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组调查法

小组调查法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组调查法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沙伦教授及其夫人是这一策略的创始人。在运用小组调查的教学策略时,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六个连续不断的阶段进行活动。通过讨论,小组成员交换他们关于探究范围的看法,明确他们要调查的目标。

小组调查法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沙伦教授及其夫人( Sharan & Sharan,1976 )是这一策略的创始人。他们认为:在小组调查中,学生在设计他们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上起积极作用。他们按对某一论题的共同兴趣来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小组中所有成员都帮助设计如何研究他们的论题,然后将任务进行分工,使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承担一部分调查任务。小组综合和总结他们的工作并向全班呈现他们的发现。[1]因此,小组调查法的基本要求就是指在教学中将具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共同设计研究课题,分工调查,最后,小组对其成员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与总结,并呈现出来。此教学策略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设计研究方案,小组成员分工负责,有利于发挥小组成员的特长,增强小组成员间的积极互赖。

在运用小组调查的教学策略时,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六个连续不断的阶段进行活动。依据调查论题范围的不同,教师和学生活动技巧程序的不同,这六个阶段的展开全程可能需要一周、两周甚至几个月不等的时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运用此程序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背景、能力、时间等对它做出适当调查,以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2]

此阶段可具体化为5个步骤。

步骤1:教师向全班提出一个宽泛的论题,或称之为总问题。论题可以来源于教材、图片、视频、报纸,也可以是从学生的兴趣中引出的,还可以是时事中的问题,论题一定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因此,一般来讲,教师一定要将论题表述为问题的形式,而不能将它表述为陈述形式。例如,“亚利桑那州印第安人”这种表述就不恰当,应当将之表述成“从亚利桑那州印第安人这一课中我们能学到什么?”或者是“亚利桑那州印第安人与别的州的印第安人究竟有什么不同?”之所以要把论题表述成问题的形式,目的有两个:一是能够界定调查的范围,二是可以确定研究、探究的基调。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论题应当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也就是说可能引起学生各种不同的反应。因此,在此步骤中,教师不要期望学生知道问题答案的全部,教师也不要把自己的建议强加给学生,或者拒绝学生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效果,教师可激励学生进行探究。鼓励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源,如教科书、报纸杂志、学术论文等达到预期目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这些支持性资源,让学生一有机会就可以阅读。教师也可以针对某一论题开展讲座,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地参观,这些都是非常有益的。

步骤2: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他们所选择的研究论题。教师可以把概括性的论题写在黑板上,然后问学生:“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论题,你认为你还应该做些什么调查?”实际上,此步骤是想让学生将研究论题细化,即精心选择并设计子论题。子论题的选择可以由合作小组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

●每个学生都提出自己将要调查的问题。教师将这些建议都写在黑板上。

●学生在小组(4~5人一组)中,每个小组成员都表述一下他对调查内容的观点,记录员记下每个人的观点,然后向全班报告。经过讨论,选择并列出一些大家认为有必要调查的子论题。

●每个学生写出自己想要调查的子论题。然后,学生先从小组中开始,不断扩大到全班,学生对他们列举的问题进行比较,删除重复的子论题,最后形成一份子论题名单,这样的子论题应该能够代表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兴趣。

步骤3:教师以写在黑板或复印后分发等方式将学生列举的子论题通报全班学生。

步骤4:教师将子论题分成几个类别。

步骤5:将子论题的分类结果及子论题题目向全班分开,接着,每个学生都参加自己选择的研究某一子论题的小组活动。

在加入各自的研究小组之后,学生们会把他们的注意转向他们所选择的子论题上来。在这一阶段,小组成员要确定每个人将要调查的子课题的某个方面。为了有效起见,每个小组都必须要提出一个可研究的问题,确定他们的活动过程,并确定要完成调查所需要的资源。具体来讲,合作小组成员需要考虑如下问题。

我们学什么?调查这个论题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怎样学?

每个人做什么,即分工如何?

教师巡回于各小组之间,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有的小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他们对起先确定的子论题不满意,此时,教师不应强迫学生死守他们不感兴趣的论题不放,而是应让他们讨论其他可能的论题,并帮助他们重新选取目标。有的小组早先计划的要调查的问题太多,教师也应帮助他们重新制订一个比较现实的计划。通过讨论,小组成员交换他们关于探究范围的看法,明确他们要调查的目标。

实践表明,通过填写和运用作业单有助于小组设计的实施。作业单的内容如下。

我们的研究论题

小组成员(名单)

我们要调查的内容

我们所需要的资料

如何分工

在此阶段,每个小组执行已经确定的计划。小组成员要从各种资源中搜集信息,分析评价资料,得出结论。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交换、讨论及澄清各自的观点,达成对新信息的综合认识与理解,然后,将他们关于新信息的综合研究成果运用于“解决”小组研究的问题之中。在这一阶段上,每堂课的开始都要由教师说明每个小组依计划应做的事情,当然,小组成员可以根据需要做各自认为必要的事。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成员作为记录员,记录下他们的初步结论,或者由小组中的每个人都呈报一份关于他们的发现的总结。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针对低年级学生实施此教学策略,那么,可以只让每个小组成员就调查的问题提供一份简短的总结或答案即可。如果学生的经验比较丰富,那么可以将组内总结变成一次问题——讨论,学生们继续共享研究信息,比较他们各自的发现,寻找它们应用于研究问题的途径,在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中,学生们往往会从讨论中发现新问题。

小组在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准备一份向全班呈报的总结报告。这个阶段是从资料的收集、阐明到呈现探究的重要结果的过渡阶段。它主要是一个组织阶段,但它却包含着如此多的智力活动,包括概括、归纳、综合等。对于结果既可以是书面报告的形式,也可以是实践的形式,如举办展览,文艺表演等多种途径来呈现。

当教师注意到小组调查已经接近尾声时,可召集指导委员会(在阶段2选出)的成员,听取各小组关于小组报告的计划。教师记下各小组需要的具体材料,协调他们的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委员会成员确保所呈现的观念是各不相同且清晰的、可信的。教师在此阶段继续发挥顾问的作用,帮助需要帮助的成员,并提醒他们确保每个小组的计划都要使所有的成员参与进来。

在这一阶段,所有小组集合在一起,还原为原来的班级,各小组根据程序向全班呈现他们的总结报告。在每个小组呈现后,作为“听众”的小组成员都要对他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做出反应。

在这一阶段,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有关他们的研究论题、他们实施的调查工作,并引导学生反思、反馈他们在其中的情感经验。小组调查法使学生始终处于教师与学生同伴的评价之中,这是小组调查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运用小组调查法时,小组成员对于不同阶段工作情况的讨论,与教师的接触,使得学生对于论题的掌握情况以及工作的进展情况始终能够被教师观察到。在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以及对他们的学术和社交活动的观察等若干机会来做出客观的判断。具体讲,在评价学生小组调查中的学习时,教师要重点评价如下几个方面:学生对所研究论题的思维水平;要评价学生把知识运用于新问题的能力,推理的运用能力,对结论的抽象概括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就小组调查过程本身进行评析。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小组调查过程中的情感经验也应是评价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所调查的论题以及他们进行的调查的感觉进行反思。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论题的感受,以及作为一个调查者应如何提高有效性的想法写下来。或者,教师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表达他们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感受。

小组调查法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效果比较显著的一种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教育研究表明,小组调查法对不同科目、不同年级的学业成绩均具有积极的影响(Sharan,Hertzlazarowitz & Ackerman,1980)。其优点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21世纪的教育改革要求学生的角色必须发生改变,学生要成为一名学习者、创造者和交流者。学习者要求学生要把学习贯穿于他的一生,始终对学习保持高度的兴趣与热情;创造者意味着学生不仅要掌握目前发现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而且还要具有独立的、创新的思维,具有创造性;交流者则意味着学生能够成为一个有效团队中的一员,能积极参与团队活动,有能力促进团队的观点或计划的实施与实现。[3]

小组调查法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小组同伴共同设计、实施调查活动。要对不同小组成员调查的数据或事实进行归纳、概括,再进行分析、总结,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这期间学生对他们的最初的计划会不断进行修改、调整,调查实施的过程充满了许多创造性的活动。小组成员在活动中彼此支持,相互鼓励,意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责任,体现出强烈的团队精神,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体现。

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全班化教学策略相比,小组调查法要求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生们在小组中运用合作性探究、小组讨论和合作性设计开展学习活动。学生要共同设计小组学习任务,开展小组调查,准备与呈现总结报告。程序明确,可操作性强,适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

不过,要成功使用小组调查法,还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必须做好一系列准备活动

好的准备活动是实施小组调查法成功的重要保障。第一,要做好小组组建工作,每个小组应包含学业成绩高、中、低的学生,性别、种族也要体现异质性和代表性,全班各小组的水平应该大体相当;第二,教师要做好论题设计。虽然说小组调查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与社会行为都有积极影响,但是,对元素周期表或绘图技巧这样的教学内容来说,小组调查法可能就不太适宜,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广泛的论题,也就是使学生能够将论题分解为若干子论题,这些论题应当符合学生的背景与兴趣;第三,要做好学生交流与社交技能的训练工作,要建立一种适宜于合作学习进行的行为规范;第四,要提高学生小组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2.明确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

虽然,小组调查法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设计小组学习任务,开展小组调查,分析与汇报研究成果,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创造性,但并非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应转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咨询者与促进者。教师要巡回于各小组之间,察看学生在各小组中的活动情况,帮助学生处理和解决在小组相互作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还要在小组调查前、调查中和调查后对论题进行讲解或补充说明。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中的作用

在评价学生在小组调查中的学习时,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对所研究论题的思维水平,要评价学生把知识运用于新问题的能力,推理的运用能力,对结论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还要就小组调查过程本身进行评价,重视对学生在小组调查中的情感经验的评价。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他们的研究论题、调查工作及在其中的情感体验进行反思,这将会为下一次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六年级的科学课上,教师根据教材《校园生物大搜索》[4],对活动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设计。

科目:小学科学课六年级(上)

主题:校园生物大搜索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2)学生能够通过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分区域调查和记录,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3)通过调查,学生能够感受校园生物的美丽,体会到用心观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发展学习科学课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生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教学难点:通过调查,学生能够知道校园中大概生活着多少种植物和动物,理解校园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记录本;记录工具;观察工具;调查表;校园常见植物照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校园里有很多植物和动物,认识下面这些植物和动物吗?(用幻灯片放校园内常见植物和动物,让学生辨认和观察)(学生能说出名字的让学生说,如说不出名字,让学生观察动植物样子,告诉名称。引发学生调查兴趣)

师: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和动物?我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让我们一起去调查。(导入新课)

(二)设计调查方案

师:那我们该如何去调查呢?我们首先应制订调查计划。

生:(学生分组制订调查计划,汇报)

师:(点拨、指导)

A.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

B.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曾经来过的动物;调查时不仅要记录地面看得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

C.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

D.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

E.在调查时可能会出现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种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开黄、白、红不同颜色花的郁金香等,记录时可以都记录成蝴蝶或郁金香,也可分别记录某某样的蝴蝶、某某颜色的郁金香。

F.要爱护动植物。

(三)开展校园动植物调查活动

将校园划分为几个区域,明确每个小组的调查任务,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区域作为调查的重点,开展调查活动,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何一种动植物,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对认真调查的组给予加星评价。(学生的调查活动为后面形成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也具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积累感性经验)

(四)课外延伸

教师要求学生对不知名的动物和植物,回家查找资料,并整理成资料卡片。

上述案例中,教师课前将学生分成4~6人的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包括不同层次、不同性别的学生,这样安排便于学生深入和多样化的思考,能提供和接受更多样的解释。小组中的每个组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小组成员通过承担相互关联的任务,彼此形成积极的协作关系。每一小组成员在实地观察期间,可以就自己的发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与讨论,最终形成小组研究报告,并向全体同学进行汇报。教师在此过程中,也会给予积极指导,为学生的调查计划的设计与观察活动的安排提供建议,适当加以点拨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1] Sharan,Y.&Sharan,S.Group Investigation Expands Cooperative Learning.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89/1990(4).pp.17-21.

[2] Sharan,Y.&Sharan,S.Group Investigation Expands Cooperative Learning.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89/1990(4).pp.17-21.

[3] Artut,P.D.&Tarim,K.Group Investigation Effects on Achievement,Motivation,and Perceptions of Students in Singapore.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07(2).pp.129-141.

[4] 案例选编自:http://new.060s.com/article/2011/12/06/504531.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