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曾经沧海难为水

曾经沧海难为水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余年的耕耘,十余年的探索,凭借年轻气盛的闯劲,凭借传统教育的“拐杖”,在教育的园地中,也曾收获绿荫一片。痛定思痛,我顿悟:“曾经沧海难为水。 ”仅靠原有的知识“吃老本”,已经很难雄踞于讲台;仅靠传统的教法做“拐杖”,更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我想,作为语文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就要有勇气“潜入森林”去了解社会,了解世界,了解科技发展状况,对所有的未知领域都要有探索精神。

曾经沧海难为水

杨春荣

img23

作者简介:

杨春荣,女,1987年大学本科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二十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荣获市级“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的称号,多篇论文在《宁夏教育》上发表,擅长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尤其在语文教学设计上有独到的见解。

高中毕业,怀着一腔赤诚,带着一份向往,我义无反顾地迈进了师范中文系的大门。经过几年中外文化的熏陶,自感“腹有诗书气自华”,带着自信与自傲从此走上了神圣的中学语文讲坛。

十余年的耕耘,十余年的探索,凭借年轻气盛的闯劲,凭借传统教育的“拐杖”,在教育的园地中,也曾收获绿荫一片。这时的我只顾陶醉于“半部《论语》走天下”的自豪中,尚未意识到随着知识创新时代的逼近,传统的语文教学已面临“四面楚歌”。随着考场上“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出现,课堂上学生已不再满足于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令我吃惊的是,一个学生在《论“龟兔赛跑”》一文中,竟理直气壮地写道:“龟兔赛跑,本身就压抑了兔子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中国社会为什么不能飞速发展,在于长期以来赞扬这种乌龟精神。 ”面对着“标新立异”的学生,面对着飞速发展的社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感到了自己的失职与落伍,同时也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细细反思,才发觉:长期以来自己不是站在讲台上,而是站在问号与叹号的夹层中。回顾以往的教育方式,就好像是“戴着镣铐跳舞”,充满了过多的传统教育的负面沉淀:继承多于创新,咬文嚼字多于整体感知。 “红领巾”式的结构模式,“填鸭式”的满堂灌,现在看来是压抑了学生的思维,磨灭了学生的灵气。难怪长期以来学生视语文为“鸡肋”,学之无味,弃之可惜;也难怪社会上对语文微词一片,指责语文教师“误尽苍生”,在经历了无奈与委屈之后,我感到更多的是悲哀。痛定思痛,我顿悟:“曾经沧海难为水。 ”仅靠原有的知识“吃老本”,已经很难雄踞于讲台;仅靠传统的教法做“拐杖”,更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如果不调整,不更新知识结构,仍然抱着传统的“佛脚”不放,总有一天会被时代所淘汰。

美国著名科学家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我想,作为语文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就要有勇气“潜入森林”去了解社会,了解世界,了解科技发展状况,对所有的未知领域都要有探索精神。做创新型教师。这样,才有利于造就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教养、广博知识的一代新人。否则,就很难在目前占有科技信息量较大,对电脑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十分熟悉的学生面前,树立起教书育人者的形象。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语文是一门充满理性的学科,我认为,作为跨世纪的语文教师,不仅自身要有过硬的本领,而且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探索,掌握全新的知识,从而走进色彩斑斓的生活,跨越时代。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虚心好学,不断创新,应是我此生不渝的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