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异想天开的大陆漂移说

异想天开的大陆漂移说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格纳阐述了古代大陆原来是联合在一起、之后由于大陆漂移而分开、分开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的观点。而且,魏格纳理论最主要的弱点是,巨大的大陆是在什么上漂移的?驱动大陆漂移的力量来自何方?魏格纳认为硅铝质的大陆漂浮在地球的硅镁层上,即固体在固体上漂浮、移动。对于推动大陆的力量,魏格纳猜测是海洋中的潮汐,拍打大陆的岸边,引起微小的运动,日积月累使巨大的陆地漂到远方,还有可能是太阳和月亮的引力。

19世纪以前,尽管有许多人对大地提出了一些诸如天方地圆的看法,但人们尚未开始系统研究地球的整体地质构造,对海洋与大陆是否变动,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

1620年,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尽管他把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但并没有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

1910年,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躺在床上休息,他在目不转睛的看着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突然,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凸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由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凸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凹形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凸出部分与之对应。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

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于1915年在严谨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海陆的起源》一书。魏格纳阐述了古代大陆原来是联合在一起、之后由于大陆漂移而分开、分开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的观点。魏格纳认为,大陆由较轻的含硅铝质的岩石如玄武岩组成,它们像一座座块状冰山一样,漂浮在较重的含硅镁质的岩石如花岗岩之上(洋底就是由硅镁质组成的),并在其上发生漂移。在二叠纪时,全球只有一个巨大的陆地,他称之为泛大陆,风平浪静的二叠纪过后,风起云涌的中生代开始了,泛大陆首先一分为二,形成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并逐步分裂成几块小一点的陆地,四散漂移,有的陆地又重新拼合,最后形成了海陆格局。

魏格纳这一“石破天惊”的观点立刻震撼了当时的科学界,招致的攻击远远大于支持。一方面,这个假说涉及的问题太宏大了,如若成立,整个地球科学的理论就要重写。另一方面,魏格纳在大学里获得的是天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气象,他并非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或古生物学家。在不是自己的研究领域发表看法,人们对其假说的科学性难免会产生怀疑。而且,魏格纳理论最主要的弱点是,巨大的大陆是在什么上漂移的?驱动大陆漂移的力量来自何方?魏格纳认为硅铝质的大陆漂浮在地球的硅镁层上,即固体在固体上漂浮、移动。对于推动大陆的力量,魏格纳猜测是海洋中的潮汐,拍打大陆的岸边,引起微小的运动,日积月累使巨大的陆地漂到远方,还有可能是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根据魏格纳的说法,当时的物理学家立刻开始计算,利用大陆的体积、密度计算陆地的质量。再根据硅铝质岩石与硅镁质岩石摩擦力的状况,算出要让大陆运动,需要多么大的力量。物理学家经过计算发现,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

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6大板块的主张,它们是——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板块学说很好地解决了魏格纳生前一直没有解决的漂移动力问题,使地质学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获得了全面的综合。20世纪80年代,人们确实相信,从大陆漂移说的提出到板块学说的确立,构成了一次名副其实的现代地学领域的伟大变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