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荒谬的“课本性别歧视”

荒谬的“课本性别歧视”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南师范大学某教授近日撰文指出,小学语文课本所选文章存在性别歧视趋向,理由有二:首先,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在数量上男性大大多于女性;其次,在教材中女性“出场”的场景大多局限于家庭,即使是出生入死的革命家、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在课本里也须以母亲或妻子的形象出现,这实际上就在小学生单纯的心灵中播下了父权制观念的种子。

1.荒谬的“课本性别歧视”

华南师范大学某教授近日撰文指出,小学语文课本所选文章存在性别歧视趋向,理由有二:首先,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在数量上男性大大多于女性;其次,在教材中女性“出场”的场景大多局限于家庭,即使是出生入死的革命家、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在课本里也须以母亲或妻子的形象出现,这实际上就在小学生单纯的心灵中播下了父权制观念的种子。

文章中一连串精确到小数点的百分比数字,体现了该教授令人叹服的治学严谨性。不过,按照该教授的逻辑,小学课本里存在的歧视可能还远远不止一个性别问题。比如,有没有地域歧视倾向?有没有职业歧视、身份歧视、年龄歧视?如此一来,该教授的数学演算还可再接再厉。

至于女性出场多局限于家庭,且多以母亲与妻子的形象示人也成了歧视的理由,说明他还生活在那个政治宣传画所凝固的时代。一手叉腰、一手握拳,做大义凛然或者义愤填膺状,是那个时代所谓铁姑娘的标准照。事实上,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爱与美的教育,而不是模糊性别界限的虚无的道德高调。说革命者、科学家与母亲、妻子的身份重叠会在孩子心中播下父权观念的种子,这一点恐怕连最激烈的女权主义者也未必消化得了。

这位教授的观点也许只是一家之言,之所以引起笔者格外关注,是因为近来类似这样的“学术研究”或者“学术成果”实在太多了,像青海某地考证出西王母出生地、福建某地考证出孙大圣出生地这样的事情,如果纯粹当成一种娱乐倒也罢了,毕竟所指的都是一些传说中的人物,可偏偏要煞有介事地将其意义上升到某种高度,其荒谬程度就可能与前面那位教授“发现”小学课本的性别歧视有得一比。

同理,这样的“发现”由普通人提出来,成为一种无厘头的搞笑版本倒也罢了,和一位传道解惑的教授发生关系,总是会令人产生一些未必多余的联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