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弟子规》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

《弟子规》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弟子规》初名《训蒙文》,从书名上看,这是一本适合少年儿童诵读的启蒙读物。它最重要的内容是规定了日常生活中点滴举动的道德规范,将儒家的礼仪思想潜移默化地注入到人们的意识中。《弟子规》对学生的道德修习可谓事无巨细,小到站姿、坐姿,大到心智、精神,都有所规范。《弟子规》中的“出则悌”,并不仅限于兄弟姐妹,它的落脚点在“悌”,即尊敬,要尊敬长辈,要懂得谦让。

《弟子规》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采纳《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文意为之命名。《弟子规》初名《训蒙文》,从书名上看,这是一本适合少年儿童诵读的启蒙读物。其内容传承了儒家的道德规范,共分为七篇:“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它最重要的内容是规定了日常生活中点滴举动的道德规范,将儒家的礼仪思想潜移默化地注入到人们的意识中。

《弟子规》对学生的道德修习可谓事无巨细,小到站姿、坐姿,大到心智、精神,都有所规范。孝悌是全篇之首,是日常行为规范中离自身最近的。儒家倡导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恩莫大于生养”,父母与日月同辉。那么该怎样孝顺父母呢?在“入则孝”里有非常详细的要求:及时回应父母,父母之命要立刻执行,虚心谦卑地聆听父母的教诲,不得忤逆;晨昏定省,凡事与父母商量,赡养父母直至送终。“德有伤,贻亲羞”,便是将德行与父母的尊严联系在一起,警醒人们与人为善,不要做错事。也许你可以不顾及自己,但必须要想到父母,多一层道德束缚,也就多了一份责任。然而,《弟子规》并没有倡导愚孝,即一味顺从,“亲有过,谏使更”,倘若父母犯了错误,子女有责任和义务劝谏他们,让他们更改过错。“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对父母劝谏,必须要恭敬,即便父母不听,也要有话好好说,和颜悦色,即便因为劝谏挨了父母的打,也是自己应当承受的,不应该有怨言,更不能不劝谏。不恭敬和不劝谏,都是不孝顺的。

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则要与兄弟姐妹和谐相处、互敬互爱。《弟子规》中的“出则悌”,并不仅限于兄弟姐妹,它的落脚点在“悌”,即尊敬,要尊敬长辈,要懂得谦让。这是儒家“敬事”思想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体现。比如,“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连走路的先后,都要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出则悌”,是指走出家门在社会上的行为规范,这比原来的意义扩大了很多。

“谨”篇承接“敬事”的意识形态,不过更为小心谨慎,意思是为人处世必须谨小慎微,当然,都是一些生活场景的细节要求。比如,“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其中所列的具体动作都有礼仪规范要求。而衣着方面也必须谨慎:“衣贵洁,不贵华。”饮食倡导适当:“食适可,勿过则。”“信”篇倡导的核心思想是诚信。比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意思是说,凡是说出的话,首先要诚实讲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这句话旨在告诫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讲诚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信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就不要随便答应,更不能用花言巧语去欺骗别人。“泛爱众”“亲仁”篇主要提倡的是伦理道德,崇尚向善宽厚,崇尚君子风度。整体来说就是符合儒家的道德观。“余力学文”篇专注于学习习惯的养成,人要立志高远,虚心勤奋,注意力集中。“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即求学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有问题要不耻下问,读书要精细,不可囫囵吞枣。

《弟子规》是儿童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上佳读本,每位家长都应该带着自己的孩子读一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