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在奉献中闪光

生命在奉献中闪光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后在宁夏煤炭基建一中、银川九中、广东汕头林百欣中学工作。汕头市市委知道这个消息后,派市委组织部、汕头市教育局有关人员与她协商,以更加优厚的条件挽留她。这两届毕业生中有6人总分在全区前十名,共有5人进入北大,7人进入清华。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王锦秀与其他校领导商讨并制定了以下措施:①结对子活动。王锦秀正是凭着一种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凭着一种忘我的拼搏奉献精神,在教师和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

生命在奉献中闪光

《银川晚报》

img2

王锦秀简介:

银川市实验中学副校长、中学化学高级教师、自治区化学学会常务理事、银川市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先后在宁夏煤炭基建一中、银川九中、广东汕头林百欣中学工作。曾连续11年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或优秀班主任;先后被评为“优秀华夏园丁”、国家级骨干教师、广东省汕头市“优秀拔尖人才”、汕头市龙湖区优秀教师、自治区“首批骨干教师”、银川市“优秀拔尖人才”、银川市教学质量工程先进个人、银川市十大模范教师、自治区“313人才”。先后有多项课题及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省级奖励。

面对家乡的召唤,抛弃南方丰厚的待遇,只身一人毅然返宁的是她;工作中,雷厉风行,率先垂范,尽显领导风范的是她;课堂上,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引领教师风采的是她;会场上,几个小时不用讲稿,却能满怀激情,条理清晰,滔滔不绝的是她;生活中,神采飞扬,宽宏大度,与教师谈笑风生的是她……

——她就是银川市实验中学化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副校长王锦秀。

2004年上半年,《宁夏日报》、《银川晚报》、银川电视台分别报道了这位传奇式人物的事迹。她就像天使,消失了6年,忽然又出现在宁夏的教育战线上,关心她的人不禁要问,这6年,她还好吗?

翻看王锦秀的荣誉册,就会发现6年中她在南方教育战线奋斗的足迹:

2000年,她所带的学生黄式文获汕头市高考化学单科状元,创林百欣中学化学学科历史最好成绩。

2000年,她被广东省推荐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并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培训,获“优秀学员”的称号。

2002年,她被汕头市龙湖区评为“优秀教师”。

2002年,她又被汕头市市委组织部任命为市级“优秀拔尖人才”。

1998年,她承担的汕头市“高中生学习化学兴趣方法探讨”科研课题,现已结题。

2000年10月,她撰写的论文《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参加了《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举办的论文大赛,获一等奖并发表。

2001年,她撰写的论文《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策略》获国家一等奖并发表在《化学教育》上,并成为该社的通讯员。

短短的几年,在人才济济的广东能取得如此厚重的成绩,怎能不让人刮目相看。

一、情系故土

在“孔雀东南飞”的今天,她却毅然抛掉在南方拥有的一切,面对家乡父老的召唤,只身一人毅然返回故乡。有人说她傻,她说:“我的根在这里。 ”

2003年4月,正当她的事业走向辉煌的时候,忽然接到电话,银川成立实验中学需要她。王锦秀夜不能寐,思绪万千。几年来,她为这里付出的太多,也承载的太多。汕头市市委知道这个消息后,派市委组织部、汕头市教育局有关人员与她协商,以更加优厚的条件挽留她。但她还是毅然决定返回故乡,没有告诉她的同事,也没有告诉她的学生,只简单地收拾了行李,飞回了家乡。

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要知道,她作出这样的决定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1997年,她就是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被调入广东汕头市林百欣中学的,而今家乡又要以同样的方式调她回来,不了解她的人不禁要问,王锦秀曾经作出过什么贡献?

就让我们再一次翻开她曾在银川九中这所名校的那一页吧!

1993~1997年4年中,王锦秀所辅导的学生有30多人次分别在宁夏乃至全国的化学竞赛中获奖,其中4人获全国一等奖,2人获全国二等奖,多人获全国三等奖;11人获区级一等奖,1人获区级二等奖,多人获区级三等奖。她也曾代表宁夏多次带队参加了全国化学竞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宁夏争了光。

1994年,王锦秀所带的高三毕业班考出全区理科状元一名,郭海云被北京大学录取。 1997年,又考出一名全区理科状元,马烈天被清华大学录取。这两届毕业生中有6人总分在全区前十名,共有5人进入北大,7人进入清华。

1994年和1997年,她所带的班级高考化学成绩均居全区首位。

1995年7月,她代表宁夏带队到杭州参加了“全国第九届化智杯”化学竞赛,取得了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1995年3月,她承担的《全国生物百项科研课题》中的“四二干沟水中溶解氧的测定”项目,获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1996年,她被评为“优秀华夏园丁”,代表宁夏参加了广东汕头的联谊会。

1997年,她被评为银川市“优秀共产党员”。

每年都被评为学校的“优秀教师”。

可以说,她把青春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同时她的根也深深地扎在了这片黄土地上。

二、勤政务实

工作了27年的她,风采依然,略显成熟的她,眉宇间透出少有的活力,眼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举手投足显露出她雷厉风行的气魄,谈吐中流露出她思维的敏捷和对事业的执著。她说:“我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走到哪里就热爱哪里。 ”

2003年7月,王锦秀被任命为银川实验中学的副校长,主管学校的教学和德育工作。一到这里,她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王校长热爱实验中学,她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住在学校,吃在学校。这年暑假,她没有休息一天,高一新生的录取工作离不开她,新教师的招聘她要负责,学校的整修也需要她,高中新课程的课题要她研究。一个假期下来,她清瘦了许多,但换来的是教学楼崭新的面貌,招聘的教师按时到岗,保证了新学期开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一切,无不凝聚了王锦秀副校长和其他校领导的辛勤汗水。

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王锦秀副校长身体力行,努力提高修养,倾听老师们的呼声。上任伊始,她给自己“约法三章”:一是虚心向老师们学习,有计划地研究一些教育理论,密切关注教学的改革动态,使自己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带头人”;二是跟老师们打成一片,无论多忙,都要下课堂,用心体察老师工作学习的甘苦,做教师的“知心人”;三是不管担子有多重,困难有多大,要时刻保持开阔的胸怀,旺盛的斗志,不断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开拓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位教师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她查阅了大量教学管理方面的资料,结合在广东工作的经验,根据银川市实验中学的实际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为不同层次教师提供发展的空间,使教学管理走上了人性化、规范化的轨道。她把“自主创新”的思想引入教学管理,建立了融教学常规管理、教科研管理和教学工作评估于一体的教学管理体系,鼓励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提出自己的想法,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的参与者。

求真务实是她的一贯作风。招聘教师,她严格把关,精心筛选,要求宁缺毋滥。 2004年的教师招聘工作为期11天,王锦秀副校长和其他领导一天也没有休息,280多人的材料要一一审阅,近200人的面试要一一把关,近百节课她争取全部要听。每天8节课,她节节不落。王校长一心为实验中学着想,为学生着想,招聘中有说情的、托关系的她都一一拒绝,她说:“老师是来不得半点虚假,走不得半点后门的,打造实验中学的品牌,要靠教师,我们不能砸了学校的牌子,更不能害了学生。 ”

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王锦秀与其他校领导商讨并制定了以下措施:①结对子活动。把青年教师与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为对子,做好传帮带。②建立青年教师学习汇报制度。③确立青年教师发展目标,一年入门,二年得法,三年出成果。④运用“引上路”“带一段”“加压力”的方法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⑤指定特级名师课堂上跟踪指导。⑥领导听青年教师的课,每月不少于20节。在这些活动中她都亲自上阵。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锦秀正是凭着一种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凭着一种忘我的拼搏奉献精神,在教师和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块无形的丰碑——铸魂。

三、心恋教坛

作为分管教学和政教的副校长,她公务繁忙,日理万机,但她却主动要求讲课。有人不理解,她说:“我最自豪的时候就是站在讲台上。 ”

王锦秀有一颗痴迷教育的心,当一名好教师是她的追求,按她的话说,“课堂就是我的生命,上课,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呀! ”再忙,她都要坚持上课。本学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仍然代高一(8)班的化学课和高一及高二的化学辅导任务。看到王校长如此劳累,学校教职工感动不已。有青年教师主动要求替王校长批改作业,但是她却婉言谢绝了。她说,不批改作业,怎么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呢?除了上课,她还兼任青年教师的导师,在化学课上为青年教师做示范课,身体力行传帮带。

四、爱生如子

身为副校长,她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有了错误,她循循善诱,情到深处,尽显父母情怀。她常说:“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有哪个父母不爱孩子呢? ”

是的,教育的真谛在于爱。 14年的班主任工作,10届的高三毕业班,王锦秀爱她的学生,学生们也爱她。 2003年北京之行,刚下火车,学生们早已等候在车站,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分明是很久不见的朋友和亲人。谁说她没有子女,学生们跟她亲密无间,谈婚姻,谈家庭,谈事业,让“母亲”出谋划策。在哈尔滨上大学的广东学生来了,这次是他打听到老师要来北京开会,特意买着站票从哈尔滨赶到北京,为的是能见一面恩师。在火车站分别的时候,“母子”都流下了眼泪,那种依依不舍的分别场面,让人为之动容。

她是一位易动情感的人,正是她这种慈爱的性格赢得了多少孩子的心。到实验中学后,她虽然不当班主任,但照样关爱着每一位孩子的成长。高一(8)班的刘阳阳同学,父母离异,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王校长和其他领导主动承担起了资助孩子完成学业的任务,经常给孩子购买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她能记住实验中学大部分学生的名字;她跟每一位问题生谈过话;每一次的学生大会,她动情的演讲都会博得学生们的阵阵掌声。每天早晨和中午,她都会微笑着站在校门口迎接每一位老师和学生进校。班级有问题,她会出现在教室,把握大局,巧妙处理。王锦秀副校长是一位工作很讲效率和质量的人,她经常对青年教师讲,作为一名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努力去研究它;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尊重学生;要把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喜欢。她欢迎老师们去听她的课。对于课堂不负责任,上课不精心的老师她会严厉批评,从不留情面。

2003年十一期间,她带领4位老师到北京学习,她硬是在买不到硬卧的情况下,乘硬座回到了学校。因为这里有被她牵挂的老师和学生。 2004年5月8日,她又代表宁夏参加教育部高中课程改革的一级培训。走前的一个小时,她还在校医务室打点滴,然后背上药瓶上了火车。在北京培训期间她利用休会时间打针,然后继续开会,因为她知道,她身上背负着全区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一定要学到新课程改革的真谛。北京的会议刚刚结束,第二天下午,她又站在了实验中学的门口迎接每一位教师和学生。 10天的会议,让她太想念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了。

常言道:天道酬勤。播种汗水,就会收获希望;播种阳光,就会收获太阳。

2003年8月,她承担了宁夏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传播与培训课题的研究工作,并成为该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她代表宁夏多次参加了教育部的培训和相关会议,并参加了宁夏普通高中新课程辅导材料的编写工作。她编写的辅导材料已经被纳入宁夏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验指南中。

2003年9月,王锦秀副校长被申报参评宁夏“313”人才工程。

2004年3月,她被确定为自治区第一批骨干教师。

2004年4月,她被评为银川市“优秀拔尖人才”。

2004年5月,她代表宁夏参加了教育部高中课程改革的一级培训。

2004年,她承担的国家级科研课题“学习心理研究”正在进行中。

2004年8月,她被评为银川市“教学质量工程先进个人”。

2004年,她的论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获自治区一等奖,论文《明确德育目标,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中华当代教育》第10期。

2004年9月,她被银川市委、市政府授予“银川市十大模范教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首过去,奋斗的足迹依旧清晰,展望未来漫漫征程有待求索。王锦秀为宁夏教育的发展,为打造银川市实验中学的品牌,正踏着坚实的步伐一路走来。

(原载于《银川晚报》 2004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