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扬中的老师们,你们有感

扬中的老师们,你们有感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忆过去,我青少年时代最快乐的时光是在扬中度过的。五十多年前的扬中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扬中的老师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我们对人文学科的兴趣。扬中的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初中就有露营活动。扬中的美学教育给了我们人生初期的艺术熏陶。扬中的教育影响了我的人生道路和职业选择。扬中的人文教育培养了博爱精神,坚定了人生方向,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时,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扬中岁月——最快乐的少年时光,最美好的人生回忆

1961届/黄为一

回忆过去,我青少年时代最快乐的时光是在扬中度过的。五十多年前的扬中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清晨嘹亮的号声响起,鲜艳的国旗在树人堂上迎风飘扬。校园内外每一位扬中师生,随处立正,向国旗行注目礼。升旗结束,成群的背着书包的少年匆匆穿过翠柏成行的林荫道,穿过四季色彩变幻的梧桐树,穿过蜜蜂嗡嗡作响的紫藤架,奔向各自的教室早自修。

作为一名扬中校友,最感到幸运和骄傲的是,我在中学时代遇上了学养深厚、全身心献给教育事业的好老师和造就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科学的教学体制与课程设置。扬中生活启发了我对自然科学的无限兴趣,扬中生活给我打下了文理交融的扎实的知识基础,扬中的教育引导我逐步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老师的音容笑貌和灵动身影至今浮现眼前,心中始终充满着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在迎接母校建校110周年之际,我的老师大多已辞世。离开母校未能常回去看望老师,心中留下无限的思念与愧疚。

扬中的课堂讲授形式多样,对学生身心、人格的培养似春雨,润物细无声。老师讲课像是说故事,课堂演示犹如看魔术,只要认真听讲,学生成绩都不错,家庭作业也不多,也就是1—2页16开的印有扬州中学校名的习题纸。

上世纪50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培养理工人才的氛围很浓。老师讲课首先对生活中能观察到的丰富的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启发兴趣,引导思考,再配上五花八门的课堂演示实验,概念清晰地给以准确的定义。课堂讲授后到树人堂实验室自己动手做理化实验。李启馨老师眯眯的细眼睛,讲话带着南京腔,讲起抽象的力学来神采飞扬,从加速度讲到抛物线再到发射人造卫星,还叫你想想宇宙外面是什么,宇宙热寂了怎么办,给学生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邱子进先生教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学。胡季洪先生教无机化学,杨公穆先生教有机化学。这三位老师学养深厚,从容沉稳,对学生犹如慈父,言语不多,字字珠玑。学到最后他们每个人的课程就总结成1—2页纸而已。但是他们总结的这几张纸让我们受益一辈子。

扬中的老师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我们对人文学科的兴趣。教自然地理的老师万彝香先生,他自制了一个恒星、行星、卫星联动的教具,讲解四季形成,讲每个月份月亮圆缺与月蚀圆缺本质的不同,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讲得简单易懂。更精彩的是要大家想想“杨柳岸晓风残月”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上弦月还是下弦月。万先生启发了我们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情趣。

扬中的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和完善的科学思维。高中时学习极限,让我们去找无穷趋向而又达不到的例子。练习命题的归纳与演绎,讲解时空无限与发展的概念。初一时徐辑光老师教我们写立体美术字,启发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的空间想象力。古成厚先生教立体几何,为我日后在理解蛋白质结构和研究酶催化等打下了基础。教平面几何的鲍家驹先生教我们如何看图,特别是做辅助线的证明题,培养观察与想象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缜密的证明推理能力。

扬中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50年代设置了一门综合技术教育课程。初一学木工,初二学金工,初三学电工。高一学钳工,高二、高三学装无线电和开汽车了。我当时在初中,下午在大操场跟着高中生推发动不起来的老旧汽车。到了大跃进大炼钢铁的年代这些课程全部取消了,真可惜。

扬中的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初中就有露营活动。初二暑假,余光华老师在长堤西边的河边交待一些野外独立生活注意事项后,就让我们带上生活用品,划着木船,自己到瘦西湖长堤春柳西侧的叶园自搭帐篷,自己挖土灶烧饭,在蚊虫侵扰中过了两个夜晚。平时有种庄稼的,养动物的,还有航空模型和无线电小组。我参加了航空模型小组,自制的三级牵引滑翔机在市里比赛中还达到一级运动员的成绩。这种训练在我离开母校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

扬中的美学教育给了我们人生初期的艺术熏陶。黄河老师教音乐,让我们欣赏民歌,听《茉莉花》、《拔根芦柴花》、《沙趟子撂在外》。用二胡拉刘天华的《良宵》,放喻宜萱演唱的《跑马溜溜的山上》的唱片。教美术课的老师石茂昌,他的水彩画在扬州文化馆办过个人画展,绿树映着红瓦的青岛风景画最好看了。他教我们如何掌握晕染技法。后来任扬州国画院院长的江轸光先生重视写生,叫了二位同学站到课桌上让我们写生。他的名画欣赏课特精彩,分析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上每个人物的布局和表情,欣赏列宾的《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的飒爽英姿。还有王板哉先生教过我们如何用毛笔画中国画,一时间班上许多同学对水墨写意兴趣大增,有的还准备去报考美术系。中学老师对少年的影响真大呀。

在扬中上历史课就是听故事。袁子键先生的历史课与扬州的乡土民俗教育结合,使我们感到遥远的历史事件就在身边。让懵懂少年知道自己生活的家乡有着多么灿烂的文明,不论走到哪里都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国扬州。爱国主义在这个课堂里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扎在思想深处的主体精神。

扬中的教育影响了我的人生道路和职业选择。在扬中读书时我最喜欢物理和化学,然而在高中时适逢大炼钢铁、大跃进等非理性的政治运动。紧接着由于错误路线造成的粮食欠收带来的全国性饥荒,人人都吃不饱。我们在生物老师带领下忙于种菜养鹅;体育课只能晒太阳,学太极拳。记得教生物的李公白先生告诉我们食物都来自光合作用,谁能将二氧化碳和水用太阳一照就能生产出面包,就是对人类最大贡献。对一个饥肠辘辘的青年来说,光合作用太有吸引力了。老师又说要研究光合作用就要学生物化学。后来我带着解决吃饭问题的愿望,考入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到报考研究生时,第一次石油危机影响到高能耗的合成氨工业,人类饥饿主要是蛋白质饥饿,蛋白质合成需要氨基酸,我毅然报考了生物固氮专业。从此走上了从事微生物学教学和研究的道路。

离开母校后,无论是在高等学校教学或科研,在工厂搞工程设计,在国外搞研究,对现代新科学知识的理解,新技术的应用,都得益于扬中打下的基础。扬中的人文教育培养了博爱精神,坚定了人生方向,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时,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对大自然欣赏的美学教育,让爱护生态环境的心境油然而生。我为能在教学生涯中向我的学生传承扬中的校风和治学精神而骄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