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机制研究

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机制研究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课题从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机制角度,在分析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现状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党员对于教育内容的不满位列第一,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学院(系)一般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党员发展上,而容易轻视党员的继续管理,导致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缺乏监督和约束,甚至因此出现正式党员表现不如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表现不如入党积极分子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并特别强调“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当前党员队伍以及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从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需要出发,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本课题从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机制角度,在分析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现状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

本课题以上海某市属高校为分析样本,分别选取一定比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生党员和其他政治面貌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范围涉及各年级、各专业,其中,本科生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578份;研究生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550份,总回收率达86.8%。此外,课题组还走访了部分院系,与院系党委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组织干事、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等进行了广泛座谈。通过对问卷及各类访谈的整理分析,从教育、管理及评价等方面阐述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

1.关于大学生党员教育

教育内容固化,对学生党员吸引力不够。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党员对于教育内容的不满位列第一,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当前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相对较为完备,基本形成了“入学启蒙教育”“入党积极分子教育”“预备党员教育”“学生党员教育”以及“离校教育”等五位一体的教育模块,但教育内容却仍然较为固化,主要为传统党课教材内容、党的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传达,与时代结合不够紧密,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和关注热点,无法回应学生的求知要求和思想困惑,因此对学生党员缺乏吸引力。而与此同时,各类社会思潮却以某种理论为指导,以群体的社会心理为基础,以特定的社会议题为焦点,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我们高度警惕。

教育形式呆板,未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从调研结果可以发现,大学生对主题社会实践最感兴趣。要大学生党员对教育内容真正的认识和掌握,必须要经过实践的“感觉”而达到“思维”,从课堂到会议的“填鸭式”教育使得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中缺乏了实践层面的认知。同时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对学生党员影响巨大,使大学生更易从各种途径受到各方信息、观念和思想的冲击,但这些新兴媒体却未被充分运用。

2.大学生党员管理现状分析

重党员发展工作,轻党员继续管理。从调研结果所示,在党支部开展的组织生活中,党员发展转正在研究生和本科生组织生活中都占了最大的比重,而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党支部自身建设以及党员民主评议等工作比重不高,反映了在党员管理上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的问题。

党员发展和转正工作有固定、规范的程序和操作办法,而对党员的继续管理却缺乏具体的要求和规定,也难以量化考核。因此,学院(系)一般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党员发展上,而容易轻视党员的继续管理,导致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缺乏监督和约束,甚至因此出现正式党员表现不如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表现不如入党积极分子的问题。

党支部设置缺乏应变,书记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大多数本科生、研究生都是按照传统模式,依据班级或专业、年级成立党支部。虽然也有部分高校逐步在学术团队、学生社区、社团设立党支部,但多数为试点或为临时党支部。而反观高校当前“学分制”、“选课制”背景下,“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已成常态,学生最活跃的群体已然不是传统的班级形式,而是与学生生活、兴趣爱好、科研方向等紧密相关的多类群体,支部设置对学生新时期的成长特点和成才需求的对接和回应显得不足和缓慢,不能满足大学生党员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从党支部书记的选配情况来看,低年级本科生党支部多数由辅导员担任支部书记,高年级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党支部基本是学生担任支部书记。从当前支部书记队伍工作现状来看,辅导员队伍日益年轻化,其党务工作经验相对不足,工作重心往往在辅导员的日常性事务以及党员发展工作上,其自身也存在思想、生活、工作上的诸多困惑,对党员管理工作投入精力有限。对于担任党支部书记的高年级学生而言,更加缺乏党务工作经验,对党员继续管理也往往缺乏抓手和办法,同时高年级党员发展任务较重,因此弱化了对党员的后续管理工作。

3.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评价现状分析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力不足。从调研情况来看,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受到了教师、学生的认可,但情况喜忧参半,一方面认为党员影响力弱甚至无的比例较低,但另一方面认为影响力很强的比例也不到一半。可见,高期待与党员的现实表现之间的落差,使得周围师生对党员作用发挥的评价不高。

影响党员作用发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自高到低依次为:没有好的载体、机制因素、党支部没有发挥作用、党员素质不高、支部作用没有发挥。可见客观因素的制约影响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以及周围对党员的评价,需要我们引起高度注意。

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缺乏科学的考核。在对大学生党员个体的考核方面,一方面往往以定性为主,缺少定量指标,另一方面对考核对象没有做到全面覆盖,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同时考核结果运用不够,对于表现优秀、作用发挥良好的党员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对于作用发挥不佳、甚至有违党员标准的党员缺乏有效的处罚措施,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处置不合格党员办法尚未完全形成和落实。

在对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工作的考核方面,往往缺乏对学院党委和党支部的考核,即便有考核也往往注重党员发展是否完成和规范、党组织活动是否创新等方面,对党组织下辖的党员作用发挥情况缺乏相应的考核指标,导致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只要“不出事就好”的心理,而缺乏做好对党员继续教育管理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

二、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机制的思考

1.建立“知行合一”的内生机制

在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中,往往依赖单项灌输和硬性管理来进行,而要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必须要实现大学生党员从受教、从教、他律到自教、自化、自律的转变,需通过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构建党员实践平台来激发党员的主人翁意识,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要拓宽大学生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途径,发挥党员在支部、班级、院系和学校事务管理中的作用,真正让党员行使民主权利。一方面要通过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等制度,落实学生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让学生党员更多地参与党内、校内各项工作的决策,充分尊重学生党员群体的权利,增强他们对党员身份的认同,让学生党员实现从“你是党员”到“我是党员”的思想转变。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党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更加自主的组织、策划党员活动,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从“你们党组织”到“我们党组织”的思想转变,从而增强组织凝聚力。总之,只有实现党员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觉的思想转变,才能真正形成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内生机制。

构建党员实践平台,实现知行合一。要真正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是要实现对党员身份的知行合一,即个体既将党员身份内化为对自身的要求,又外化为先锋模范的行动。实现知行合一,除了从认知层面加强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员权利和义务等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构建党员实践平台,让党员从实践中体验对党员身份的认知。如组织党员开展志愿者活动或社会实践,让党员在参与中体会助人的快乐,体会被需要和被理解的快乐,体现自我实现的快乐,从而更好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世博志愿者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又如可以通过组织党员开展与大学生密切相关或紧密结合社会热点的调研,让他们深入、全面了解周围同学所思所想或社会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激发他们积极的社会情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总之,通过党员实践平台的搭建,使党员对其党员身份由认知到行为的转化,又通过行为带来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促进对党员身份的进一步认知,从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完善“形神兼备”的教育机制

党员教育的“形”就是教育形式,要不断创新、丰富,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党员教育的“神”就是教育内容,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在教育内容上做到与时俱进,既要注重党的传统教育,又要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

创新党员教育形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首先要丰富党校培训形式,如通过专家讲座、主题社会实践、先进典型人物报告会、教育影片观摩、知识竞赛等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培训工作,实现培训效果的最大化,增强党校教育的吸引力;其次要丰富日常教育的形式,指导学生党员开展自学,鼓励学生党员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自我教育,如创新组织生活形式、提高组织生活内涵,将理论学习与专业知识、社会实践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生活的实际效果;再次要丰富主题教育形式,以党内重大活动、重大节庆日等为契机加强党性教育,如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来强化党员的宗旨意识,通过毕业生党员主题教育来增强党员社会责任感;最后要创新教育手段,利用好微博、微信、论坛、党建网站等新媒体,充分发挥网络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并借鉴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使教育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实现现代化和科学化。

丰富党员教育内容,做到与时俱进。时代的发展给党员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新形势下要继续抓住党员先进性这条主线,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切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对于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内容,要时刻围绕党性教育这个中心,做好理想信念、党的宗旨、组织纪律、权利义务和廉洁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并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渗透到教育内容中,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梦”内涵等。同时在教育中要切实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的思想困惑,要把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需求、困惑结合起来。对不同类型的党员,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给予匹配,如对毕业生党员,应着重加强社会责任感和廉洁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对研究生党员,应着重加强学术诚信方面的教育内容;对于预备党员,应着重加强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上的教育内容。总之,大学生党员教育中,既要传承好党的传统教育内容、又要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既要紧密围绕党性教育、又要做到分层分类,要用内容的创新来激活教育的活力,提升教育的成效。

3.健全“纵横结合”的管理机制

党员管理要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向上要涵盖党员发展和转正工作、党员在校期间以及毕业生党员的管理等每个环节;横向上也要涵盖在校大学生党员的管理,并根据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覆盖大学生党员的非在校时期。

做好党员管理每个环节,加强党员管理系统性。传统意义上一般将党员管理仅限于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阶段,然而要真正确保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必须把好入口关。因此要从严格规范的程序入手,通过规范团组织推优制度、公示制度和入党答辩制等,从源头确保入党积极分子是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对于已经加入党组织的大学生而言,教育管理上更应该倾向于用制度来规范其日常行为,通过完善党内“三会一课”、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民主评议党员、不合格党员退出等制度,不断健全党员继续教育和系统管理的制度体系。对于毕业离校党员,通过党员信息库组织关系接转制度、介绍信回执梳理制度,确保党员及时落实组织关系,杜绝“口袋”党员的产生。

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加强党员管理覆盖面。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党员管理机制要及时跟进,努力实现“全覆盖”。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要坚持日常教育和关键时刻教育相结合,注重流动前教育、关注流动中跟踪、完善流动后考察,通过流动党员与党组织联系制度、组织关系保留和恢复制度等,确保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有专门制度、有专人管理。对于不同流动类型流动党员,要采取分类指导、分别对待的办法,如对集体前往海外某城市或某大学的党员群体,可以根据实际开展特色“组织生活”,使流动党员“组织不断线、学习不断档、思想不掉队”,做到“离校离境不离党,留学流动不流失”。同时为了让党员在居住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上海市开展了党员到居住地报到工作,高校要监督、鼓励大学生党员主动到居住地报到,从而在其不在校期间,也能接受居住地党组织的监督和管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健全“以人为本”的服务机制

十八大提出要建立服务型党组织,这需要高校进一步探索对党员思想政治上关怀、工作学习上激励、生活上帮扶的新机制,服务好大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从而形成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保障。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建立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党员服务机制的创建,必须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政治、思想、学习和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党员,使党员既有义务、有责任、有奉献,又有权力、有温暖、有荣誉。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务工作者对大学生党员政治上要关怀,通过扩大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落实党员各项权利等,关怀党员的政治诉求;思想上要关心,通过定期谈心谈话、调研访谈,及时掌握思想动态,排解他们心理和情感的困惑;学习上要关注,通过师生结对、朋辈辅导等形式,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党员和群众进行帮助和辅导;生活上要关爱,通过走访慰问、结对帮扶、就业创业服务等,切实解决学生党员的实际困难,形成关心党员的制度化安排,完善学生党员的服务体系。同时要加大对学生党建工作人、财、物的投入,从活动经费、活动场所上为学生党员开展活动提供支持、创造条件。

形成“寓教育管理于服务”思路,关注党员自身发展。长期以来,高校更多地依靠各种制度化的框架来对学生党员进行“硬性”的教育管理,在构建服务型党组织中,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做法,形成“寓教育管理于服务”的思路,努力实现“组织本位”向“党员本位”的理念转变。具体到日常工作,就是要通过关注和帮助党员个体需求和发展,实现个人与组织发展的协调统一。如针对当前学生活动多元化、发展个性化的需求,高校要主动把党组织建在社团、公寓、竞赛小组等学生最活跃的细胞上,为学生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如针对学生学习科研的需求,试点建立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师生混合党支部(或临时党支部),实现对大学生党员科研创新等多方面能力的有效培养;如针对学生党支部书记适应岗位的需求,除要做好相应的培训外,要通过绘制清晰易懂的党员发展转正等流程图、制作日常党务工作常见问题解答手册、搭建交流心得体会的书记沙龙、配备答疑解惑的资深党务工作“师傅”等手段,在“选好训强”党支部书记的同时,为党支部书记尽快适应岗位、增强党务知识、提升自身能力提供服务和帮助。

5.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党员评价考核机制,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制度保障,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大课题。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党员奋斗目标的参考、是党组织工作的导向,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确保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关键。

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评价考核体系,首先要结合不同高校、院系、学科、年级的特点和现状,建立适合各自单位大学生党员的评价考核体系;其次在评价考核体系的设置中,应注意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方法、评价目的、评价结果的运用等环节,要特别关注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评价标准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再次对评价对象的选择上,应尽可能选取全面的观测对象来客观评价一个党员的作用发挥情况,如辅导员、任课教师、支部党员、周围同学、宿舍管理员等;最后对于评价结果的运用要利用评奖评优、诫勉谈话、党内处分等手段,确保考核有办法、出结果、强反馈、严处理,保证考核制度的执行有理、有据、有效。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如党员承诺践诺机制、党员满意度测评机制等,让党员在自身作用发挥的承诺上,在实行自我教育管理的践诺中,在周围群众对其监督的评诺下,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发挥目标导向作用,探索党员教育管理成效考核机制。党员作用发挥的好坏与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工作无疑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除了加强对党员个体的考核评价外,更要对党组织进行考核,不断强化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的职责。因此要结合基层党建责任制落实,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计划、步骤、考核及督查做出明确安排,建立健全学生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积极探索学生党支部工作质量测评等各项机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以上制度的考核指标制定过程中,应该既要有党员发展、管理、教育的日常工作等指标,也要有各自单位大学生党员群体学业成绩、所获荣誉、群众满意度等指标,又要有各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活动的创新探索等指标,从指标设定上形成对党员教育管理、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导向作用,进而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质量测评,及时查找党组织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加强整改,不断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质量,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上海大学课题组 李友梅 沈 艺 王岭山 尚彩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