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一名教学改革的志愿兵

当一名教学改革的志愿兵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九八一年我调回芜湖一中,担任了高中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一九八二年,根据省教育厅指示,我校担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六年制重点中学初中语文课本》第一轮试教任务。因此,经过慎重考虑,我中止了病休,并主动要求承担新教材的试验教学工作。否则,即使实验班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了,也不能显示新教材的优点,更不能说明语文教改的成功。

当一名教学改革的志愿兵

许家澍

语文教学要实现“三个面向”,就必须彻底冲破旧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在教学方法上坚决废除灌输式、填鸭式,不断探索新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富于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因此,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的天职。

一、肩头的重压,促使我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

我于五十年代末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在这二十多年的粉笔生涯中,我自以为做到了一个语文教师应做的事: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按照领导要求,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文和各种练习,虽不敢说是“废寝忘食”,但至少可以说“没有偷懒”吧。回顾以往,有时觉得就这样安心做一个“教书匠”吧。当然,也有心情不平静的时候,比如,我广搜资料,详写教案,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但学生说语文课枯燥无味;我精批细改每一篇作文,学生写作能力却很难提高;我布置大量练习,经常进行测验考试,但学生语文知识掌握得并不牢固,升学考试语文成绩总是上不去,有时还要拖后腿。为此,我苦恼过,迷惘过,叹息过:教语文实在吃苦不讨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摆在全国人民面前,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拨动着教育工作者的心弦。四化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但语文教学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语文教育专家吕叔湘先生一九七八年三月就尖锐指出:“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大家重视。”面对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和语文教学的落后现状,我感到压力很大,也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做一个无愧于新时代的教师。

一九八一年我调回芜湖一中,担任了高中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动员我送走这届学生之后,下到初中搞语文教改,我高兴地答应了。一九八二年,根据省教育厅指示,我校担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六年制重点中学初中语文课本》第一轮试教任务。学校领导安排了我承担语文教改实验班教学工作,但当年四月,我因内出血做了胃切除手术(手术中又发现了因慢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变),身体比较虚弱。校领导考虑到我的健康状况,要我继续休养,或者教一个普通班语文课。但我想,新编教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教材改革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使用这套新教材是一项有深远意义的试验,对自己来说,也将是一次难得的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因此,经过慎重考虑,我中止了病休,并主动要求承担新教材的试验教学工作。

在“重理轻文”思潮影响下,当时一些学生和家长只对数学实验感兴趣,对语文实验则抱着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有的班主任也担心语文实验会给学生学习带来不良影响。鉴于这种情况,一开始我就给自己提出了三条原则:第一,努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第二,减轻学生负担,不以大量作业抢占课外时间;第三,不干扰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否则,即使实验班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了,也不能显示新教材的优点,更不能说明语文教改的成功。

二、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使语文教改有科学的指导思想,符合时代的要求

多年来,语文教学效果不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课堂教学仅仅立足于传授知识,因此教学方法摆脱不了注入式,教师教得死,学生学得苦。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就必须变革自己的教育思想。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一方面学习当今世界上有影响的新的教育理论著作,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学生的精神世界》,符·赞可夫的《和教师的谈话》,以及有关报纸杂志上介绍的教育理论,并重新学习了新版《学校心理学》《教育学》等著作;一方面学习了《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专著,从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同时,经常阅读报刊上介绍的一些特级教师如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教学经验文章。这些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学经验,新的教改信息,开拓了我的视野。我清醒地看到:重视智力开发已是一种世界潮流。四化建设需要的不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而是一批批知识面广,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地获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等等,也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时代所需要的新型的创造性人才。明确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我就坚定了改革的信心,增添了改革的勇气。

三、革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学生的精神力量

语文教学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必须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训练目的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多种方法,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符·赞可夫说:“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靠多次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和教师的谈话》)我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如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高度的荣誉感和自尊心,思维活跃,爱表扬,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等等,在教学中常常使掌握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各项训练尽可能带有竞赛性质,开展各种类型的竞赛活动,这就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基础知识训练方面:过去,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知识,通常采取大量练习,抄写背诵,测验考试等方式,逼着学生去死记硬背,但往往事倍功半。我在教学中,尽量减少机械抄写之类强制性的练习,在课内课外开展了多种竞赛活动。如查字典比赛,朗读比赛,听记比赛,默写古诗词比赛,讲故事比赛,书法比赛,办手抄小报比赛等等,既减少了大量课外作业,又让学生在竞赛气氛中,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学习情绪,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初三时,面临毕业、升学两大考试,各学科作业量剧增,测验考试接连不断,学生负担很重。就在这最紧张的时期,我受到中央电视台和《语文报》联合举办的十六城市中学生语文知识邀请赛的启示,开展了课堂五分钟语文知识竞赛活动,同时毅然取消了全部课外作业和各种测验。这一改革尝试,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他们在没有作业和考试重压的情况下,在课堂上一直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抢答各类竞赛试题,课后自觉主动地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全面系统的复习,同时扩大了课外阅读范围。在竞赛中,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阅读分析能力,锻炼了思维的敏捷性,提高了听说能力。各组学生又为小组集体荣誉开展了互帮互学活动,结果取得了大面积丰收。全市毕业会考,全班语文成绩平均为90.14分(满分为100分),升学考试,班平均成绩为99.53分(满分为120分)。值得一提的是,班上两名体育照顾生,在升学考试时,一名六门功课总分为173.5分,其中语文独占83.5分;另一名总分为161分,语文也占79分。这表明即使基础最差的学生,语文成绩也可以大幅度得到提高。

在写作能力训练方面:变过去命题的随意性为训练的系列性,变少写为有指导的多练。一方面根据《写作》教材,进行记叙、说明、议论等文体的序列作文训练;一方面让学生课外练笔,指导学生睁大双眼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选取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题材,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初一时每周练笔三篇,每篇二三百字;初二时每周练笔两篇,每篇五百字左右;初三时每周练笔一篇,八百字左右。课外练笔每周批阅一次,并进行讲评;同时选抄优秀习作,出“浪花”作文选刊,每期还进行最优习作评选;并向有关报刊推荐题材新、构思巧的学生作文。这些做法都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练笔兴趣。三年来,全班学生每人都写了三大本练笔作文,平均十万字左右,语文爱好者则写有十五六万字。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在毕业前的一次测试中,我要求学生在60分钟内完成一篇当堂命题作文,结果全班学生均准时完卷,写好了一篇有内容,有条理,语言通顺的文章,最长的有1500字左右,最短的也不少于800字。学生中涌现了一批写作尖子,三年中,全班有十三个学生先后在《少年文艺》《中学生》《作文》《中学语文报》《少年文史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三十多篇习作;在全国性作文(或征文)比赛中,共获一等奖两名,优秀奖一名,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五名,鼓励奖一名;在市级作文竞赛中共获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三名,鼓励奖一名。

四、坚定信心,鼓起勇气,不畏艰辛,坚持改革

语文教学改革,和其他任何改革一样,都不会一帆风顺。旧的教育思想的束缚,“重理轻文”思潮的影响,升学率的重压,旧的习惯势力和偏见等等,都会给教改带来重重阻力。教改要冒风险,要受到种种牵制,的确像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在改革中,要抛弃一些熟悉了的老方法,探索新路子,就要不断自我否定,重新学习;同时,要经常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得失,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这就要花费比过去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不能说不辛苦。但是,每当想起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四化建设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就信心百倍,坚持下去;每当看到学生一篇篇习作发表,一篇篇文章获奖,我就感到无限欣慰,可谓苦尽甘来,乐在其中。

学生对教学改革的热情支持,也给了我巨大的力量。初二上学期有一段时间,语文实验遭到了一些公开或背地的非议和责难。正在我苦恼之际,有一天,忽然在一个学生练笔本中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道:

许老师:

您曾经说过:“要走自己的路!”现在我们班大多数同学都希望您这样做,“走自己的路”,冲破层层障碍,重新燃起希望的、自信的烈火。别人爱怎么说,由他们说去好了。我们都是支持您、信赖您的。以后,我们一定要学好语文,并且,在学好语文的同时也学好其他功课,不让别人有突破口,寻找麻烦。请您记住:一个热爱学生的老师,学生必将拥护他!走自己的路!我们相信您!!!真理毕竟是真理!!!

(下面是六个学生签名)

看着这封短信,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看到的不仅是六颗火热、纯真的童心,而且是全班五十多名同学对教学改革的热情支持。我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和鞭策,作为一个教师,他的教学改革既然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拥护,那还有什么理由打退堂鼓呢?一些暂时不明真相,不理解教学改革的闲言碎语,也自然会在事实面前逐渐消失。

近年来,我在语文教学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也有一些收获,但距离时代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新学期开学后,原计划的高中语文实验班,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组成,我担任了两个班的高一语文教学任务,使用统编课本,虽不用“实验”教材,不挂“实验”之名,但我将继续沿着教学改革的道路走下去,为培养四化建设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竭尽自己的微薄力量。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1986年5期。作者系芜湖市劳动模范,芜湖一中语文教研组副组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