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两个建设整体推进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现实要求和集中体现。坚持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机统一,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基于这样的判断,先进性教育活动结束后,党中央提出要紧密结合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并把两者置于党的建设的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上。2006年6月,胡锦涛在建党85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要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之中,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年后,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条主线”、“五个方面”,是党的十七大勾画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其中,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占据着突出地位。
在探索和深化理论认识的同时,中共中央在实践中抓住党的建设的主线,从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廉政等五个方面入手,整体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抓住思想理论建设这个关系党的先进性的根本点。中共十六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六大后,党中央迅速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潮。2006年8月10日,《江泽民文选》出版发行,为全党更深入地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最好的教材。2004年4月,中央启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举措紧密联系实践,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巩固和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二,大力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集体学习制度,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全党的学习,为推进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会建设作出了榜样。同时,为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2007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2006年—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颁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条例》规定,认真抓好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每5年累计参加3个月以上的脱产培训。进一步加强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大力促进在职自学。每年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训省部级干部500人左右、厅局级干部8800人左右、县处级干部10万人左右。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和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开始承担培训任务。全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内容更加丰富,方法不断改进,成效非常明显。
第三,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十六大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呈现出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新局面。这一时期出台了两个比较重要的文件,一是2000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颁布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二是2005年4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公务员法》。此外,还出台了一系列其他配套性法规文件,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干部人事工作法规体系,为提高选任干部的质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经过不断探索,形成了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投票表决、领导干部辞职等制度。科学发展观提出后,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2009年8月,中央组织部又先后制定和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这是着眼于选准用好干部,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和监督作用,为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同时,在地方精简领导班子职数、减少副书记职数、适当扩大党政交叉任职等改革上,各地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四,积极稳妥地发展党内民主。各级党组织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代表提议的处理和回复机制等,逐步得到落实。2004年9月中央颁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逐步扩大党务公开范围,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得到增强。广大党员对党内事务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参与。按照中央的要求,一些党组织在实行党代会代表常任制试点、在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扩大基层民主选举特别是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成效,积累了经验。
第五,不断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十六大以后,中央先后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中央有关部门还出台了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中央拨专款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在全国稳步推进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各地基层党组织立足实践,大胆探索,在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以社区党组织建设为例,2009年底,全国街道社区党组织覆盖面继续扩大,新增的130个街道全部建立了党组织。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采取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办法,选聘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为社区党组织班子建设培养接续力量。把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纳入干部培训和社会工作人才培训规划,社区党组织书记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不断提高。2009年底,全国社区党组织书记中,35岁以下的占12.5%,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43.9%。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合理确定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其他社区工作者报酬,妥善解决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以“三有一化”为重点,即“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推进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多数地方建立了党建工作联席会等协调议事机构,一些地方在街道社区实施“大工委制”或“兼职委员制”,逐步完善街道社区党组织主导、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的党建工作联建共建协调机制,形成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改进和创新,不仅扩大了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增强了生机活力,而且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经过全党上下的一致努力,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加强,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
【注释】
[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9页。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39页。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9页。
[4]新华网,2006年7月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