月7日,新疆军区公布《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命令》:“遵照军委总参谋部1954年8月6日电令:为加强生产建设,决定以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与二十二兵团合并,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撤销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及二十二兵团两机构。”[57] 新成立的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由王震率领进疆的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二、六军大部、民族军改编的五军大部和新疆起义部队改编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全部组成,下辖10个农业建设师,2个生产管理处,1 个建筑工程师,1个建筑工程处及一些直属单位,总人口17.5万人。兵团的成立标志着党在新疆实行屯垦戍边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由人民解放军正规部队边生产边戍边转为国防军主要承担军事任务,生产建设兵团则主要承担经济建设工作,并承担相应部分的政治、军事任务。兵团成立之初,党政工作由新疆军区和中共中央新疆分局领导,生产工作受新疆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指导。1956年5月,国家农垦部成立后,兵团成为农垦部直属垦区。1957年 2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会议讨论生产建设兵团工作,会议确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国营企业性质的单位,在领导关系上实行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的双重领导。

(二)兵团的发展和撤销

兵团成立后,根据中共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要求,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1954年11月27日中共新疆分局第七十二次常委会议讨论通过《生产建设兵团1953—1957年计划指标意见》,提出,新疆军区生产部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的基本任务是:第一,适应国家在新疆地区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首先抓好粮食、棉花及其他工业原料的生产;第二,促进新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实现。12月,在庆祝兵团成立的大会上,王恩茂指出:根据国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兰州——乌鲁木齐——阿拉木图铁路修通后,新疆经济建设必将大发展,兵团的基本任务就是,统一领导全新疆农业部队加速完成国营农场的建设,更大地发展农业生产,努力达到以下两项要求:一是适应兰新铁路修通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能供应新疆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粮食、棉花和其他工业原料,一方面能逐年增加支援内地所需要的棉花和其他工业原料。二是有力地帮助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促进新疆农业和社会主义改造。由于发展农业生产是我们迎接兰新铁路修通以后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的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因此,兵团必须抓紧发展农业生产这一中心任务。生产部队除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外,还须相应地发展畜牧业、副业加工和交通运输事业,参加建筑工程和其他各项生产事业。根据中央的要求和新疆的实际,11月25日至29日,兵团党委举行首次扩大会议。会议认为兵团的主要任务是:加速国营农场建设,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积极发挥国营农场的先进示范作用,促进新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各族农民的生产迅速得到发展,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

兵团成立后,保持了人民解放军的组织形式和政治工作制度,实行兵、师、团三级管理。1957年12月,国务院下达指示,要求兵团所有有军籍人员,凡未办理转业复员手续者立即补办复员、转业手续,军籍算到1956年12月30日为止。从此,兵团不再隶属于正规的军队序列,而是成为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不吃军粮、又保持人民解放军的组织形式,发挥着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三大作用的生产部队。为支持兵团不断发展壮大,从兵团成立起,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兵团以大力的支持,使兵团快速发展起来。同时,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为支持兵团的快速发展,在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为兵团划拨了大量的土地、水和矿产资源,使兵团的耕地面积由成立时的7.73万公顷迅速扩大到1961年的69.07万公顷。兵团的快速发展使兵团较好地发挥出了经济建设突击队的作用,为随后维护边疆安全和促进新疆发展奠定了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

当历史进入20世纪50年代末后,中印边界争端、中苏对峙日趋紧张,新疆的稳定问题也在境外敌对势力的煽动下复杂起来,维护新疆安全与稳定的任务空前繁重起来。1962年,在苏联当局的策划下,新疆发生了边民大规模外逃的伊塔事件。事件发生后,周恩来和邓小平紧急召见兵团副政委张仲瀚,指示兵团迅速抽调干部和民兵赶赴出事地点维护治安,劝阻边民越境,并执行“代耕、代牧、代管”的任务。兵团接到任务后,迅速组织了1.7万多名干部职工进入出事地带,圆满地完成了中央交予的任务。鉴于伊塔事件的发生,为加强我国新疆边境地区的防卫力量,1962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由兵团在沿中苏边境地区建立农场带,8月,自治区党委决定在伊犁、博尔塔拉、塔城、阿勒泰、哈密等地、州长达两千多公里的边境线内建立一批国营农(牧)场,以形成一条农场带,协助国防军共同守卫边防,并作为国防的屏障。8月25日,中央军委决定,兵团要在两年内组建300个齐装满员的武装民兵值班连,以确保兵团在戍边职能上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11月,兵团党委向自治区党委写出了《关于建设边境农场的报告》。同月28日,自治区党委作出批复,就有关建场原则、土地划拨方案以及注意的问题,以新党发文件作出相关规定,决定在伊犁、博乐、塔城、阿勒泰地、州边境划出117.333万公顷土地,作为边境农场的建设用地。到1966年底,兵团共建成边境农场38个,耕地面积15.609万公顷,总人口15.55万人,职工8.21万人。

img107

兵团民兵在边境线上巡逻

1962年“伊塔事件”发生后,党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新疆问题的解决在于经济的发展。鉴于兵团在促进新疆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更好帮助兵团发展,渡过1958年至1961年兵团大发展时期的财务困难,经周恩来批准,国家在1962年和1963年分两次拨给兵团流动资金共计1.54亿元(旧币),并把兵团欠银行的1.4682亿元(旧币)贷款本息和1028万税金作为拨入兵团的流动资金全部冲销。同时为支持兵团发展,加快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党中央又继续动员内地转业官兵、知识青年和城镇精简职工,到兵团参加生产建设。在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下,20世纪50—60年代兵团紧紧抓住发展这条主线,通过全体干部职工自身的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使兵团迅速发展成为促进新疆经济建设、维护边疆社会稳定和巩固祖国边防的重要力量。到1966年,兵团已成为拥有148万人口、158个农牧团场、203个独立核算工交建商企业和相对完整的教科文卫体系的特大型社会组织,耕地面积80.86万公顷,国内生产总值6.29亿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屯垦戍边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再加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1975年3月中央决定撤销兵团体制,成立新疆农垦总局,统一管理新疆的农垦事业,并要求农垦职工“继续发挥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作出更大的贡献。”[58] 兵团撤销后,原有的一套完整的体制被打乱,使其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屯垦戍边能力大打折扣,不利于新疆的发展和稳定,特别是在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后,撤销兵团的弊端更为明显地凸显出来。

(三)兵团的恢复与加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新疆发展与稳定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为有效促进新疆发展和维护新疆稳定,1981年8月,邓小平在新疆视察时指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现在的农垦部队,是稳定新疆的核心,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起来确有必要。” [59] 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作出了《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议》。决议指出:“生产兵团屯垦戍边,发展农垦事业,对于发展自治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防御霸权主义侵略,保卫祖国边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决议根据时代的变化,还明确提出“兵团要实行企业管理,积极推行经济责任制,整顿和发展各项生产事业,办好社会主义大农业,实行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发展农工商联合企业,大力兴修水利、灌溉和水力发电,大力植树造林,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继续搞好农业机械化,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要加强民兵武装值班连队的军事建设,搞好边防。”[60] 1982年6月1日兵团在乌鲁木齐召开庆祝恢复大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恢复。

兵团恢复后,为顺应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需要,对兵团原有的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推行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不断完善,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大力发展团办企业,推行股份合作经营等,初步搞活了兵团经济,促进了兵团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为支持兵团的发展,自治区党委在1987年7月出台了《关于加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发展的纪要》,指出:生产建设兵团是自治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兵团的领导,指导兵团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治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积极支持兵团的各项工作,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建设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这些为20世纪90年代后党中央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兵团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西方敌对势力把和平演变的矛头重点指向我国,国际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活动猖獗,中亚地区的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十分活跃,多种政治势力出现在中亚的舞台上,新疆的外部形势变得更为复杂。同时新疆的“三股势力”为实现分裂国家的目的也与之遥相呼应,境内外的“三股势力”转向以暴力恐怖为主要手段的分裂破坏活动,从1990年到2001年在新疆实施了146起暴力恐怖事件,严重危害到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由传统威胁向传统威胁和暴力恐怖等非传统威胁相结合演变,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显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料。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得新疆面临更为复杂的地缘政治斗争形势,特别是车臣、科索沃等事件和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的爆发,西方敌对势力在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下,有目的地干涉别国的内政。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综合考虑促进新疆发展、维护新疆稳定、巩固国家安全的问题成为我国地缘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以后,国家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全面加快新疆发展的任务更为繁重。面对新疆所面临的这种复杂局面,为维护新疆稳定和更好地促进新疆发展,党中央从国家长治久安和新疆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明确指出兵团是一个集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职能为一体的特殊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重视和做好兵团的工作,充分发挥兵团的特殊作用,有利于促进新疆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并决定进一步支持兵团发展,以确保兵团能在剧烈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更好地发挥出屯垦戍边的作用。

1990年3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调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管理体制和有关问题的通知》,批准兵团计划单列。通知同时指出:“面对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加强生产建设兵团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屯垦戍边、稳定全局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1] 1998年江泽民在视察新疆时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搞好兵团工作,对于保持新疆的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巩固西北边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既是搞好新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关系全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一着十分重要的棋。兵团的同志要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增强完成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重要任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兵团工作,特别是支持兵团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发展壮大,是中央从治国安邦的长远战略决策角度考虑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中央更好维护祖国统一、加快新疆开发建设步伐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要“把兵团屯田戍边的工作放到边疆的历史长河中、放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放到新疆稳定和发展的工作大局中加以观察,其深远意义可以看得更加清楚。”[62] 2001年胡锦涛在视察新疆时又指出:“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这‘三股势力’活动猖獗,对我国新疆的影响不可忽视。新疆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新的形势对加强兵团建设、发挥兵团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63] 在充分肯定兵团作用的同时,党中央对兵团也提出:“希望兵团的同志们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围绕发展和稳定这两大任务,全面推进兵团的各项建设,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64] 2006年胡锦涛在视察新疆时进一步指出:新形势新任务对兵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兵团的同志要认清形势,牢记使命,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更好地发挥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大军作用,更好地发挥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更好地发挥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作用。

正是在党中央的决策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各部委先后同兵团建立了对口关系,中央逐年加大了对兵团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并于1997年批准兵团组建中国新建集团公司;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也加强了对兵团的宏观领导,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国函[1990]24号文件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支持兵团经济发展的座谈会纪要》、《关于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的规定》等文件,从而为兵团更充分地发挥屯垦戍边作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兵团党委在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牢固树立屯垦戍边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的基础上,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抓住机遇,积极进行探索,努力推进改革,制定了“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的工作目标,实施了结构优化、外向带动、科教兴兵团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明确提出兵团的产业结构要由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二、三产业为主,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先后出台了以推进农牧团场改革为核心的“1+3”文件和以推进工交建商企业改革为核心的“1+8”文件,在农牧团场逐步推行建立以“团场基本经营制度+其他配套制度+管理”为基本框架的体制,积极扩大企业和职工的生产自主权,增强干部职工的民主意识,强化干部职工的市场意识,积极发展兵地融合型经济。同时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职工收入,减轻职工负担,并以危旧房改造和小城镇建设为中心,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逐步改善屯垦戍边队伍的生存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使兵团朝着新的屯垦戍边道路方向逐步迈进,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到2007年,兵团成为拥有258.47万人口、从业人员99.51万、14个师、包括13家上市公司在内的大批工交建商服企业和完善的教科文卫系统的特大型社会组织,国内生产总值为441.22亿元,土地面积7.46万平方公里,成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和保卫边疆安全的一支可靠的重要力量。

二、兵团的屯垦戍边作用

60年的屯垦戍边,兵团广大干部职工通过引进吸收先进技术、进行有计划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和有序开发、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进新疆同内地的联系等方式,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改善了边疆地区恶劣的生存环境,拓展了边疆地区的发展机会和渠道,迅速提升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实力和水平,促进了边疆地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增强了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巩固国家边防安全,成为国家治理新疆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棋子。

(一)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新疆和平解放后,驻疆人民解放军立即转入到生产建设上,在新疆辽阔的荒原上修水利建农场、开矿山建工厂、修公路办商业,揭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的序幕。兵团成立后,以建设正规化国营农场为契机,在大规模开垦荒地的同时,继续开矿山、建工厂、修公路、办商业,并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引进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使兵团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增大了新疆的经济总量,成为新疆经济建设的突击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建设现代农业,发挥示范作用,迅速提升了新疆的发展实力和水平。兵团的特殊体制使兵团对需要引进推广的先进技术,经过集中统一决策就能够得到迅速推广,并具有决策成本和实施成本较低的独特优势,有利于各种先进技术的快速推广。为快速提高新疆的生产力水平,兵团从成立初开始,就坚持走大规模引进、吸收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之路,如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农业机械化和良种推广,80年代地膜棉技术的推广,90年代滴灌技术的推广,不仅使兵团的生产力水平得到快速提高,而且把兵团的农业生产建设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较好地发挥出了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新疆农业生产的发展。二是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研究机构,针对新疆独特的生态环境进行科技研究,研发适合新疆自然条件的各种优良品种,并在全疆进行推广。兵团作为一个以农业为基础、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又是在边远落后地区开发建设起来的经济社会系统,坚持科技进步,走质量效益型和可持续发展道路,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兵团在60年的发展中,始终注意坚持科技进步,依靠科学技术推动农业、工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兵团逐步走上了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发展道路。在农业科技进步上,兵团主要是在作(动)物育种、栽培技术、饲养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引进和发明上的突破性进展与大规模应用,为农业的高效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兵团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在工业科技进步上,主要是不断对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在引进和使用新工艺和设备的同时,一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或逐步建立了科技开发中心,或与相关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技术服务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进行有自主产权的技术创新。大量符合垦区发展需要的科技成果的产生,不仅为兵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通过兵团走向了全疆,为整个新疆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持。三是以集团面目出现,长期坚持开发建设边疆,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兵团从成立初开始,就依靠党政军企合一体制,充分发挥集中统一快速动员和垂直管理能力,通过决策的迅速传达落实和集中各方面资源进行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保证了有限的资源和财力集中使用,实现了在新疆地广人稀、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条件下进行开发建设有较高的起点和规模投入,使兵团一建立就具有较高的生产率水平。兵团的发展,直接增加了新疆经济总量,并在新疆经济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额,其最高年份曾在自治区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兵团每年都生产数以十万吨计的粮食、油料、棉花、西红柿酱、瓜果、畜产品等农副产品和大批轻工产品,为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发挥出了独特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大规模的开荒,为国家增加了大量的耕地。1950年的开荒面积达到6.4万公顷。兵团成立后,根据国家要求和新疆经济发展的需要,继续大规模开垦荒地,特别是1958年到1960年的三年中,开垦出近46.57万公顷的荒地。此后,兵团在适度保持开荒规模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耕地的整治工作,不断提高耕地的质量。到1966年兵团耕地面积达到80.86万公顷。改革开放以来,兵团在继续根据新疆可利用水土资源进行适度开发的基础上,主要是对耕地进行盐碱化的治理,并探索出一整套有效治理盐碱化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耕地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使兵团开发出来的耕地逐步成为高产稳产田,到2007年兵团的耕地面积达到107.8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0.886%。兵团大规模的开荒建设,把新疆原来众多的戈壁荒漠变成了良田,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不仅改变了新疆的绿洲布局,更为重要的是为国家建起了大片的良田,增加了我国的耕地面积,对改变我国人多地少的耕地局面起到了战略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耕地紧张的压力。二是在棉花等战略农产品上,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兵团利用新疆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自己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根据新疆的光热等自然条件,经过60年的努力,不仅把新疆垦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棉花、粮食生产基地,而且建成了糖、油料、西红柿、啤酒花、瓜果、畜产品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每年为国家提供大量的商品棉和多种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满足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维护我国大宗农产品的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到2007年兵团棉花产量达到125万吨,以占全国9%的植棉面积,生产出全国棉花的16.45%,平均亩单产135.9公斤,单产、出口量、商品率、人均占有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尤为重要的是由于兵团的耕地为国有和兵团特殊的体制,使得国家能够直接掌控这些耕地,为国家从战略上随时调控粮食等战略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三是以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新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国家生产了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兵团在开发建设新疆的过程中,积极利用自身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以示范带动的模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在新疆推广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使各种先进生产方式特别是农业生产技术快速在全疆推广开来,从而给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各族群众亲眼目睹了先进的科技和先进生产力的巨大威力。

img108

兵团现代化农业处于全国农业领先水平

(二)建设新绿洲,改善新疆的生存环境

在60年的屯垦戍边进程中,兵团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对新疆这样一个干燥少雨的地区来说,既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使各族人民能够保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改善了生态环境,使垦区出现大片绿色的生机。兵团对新疆生存环境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坚持科学种田,变荒漠为良田。兵团成立后,本着“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和边境线上大规模开发建设,大批农场、工厂随之出现在戈壁荒滩上,为了生存的需要,兵团干部职工以防风固沙、排盐治碱为重点,注意营造防护林和建立完整的排灌体系,使大片荒漠变成了良田,不毛之地有了人烟,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典范,大大改善了沙漠边缘的恶劣环境,并由此在新疆形成了107.8万公顷的新绿洲,有效扩大了中华民族能够存在的地域,拓展了国家大宗农副产品的供给之源。二是坚持植树造林,不断改善生存环境。兵团从成立开始,就坚持“荒开到哪,树就种到哪”的要求,使大量的人工林出现在农场内外,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实施了“西部边境造林工程”、“准噶尔盆地南缘防沙基干林建设工程”、“塔里木盆地东部绿色走廊建设工程”等一批工程,在茫茫戈壁荒漠上建成一个个田陌连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绿洲生态经济网络。多年的努力使数万公里的绿色屏障出现在新疆大地上。到2007年兵团平原人工林面积已达35.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42%。164个平原团场中已有134个团场实现了农田林网化,林网化面积达80%以上。三是大力建设小城镇,努力提高职工群众的生活质量。兵团创立之初,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和提高吸引力,有意识地在垦区集中之地建立城镇。随着兵团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兵团的许多垦区已成为经济、文化繁荣之地,各农场的场部和师部所在地逐步演变成当地社会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成为人口、资金、产业、人才、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的集聚之地。石河子、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奎屯、北屯等一大批新兴城镇出现在新疆大地上,促进了新疆城镇化的发展,改善了新疆的人口布局。

img109

兵团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创造了“人进沙退”的景观

(三)促进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

兵团成立后,始终把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自觉地尊重和服从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特别是兵团始终牢记毛泽东“多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的教诲,全心全意地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有效增强了民族团结,增强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信任,并长远地影响着各族青少年。为促进新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兵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长期坚持不懈地工作:

一是坚持为新疆各族人民大办好事,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兵团充分发挥科技力量强、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在修建各种水利、道路等工程时尽量考虑地方各族人民的利益,使兴修的各项工程基本上成为兵地双方都受益的“两利工程”;兵团各医疗机构常年组织医疗队深入地方农村、牧区开展巡回医疗,防病治病,送医送药。为提高各民族群众的生产力水平,兵团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常年坚持为地方各族群众提供技术服务:如20世纪50年代给地方群众赠送和交换各种作物优良品种,赠送各种大小农具,经常无偿为群众代耕、代播、代收;60年代自筹资金2393.95万元为地方农村建设好条田、好渠道、好林带、好道路、好居民点的“五好”新农村;80年代为地方培训技术员,无偿地向各族群众传授生产技术和经验;90年代以来大量接收地方少数民族干部到兵团挂职,其中仅“十五”期间就接收南疆少数民族干部1410人来兵团挂职培训。兵团这些工作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各民族群众之间的友谊,从而真正做到各族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受到新疆各族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他们也在土地、水利、草场、矿山资源等方面无私援助兵团发展壮大,在新疆真正形成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二是坚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大力增强干部职工有关民族宗教方面的意识。兵团从成立起就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时刻不忘记教育干部职工尊重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利益,进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把促进新疆民族团结和谐作为不懈追求,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密切了与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兵团在1959年制定的《关于拥政爱民为各族人民大办好事二十条(草案)》中提出了搞好场政、场社、场群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具体措施,要求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从1983年开始,按照自治区党委的安排,每年5月都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长期坚持不懈地向干部职工进行有关民族宗教政策教育,教育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要求虚心学习新疆各族人民的长处和语言文字,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三是尊重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坚持互学共建。从兵团成立起,兵团就认识到只有在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共同开发建设新疆的实践活动,才能建立起新疆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血肉联系。因此兵团各级党委始终围绕国家和自治区发展稳定的大局开展工作,自觉接受并尊重地方党政的领导,按照“有事无事常来往,大事小事常商量”的原则,主动向地方党政领导请示汇报工作,并请地方党政领导检查指导工作,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共同研究谋划发展。同时兵团所属单位企业也主动加强和所在地的交流与沟通,开展互学共建等活动,以交流促沟通,以沟通促理解,以理解促支持,以支持促发展,以发展促团结,增强了兵团与地方、兵团干部职工与地方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在互学共建活动中,注意加强兵地联合,发展兵地融合经济,形成建设边疆的合力,促进共同进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十三师与哈密地区互学共建、融合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及时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将其称为“兵地互学共建,共谋发展”的“哈密经验”,在全疆推广。通过融合发展,不仅对当地经济结构、种植结构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明显地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巩固并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兵地双方通过长期密切往来、互帮互学、互通有无,形成了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兵团也由此成为各族人民联系和交流的重要纽带。

在60年的屯垦戍边实践中,兵团根据中央的要求,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有效地维护了新疆的稳定。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建设强有力的维稳堡垒,构筑各族群众心理上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后盾。兵团从组建开始,就以有高度组织纪律的形象出现在新疆各民族群众的面前,其职工队伍具有较强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同时其所属团场、企业等单位相对集中地分布在全疆各地,在同敌对势力进行交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就像一个个堡垒钉在新疆的各个战略要地,时刻警惕和积极应对各种分裂破坏势力的新动向,而且是传播党的政策和自治区党委的战略部署的重要渠道,成为团结鼓舞周边各族群众共同抗御各种敌对势力制造分裂煽动破坏的坚强后盾,从心理上增强了各族人民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建立快速出击机制,形成强大的震慑力确保社会稳定。兵团党政军企一体的垂直管理体制,具有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事态的体制机制,兵团的地缘分布和空间布局,构成在新疆既能迅速贯彻执行中央和兵团党委的部署,从大局和战略高度确保对“三股势力”和各种敌对势力的震慑力和控制力,又能通过团场、企业的分散布局和有机联系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各地动态,及时有效地作出反应,切断敌对势力的相互联系,控制事态的发展蔓延,把危害控制在最小程度。60年来兵团在历次参与平乱中的表现也充分证明:在新疆,兵团是反对“三股势力”、维护新疆稳定和祖国统一的可靠的重要力量。三是突出特色加强协作,构建新疆共同应对分裂恐怖活动的强大机制。维护新疆稳定,打击“三股势力”需要多方面同心协力才能完成,兵团作为中央维护新疆稳定机制中的重要一环,从成立开始,就始终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发挥自身党政军企合一体制优势,既同驻疆军队、驻疆武警部队、地方政法力量保持密切和有机的联系,同时具有“企”和“民”的属性,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熟悉当地的环境,与地方民兵和各族群众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这种既同驻疆军队和武警、地方公安有着密切联系,又同地方民兵和各族群众有着密切联系的特点,同时又具有组织力和动员力强的优势,是兵团的独特优势,使兵团成为新疆维稳联防体系中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一环,成为构建新疆维稳机制中强大震慑力的重要因素。

(四)繁荣新疆文化,推进社会文化进步

60年的屯垦戍边活动,兵团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始终注重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屯垦戍边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用血汗培育和创造出了自己宝贵的精神财富——兵团文化,使新疆本已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更为丰富多彩,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兵团文化的产生,不仅使屯垦戍边有了自身独特的文化,而且推进了新疆文化的繁荣,进一步促进了新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认同。60年的屯垦戍边,兵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促进了新疆的文化建设:一是加强了新疆文化与内地文化的交流,拓展新疆文化的发展空间和渠道。兵团干部职工在长期的屯垦戍边实践中,通过健康活泼的文化生活方式,开阔了邻近各族群众的眼界,使他们感受到新奇的文化精神生活,吸引他们参与进来。同时那些经过兵团干部职工吸收和提炼后的新疆各民族文化在内地也变得更具影响力、吸引力和亲和力。由此进一步推进了新疆的先进文化建设,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二是促进了新疆文化的繁荣,丰富了新疆文化的内涵。由于兵团是由广大转复官兵、支边青年、科技人员、城市知识青年和其他垦荒者的开发、建设起来的,因此,兵团干部职工构成的多样性决定了兵团文化的广泛性和开放性,它容本土文化、军旅文化、城市文化、校园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为一体,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文化。在地理环境上,农牧团场又和城市、农村交叉在一起,使得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彼此产生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生活在新疆地区的兵团职工群众,一方面使得兵团逐步融入到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当中,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交往,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加入到兵团的职工队伍当中来,进一步增加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到2007年兵团就有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等36个少数民族31.9万人,占兵团总人口的12%左右。这就更加有利于兵团和新疆各民族的交往与文化的相互交流,由此推动了新疆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新疆文化的内涵。三是在边疆地区培养开放、多样化和先进的发展理念,促进新疆社会的进步。兵团团场、企业同地方州县乡村相互交融,兵团干部职工同邻近的各少数民族长期深入交往,使各民族加大了对汉族人的了解和对其他各民族的了解,并在长期的交往中观察其他民族的优势和长处,从而加快本民族的发展。尤其是通过兵团干部职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带动和辐射,使少数民族群众更快更好地接受了现代科技文化思想,推进了各民族群众的现代化进程,并由此带动整个新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五)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领土完整

60年来,为有效地巩固祖国西北边防,减轻国家国防负担,兵团不论是在长期充实、巩固、繁荣边疆上,还是在边境地区与国防军几十年如一日地驻守在边防线上,都起到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法替代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

一是稳定边疆、充实边疆,进而改善我国的区域防卫态势。从地缘战略上说,新疆是我国西北的屏障,没有稳定的新疆,我国的青海、甘肃乃至宁夏、内蒙古、西藏、陕西等都将直接受到巨大压力,直接危害到整个西北地区的战略格局。新疆和平解放时,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400多万人口,而且边境线上长期处于“有边无防”的境地,外部势力的渗透影响一直是新疆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并由于这种动荡使我国整个西北地区的战略防卫态势受到极大削弱。兵团的建立和发展,使辽阔的新疆迅速得到充实,特别是特定年代逐步建立起来的58个边境团场,分布在新疆沿边境线11个地(州)市的26个边境县、市内,分别与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接壤,守卫着2019公里的边境线,占全新疆边境线5400公里的37.4%,在新疆形成一条边境农场带,使新疆边境沿线得到充实和稳定。

二是贯彻人民战争思想,共同构筑边疆同守、维护祖国利益的国防体制。兵团建立后实行党政军企合一体制,采用兵、师、团、连等军队直线式管理模式,为维护国防安全,边境农场的民兵和职工,几十年如一日,与驻边国防军和地方民兵一起建立联防组织,实行团场包面,连队包片,民兵包点的生产、护边双承包责任制,长年组织民兵,日夜守卫着祖国的边防线。同时兵团与地方各族人民长期交往,形成了团结联系地方各族群众“边疆同守”的重要渠道和良好氛围,为兵团在维护祖国利益过程中团结地方民兵和群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尤其是兵团在长期戍守边疆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爱国精神,有效地影响和激励着全疆各族人民群众,提高了各族人民群众的国家主权意识和保卫国家安全的觉悟,增强了他们的国防观念,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兵团亦兵亦民的形式,能够有效联系、配合和协助驻疆部队,共同完成应对国防安全的任务,形成以军、警为骨干,以民兵为基础的联防组织,使兵团成为军、警、兵、民“四位一体”边疆同守机制中的重要一环。

三是“金边工程”[65] 建设,既提升了国家对外的经济文化影响力,又抵制了敌对势力的渗透和“蚕食”破坏。新形势下边防安全不单纯是军事安全,而是一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综合安全。兵团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大力进行事关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危旧房改造、饮水、交通、文化、就医、看电视、听广播、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建设,留住了人口,改变了边境空虚的状况,充实了边疆地区,大规模提升了边境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综合实力。兵团通过边境团场带推动对外开放、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有利于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实行互利、互补、互惠合作,提高兵团对外开放实力和水平,提升国家对外的经济文化影响力,积极主动地消除影响国防安全的境外因素。兵团建立的边境团场带,既能够有效应对境外势力的军事入侵,也能够有效抵御境外势力的思想文化影响,防范各种走私、贩毒等现象,成为抵御境外势力渗透破坏的坚固堡垒。改善了国家西北地区的战略态势,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被誉为“国土卫士”和“永不移动的有生命的界碑”。

img110

兵团职工住房得到较大改善

三、兵团屯垦戍边的特点和经验

新疆独特的区情和兵团特殊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兵团在履行屯垦戍边使命时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兵团模式具有不可复制性,成为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政策中的众多亮点之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治国安邦艺术。全面总结兵团屯垦戍边的经验,是肯定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治理边疆的重要体现,也有利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今后更好地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和保卫边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一)兵团屯垦戍边的特点

兵团的特殊性决定了兵团在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并由此决定了兵团在新疆的不可替代性。

一是任务的复合性和整体负责性相结合。兵团具有经济性、社会性、综合性、区域性等特性,既要搞经济建设,又要发展社会事业,不仅承担党和国家赋予的带动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还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承担维护边疆稳定和保卫祖国边防的任务。因此,兵团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也不是单纯的自身发展,而是必须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多方面的发展相统一,把整个边疆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相统一,把边疆的稳定和祖国领土的完整相统一,是承担多重任务于一身的特殊组织形式。与此同时,兵团一直保持着准军事化的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统和指挥系统,兵团、师、团、连每一级都有自己的管理权力和职责范围,同时又要对上级统一负责。上下贯通、自成体系的运行体制对履行屯垦戍边职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兵团以严密的组织性和完整性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集团,并从整体上对国家和人民负责,完成自身屯垦戍边的使命,为新疆经济建设服务,为边疆稳定服务,为祖国边防安全服务。

二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兵团是国家和新疆社会构成中普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要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尊重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但兵团作为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特殊组织,又有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集中表现在兵团的组织形式上采用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形式。1981年邓小平结合新疆的实际,在全国进行改革,探索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的大环境下,明确指出兵团的“组织形式与军垦农场不同,任务还是党政军结合。”[66]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央仍强调指出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组织。2007年温家宝在视察新疆时又指出:兵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组成部分,实行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体制,是一个既融入新疆社会又高度集中统一的集团化组织。这是因为党政军企合一的组织形式集政府、企业、社会、军队等多种职能于一身,这种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有利于政令畅通,有利于增强组织纪律性,增加了领导指挥机构的权威和效率,使兵团在复杂环境中能够通过对自身经济、政治、军事、社会力量的协调和组织,迅速控制局面,稳定社会和发展生产,不论是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建设,还是迅速处理各种突发事件,都能显示其独特的优势。

三是寓兵于民与平战一体相结合。屯垦戍边是我国长期治理边疆的特殊政策,其核心是劳武结合、平战一体,这要求在边疆地区长期驻扎的人员不仅要自己解决自己的吃穿问题,还要具有强大的战斗力,一旦有事能够迅速组织起来应变。兵团党政军企合一的组织形式有效地解决了劳武结合、以劳养武的问题,通过在平时寓兵于民坚持经济建设,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不仅为戍边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为边疆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是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突击队。与此同时兵团的职工队伍又坚持开展军事训练,确保职工在关键时刻能够立即形成较强的战斗力,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履行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为反分裂、反恐怖斗争做好充分准备,为边疆的稳定和国家边防的巩固服务。

四是发展边疆与稳定边疆相结合。发展和稳定是做好新疆工作的两大主题,二者缺一不可。兵团成立后,发挥“生产队”的作用,牢牢抓住以发展为中心,通过不断壮大自己迅速改变了新疆的人口布局,有效地充实了边疆地区,推动了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边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使自己成为新疆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新疆经济建设的突击队,较好地发挥出了推动新疆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大军作用。在此基础上,兵团发挥自身独特的组织优势和“工作队”、“战斗队”的作用,坚持开展军事训练,不断增强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积极应对新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为国家分忧解难,时刻为维护新疆的稳定为巩固祖国边防的安全服务,较好地发挥出了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和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作用。因此,兵团有效地把促进边疆发展和维护边疆稳定结合在了一起,具有集建设边疆、稳定边疆和保卫边疆于一身的特殊功能,是成功地解决新疆复杂地缘政治斗争条件下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巩固边防等问题的典范。

(二)兵团屯垦戍边的经验

60年的屯垦戍边,兵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全面总结兵团这些经验并用以指导实践,是推进屯垦戍边事业不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未来更好地实现治国安邦的需要。

一是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时刻把兵团屯垦戍边的工作放在新疆的历史长河中,放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放到新疆稳定和发展的工作大局加以观察,这是不断增强屯垦戍边历史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的基本出发点。兵团是新疆自治区的组成部分,要履行好屯垦戍边的使命和职责,在新疆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中作出贡献,必须以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在服从和服务于全局的实践中做好兵团的工作。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研究和创新兵团的特殊体制与市场机制结合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发挥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大军作用,壮大兵团的综合实力,才能不断满足兵团广大职工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为新疆各族人民办更多的好事和实事,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才能为履行好职责、发挥好作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新疆的发展和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兵团履行屯垦戍边使命必须真正做到“三个离不开”,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必须长期坚持为各族人民谋利造福。在履行戍边维稳职能时,一定要坚定地相信和依靠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更好地发挥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

四是必须时刻牢记维护新疆稳定、巩固祖国边防的神圣职责。在奋力搏击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拉得出、打得赢,更好地发挥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作用。

五是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兵团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推动兵团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地发展,履行好肩负的历史使命,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屯垦戍边事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尤其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群众的积极性。培养造就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领、作风上有本领的职工队伍。真正做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六是履行屯垦戍边使命必须大力弘扬兵团精神,用以兵团精神为核心的兵团文化来凝聚广大干部职工投身到屯垦戍边的实践中去,在创造屯垦戍边物质基础的同时,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推进新疆的先进文化建设。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王小平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