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忆的概述

记忆的概述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在0.25~2秒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是指被注意到的瞬时记忆信息在头脑中储存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短时记忆中贮存信息的数量是有限的,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组块,就是记忆的单位。它是由短时记忆经过加工和重复的结果,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没有限制的。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这里所说的“经历过的事物”,可以是感知过的事物,也可以是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例如,上过幼儿园的小学生会回想起幼儿园的活动室、和老师一起做的游戏以及老师教过的舞蹈动作等,这些都是记忆的表现。记忆不是一瞬间的活动,而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来看,识记就是信息的输入和加工;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回忆就是信息的提取和输出。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和加工、储存、提取和输出的过程。这三者是彼此密切联系着的,没有识记(或信息的输入和加工)就谈不上保存(或储存),不经历上述两个过程,回忆(或信息的提取和输出)就无从实现。识记和保持是回忆的前提,回忆则是识记、保持结果的表现和加强。

一、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记忆保持时间长短等的不同,可以把记忆作如下划分:

1.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把记忆分为四种: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语词—逻辑记忆。

(1)形象记忆。指以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也可以是动觉的、嗅觉的或味觉的,等等。由于视觉和听觉的记忆发展较好,因而人们常以这些记忆为例。比如,我们游览了南京中山陵后,巍巍的石阶、蓝瓦白墙的祭堂历历在目,就属于形象记忆。

(2)情绪记忆。指以情绪和情感体验为内容的记忆。比如,当年,我们接到学校录取通知书时的那种兴奋激动的心情,如今仍记忆犹新,这就是情绪记忆。

(3)运动记忆。指以实际行动、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比如,我们对广播体操动作程序和身体活动的记忆,就是动作记忆。

img23

(4)语词—逻辑记忆。指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为内容的记忆。比如,对于数学公式、法则、定理,对于事物的性质、定义、关系等方面内容的记忆。由于这些内容都是以语词符号表达出来的,因而这种记忆叫做语词—逻辑记忆。记忆的这种分类只是为了学习、研究方便,在生活实践中上述四种记忆是相互联系的。要记住某一事物,常常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记忆类型的参与。此外,由于每个人先天素质和后天的实际活动的不同,记忆类型在每个人身上发展的程度也不一样。比如,歌唱家、画家、表演艺术家、建筑师等,他们的形象记忆很好;数学家、思想家,他们善于逻辑记忆;表演艺术家,他们的情绪记忆极佳;运动员,他们的运动记忆得到充分发展。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分类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可把记忆分为三种: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在0.25~2秒钟以内的记忆。瞬时记忆的信息是未经加工的原始信息,当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获得事物的信息后,这些信息不会立刻消失,而会在神经系统的相应部位保留一个极短的时间(0.25~2秒)。如电影、电视和动画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出来的。当一组系列的画面以很快的速度,按顺序逐一呈现(每秒钟呈现24幅画面)时,因为先后呈现的两个画面之间的时间间隔非常短暂,人们在看一幅画面时还保留着上一幅画面的瞬时记忆,所以就可以看到一些活动的连续映象。

(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被注意到的瞬时记忆信息在头脑中储存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由于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因而短时记忆所保存的都是刚刚发生的事情。例如,我们打一个陌生的电话时,查到电话号码后立即拨号,电话打完后,号码也随之忘掉了,对这个电话号码的记忆就是短时记忆。

img24

短时记忆中贮存信息的数量是有限的,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组块,就是记忆的单位。究竟多少的范围和数量为一个组块,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它可以是一个或几个数字,一个或几个汉字,也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等。

(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保持一分钟以上甚至终身的记忆。它是由短时记忆经过加工和重复的结果,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没有限制的。只要有足够的复习,把信息按意义加以整理、归类,整合于已有信息的贮存系统中,就能把信息保持在记忆中。

以上三种记忆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它所留下的痕迹就是瞬时记忆;如果不加注意,痕迹便迅速消失,如果加以注意,就转入第二阶段——短时记忆;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不及时复述就会产生遗忘,如果加以复述就转入第三阶段——长时记忆。信息在长时记忆中被贮存起来,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提取出来,提取时,信息从长时记忆中被回收到短时记忆中来,从而能被人意识到;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受到干扰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遗忘。

二、记忆过程

计算机又被称为“电脑”,顾名思义,它是根据人脑的原理制造出来的。计算机工作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首先通过键盘、扫描仪等设备输入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储存在存储器(如硬盘等)中,需要时再把信息从存储器中提取出来,显示在输出设备上(如屏幕、打印机等)。现在,我们反过来根据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来分析一下人记忆的过程。

记忆是学习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它包括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记忆和保持就是“记”,再认或回忆就是“忆”。离开了记忆就谈不上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和仓库。记忆,是大脑这部高度复杂“机器”的主要功能,也是人类至今还未完全能说得清楚的奥秘之一。

1.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人类在记忆的过程中,首先都要通过识记把所需的信息输入到人的大脑中,然后再进行分类加工。识记的方法有很多种,掌握正确的识记方法,对记忆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1)识记的概念。识记是把所需信息输入头脑的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反复感知事物的过程。

(2)识记的种类。人类记忆的过程是很复杂的程序,要最终达到记忆的效果,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下面几种识记的方法是针对儿童的记忆特点整理和分析而来的,让我们通过对这些识记种类的了解,对儿童记忆做更好的研究和指导。

1)按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所谓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比如,童年时看过的一部有趣的电影,至今仍记忆犹新。其实,当时在观看时并没有要去记住它的意图,它是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记忆中的内容的。

所谓有意识记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一种识记。比如,在语文课上学生在背诵课文前朗读课文,学生在临考前进行复习,都是有意识记。

2)按记忆是否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所谓机械识记,是指在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靠事物的外部联系、先后顺序,机械重复地进行识记。人们记地名、人名、地址等,常常是利用机械记忆。机械识记的基本条件是重复,虽然是一种低级的识记途径,但是在生活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

所谓意义识记,是指在对材料进行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理解,意义识记是一种与思维活动密切联系的、积极主动的识记,是把材料整理后归到已有知识系统中的识记,所以它的效果总是优于机械记忆。

2.保持

人的记忆的保持是有时间上的差异的,怎样更好地保持通过识记获得的信息是我们一直都非常关注的。

(1)什么是保持。保持是对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贮存和巩固的过程,是实现回忆的保证,是记忆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img25

图5-1

(2)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变化。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并不像物品放在保险箱中,一成不变地保持着原样。识记的材料会随时间的推移和后继经验的影响而发生量与质的变化。量的变化主要指内容的减少。量的减少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经历的事情总是要忘掉一些。质的变化是指内容的加工和改造。改造的情况因个人经验不同而不同。有个实验是这样的:用一张画,给第一个人看后要他默画。然后将他默画出来的画给第二个人看,让第二个人默画。再将第二人默画出来的画给第三人看……这样依次连续地做下去,直到第18个人为止。如图5-1所示就是第1、2、3、8、9、10、15、18个被试画出的画。把识记的画与回忆的画做比较,发现有如下特点:有些重画的比实际的画更概括了,更简略了;有些重画的比实际的画更完整了,更合理了;有的更详细了,更具体了;有的夸张了;有的某些部分突出了,等等。在保持过程中,质和量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有意义的内部活动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主观性的一种表现。

3.再现(再认和回忆)

再认和回忆是将大脑中保持的信息提取出来的两种形式。再认是指对过去识记过的事物再次感知时感到熟悉,可以识别和确认。例如,学生在考试和测验中做选择题时,根据学过的知识在几个选项中选取出正确的答案,就是再认的过程。回忆是指过去识记过的事物不出现,而能够在大脑中重现出这些事物的形象或有关信息。例如,学生在考试测验中做填空题或者问答题时,要靠在头脑中重现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作答,这就是回忆的过程。回忆的记忆程度比再认高,能再认不一定能回忆,而能回忆的一般都能够再认。例如,学习英语时,有许多单词我们能够读懂,但是却不能默写出来。因此,记忆是否牢固主要是通过回忆来检验。

三、遗忘

遗忘是人记忆的一大特点,随着时间、环境、年龄等因素的改变,人类的记忆内容很难完整保持,或者在回忆或再认、再现的时候出现错误,这都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遗忘的表现。

1.什么是遗忘

遗忘是指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不能正确再现。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这两个性质相反的过程,实质上是同一记忆活动的两个方面:保持住的东西,就是没有遗忘的东西;而遗忘了的东西,就是没有被保持住的东西。保持越多,遗忘越少;反之亦然。

2.遗忘的规律

在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人的记忆的能力从生理上讲是十分惊人的,可是每个人的记忆宝库被挖掘出来的只占10%,还有更多的记忆发挥空间。这是因为,有些人只关注了记忆的当时效果,却忽视了记忆中的更大的问题——记忆的牢固度问题,那么,这就牵涉到心理学中常说的关于记忆遗忘的规律。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而我们平时的记忆的过程如图5-2所示。

img26

图5-2 人的记忆过程

表5-1

img27

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很长的时间。那么,对于我们来讲,怎样才叫做遗忘呢,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地再认和错误地回忆,这些都是遗忘。艾宾浩斯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是拿自己作为测试对象的,他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他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见表5-1)。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见图5-3)。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地一天丢掉几个,转过一天又丢掉几个,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img28

图5-3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不同性质的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还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音节,需要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愣是死记硬背,那也是费力不讨好的。因此,比较容易记忆的是那些有意义的材料,而那些无意义的材料在记忆的时候比较费力气,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也很不轻松。因此,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关于遗忘的一种曲线,而且是对无意义的音节而言,对于与其他材料的对比,艾宾浩斯又得出了不同性质材料的不同遗忘曲线,不过它们大体上都是一致的(见图5-4)。

img29

图5-4

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地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得也越慢。

上述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艾宾浩斯在实验室中经过了大量测试后,产生了不同的记忆数据,从而生成的一种曲线,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群体规律。此遗忘曲线并不考虑接受试验的个人的个性特点,而是寻求一种处于平衡点的记忆规律。

3.遗忘的种类

遗忘有两类:一类是暂时性遗忘,一类是永久性遗忘。

(1)暂时性遗忘。暂时性遗忘,就其产生遗忘的原因来看,是由于其他刺激(外部强刺激或自身内部状态的干扰)而引起的抑制。这种抑制使原先识记的东西不能立即再认知或再现,但是一旦抑制解除,记忆仍可得到恢复。比如,学生在考试时由于疲劳或紧张,使得原先很熟悉的题目却不知从何答起,待过一段时间后才想起来。这就是暂时性遗忘(见图5-5)。

(2)永久性遗忘。永久性遗忘,是对已经识记过的东西,由于没有得到反复的复习和运用,头脑中保留的痕迹便自动消失,不经过重新学习记忆就不能再恢复。例如,考试中因没有复习到而答不出、想不起来的问题,即永久性遗忘。

遗忘受很多因素的制约。识记材料的性质对识记有重要影响,那些不重要的、没有兴趣的、不符合人的需要的东西,首先被遗忘;过长和过难的材料易被遗忘;排列在中间位置的材料也容易被遗忘。另外,材料记忆的牢固程度、数量和情绪也是影响遗忘的因素。

img30

图5-5

四、记忆品质

1.良好记忆的基本品质

良好记忆的基本品质包括: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1)记忆的持久性。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必须牢固地保持下来,但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记住,总是要遗忘的,这也是规律。因而就要采取措施,抵抗遗忘。

(2)记忆的敏捷性。在接受知识经验的过程中,人们识记的快慢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说,学东西快的人,是因为他理解得好,所以记得快;学东西慢的人,是因为他在理解上有困难,所以记得慢。对于前者来说,他记得快,就反映出他的记忆的敏捷性。

(3)记忆的准确性。对于学习过的知识经验,不仅要记得快,记得牢,还应记得准,回忆的内容能不增不减,意思能准确无误。这就是记忆的准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指回忆的难易程度。对知识经验的记忆,目的在于应用。这就要求被记住的东西能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回忆出来,这是记忆准备性高的表现。

记忆的品质也就是指记忆是否迅速,保持是否牢固,记得是否精确,回忆起来是否容易。好的记忆表现为记得又快又准又牢,坏的记忆正好相反,记得又慢又不准又不牢固。

对于一般的人来说,记忆的各种好的品质不一定都具备,可能是这一方面好,而另一方面则差一些。

2.记忆的各种品质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结合

(1)记得快忘得慢,而且记得还正确。具有这种特点的人在学习时一般都很专心,注意力高度的集中。他在识记时对材料就作了精细的分析,因此回忆得准确,而且也快。

(2)记得慢忘得也慢。具有这种记忆特点的学生学习时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但当他记住以后,就能较长时间地、牢固地记住,并且能精确地进行回忆。

(3)记得快忘得也快。这些人能很快地记住新材料的内容,当天能正确地回忆。但由于这些人记得快,从而满足于当时的效果,没有及时地进行复习和巩固,对材料没有进行细致的对比和分析,因而过一两天后就不能对材料进行完整的回忆。

(4)记得慢又忘得快,这样的人在学习中花费了很多精力但效果却不好。

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于学习时想着玩,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虽然表面上在学习,但并没有专心记,因此记不住,记得也不完整;有的可能是由于已有的基础太差,因而主要的是靠机械识记的方法去记忆,所以很难形成新的联系;有的可能是由于大脑的疾病而使记忆遭到破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